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边彝族自治县志
格式:PDF
费用:2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峨边彝族自治县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911-1987
出版时间:
1994年09月
目录
封面
峨边彝族自治县志
图片
--
县城夜景
--
县委书记周树清(左二)、县人大主任拉吉左哈(左四)、县长海来张加(右一)陪同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左三)视察峨边
--
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省民工委常务副书记史志义(右三)在勒乌乡视察工作
--
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宋宝瑞(左四)、乐山市委书记陈德玉(左二)率省市慰问团向新林镇麻柳村赠送慰问品
--
县长张海波(现乐山市副市长在自治县成立大会上讲话)
--
老领导童高祥(左二)、李世锦(左三)、易承洪(左四)、甘甲甲(左一)、周良友(左五)
--
老领导司徒波尔(左三)、宋希位(左一)在新林电站审查施工方案
--
中共峨边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成员
--
中共峨边彝族自治县第一次党代会会场
--
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成员
--
自治县第四次人代会全体代表
--
自治县慰问团赴老山前线慰问前方将士
--
国宝——大熊猫
--
峨边花牛
--
蜚声中外的峨边竹笋
--
丰富的中药材资源
--
峨边春茶
--
全省罕见的峰林景观——涡罗挖曲
--
秀美的高山湖泊——杜鹃池
--
中国百慕大——黑竹沟
--
装机2×8750千瓦的大堡电厂
--
全国民族地区首家股份制企业——四川大渡河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自治县人才的摇蓝——峨边中学
--
乡镇企业之星——峨边化工厂
--
县街小学民族寄宿制班的学生在做实验
--
彝族姑娘同外国客人载歌载舞
--
利用丰富的石灰资源兴建水泥厂
--
县人民医院不断更新设备,为彝汉人民的健康提供保障
--
乐山市第一个县办卫星地面接收站——峨边卫星地面接收站
--
峨边火车站
--
全省最大的县级集贸市场——峨边集贸中心
--
第一届民族代表会议代表
--
县联合政府各民族委员侯选人
--
县党政领导李臣保(前排左八)等,欢迎黑彝木干(前排左七)、甘达怡(前排左六)
--
凉山彝族自治州峨边民改工作团体同志
--
峨边籍战士徐光启(左四)获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受到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左六)的接见
--
中央慰问团慰问平叛前线军民
--
峨边大桥建成,改善了大渡河两岸的交通条件
编纂委员会
办公室
编辑部
审稿委员会
乐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审稿小组
本志撰搞人员名单
目录
序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政区建置
--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置县前
----
第二节 置县后
------
附:峨边名称考
--
第二章 县域
----
第一节 峨边厅域
----
第二节 峨边县域
----
第三节 峨边彝族自治县域
--
第三章 区划
----
第一节 峨边厅区划
----
第二节 峨边县区划
----
第三节 峨边彝族自治县区划
--
第四章 县城
----
第一节 城址变迁
----
第二节 沙坪概貌
--
第五章 区乡简介
----
第一节 大堡区
----
第二节 毛坪区
----
第三节 西河区
第二编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质
----
第一节 地层
----
第二节 构造
----
第三节 矿藏
--
第二章 地貌
----
第一节 地形
----
第二节 山脉
--
第三章 气候
----
第一节 日照
----
第二节 气温
----
第三节 降水
----
第四节 蒸发
----
第五节 湿度
--
第四章 水文
----
第一节 地表水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五章 土壤
----
第一节 土壤及分布
----
第二节 土壤理化性质
--
第六章 动植物
----
第一节 动物
----
第二节 植物
--
第七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水灾风灾
----
第二节 旱灾
----
第三节 冰雹、秋绵雨灾害
----
第四节 病虫害
----
第五节 地震 泥石流
第三编 人 口
--
第一章 规模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普查
--
第二章 分布
----
第一节 自然分布
----
第二节 城乡比例
--
第三章 构成
----
第一节 民族
----
第二节 年龄
----
第三节 性别
----
第四节 婚姻
----
第五节 文化
----
第六节 职业
--
第四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政策措施
----
第三节 宣传教育
----
第四节 技术措施
第四编 经济综合管理
--
第一章 经济计划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经济计划管理
--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市场管理
----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
第三节 个体、私营经济管理
----
第四节 经济合同和商标管理
--
第三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物价管理
