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县土壤志

东海县土壤志

格式:PDF
费用:1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东海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隅,陇海铁路东段,滨临黄海,紧接连云港,西邻徐州市。东有云台山为屏,西与马陵山绵延相接,属于黄淮海的低山丘陵与湖荡交夹的平原。气候湿润,雨量充沛,交通方便,土地较多,矿产资源丰富。解旗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农业生产发展很快,1984年粮食总产超过16亿斤,商品率高达45%,是国家和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之一。

目录

封面
东海县土壤志
前言
图片
-- 合格证书
-- 喜看稻菽千重浪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江苏省末海县湖荡平原区一景
-- 水利基本建设初具规模,有效灌溉面积11O万亩,并建有270个翻水站,翻水能力39561万马力。图为房山翻水站外景。
-- 多砾质岭砂土剖面构型
-- 薄层紫砂十的剖面构型
-- 白浆土剖面构型
-- 岭砂土的剖面构型
-- 黄土剖面构型(二)
-- 黄土剖面构型(一)
-- 腰黑淤土剖面构型(平明)
-- 腰黑黄土剖面构型
-- 粘质轻盐土剖面构型
-- 起伏蜒绵的马陵山麓
-- 江苏省东海县行政区概图
目录
第一章 概况
-- 第一节 社会经济简况
-- 第二节 自然条件和成土因素
---- (一)、气象
---- (二)、地质、地貌与成土母质
---- (三)、水文、水系和水质
---- (四)、植被
-- 第三节 耕作历史沿革与土壤肥力
第二章 土壤形成、分布和分类
--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与演变简述
---- (一)、棕壤
---- (二)、砂姜黑土
---- (三)、潮土
---- (四)、紫色土
---- (五)、盐土
---- (六)、水稻土
-- 第二节 土壤分布
---- (一)、分布概况
-- 第三节 土壤分类
---- (一)、分类的原则及依据
------ 1.土类
------ 2.亚类
------ 3.土属
------ 4.土种
------ 5.变种
---- (二)、壤的命名
第三章 土壤类型与特征
-- 第一节 砂姜黑土类
---- 一、砂姜黑土亚类
------ (一)、湖黑土属
-------- 1.黑土(代号131)
-------- 2.冲位砂姜黑土(代号132)
-------- 3.下位砂姜黑土(代号133)
-------- 4.黄潮黑土(代号134)
-------- 5.黄黑土(代号135)
------ (二)、岗黑土属
-------- 6.岗黑土(代号121)
-------- 7.下位砂姜岗黑土(代号122)
-------- 8.冷黑土(代号123)
---- 二、盐碱化砂姜黑土亚类
------ (一)、盐碱化黑土属
-------- 9.盐化砂姜黑土(代号141)
-- 第二节 潮土类
---- 一、棕潮土亚类
------ (一)、黄砂土属
-------- 10.黄砂土(代号71)
-------- 11.面砂土(代号72)
-------- 12.腰黑黄砂土(代号73)
------ (二)、黄土属
-------- 13.黄土(代号81)
-------- 14.腰黑黄土(代号82)
-------- 15.底黑黄土(代号83)
-------- 16.砂心黄土(代号84)
------ (三)、老黄土属
-------- 17.老黄土(代号91)
-------- 18.腰黑老黄土(代号92)
---- 二、盐碱化棕潮土亚类
------ (一)、盐化黄土属
-------- 19 .盐化黄土(代号101)
---- 三、黄潮土亚类
------ (一)、淤土属
-------- 20 .淤土(代号111)
-------- 21.腰黑淤土(代号112)
-- 第三节 水稻土类
---- 一、渗育型水稻土亚类
------ (一)、砂姜黑土型水稻土属
-------- 22.黑土水稻土(代号151)
------ (二)、棕潮土型水稻土
-------- 23.黄土水稻土(代号161)
-- 第四节 盐土类
---- 潮盐土亚类、粘化盐属
------ 24.粘质轻盐土(代号171)
-- 第五节 棕壤类
---- 一、粗骨棕壤亚类
------ (一)、酥石岭砂土属
-------- 25.岭砂土(代号11)
-------- 26.少砾质岭砂土(代号12)
-------- 27.多砾质岭砂土(代号13)
-------- 28.轻砾石土(代号14)
-------- 29.中砾石土(代号15)
-------- 30.重砾石土(代号16)
-------- 31.岭砂堆叠土(代号17)
---- 二、棕壤亚类
------ (一)、白浆土属
-------- 32.白浆土(代号21)
-------- 33.炉底白浆土(代号22)
-------- 34.白土头(代号23)
------ (二)、包浆土属
-------- 35.包浆土(代号31)
-------- 36.黄泥头(代号32)
-------- 37.黄泥堆叠土(代号33)
---- 三、潮棕壤亚类
------ (一)、板土属
-------- 38.板土(代号41)
-------- 39.青沙板土(代号42)
-------- 40.黑板土(代号43)
-------- 41.白板土(代号41)
-- 第六节 紫色土
---- 一、紫色土亚类、紫砂土属
------ 12.薄层紫砂土(代号51)
------ 13.中层紫砂七(代号52)
------ 14.紫砂土(代号53)
---- 二、紫色土亚类、紫泥土属
------ 45.薄层紫泥土(代号61)
------ 46.紫泥土(代号62)
第四章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 第一节 土壤物理性状
---- (一)、土壤质地
