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二道区志(1989-2000)

长春市二道区志(1989-2000)

格式:PDF
费用:16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凡 例 一、《长春市二道区志》(1989~2000)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记载 二道区1989年至2000年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 二、本志是2006年出版的首轮《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志》的续志,即二道区第二轮区志。所载内容上限 从1 989年1月起,下限到2000年12月末止。个别章节中,对首轮志书中没有记载又需要追本溯源的重 要内容进行补充,突破上限。 三、本志采取篇、章、节、目四级结构,依事横排,依时竖写。全书共28篇162章354节,并设概述、大 事记、附录等,87.7万字。 四、本志采用规范的语体文、记述体。大事记采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写法。 五、本志所用资料,包括史料、人名、地名、年代、数据、引文等均来自统计局资料和历史资料。 六、区域、地名、机关等均使用当时名称。 七、人物坚持“生不立传”的原则,立传人物只记述事实,不做评论。对第一部志书遗漏的人物,本志进 行补遗。 八、数字、标点符号、计量单位和名称分别以《关于出版物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1987年1月国家语 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7部门联合发布)、《标点符号用法》(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 闻出版署1990年3月修订)、《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命令》为标准。

内容时限: 1989-2000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页
二道区影像图
图片
长春市二道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凡例
目录
概述
第一篇 建置自然环境
-- 第一章 位置、面积
-- 第二章 建置沿革
-- 第三章 行政区划
-- 第四章 街道、乡(镇)
---- 第一节 东站街道
---- 第二节 八里堡街道
---- 第三节 远达街道
---- 第四节 荣光街道
---- 第五节 和顺街道
---- 第六节 吉林街道
---- 第七节 东盛街道
---- 第八节 英俊乡
---- 第九节 三道镇
---- 第十节 泉眼镇
---- 第十一节 劝农山镇
---- 第十二节 四家乡
-- 第五章 自然环境
第二篇 人口、民族
-- 第一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结构
---- 第二节 人口变化
-- 第二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宣传教育
---- 第三节 管理措施
-- 第三章 民族
---- 第一节 民族构成
---- 第二节 民族分布
第三篇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 第一章 组织机构
-- 第二章 党员代表大会和区委全体会议
---- 第一节 党员代表大会
---- 第二节 区委全体会议
-- 第三章 重大决策纪略
-- 第四章 组织建设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领导班子及干部队伍建设
---- 第三节 基层党组织建设
---- 第四节 党员队伍建设
-- 第五章 基层党组织
---- 第一节 党委
---- 第二节 党组
---- 第三节 党总支党支部
-- 第六章 宣传工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理论教育
---- 第三节 宣传思想政治工作
---- 第四节 宣教干部管理
---- 第五节 精神文明建设
-- 第七章 政法工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第三节 队伍建设
---- 第四节 执法监督
-- 第八章 统一战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民主党派工作
---- 第三节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 第四节 非中共党员干部培养和使用
---- 第五节 民族、宗教工作
---- 第六节 侨务、对台工作
---- 第七节 政策宣传
-- 第九章 区直机关党务工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机关党建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 第十章 老干部工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管理
---- 第三节 活动
---- 第四节 关心下一代
-- 第十一章 党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培训
---- 第三节 函授
---- 第四节 科研
第四篇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章 人民代表
---- 第一节 代表产生与构成
---- 第二节 代表活动
-- 第二章 人民代表会议
---- 第一节 历次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节 议案举要
--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会议与制度
---- 第三节 工作机构
---- 第四节 街、乡(镇)工作机构
-- 第四章 主要工作
---- 第一节 常务委员会工作
---- 第二节 街、乡(镇)工作
---- 第三节 人事任免
第五篇 人民政府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政府全体会议
-- 第三章 施政纪略
---- 第一节 工业、服务业发展
---- 第二节 农业发展
---- 第三节 城市建设
---- 第四节 科教文卫事业
---- 第五节 民主法制
-- 第四章 信访工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内部建设
---- 第三节 信访办理
-- 第五章 民族、宗教
---- 第一节 民族工作
---- 第二节 宗教种类和分布
---- 第三节 宗教工作
-- 第六章 机关事务
第六篇 人民政协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历次全体委员会议
-- 第三章 政协常委会议
---- 第一节 常委会组成
---- 第二节 常委会会议
-- 第四章 主要工作
---- 第一节 政治协商
---- 第二节 民主监督
---- 第三节 视察调研
---- 第四节 提案办理
---- 第五节 工作交流
第七篇 纪检、监察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全体会议
-- 第三章 案件查处
-- 第四章 信访办理
-- 第五章 反腐倡廉
-- 第六章 党风建设
-- 第七章 执法监察
第八篇 民主党派
--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二道区总支委员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组织活动
-- 第二章 中国民主同盟二道区总支委员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组织活动