--
第四章 标准计量管理
----
第一节 计量管理
----
第二节 标准化和质量监督
--
第五章 物资管理和统计
----
第一节 物资管理
----
第二节 统计管理
第五编 农业
--
第一章 体制
----
第一节 土地改革
----
第二节 民主改革
----
第三节 互助合作
----
第四节 人民公社
----
第五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六节 国营农场
--
第二章 耕地
----
第一节 土田
----
第二节 分布
----
第三节 农田基本建设
--
第三章 农业生产
----
第一节 作物
----
第二节 耕制
----
第三节 种子
----
第四节 肥料农药
----
第五节 农技
----
第六节 植保
--
第四章 农机具
----
第一节 机械
----
第二节 农具
--
第五章 土特产
----
第一节 竹笋
----
第二节 云豆雪山豌豆
----
第三节 茶叶
------
附:沙坪茶场、杨河茶场
第六编 林业
--
第一章 资源
----
第一节 林地
----
第二节 树种
----
第三节 蓄积
--
第二章 林业生产
----
第一节 育苗
----
第二节 造林
------
附:造林承包户
----
第三节 采伐与销售
----
第四节 林副产品加工
--
第三章 森林保护
----
第一节 护林防火
----
第二节 林木病虫害
----
第三节 野生动物保护
第七编 水利电力
--
第一章 水利
----
第一节 设施与灌溉
----
第二节 人畜饮水
----
第三节 水产
--
第二章 电力
----
第一节 电站
----
第二节 电网
----
第三节 供电
--
第三章 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水利管理
----
第三节 渔政管理
----
第四节 电力管理
第八编 畜牧
--
第一章 草料
----
第一节 草地
----
第二节 饲料
--
第二章 畜禽生产
----
第一节 养牛
----
第二节 养猪
----
第三节 养羊
----
第四节 养家禽
----
第五节 其它畜禽的饲养
--
第三章 疫病及其防治
第九编 乡镇企业
--
第一章 企业
----
第一节 结构
----
第二节 横向联合
--
第二章 行业
----
第一节 种养植(殖)业
----
第二节 工业企业
----
第三节 建筑建材业
----
第四节 运输业
----
第五节 商业服务业
--
第三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经营承包
----
第二节 财务管理
----
第三节 效益
----
第四节 分配形式
----
第五节 安全监督
------
附:重点企业简介
第十编 工业
--
第一章 经营管理体制
----
第一节 个体企业
----
第二节 集体企业
----
第三节 全民企业
----
第四节 联办企业
--
第二章 工业门类
----
第一节 森林采伐业
----
第二节 竹木加工业
----
第三节 煤炭业
----
第四节 电力业
----
第五节 建材业
----
第六节 机械业
----
第七节 化工业
----
第八节 缝纫业
----
第九节 食品业
----
第十节 印刷业
----
第十一节 其他工业
--
第三章 企业简介
----
第一节 县属企业
----
第二节 市属以上企业
--
第四章 产品选介
第十一编 交通
--
第一章 陆路
----
第一节 便道
----
第二节 公路
----
第三节 铁路
----
第四节 桥涵
--
第二章 航道
----
第一节 水路
----
第二节 渡口
--
第三章 运输
----
第一节 人畜力运输
----
第二节 机动车运输
----
第三节 火车运输
----
第四节 木船运输
--
第四章 管理
----
第一节 路政管理
----
第二节 运输管理
----
第三节 交通管理
第十二编 邮 电
--
第一章 邮政
----
第一节 邮件
----
第二节 网络投递
----
第三节 报刊发行
----
第四节 邮政储蓄
----
第五节 集邮
--
第二章 电信
----
第一节 电话
----
第二节 电报
--
第三章 管理机构
----
第一节 行政管理
----
第二节 业务管理
第十三编 商业
--
第一章 国营商业
----
第一节 商业概况
----
第二节 商业网点
----
第三节 商业购销
----
第四节 商业局系统经济效益
----
第五节 粮油购销
----
第六节 对外贸易
--
第二章 合作商业
----
第一节 供销合作社
----
第二节 合营组店
----
第三节 经济效益
--
第三章 服务行业
----
第一节 饮食
----
第二节 旅店
----
第三节 其他
--
第四章 私营企业
----
第一节 私营企业
----
第二节 小商贩
第十四编 财政税务
--
第一章 体制
----
第一节 财政
----
第二节 税务
--
第二章 财政收支
----
第一节 收入
----
第二节 支出
--
第三章 赋税
----
第一节 税制
----
第二节 税种
----
第三节 税率
--
第四章 财政税收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预算管理
----
第三节 财务管理
----
第四节 工商税收征管
--
第五章 财政审计监督
----
第一节 财政监督
----
第二节 审计监督
第十五编 金融保险
--
第一章 金融机构
----
第一节 国家金融
----
第二节 农村金融
--
第二章 货币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货币
----
第二节 解放后货币发行与稳定
--
第三章 存款
----
第一节 对公存款
----
第二节 储蓄存款
--
第四章 信贷与结算
----
第一节 民间信贷
----
第二节 工商信贷
----
第三节 农业信贷
----
第四节 拨款与拨改贷
----
第五节 固定资产贷款及技改贷款
----
第六节 乡镇企业贷款
----
第七节 结算
--
第五章 代理业务
----
第一节 金库
----
第二节 债券
--
第六章 保险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保险业务
----
第三节 防灾理赔
第十六编 城建环保
--
第一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县城