---- (二)、土壤容重和孔隙度
---- (三)、土壤渗漏量和三相比
---- (四)、土壤结构
---- (五)、土体构造与有效土层厚度
---- (六)、耕层和犁底层厚度
-- 第二节 土壤养分状况
---- (一)、土壤养分含量概况
---- (二)、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 (三)、土壤全磷和速效磷
---- (四)、土壤速效钾
---- (五)、土壤代换量
---- (六)、土壤微量元素一锌
---- (七)、土壤酸碱度与石灰反应
-- 第三节 土壤水分特性
第五章 土地资源和土壤评价
-- 第一节 土地资源概况
---- 一、土地资源概况
---- 二、土地资源的利用构成
------ (一)、土地资源的组成
------ (二)、农业利用特点与潜力
------ (三)、林业利用特点
------ (四)、水域特点及利用现状
-- 第二节 土壤评价
---- 一、土壤肥力状况与潜力
---- 二、土壤利用组合
---- 三、土壤资源的利用特点
---- 四、土壤资源的质量评价
第六章 土壤与农业生产
-- 第一节 当前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土壤的环境不良
---- 二、土壤肥力素质差
---- 三、土壤管理不籌、潜伏着退化的危机
-- 第二节 白浆七低产原因及其改良利用
---- 一、白浆土的分布及其剖面的形态特征
---- 二、白浆土的低产原因
---- 三、改良利用途径
-- 第三节 砂姜黑土的特征与综合治理
---- 一、砂姜黑土的分布及成土条件
---- 二、砂姜黑土的特征与农业生产
------ (一)、土质粘、胀缩性大、耕性差
------ (二)、土体构型中存在障碍因素
------ (三)、土壤结构不良、容重偏高、通气孔隙少、养分供应强度低
------ (四)、土壤水分特性
------ (五)、土壤地下水位偏高水质不良
------ (六)、土壤养分失调供求矛盾较大
------ (七)、土壤中下部和局部耕层酸碱度偏高
---- 三、改良利用砂姜黑土的主要经验和综合治理的途径
------ (一)、砂姜黑土的利用战略和发展方向
------ (二)、改良利用砂姜黑土的主要经验
------ (三)、综合治理砂姜黑土的主要途径
-- 第四节 岗丘棕壤侵蚀、砂化现状与防治
---- 一、地形、地貌水资源和水利建设概况
---- 二、水土流失程度分区
----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
---- 四、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 五、保持水土,防止土壤砂化的主要途径
第七章 土壤分区及改良利用
-- 一、分区的原则和依据
-- 二、分区概述
---- (一)、湖洼平原,黑土淤土防涝降渍培肥改土稻麦区
---- (二)、冲积湖积平原,潮土黑土培肥改土稻麦区
---- (三)、倾斜平原,板土白浆土发展灌溉增肥改土粮油区
---- (四)、岭间平原,黑土发展灌溉水旱轮作培肥改土区
---- (五)、岗丘坡地,岭砂土防蚀培肥综合治理花生杂粮区
第八章 科学运筹肥料,提高经济效益
-- 第一节 建国以来农业生产中肥料投放与效益演变简史
---- 一、施肥量与效益
---- 二、施肥结构的变化
-- 第二节 当前肥料方面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 一、肥料结构与肥料效益
---- 二、养地用地
---- 三、肥料积制方法与质量
---- 四、微量元素锌肥的增产作用
-- 第三节 科学运筹肥料、提高经济效益
---- 一、氮肥的合理施用
---- 二、磷肥的有效施用
---- 三、钾肥的效益与施用
---- 四、有机肥的增辟与合理施用
第九章 土壤普查成果应用
-- 第一节 针对土肥存在问题试验示范推广
---- 一、因土施磷、推广磷肥
---- 二、改善肥料结构
---- 三、大力推广硫酸锌,防治水稻缺锌僵苗
---- 四、因土种植,合理布局
---- 五、开沟降渍,改土增产
-- 第二节 测土施肥
---- 一、测土施肥的概念
---- 二、测土施肥的方法
---- 三、小麦测土施肥的增产效果
-- 第三节 建立健全土肥科技网络,加强土肥工作
---- 一、建立三级土肥组织,逐步完善土肥信息网络
---- 二、明确长期工作任务
---- 三、建立长期土肥监测点,搞好定位试验
第十章 附件
-- 一、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总结
-- 二、第二次土壤普查制图工作总结
-- 三、第二次土壤普查化验工作总结
-- 四、东海县第二次土壤普查组织人员名单
-- 五、附表
---- (一)、东海县土属土种养分含量汇总表
---- (二)、东海县主要土属土种养分分级面积汇总表(1)(2)(3)
---- (三)、东海县各公社不同养分分级面积汇总表(1)(2)(3)
---- (四)、东海县各土属全磷、速效磷含量汇总表
---- (五)、东海县土壤评级汇总表
---- (六)、东海县农化土样各级养分面积统计表
---- (七)、东海县不同产屋耕地土壤有机质、速效磷统计表
---- (八)、东海县土壤质地汇总表
---- (九)、东海县土壤耕层PH汇总表
---- (十)、东海县土壤地下水含盐量统计表
---- (十一)、东海县各公社土种面积汇总表
---- (十二)、东海县土地利用现状表(1)(2)
---- (十三)、东海县农业生产基本情况统计表
---- (十四)、东海县土壤普查工作情况表
-- 六、土壤普查一套图件
---- (一)、东海县土壤图
---- (二)、东海县土地利用现状图
---- (三)、东海县土壤有机质等级图
---- (四)、东海县土壤全氮等级图
---- (五)、东海县土壤全磷等级图
---- (六)、东海县土壤速效磷等级图
---- (七)、东海县土壤速效钾等级图
---- (八)、东海县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
---- (九)、东海县土壤评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