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良镇志(社旗)

饶良镇志(社旗)

格式:PDF
费用:19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饶良镇志》是一部囊括饶良地域、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科技、人文资料为一体的"一方之全史、百科之全书"。

内容时限: 0000-2016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目录

封面
扉页
版权页
编纂委员会

凡例
图片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建置区划
-- 第一章 建置
---- 第一节 地理位置
---- 第二节 建置沿革
-- 第二章 村庄
---- 一、饶良行政村
---- 二、黑刘庄行政村
---- 三、潭北行政村
---- 四、岽子营行政村
---- 五、核桃树行政村
---- 六、二户岗行政村
---- 七、黄桥行政村
---- 八、陈庄行政村
---- 九、张庄行政村
---- 十、曹庄行政村
---- 十一、刘岗行政村
---- 十二、安庄行政村
---- 十三、樊营行政村
---- 十四、南邱庄行政村
---- 十五、老窦庄行政村
---- 十六、孟庄行政村
---- 十七、程洼行政村
---- 十八、吴营行政村
第二篇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质、地貌
---- 第一节 地质
---- 一、地层、地层构造
---- 二、地震
---- 第二节 地貌
---- 一、地貌特征
---- 二、地貌类型
-- 第二章 土壤
---- 第一节 潮土
---- 第二节 砂姜黑土
---- 第三节 黄棕壤
-- 第三章 气候、物候
---- 第一节 日照
---- 第二节 降水、风
---- 一、降水
---- 二、风
---- 第三节 温度、蒸发
---- 第四节 物候
-- 第四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矿产资源
---- 第三节 水资源
---- 一、地表水
---- 二、地下水
---- 第四节 生物资源
---- 一、动物
---- 二、植物
---- 三、食用菌
-- 第五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水灾
---- 一、连阴雨
---- 二、暴雨
---- 三、雷暴
---- 第二节 旱灾
---- 第三节 风雹、雪霜
---- 一、风雹
---- 二、雪霜
---- 第四节 虫灾、病灾
---- 一、虫灾
---- 二、病灾
第三篇 人口
-- 第一章 人口规模|
---- 第一节 人口数量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二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民族构成
---- 第二节 性别构成
---- 第三节 年龄构成
---- 第四节 文化构成
---- 第五节 家庭构成
---- 第六节 行业、职业构成
-- 第三章 姓氏
---- 第一节 姓氏构成
---- 第二节 姓氏分布
---- 第三节 家谱族谱
-- 第四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机构与设施
---- 第二节 规定措施
---- 一、生育政策
---- 二、奖惩措施
---- 三、征收标准
---- 四、处罚
---- 五、独生子女奖励
---- 第三节 技术服务
---- 一、发放避孕药
---- 二、节 育技术
---- 三、健康检查
---- 第四节 生育管理
---- 一、计划生育宣传
---- 二、育龄妇女管理
---- 三、生育计划管理
---- 四、流动人口管理
---- 五、管理机构
第四篇 政党、群团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党组织
---- 第一节 组织沿革
---- 第二节 历次党代会
---- 第三节 组织建设
---- 一、党员
---- 二、基层组织
---- 第四节 宣传工作
---- 第五节 纪检工作
---- 第六节 主要活动
---- 一、剿匪反霸
---- 二、土地改革
---- 三、统购统销
---- 四、抗美援朝
---- 五、镇压反革命
---- 六、“三反、“五反运动
---- 七、社会主义改造
---- 八、“肃反运动
---- 九、整风运动
---- 十、“大跃进、人民公社
---- 十一、反“右倾运动
---- 十二、整风整社
---- 十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十四、“文化大革命
---- 十五、“拨乱反正
---- 十六、经济体制改革
---- 十七、精准扶贫
-- 第二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农民组织
---- 第二节 妇女组织
---- 一、组织机构
---- 二、妇女代表会
---- 三、活动纪略
---- 第三节 青年组织
---- 一、组织机构
---- 二、团员代表大会
---- 三、活动纪略
---- 第四节 少儿组织
---- 一、童子军
---- 二、少年先锋队
---- 第五节 工会
---- 第六节 工商联合会
第五篇 政权
-- 第一章 人大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主要工作及活动