----
第二节 集镇
----
第三节 村寨
--
第二章 建筑行业
----
第一节 建筑队伍
----
第二节 施工设备
----
第三节 建筑技术
--
第三章 房地产管理
----
第一节 公房管理
----
第二节 私房管理
----
第三节 土地管理
--
第四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污染监测
----
第二节 治理
----
第三节 绿化
第十七编 党群政协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党派社团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
----
第二节 其他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 组织发展
----
第二节 基层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
第三节 县历次党代会
----
第四节 县委工作机构
----
第五节 中共峨边县委会
----
第六节 组织工作
----
第七节 宣传工作
----
第八节 统战、侨务工作
----
第九节 民族工作
----
第十节 保密工作
----
第十一节 政策研究工作
----
第十二节 信访工作
----
第十三节 党校工作
----
第十四节 纪律检查工作
----
第十五节 政事纪要
--
第三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 峨边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峨边县民族协商委员会
----
第三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峨边县委员会
--
第四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农协会劳协会贫协会
----
第二节 工商业联合会
----
第三节 总工会
----
第四节 共青团
----
第五节 妇女联合会
----
第六节 科协
第十八编 政 权
--
第一章 民国政权
----
第一节 议会
----
第二节 县政府机构
----
第三节 基层行政机构
--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人民代表会议
----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章 人民政府
----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
----
第二节 县人民政府工作机构
----
第三节 区、乡行政机构
第十九编 司法公安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侦查
----
第二节 治安管理
----
第三节 预审看守劳改
----
第四节 消防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刑事检察
----
第二节 法纪检察
----
第三节 经济检察
----
第四节 监所检察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审判制度
----
第二节 刑事审判
----
第三节 民事审判
----
第四节 经济审判
----
第五节 申诉复查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法制宣传
----
第二节 公证
----
第三节 法律顾问
----
第四节 调解
第二十编 民 政
--
第一章 民族工作
----
第一节 解放前“夷务”
----
第二节 解放后民族事务
--
第二章 基层政权建设
----
第一节 汉区建设
----
第二节 彝区建设
----
第三节 成立人民公社
--
第三章 拥军优属
----
第一节 支援前方
----
第二节 优属抚恤
----
第三节 安置复员退伍军人
--
第四章 社会福利
----
第一节 抗灾自救
----
第二节 救济五保
--
第五章 管理
----
第一节 移民工作
----
第二节 地名工作
----
第三节 婚姻登记
----
第四节 殡葬改革
----
第五节 收容遣送
第二十一编 劳动人事
--
第一章 劳动就业
----
第一节 待业管理
----
第二节 就业安置
--
第二章 职工队伍
----
第一节 工人
----
第二节 干部
--
第三章 管理制度
----
第一节 用工形式
----
第二节 干部任用
----
第三节 干部管理
----
第四节 干部培训
----
第五节 奖励与惩罚
----
第六节 离退休管理
--
第四章 职工福利
----
第一节 工资
----
第二节 津贴补贴
----
第三节 新进人员工资待遇
----
第四节 工资改革与调整
----
第五节 假期、病亡待遇
----
第六节 离、退休待遇
--
第五章 劳动保护
----
第一节 安全生产
----
第二节 职业病防治
第二十二编 军 事
--
第一章 兵役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民国兵役
----
第三节 人民兵役
--
第二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彝族家支武装
----
第二节 民团
----
第三节 民兵
----
第四节 警卫部队
----
第五节 预备役
--
第三章 驻军
----
第一节 明清时期
----
第二节 民国时期
----
第三节 解放后
--
第四章 战事
----
第一节 明清战事记要
----
第二节 民国时期战事记要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战事记要
第二十三编 教 育
--
第一章 普通教育
----
第一节 私塾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第四节 中学教育
----
第五节 民族中小学教育
--
第二章 职业教育
----
第一节 职业中学教育
----
第二节 师范班培训
--
第三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农民教育
----
第二节 职工培训
--
第四章 教师队伍
