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区土地管理志
格式:PDF
费用:9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大港区土地管理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土地资源、土地制度、利用规划等内容。
内容时限:
1404-1995
出版时间:
2000年01月
目录
天津市土地管理系列志书 大港区土地管理志
天津市土地管理系列志书
天津市土地管理志编纂指导委员会
天津市土地管理志编修办公室
天津市区县土地管理志审查验收组
天津市土地管理志编纂指导委员会
天津市土地管理志编修办公室
天津市区县土地管理志审查验收组
大港区土地管理志编纂委员会
大港区土地管理志编修办公室
大港区土地管理志编纂人员
大港区土地管理志编纂委员会
大港区土地管理志编修办公室
大港区土地管理志编纂人员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境域沿革
--
第一节建置沿革
--
第二节境域、辖区演变
----
一、境域范围
------
(一)东面从北到南
------
(二)南面从东到西
------
(三)西面从南到北
------
(四)北面从西到东
----
二、辖区演变
----
三、境界
第二章土地资源
--
第一节自然条件
----
一、地质地貌
------
(一)地质
------
(二)地貌
----
二、土壤植被
------
(一)土壤
------
(二)植被
----
三、气候特征
------
(一)气候
------
(二)气温
------
(三)降水
------
(四)日照
------
(五)湿度与蒸发
------
(六)风、水气压和大气压
--
第二节土地资源利用
----
一、耕地
----
二、园地
----
三、林地
----
四、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
五、交通用地
----
六、水域
----
七、未利用土地
第三章土地开发利用
--
第一节农村土地开发利用
----
一、新中国建立前土地开发
----
二、新中国建立后土地开发利用
------
(一)兴修水利
------
(二)移民开荒
------
(三)兴建条田、改土治碱
------
(四)兴建农场垦荒
------
(五)利用高地兴建果园
------
(六)改造坑塘洼淀,植苇养鱼
------
(七)开发滩涂发展海水养殖
--
第二节城区土地开发利用
----
一、开发港城城区
----
二、开发滨海城区
----
三、开发官港城区
第四章土地制度
--
第一节解放前土地制度
----
一、土地所有制
----
二、土地使用制
--
第二节解放后土地制度
----
一、土地改革
----
二、互助合作
----
三、农业生产合作社
----
四、人民公社
----
五、农业生产责任制
--
第三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
一、城区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与转让
----
二、农村居民宅基地的有偿使用
----
三、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与完善
----
附录:大港区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暂行规定
第五章地籍管理
--
第一节地籍测绘
----
一、第一次土地调查
----
二、第二次土地调查
----
三、地籍调查测绘
--
第二节土地登记
----
一、新中国成立前
----
二、土地改革时期
----
三、建区后
--
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
一、第一次土地调查的成果
----
二、第一次土地调查总面积及各地类面积
----
三、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成果
----
四、第二次土地调查总面积及各地类面积
--
第四节土地权属争议的处理
----
一、土地确权的规定
----
二、已解决的土地争议
----
三、尚存在的土地争议
--
第五节土地分等定级估价
----
一、土地分等定级
----
二、土地价格评估
--
第六节档案管理和统计
----
一、档案管理
----
二、土地管理统计
第六章地价 地租 地税
--
第一节地价
----
一、新中国建立前地价
----
二、新中国建立后地价
--
第二节地租
----
一、新中国建立前地租
----
二、新中国建立后地租
--
第三节地税
----
一、田赋
----
二、农业税
----
三、盐税
----
四、契税
----
五、印花税
----
六、其它土地税费
------
(一)耕地占用税
------
(二)城市房地产税
------
(三)城镇土地使用税
------
(四)土地登记费
------
(五)取土费
------
(六)土地增值税
------
(七)土地评估费
------
(八)临时占地费
------
(九)征地管理费
第七章用地管理
--
第一节国家建设用地管理
----
一、国家建设征地
----
二、国家建设用地
--
第二节城区用地管理
----
一、城区国有土地
----
二、城区临时用地
----
三、建设用土资源
--
第三节农村用地管理
----
一、乡(镇)村企业用地
----
二、农村居民住宅用地
----
三、农村公共设施及公益事业用地
----
四、农业用地
--
第四节水域用地管理
----
一、水库用地
----
二、河流用地
------
(一)新中国建立前河流用地
------
(二)新中国建立后河流用地
----
三、滩涂用地