-- 第二章 政府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政府工作纪略
第六篇 武装
-- 第一章 军事防御
---- 第一节 饶良城寨
---- 第二节 村寨、群房
-- 第二章 1949年10月1日前地方武装
---- 第一节 红学
---- 第二节 黄学
---- 第三节 杆子
---- 第四节 民团
-- 第三章 机构
---- 第一节 乡村联防队
---- 第二节 人民武装部
-- 第四章 驻军、重大兵事
---- 第一节 过白郎
---- 第二节 红军过饶良
---- 第三节 王德功进街
---- 第四节 李锡九平匪患
-- 第五章 民兵组织
---- 第一节 民兵军政训练
---- 第二节 民兵活动纪略
-- 第六章 兵役
---- 第一节 募兵制
---- 第二节 征兵制
---- 第三节 志愿兵役制
---- 第四节 义务兵役制
第七篇 政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维护社会治安
---- 第三节 户籍管理
-- 第二章 法庭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审判
-- 第三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普法教育
---- 第二节 民事调解
---- 第三节 法律服务和见证
---- 第四节 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
第八篇 民政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民政工作
---- 第一节 优抚
---- 第二节 救济、救灾
---- 一、社会救济
---- 二、五保供养
---- 三、救灾
---- 第三节 敬老院
---- 一、饶良敬老院
---- 二、丁庄敬老院
---- 三、敬贤老年公寓
---- 第四节 婚姻登记
---- 一、结婚
---- 二、离婚
---- 三、复婚
---- 第五节 殡葬改革
第九篇 劳动人事
-- 第一章 劳动
---- 第一节 劳动力管理
---- 一、农业劳动力管理
---- 二、非农业劳动力管理
---- 第二节 劳保福利
---- 一、劳动力保护
---- 二、福利待遇
---- 第三节 退休、退职
---- 一、干部职工退休、退职
---- 二、待遇
---- 三、子女安排
---- 四、职工死亡抚恤、丧葬、遗属补助
---- 第四节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 第二章 人事
---- 第一节 干部管理
---- 一、选拔和录用
---- 二、任免
---- 三、奖励
---- 第二节 离退休干部安置与管理
---- 一、离休
---- 二、退休
---- 第三节 工资改革
第十篇 农业
-- 第一章 农业生产体制变革
-- 第二章 生产关系
---- 第一节 土地所有制
---- 一、封建土地制有制
---- 二、农民个体所有制
---- 三、集体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 管理体制
---- 一、互助制
---- 二、初级农业合作制
---- 三、高级农业合作制
---- 四、人民公社
---- 五、联产承包责任制
---- 六、农业各项配套改革
---- 第三节 土地管理
-- 第三章 生产条件
---- 第一节 耕地
---- 第二节 肥料、农药
---- 一、肥料
---- 二、植物保护
---- 第三节 种子
---- 第四节 农机
---- 一、耕作机械
---- 二、收获机械
---- 三、运输工具
---- 四、排灌机具
---- 五、植保工具
---- 六、加工工具
---- 七、农机管理
-- 第四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作物分布
---- 第二节 粮食作物
---- 第三节 油料作物
---- 第四节 经济作物
---- 第五节 耕作制度
---- 一、耕作制度的改革
---- 二、栽培技术
---- 三、耕作技术
-- 第五章 林果业
---- 第一节 农田林网建设
---- 第二节 果树载培
---- 第三节 林业管理
---- 一、林木确权
---- 二、林木管理
---- 三、林果病虫害防治
-- 第六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畜牧生产
---- 一、大牲畜
---- 二、小家畜
---- 三、家禽
---- 四、其他
---- 第二节 饲养场区建设
---- 第三节 社旗联华牧业有限公司
---- 第四节 饲草、饲料
---- 一、饲草
---- 二、饲料
---- 第五节 畜禽疫病防治
---- 一、疫苗种类
---- 二、痛风病防治
---- 第六节 畜牧养殖管理
-- 第七章 水利
---- 第一节 水利基本建设
---- 一、筑坝
---- 二、堰塘
---- 三、打井
---- 四、人工提灌水利工程
---- 第二节 农田改造
---- 一、修建大方田
---- 二、水土保持
---- 第三节 防汛
---- 第四节 人畜饮水工程
---- 第五节 水利工程管理
第十一篇 工交、邮电
-- 第一章 工业
---- 第一节 粮油、食品加工
---- 一、粮油加工业
---- 二、食品加工类
---- 第二节 棉花加工和纺织业
---- 第三节 窑业烧制
---- 第四节 缝纫、制革
---- 第五节 铁木手工业
---- 第六节 管理机构
---- 第七节 机械修造
-- 第二章 交通
---- 第一节 路政
---- 一、公路
---- 二、护路
---- 三、桥
---- 第二节 运输
---- 一、货运
---- 二、客运
