长春市二道区志(1989-2000)
格式:PDF
费用:16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凡 例
一、《长春市二道区志》(1989~2000)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记载
二道区1989年至2000年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
二、本志是2006年出版的首轮《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志》的续志,即二道区第二轮区志。所载内容上限
从1 989年1月起,下限到2000年12月末止。个别章节中,对首轮志书中没有记载又需要追本溯源的重
要内容进行补充,突破上限。
三、本志采取篇、章、节、目四级结构,依事横排,依时竖写。全书共28篇162章354节,并设概述、大
事记、附录等,87.7万字。
四、本志采用规范的语体文、记述体。大事记采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写法。
五、本志所用资料,包括史料、人名、地名、年代、数据、引文等均来自统计局资料和历史资料。
六、区域、地名、机关等均使用当时名称。
七、人物坚持“生不立传”的原则,立传人物只记述事实,不做评论。对第一部志书遗漏的人物,本志进
行补遗。
八、数字、标点符号、计量单位和名称分别以《关于出版物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1987年1月国家语
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7部门联合发布)、《标点符号用法》(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
闻出版署1990年3月修订)、《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命令》为标准。
内容时限:
1989-2000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页
二道区影像图
图片
长春市二道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第一篇 建置自然环境
--
第一章 位置、面积
--
第二章 建置沿革
--
第三章 行政区划
--
第四章 街道、乡(镇)
----
第一节 东站街道
----
第二节 八里堡街道
----
第三节 远达街道
----
第四节 荣光街道
----
第五节 和顺街道
----
第六节 吉林街道
----
第七节 东盛街道
----
第八节 英俊乡
----
第九节 三道镇
----
第十节 泉眼镇
----
第十一节 劝农山镇
----
第十二节 四家乡
--
第五章 自然环境
第二篇 人口、民族
--
第一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结构
----
第二节 人口变化
--
第二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宣传教育
----
第三节 管理措施
--
第三章 民族
----
第一节 民族构成
----
第二节 民族分布
第三篇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
第一章 组织机构
--
第二章 党员代表大会和区委全体会议
----
第一节 党员代表大会
----
第二节 区委全体会议
--
第三章 重大决策纪略
--
第四章 组织建设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领导班子及干部队伍建设
----
第三节 基层党组织建设
----
第四节 党员队伍建设
--
第五章 基层党组织
----
第一节 党委
----
第二节 党组
----
第三节 党总支党支部
--
第六章 宣传工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理论教育
----
第三节 宣传思想政治工作
----
第四节 宣教干部管理
----
第五节 精神文明建设
--
第七章 政法工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第三节 队伍建设
----
第四节 执法监督
--
第八章 统一战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民主党派工作
----
第三节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
第四节 非中共党员干部培养和使用
----
第五节 民族、宗教工作
----
第六节 侨务、对台工作
----
第七节 政策宣传
--
第九章 区直机关党务工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机关党建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
第十章 老干部工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管理
----
第三节 活动
----
第四节 关心下一代
--
第十一章 党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培训
----
第三节 函授
----
第四节 科研
第四篇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章 人民代表
----
第一节 代表产生与构成
----
第二节 代表活动
--
第二章 人民代表会议
----
第一节 历次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节 议案举要
--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会议与制度
----
第三节 工作机构
----
第四节 街、乡(镇)工作机构
--
第四章 主要工作
----
第一节 常务委员会工作
----
第二节 街、乡(镇)工作
----
第三节 人事任免
第五篇 人民政府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政府全体会议
--
第三章 施政纪略
----
第一节 工业、服务业发展
----
第二节 农业发展
----
第三节 城市建设
----
第四节 科教文卫事业
----
第五节 民主法制
--
第四章 信访工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内部建设
----
第三节 信访办理
--
第五章 民族、宗教
----
第一节 民族工作
----
第二节 宗教种类和分布
----
第三节 宗教工作
--
第六章 机关事务
第六篇 人民政协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历次全体委员会议
--
第三章 政协常委会议
----
第一节 常委会组成
----
第二节 常委会会议
--
第四章 主要工作
----
第一节 政治协商
----
第二节 民主监督
----
第三节 视察调研
----
第四节 提案办理
----
第五节 工作交流
第七篇 纪检、监察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全体会议
--
第三章 案件查处
--
第四章 信访办理
--
第五章 反腐倡廉
--
第六章 党风建设
--
第七章 执法监察
第八篇 民主党派
--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二道区总支委员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组织活动
--
第二章 中国民主同盟二道区总支委员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组织活动
--