----
四、其它水域用地
------
(一)苇地
------
(二)坑塘
------
(三)沟渠
------
(四)水工建筑物
----
附录:天津市大港区二级河道堤防管理暂行办法
--
第五节交通用地管理
----
一、公路用地
----
二、铁路用地
--
第六节三资企业用地管理
----
一、开发区外三资企业用地
----
二、开发区内三资企业用地
----
附录:大港区关于收取三资企业土地使用费的意见(摘录)
第八章土地监察
--
第一节历代土地法规建设
----
一、解放前土地法规建设
----
二、解放后土地法规建设
--
第二节土地监察机构与队伍
----
一、无专门监察机构阶段
----
二、监察机构建立与建制阶段
----
三、三级监察网络基本形成阶段
--
第三节土地监督检查的实施
----
一、查处违章、违法工作
----
二、创建“三无”乡(镇)活动
----
三、发挥监察网络作用,层层落实责任
----
四、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
----
附录:
------
(一)大港区规划土地监察管理目标责任书
------
(二)大港区乡(镇)土地监察员、村监察信息员奖惩制度
--
第四节处理违法案件的程序
----
一、立案
----
二、调查取证
----
三、处理
----
四、送达
----
五、执行与强制执行
----
六、结案
--
第五节法制宣传
----
一、做好经常宣传工作
----
二、坚持培训学习制度
----
三、开展“土地日”活动
第九章土地利用规划
--
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0-2000年)
----
一、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一)指导思想
------
(二)基本原则
----
二、土地利用现状、问题及潜力
------
(一)土地利用现状
------
(二)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三)土地利用的潜力
----
三、土地利用长远目标
------
(一)耕地保护目标
------
(二)非农业建设用地控制目标
------
(三)农业用地开发目标
------
(四)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值指标
----
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
------
(一)用地指标的调整和分解
------
(二)土地利用分区(一级区)
------
(三)重点建设项目布局及用地规模
------
(四)土地整治和保护措施
------
(五)实施本规划的主要措施
--
第二节城区总体规划(1986-2000年)
----
一、原则和指导思想
----
二、规划范围
----
三、城区性质与发展方向
------
(一)大港区的性质
------
(二)发展方向是
----
四、城区规模
----
五、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
(一)城镇布局
------
(二)用地布局总格调
----
六、园林绿化规划
----
七、农业商品基地规划
--
第三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1994-2010年)
----
一、期限与依据
----
二、自然、经济概况
----
三、耕地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和潜力
----
四、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及保护区布局
----
五、建设预留地指标及分布
----
六、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指标的分解及实施措施
------
(一)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指标的分解
------
(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实施措施
第十章土地管理科技
--
第一节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土地
----
一、计算机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
(一)计算机硬件及外部设备
------
(二)计算机软件
----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
三、全球定位系统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
第二节运用先进科技的土地管理成果
第十一章机构 队伍
--
第一节机构的设置
----
一、新中国建立前
----
二、新中国建立后分管时期
----
三、规划土地统一管理时期
--
第二节管理机构的职责
----
一、规划土地管理局工作职责
----
二、局属各科室工作职责
------
(一)办公室职责
------
(二)规划科职责
------
(三)土地利用科职责
------
(四)地籍管理科职责
------
(五)规划土地监察科职责
------
(六)接件室职责
------
(七)测量队职责
----
三、乡(镇)土地管理员工作职责
--
第三节队伍
--
第四节领导人、先进集体和个人名录
----
一、领导人名录
----
二、先进集体和个人名录
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