---- 第三节 交通管理
-- 第三章 邮政通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邮政
---- 一、邮路
---- 二、邮运工具
---- 三、邮政业务
---- 四、邮政资费
---- 第三节 电信
---- 一、电报
---- 二、电话
---- 三、电信资费
-- 第四章 电力
---- 第一节 供电所
---- 第二节 电力建设及供应
---- 第三节 电力管理
第十二篇 商贸
-- 第一章 商业网点
---- 第一节 供销合作社
---- 一、代销点
---- 二、超市
---- 三、个体商店
---- 第二节 粮油管理
---- 一、机构
---- 二、粮食收购
---- 三、粮油销售
---- 四、粮油储存
---- 第三节 食品站
---- 第四节 烟叶收购站
---- 第五节 商业街
-- 第二章 饮食服务
---- 第一节 饮食业
---- 第二节 服务业
---- 一、理发
---- 二、旅馆、洗浴
---- 三、照相文印
---- 四、维修
---- 五、煤炭购销
---- 六、土炮、烟花制作
-- 第三章 集市贸易
---- 第一节 传统集市
---- 第二节 农贸市场
---- 第三节 庙会市场
第十三篇 建设环保
-- 第一章 规划
---- 第一节 镇域规划
---- 第二节 村庄规划
-- 第二章 建设
---- 第一节 集镇建设
---- 第二节 村庄建设
---- 第三节 美丽乡村选介
-- 第三章 镇建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用地管理
---- 第三节 房产管理
---- 第四节 环境管理
-- 第四章 建筑业
---- 第一节 建筑队伍
---- 第二节 建筑设备
---- 第三节 经营管理
第十四篇 经济管理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体制改革
---- 第二节 财政收支
---- 一、收入
---- 二、支出
---- 第三节 财务管理
---- 一、预、决算管理
---- 二、监督检查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税收
---- 一、国家税务
---- 二、地方税
---- 三、农业税
---- 四、工商税
---- 第三节 税征管理
-- 第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机构
---- 一、营业所
---- 二、信用社
---- 三、保险站
---- 四、邮政储蓄
---- 五、“两会”
---- 第二节 货币
---- 第三节 储蓄、贷款
---- 一、储蓄
---- 二、贷款
---- 第四节 债券、国库券
---- 一、公债
---- 二、国库券
---- 第五节 管理
---- 一、现金管理
---- 二、金融监管
-- 第四章 计量、物价
---- 第一节 计量
---- 一、计量制度
---- 二、计量器具
---- 三、计量检测
---- 第二节 物价
---- 一、计划价
---- 二、市场价
---- 三、物价管理
-- 第五章 计划
---- 第一节 计划制订
---- 第二节 计划执行
-- 第六章 统计
---- 第一节 制度与内容
---- 第二节 普查与整理
-- 第七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市场管理
---- 第三节 工商企业登记
----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五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
第十五篇 教育
-- 第一章 私塾
---- 第一节 私塾
---- 第二节 清末教育
---- 第三节 民国教育
-- 第二章 初等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一、沿革
---- 二、课程设置
---- 三、教材使用
---- 四、安全维护
---- 五、幼儿园(学前班)简介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一、学制与课程
---- 二、招生与考试
---- 三、普及初等教育
---- 四、全镇学校简介
-- 第三章 中等教育
---- 第一节 中等教育
---- 一、初中
---- 二、高中
---- 第二节 职业教育
-- 第四章 民办教育
-- 第五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成人教育
---- 一、扫除文盲
---- 二、农民教育
---- 第二节 业余教育
-- 第六章 教师队伍
---- 第一节 教师队伍
---- 第二节 教师文化素质
---- 第三节 教师待遇
---- 一、政治待遇
---- 二、经济待遇
---- 三、生活福利
---- 四、表彰与奖励
---- 五、教师培训
---- 六、教师职称评审和考核
---- 七、教师的离退休
---- 八、民办教师
-- 第七章 教育行政
---- 第一节 教育体制
---- 第二节 考试制度
---- 第三节 学校管理
---- 一、小学管理
---- 二、初中管理
---- 三、体育卫生艺术教育
---- 四、其他教育
---- 五、教育经费及教育基本建设
-- 第八章 捐资助学
第十六篇 科技
-- 第一章 料研队伍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科研队伍
-- 第二章 科研普及
---- 第一节 科研
---- 第二节 科技普及
---- 一、沼气推广
---- 二、节 柴灶推广
---- 三、太阳能利用