第三章 中国民主建国会二道区总支委员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组织活动
--
第四章 中国民主促进会二道区总支委员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组织活动
--
第五章 中国农工民主党二道区总支委员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组织活动
--
第六章 九三学社二道区总支委员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组织活动
第九篇 工商联人民团体
--
第一章 工商业联合会(商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会员
----
第四节 主要活动
--
第二章 总工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基层组织
----
第四节 职工生活
----
第五节 职工教育
----
第六节 民主监督与管理
----
第七节 竞赛活动与劳模管理
--
第三章 共青团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基层组织
----
第四节 主要活动
----
第五节 少年先锋队
--
第四章 妇女联合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基层组织
----
第四节 主要活动
--
第五章 科学技术协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基层组织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
第六章 残疾人联合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代表大会
----
第三节 残疾人构成
----
第四节 扶残助残
----
第五节 无障碍设施建设
--
第七章 红十字会
第十篇 公安、司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队伍建设
----
第三节 户籍管理
----
第四节 打击刑事犯罪
----
第五节 刑侦、预审、拘留
----
第六节 治安管理
----
第七节 基层治保工作
----
第八节 政保工作
----
第九节 交通管理
----
第十节 消防
----
第十一节 执法监督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队伍建设
----
第三节 经济检察
----
第四节 法纪检察
----
第五节 刑事检察
----
第六节 诉讼监督
----
第七节 控告申诉检察
----
第八节 监所检察
----
第九节 民事行政检察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案件审判
----
第三节 民事案件审判
----
第四节 经济案件审判
----
第五节 行政案件审判
----
第六节 执行
----
第七节 立案与信访接待
----
第八节 审判方式改革
----
第九节 队伍建设
----
第十节 综治与普法
--
第四章 司法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法制宣传
----
第三节 人民调解
----
第四节 法律援助
----
第五节 释解安置
----
第六节 律师
----
第七节 公证
第十一篇 民政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群众自治组织
----
第一节 居民委员会
----
第二节 村级组织建设
----
第三节 村民自治
--
第三章 社会事务管理
----
第一节 婚姻登记
----
第二节 殡葬管理
----
第三节 地名勘界
----
第四节 福利企业
----
第五节 福利彩票发行
----
第六节 民间组织管理
--
第四章 优抚安置共建
----
第一节 优待抚恤
----
第二节 退伍安置
----
第三节 双拥共建
--
第五章 社会救助
----
第一节 养老服务机构
----
第二节 孤寡老人、五保户供养
----
第三节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
第六章 老龄事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主要工作
第十二篇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
--
第一章 人事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干部状况
----
第三节 干部管理
----
第四节 人事制度改革
----
第五节 军转干部安置
----
第六节 干部工资福利
----
第七节 干部离退休
----
第八节 编制管理
--
第二章 劳动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劳动力调配与管理
----
第三节 工资管理
----
第四节 劳动就业
----
第五节 监察、仲裁
----
第六节 社会保险
----
第七节 技能培训
----
第八节 安全管理
第十三篇 军事、人防
--
第一章 军事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民兵和预备役
----
第三节 兵役
----
第四节 优抚
----
第五节 退伍安置
----
第六节 国防教育
----
第七节 军民共建
--
第二章 人民防空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人防设施
----
第三节 平战工作
第十四篇 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企业改革
--
第三章 劳动制度改革
--
第四章 劳动工资改革
--
第五章 政府转变职能
--
第六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七章 农业经济结构改革
第十五篇 农业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粮食作物
----
第二节 蔬菜瓜果
----
第三节 种植科技
--
第三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家畜养殖
----
第二节 家禽养殖
----
第三节 水产养殖
----
第四节 经济动物养殖
----
第五节 养殖科技
----
第六节 疾病防治
--
第四章 水利
----
第一节 河流和水库
----
第二节 小流域治理
----
第三节 农田水利建设
----
第四节 抗旱
----
第五节 防汛
--
第五章 林业
----
第一节 林木资源
----
第二节 营林生产
----
第三节 植树绿化
----
第四节 森林保护
--
第六章 减轻农民负担
--
第七章 肉品管理
第十六篇 工业
--
第一章 区属工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工业体制改革
----
第三节 行业与产品
----
第四节 企业管理
----
第五节 经济效益
----
第六节 重点企业与名优产品
--
第二章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发展状况
----
第三节 产业与产品
--
第三章 个体私营企业
第十七篇 商业贸易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商业体制改革
第十八篇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
第一章 城市建设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城市街路
----
第三节 乡村公路
----
第四节 桥梁建设
----
第五节 排水设施
----
第六节 房屋开发与管理
----
第七节 绿化美化