-- 第三章 中国民主建国会二道区总支委员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组织活动
-- 第四章 中国民主促进会二道区总支委员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组织活动
-- 第五章 中国农工民主党二道区总支委员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组织活动
-- 第六章 九三学社二道区总支委员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组织活动
第九篇 工商联人民团体
-- 第一章 工商业联合会(商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会员
---- 第四节 主要活动
-- 第二章 总工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基层组织
---- 第四节 职工生活
---- 第五节 职工教育
---- 第六节 民主监督与管理
---- 第七节 竞赛活动与劳模管理
-- 第三章 共青团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基层组织
---- 第四节 主要活动
---- 第五节 少年先锋队
-- 第四章 妇女联合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基层组织
---- 第四节 主要活动
-- 第五章 科学技术协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基层组织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 第六章 残疾人联合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代表大会
---- 第三节 残疾人构成
---- 第四节 扶残助残
---- 第五节 无障碍设施建设
-- 第七章 红十字会
第十篇 公安、司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队伍建设
---- 第三节 户籍管理
---- 第四节 打击刑事犯罪
---- 第五节 刑侦、预审、拘留
---- 第六节 治安管理
---- 第七节 基层治保工作
---- 第八节 政保工作
---- 第九节 交通管理
---- 第十节 消防
---- 第十一节 执法监督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队伍建设
---- 第三节 经济检察
---- 第四节 法纪检察
---- 第五节 刑事检察
---- 第六节 诉讼监督
---- 第七节 控告申诉检察
---- 第八节 监所检察
---- 第九节 民事行政检察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案件审判
---- 第三节 民事案件审判
---- 第四节 经济案件审判
---- 第五节 行政案件审判
---- 第六节 执行
---- 第七节 立案与信访接待
---- 第八节 审判方式改革
---- 第九节 队伍建设
---- 第十节 综治与普法
-- 第四章 司法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法制宣传
---- 第三节 人民调解
---- 第四节 法律援助
---- 第五节 释解安置
---- 第六节 律师
---- 第七节 公证
第十一篇 民政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群众自治组织
---- 第一节 居民委员会
---- 第二节 村级组织建设
---- 第三节 村民自治
-- 第三章 社会事务管理
---- 第一节 婚姻登记
---- 第二节 殡葬管理
---- 第三节 地名勘界
---- 第四节 福利企业
---- 第五节 福利彩票发行
---- 第六节 民间组织管理
-- 第四章 优抚安置共建
---- 第一节 优待抚恤
---- 第二节 退伍安置
---- 第三节 双拥共建
-- 第五章 社会救助
---- 第一节 养老服务机构
---- 第二节 孤寡老人、五保户供养
---- 第三节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 第六章 老龄事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主要工作
第十二篇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
-- 第一章 人事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干部状况
---- 第三节 干部管理
---- 第四节 人事制度改革
---- 第五节 军转干部安置
---- 第六节 干部工资福利
---- 第七节 干部离退休
---- 第八节 编制管理
-- 第二章 劳动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劳动力调配与管理
---- 第三节 工资管理
---- 第四节 劳动就业
---- 第五节 监察、仲裁
---- 第六节 社会保险
---- 第七节 技能培训
---- 第八节 安全管理
第十三篇 军事、人防
-- 第一章 军事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民兵和预备役
---- 第三节 兵役
---- 第四节 优抚
---- 第五节 退伍安置
---- 第六节 国防教育
---- 第七节 军民共建
-- 第二章 人民防空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人防设施
---- 第三节 平战工作
第十四篇 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企业改革
-- 第三章 劳动制度改革
-- 第四章 劳动工资改革
-- 第五章 政府转变职能
-- 第六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七章 农业经济结构改革
第十五篇 农业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粮食作物
---- 第二节 蔬菜瓜果
---- 第三节 种植科技
-- 第三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家畜养殖
---- 第二节 家禽养殖
---- 第三节 水产养殖
---- 第四节 经济动物养殖
---- 第五节 养殖科技
---- 第六节 疾病防治
-- 第四章 水利
---- 第一节 河流和水库
---- 第二节 小流域治理
---- 第三节 农田水利建设
---- 第四节 抗旱
---- 第五节 防汛
-- 第五章 林业
---- 第一节 林木资源
---- 第二节 营林生产
---- 第三节 植树绿化
---- 第四节 森林保护
-- 第六章 减轻农民负担
-- 第七章 肉品管理
第十六篇 工业
-- 第一章 区属工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工业体制改革
---- 第三节 行业与产品
---- 第四节 企业管理
---- 第五节 经济效益
---- 第六节 重点企业与名优产品
-- 第二章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发展状况
---- 第三节 产业与产品
-- 第三章 个体私营企业
第十七篇 商业贸易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商业体制改革
第十八篇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 第一章 城市建设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城市街路
---- 第三节 乡村公路
---- 第四节 桥梁建设
---- 第五节 排水设施