----
第一节 师资
----
第二节 任用待遇
----
第三节 培训进修
--
第五章 教育教学
----
第一节 学制
----
第二节 课程
----
第三节 教学改革
----
第四节 招生考试
----
第五节 教育科研
----
第六节 勤工俭学
--
第六章 机构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学校管理
----
第三节 经费
----
第四节 设备
第二十四编 文化体育
--
第一章 语言文字
----
第一节 彝语
----
第二节 彝文
------
附:彝文规范字表
--
第二章 群众文化
----
第一节 网点
----
第二节 业余创作
----
第三节 歌舞
----
第四节 灯会
----
第五节 戏剧曲艺
----
第六节 民间文学
--
第三章 广播电影电视
----
第一节 广播
----
第二节 电影
----
第三节 电视
--
第四章 图书报刊
----
第一节 图书
----
第二节 报刊
--
第五章 文物古迹名胜
----
第一节 文物
----
第二节 古迹
----
第三节 名胜
--
第六章 编史修志
----
第一节 县志编纂
----
第二节 党史研究
----
第三节 文史工作
--
第七章 档案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收藏管理
----
第三节 利用
--
第八章 体育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设施
----
第三节 培训
----
第四节 群众体育
----
第五节 赛事
第二十五编 科学技术
--
第一章 科技组织
----
第一节 科研机构
----
第二节 科研网点
--
第二章 科技管理
----
第一节 科技队伍
----
第二节 专业职务评定
----
第三节 落实科技干部政策
--
第三章 科技普及
----
第一节 宣传
----
第二节 培训
----
第三节 咨询
--
第四章 科学研究
----
第一节 农业科技
----
第二节 工业科技
----
第三节 医药卫生科技
----
第四节 教育科研
----
第五节 科研成果与评审
----
第六节 科研记事
第二十六编 医药卫生
--
第一章 医疗机构
----
第一节 县属医疗机构
----
第二节 区乡卫生院
----
第三节 村医疗站
----
第四节 企业职工医院
--
第二章 医疗
----
第一节 中医
----
第二节 西医
----
第三节 民族医疗
----
第四节 医疗制度
--
第三章 卫生防疫
----
第一节 传染病
----
第二节 地方病
----
第三节 慢性病
----
第四节 卫生工作
--
第四章 妇幼保健
----
第一节 妇女保健
----
第二节 儿童保健
--
第五章 医药
----
第一节 药材资源
----
第二节 生产与购销
----
第三节 管理
第二十七编 社会风俗
--
第一章 家支宗族
----
第一节 彝族家支
----
第二节 汉族宗族
--
第二章 风俗习惯
----
第一节 服饰
----
第二节 饮食
----
第三节 居住
----
第四节 婚嫁
----
第五节 丧葬
----
第六节 节日
--
第三章 方言
----
第一节 土语
----
第二节 歇后语
----
第三节 彝谚
--
第四章 帮会
----
第一节 哥老会
----
第二节 青帮
----
第三节 庙会
--
第五章 垦殖垦社
----
第一节 垦殖
----
第二节 垦社
--
第六章 宗教
----
第一节 彝族宗教信仰
----
第二节 佛教
----
第三节 天主教
----
第四节 道教
--
第七章 冤家械斗
----
第一节 起因
----
第二节 械斗
----
第三节 调解
--
第八章 鸦片烟患
----
第一节 种植与危害
----
第二节 烟会
----
第三节 禁烟
--
第九章 赌博匪盗迷信
----
第一节 赌博
----
第二节 匪盗
----
第三节 迷信
第二十八编 人物
--
一、传记
----
邹祥海
----
葛义先
----
甘沙沙
----
宋荣森
----
葛成之
----
张秉钧
----
克斯木干
----
蒙树模
----
史肚古哈
----
阿洛木沙
----
黑彝木干
----
甘莫沙
----
沈兴武
----
欧其张老三
----
杨勤安
----
甘点诺
----
王广惠
----
宋大银
----
吉克连喜
----
宋大国
----
甘乌提
----
王麟生
--
二、人物名录
--
三、英名录
附录
--
一、明古今寺碑文
--
二、虚恨部部分都王名录
--
三、历任主薄名录
--
四、设置峨边抚夷厅的奏折
--
五、彝胞爱国公约(1951年11月)
--
六、峨边县民族干部训练班爱国公约(1952年8月10日)
--
七、国务院关于四川省设立马边彝族自治县和峨边彝族自治县的批复
--
八、关于印发川府发(83)173号和川办发(83)75号两个文件中有关适当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农林水利第一线科技人员生活待遇和增发技术津贴主要精神的通知
--
九、关于贯彻川府发(83)173号和川办发(83)75号两个文件中有关适当提高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农林水利第一线科技人员生活待遇和增发技术津贴的具体实施意见
--
十、在庆祝峨边彝族自治县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
十一、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干贯彻执行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委发(1984)30号文件有关浮动工资问题的通知
--
十二、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工人浮动工资问题的通知
--
十三、中共峨边彝族自治县委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乐山市委乐委发(1986)24号文件有关问题的通知
--
十四、申请赴老山前线的报告
--
十五、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本志编纂始末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