----
第八节 市容治理
--
第二章 环境卫生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环卫设备
----
第三节 环境卫生
----
第四节 城管监察与综合执法
--
第三章 城乡供电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供电设施
----
第三节 经营情况
--
第四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环境监测
----
第三节 环境管理
----
第四节 污染源治理
----
第五节 环保宣传
第十九篇 计划统计
--
第一章 计划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计划体制改革
----
第三节 计划编制
----
第四节 计划措施
----
第五节 计划实施
--
第二章 统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行业统计
----
第三节 大型普查
----
第四节 统计服务
第二十篇 工商、物价
--
第一章 工商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注册登记管理
----
第三节 集贸市场管理
----
第四节 查处违法经营
----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六节 商标广告管理
----
第七节 个体私营管理
----
第八节 工商稽查
--
第二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物价管理
----
第三节 物价监督检查
----
第四节 收费管理
第二十一篇 税收、财政、审计
--
第一章 税收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税收完成
--
第二章 国税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纳税方式
----
第三节 税收稽查
--
第三章 地税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税制改革
----
第三节 税种
----
第四节 税收管理
--
第四章 财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财税体制改革
----
第三节 财政收入
----
第四节 财政支出
----
第五节 财政管理
--
第五章 审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预算执行审计
----
第三节 财务收支审计
----
第四节 经济责任审计
----
第五节 定期审计
----
第六节 内部审计
----
第七节 社会审计
----
第八节 审计调查
第二十二篇 土地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地籍调查
--
第三章 登记发证
--
第四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第五章 农业用地
--
第六章 园林用地
--
第七章 林业用地
--
第八章 其它用地
--
第九章 建设用地管理
--
第十章 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管理
--
第十一章 土地开发与复垦管理
--
第十二章 矿产资源管理
--
第十三章 土地执法监察
--
第十四章 土地信访接待
第二十三篇 教育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管理体制
--
第三章 教育改革
--
第四章 教育督导
--
第五章 教育经费
--
第六章 校舍改造
--
第七章 教师队伍
----
第一节 教师结构
----
第二节 教师培训
----
第三节 教师待遇
--
第八章 学前教育
----
第一节 幼儿园
----
第二节 学前班
--
第九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学校
----
第二节 教学
----
第三节 品德教育
----
第四节 体育教育
----
第五节 招生与毕业
--
第十章 中学教育
----
第一节 学校
----
第二节 教学
----
第三节 品德教育
----
第四节 体育与卫生教育
----
第五节 招生与毕业
--
第十一章 职业技术教育
----
第一节 基本情况
----
第二节 教育成果
--
第十二章 特殊教育、校外教育
----
第一节 特殊教育
----
第二节 校外教育
--
第十三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成人中等教育
----
第二节 成人高等教育
----
第三节 岗位培训
----
第四节 农民教育
--
第十四章 教育教学研究与指导
----
第一节 教育研究
----
第二节 教学研究
----
第三节 教育教学指导
--
第十五章 重点学校简介
----
第一节 教师进修学校
----
第二节 中学
----
第三节 小学
----
第四节 驻区院校
第二十四篇 科技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科技队伍
--
第三章 科技政策
--
第四章 民营科技
--
第五章 科技成果
--
第六章 成果推广
--
第七章 高新企业
--
第八章 防震宣传
第二十五篇 文化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文化单位
----
第一节 区属文化单位
----
第二节 街道乡(镇)文化单位
----
第三节 驻区单位文化场所
--
第三章 文化活动
----
第一节 专业团体活动
----
第二节 业余团体活动
----
第三节 群众文化活动
--
第四章 文化市场
----
第一节 文化市场概况
----
第二节 文化市场管理
--
第五章 文物古迹
--
第六章 档案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档案管理
----
第三节 档案利用
----
第四节 档案监督与指导
--
第七章 地方志编纂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志书编纂
第二十六篇 卫生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医疗机构
----
第一节 区属医疗机构
----
第二节 街道医疗机构
----
第三节 个体医疗机构
----
第四节 医疗队伍
----
第五节 农村医疗
----
第六节 医疗设备
----
第七节 经费管理
--
第三章 防疫工作
--
第四章 妇女儿童保健
----
第一节 妇女保健
----
第二节 儿童保健
--
第五章 公费医疗
--
第六章 药政管理
--
第七章 卫生科技成果
--
第八章 驻区医疗单位
--
第九章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主要工作
第二十七篇 体育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体育组织
----
第一节 体育学校
----
第二节 体育总会
----
第三节 单项协会
--
第三章 学校体育
--
第四章 群众体育
--
第五章 全民健身
--
第六章 竞技体育
--
第七章 体育设施
第二十八篇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记
--
第二章 人物简介
--
第三章 人物名表
----
第一节 区级领导名表
----
第二节 先进人物名表
大事记
附录
--
一、获得市级及市级以上表彰的先进单位表
--
二、人物补遗
--
三、《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志》勘误
索引
编后记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