---- 第三节 水文勘测、气象与地震
---- 一、水文勘测
---- 二、气象与地震
第十七篇 文化
-- 第一章 文学
---- 第一节 文学创作
---- 第二节 民间文学
-- 第二章 艺术
---- 第一节 戏曲
---- 一、戏曲器材
---- 二、戏剧种类
---- 第二节 曲艺
---- 一、大调曲
---- 二、评书
---- 三、河南坠子
---- 四、三弦书
---- 五、鼓儿词
---- 第三节 音乐舞蹈
---- 一、音乐
---- 二、民间舞蹈
---- 三、文化大院
---- 第四节 美术、工艺、书法、摄影
---- 一、美术
---- 二、工艺
---- 三、书法
---- 四、摄影
-- 第三章 广播、电视
---- 第一节 广播
---- 第二节 电视
---- 一、电影
---- 二、无线电视
---- 三、有线电视台
-- 第四章 图书、档案
---- 第一节 图书
---- 第二节 档案
-- 第五章 文化事业
---- 第一节 文化站
---- 一、文化站建设
---- 二、文化活动
---- 第二节 文化设施
---- 一、饶良影剧院
---- 二、饶良镇文化服务中心
---- 三、饶良花园社区文化广场
---- 四、吴营村文化广场
---- 五、文化书屋
---- 六、饶良镇“孝礼文化节 ”
---- 七、饶良编外雷锋团
---- 第三节 文化市场
-- 第六章 文物
---- 第一节 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
---- 一、古遗址
---- 二、古墓葬
---- 三、古建筑
---- 第二节 石刻、石雕、石遗像
---- 一、碑、牌
---- 二、石雕刻
---- 三、出土文物和祖传文物
---- 第三节 寺庙
---- 一、饶良街八大庙、四小庙
---- 二、其他寺庙
---- 第四节 古树
---- 第五节 纪念地
---- 一、红三军过饶良
第十八篇 医药、卫生
-- 第一章 医药
---- 第一节 中药
---- 第二节 西药
---- 第三节 药政
---- 一、医药市场管理
---- 二、饶良镇医药批发兼零售状况
-- 第二章 卫生
---- 第一节 医疗单位
---- 一、镇卫生院
---- 二、丁庄卫生院
---- 三、联合诊所
---- 四、行政村卫生所
---- 五、个体诊所
---- 第二节 卫生队伍
---- 第三节 卫生防疫
---- 第四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五节 医疗
---- 一、中医
---- 二、西医
---- 第六节 妇幼保健
---- 一、新法接生站
---- 二、新法接生
---- 三、普查妇女病
---- 四、儿童保健
---- 第七节 医政
---- 一、医疗体制
---- 二、新农合
---- 第八节 村级卫生所
第十九篇 体育
-- 第一章 群众体育
---- 第一节 体育运动发展
---- 第二节 娱乐活动
-- 第二章 学校体育
---- 第一节 两操
---- 第二节 体育课和体育训练
---- 第三节 体育设施
第二十篇 民族宗教
-- 第一章 民族
---- 第一节 汉族
---- 第二节 少数民族
-- 第二章 宗教
---- 第一节 伊斯兰教
---- 第二节 基督教
---- 第三节 天主教
---- 第四节 佛教
---- 第五节 道教
第二十一篇 民俗
-- 第一章 生产习俗
-- 第二章 生活习俗
---- 第一节 服饰
---- 一、衣服
---- 二、冠戴
---- 三、鞋袜
---- 四、饰品
---- 五、发型
---- 第二节 饮食
---- 第三节 居住
---- 第四节 行
-- 第三章 民间礼俗
---- 第一节 婚嫁
---- 一、说媒提亲
---- 二、相宗
---- 三、合婚
---- 四、定亲
---- 五、送好儿
---- 六、迎娶
---- 七、闹洞房
---- 八、回门认亲
---- 第二节 生育
---- 一、求子
---- 二、怀孕
---- 三、坐月子
---- 四、送米面
---- 五、满月
---- 六、过百天
---- 七、过生儿
---- 第三节 寿辰
---- 第四节 丧葬
---- 一、发丧
---- 二、吊唁
---- 三、埋葬
---- 四、祭奠
---- 第五节 庙会
---- 第六节 积弊、陋习
---- 一、积弊
---- 二、陋习
---- 第七节 避讳
---- 第八节 称谓
-- 第四章 节 日习俗
---- 第一节 传统节 日
---- 第二节 公历节 日
---- 第三节 假日
-- 第五章 方言
---- 第一节 语法
---- 一、构词法
---- 二、句法结构
---- 第二节 地名变更
-- 第六章 土语
---- 第一节 称呼动物
---- 第二节 称物件
---- 第三节 隐讳语
---- 第四节 时间语
---- 第五节 其他
-- 第七章 谚语
---- 第一节 生活类
---- 第二节 时令类
---- 第三节 气象类
---- 第四节 人情事故、勤劳致富
---- 第五节 婚姻、家庭
---- 第六节 卫生保健
---- 第七节 哲理类
---- 第八节 学习类
---- 第九节 修养类
---- 第十节 社交类
---- 第十一节 综合类
-- 第八章 歇后语
---- 一、综合类
---- 二、神仙、人物类
---- 三、时间、物品类
---- 四、其他类
-- 第九章 民谣
-- 第十章 民间谜语
第二十二篇 人物
-- 第一章 传记
-- 第二章 简介
-- 第三章 名录、名表
---- 第一节 历史人物
---- 第二节 名录
---- 第三节 饶良籍在本县和外省县正科级以上名人表
-- 第四章 革命英烈
第二十三篇 荣誉
-- 1997-2016年部分集体荣誉
附录
后记
索引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