---- 第六节 房屋开发与管理
---- 第七节 绿化美化
---- 第八节 市容治理
-- 第二章 环境卫生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环卫设备
---- 第三节 环境卫生
---- 第四节 城管监察与综合执法
-- 第三章 城乡供电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供电设施
---- 第三节 经营情况
-- 第四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环境监测
---- 第三节 环境管理
---- 第四节 污染源治理
---- 第五节 环保宣传
第十九篇 计划统计
-- 第一章 计划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计划体制改革
---- 第三节 计划编制
---- 第四节 计划措施
---- 第五节 计划实施
-- 第二章 统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行业统计
---- 第三节 大型普查
---- 第四节 统计服务
第二十篇 工商、物价
-- 第一章 工商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注册登记管理
---- 第三节 集贸市场管理
---- 第四节 查处违法经营
----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六节 商标广告管理
---- 第七节 个体私营管理
---- 第八节 工商稽查
-- 第二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物价管理
---- 第三节 物价监督检查
---- 第四节 收费管理
第二十一篇 税收、财政、审计
-- 第一章 税收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税收完成
-- 第二章 国税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纳税方式
---- 第三节 税收稽查
-- 第三章 地税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税制改革
---- 第三节 税种
---- 第四节 税收管理
-- 第四章 财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财税体制改革
---- 第三节 财政收入
---- 第四节 财政支出
---- 第五节 财政管理
-- 第五章 审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预算执行审计
---- 第三节 财务收支审计
---- 第四节 经济责任审计
---- 第五节 定期审计
---- 第六节 内部审计
---- 第七节 社会审计
---- 第八节 审计调查
第二十二篇 土地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地籍调查
-- 第三章 登记发证
-- 第四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第五章 农业用地
-- 第六章 园林用地
-- 第七章 林业用地
-- 第八章 其它用地
-- 第九章 建设用地管理
-- 第十章 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管理
-- 第十一章 土地开发与复垦管理
-- 第十二章 矿产资源管理
-- 第十三章 土地执法监察
-- 第十四章 土地信访接待
第二十三篇 教育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管理体制
-- 第三章 教育改革
-- 第四章 教育督导
-- 第五章 教育经费
-- 第六章 校舍改造
-- 第七章 教师队伍
---- 第一节 教师结构
---- 第二节 教师培训
---- 第三节 教师待遇
-- 第八章 学前教育
---- 第一节 幼儿园
---- 第二节 学前班
-- 第九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学校
---- 第二节 教学
---- 第三节 品德教育
---- 第四节 体育教育
---- 第五节 招生与毕业
-- 第十章 中学教育
---- 第一节 学校
---- 第二节 教学
---- 第三节 品德教育
---- 第四节 体育与卫生教育
---- 第五节 招生与毕业
-- 第十一章 职业技术教育
---- 第一节 基本情况
---- 第二节 教育成果
-- 第十二章 特殊教育、校外教育
---- 第一节 特殊教育
---- 第二节 校外教育
-- 第十三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成人中等教育
---- 第二节 成人高等教育
---- 第三节 岗位培训
---- 第四节 农民教育
-- 第十四章 教育教学研究与指导
---- 第一节 教育研究
---- 第二节 教学研究
---- 第三节 教育教学指导
-- 第十五章 重点学校简介
---- 第一节 教师进修学校
---- 第二节 中学
---- 第三节 小学
---- 第四节 驻区院校
第二十四篇 科技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科技队伍
-- 第三章 科技政策
-- 第四章 民营科技
-- 第五章 科技成果
-- 第六章 成果推广
-- 第七章 高新企业
-- 第八章 防震宣传
第二十五篇 文化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文化单位
---- 第一节 区属文化单位
---- 第二节 街道乡(镇)文化单位
---- 第三节 驻区单位文化场所
-- 第三章 文化活动
---- 第一节 专业团体活动
---- 第二节 业余团体活动
---- 第三节 群众文化活动
-- 第四章 文化市场
---- 第一节 文化市场概况
---- 第二节 文化市场管理
-- 第五章 文物古迹
-- 第六章 档案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档案管理
---- 第三节 档案利用
---- 第四节 档案监督与指导
-- 第七章 地方志编纂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志书编纂
第二十六篇 卫生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医疗机构
---- 第一节 区属医疗机构
---- 第二节 街道医疗机构
---- 第三节 个体医疗机构
---- 第四节 医疗队伍
---- 第五节 农村医疗
---- 第六节 医疗设备
---- 第七节 经费管理
-- 第三章 防疫工作
-- 第四章 妇女儿童保健
---- 第一节 妇女保健
---- 第二节 儿童保健
-- 第五章 公费医疗
-- 第六章 药政管理
-- 第七章 卫生科技成果
-- 第八章 驻区医疗单位
-- 第九章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主要工作
第二十七篇 体育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体育组织
---- 第一节 体育学校
---- 第二节 体育总会
---- 第三节 单项协会
-- 第三章 学校体育
-- 第四章 群众体育
-- 第五章 全民健身
-- 第六章 竞技体育
-- 第七章 体育设施
第二十八篇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记
-- 第二章 人物简介
-- 第三章 人物名表
---- 第一节 区级领导名表
---- 第二节 先进人物名表
大事记
附录
-- 一、获得市级及市级以上表彰的先进单位表
-- 二、人物补遗
-- 三、《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志》勘误
索引
编后记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