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县志 下

惠阳县志 下

格式:PDF
费用:28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惠阳县的政治、文化、科技、卫生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目录

封面
惠阳县志(下)
第十六篇税务
-- 第一章机构
---- 第一节建国前税务机构
---- 第二节建国后税务机构
-- 第二章税收种类
---- 第一节工商各税
---- 第二节关税 进口调节税
---- 第三节农业税
-- 第三章税收收入与大宗税源
---- 第一节税收收入实绩
---- 第二节大宗税源
-- 第四章税收减免
---- 第一节赋役减免
---- 第二节农业税减免
---- 第三节工商税减免
-- 第五章税收特殊规定
---- 第一节农村工商税收单行规定
---- 第二节国营华侨农场税收规定
---- 第三节学校勤工俭学、校办工厂税收规定
---- 第四节涉外税收规定
第十七篇财政
-- 第一章机构
---- 第一节建国前机构
---- 第二节建国后机构
-- 第二章财政收入
---- 第一节明、清财政收入
---- 第二节民国时期财政收入
---- 第三节建国后财政收入
-- 第三章财政支出
---- 第一节建国前财政支出
---- 第二节建国后预算支出
-- 第四章财政管理
---- 第一节预算管理
---- 第二节平衡收支
---- 第三节企业财务管理
---- 第四节财政监察
第十八篇金融
-- 第一章机构
---- 第一节私营金融业
---- 第二节民国时期金融机构
---- 第三节建国后金融机构
-- 第二章货币
---- 第一节清末民国初期的金属货币
---- 第二节民国时期的货币
----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
-- 第三章债券
---- 第一节清末、民国时期的公债
----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债券
-- 第四章存款
---- 第一节概况
---- 第二节企事业单位存款
---- 第三节个人存款
---- 第四节外币存款
-- 第五章贷款
---- 第一节农业贷款
---- 第二节工商业贷款
---- 第三节乡镇企业贷款
---- 第四节外贸贷款
---- 第五节基本建设拨款和贷款
-- 第六章外汇业务与外汇管理
---- 第一节非贸易外汇
---- 第二节贸易外汇
---- 第三节外汇管理
-- 第七章保险业务
第十九篇经济管理
-- 第一章计划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管理体制
---- 第三节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 第二章统计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统计业务
---- 第三节农村社会经济调查
---- 第四节普查
-- 第三章审计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审计监督
-- 第四章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市场管理
---- 第三节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 第四节个体工商业管理
---- 第五节经济检查
---- 第六节经济合同管理
---- 第七节商标管理
---- 第八节广告管理
-- 第五章物价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物价演变
---- 第三节价格监督检查
-- 第六章技术监督
---- 第一节计量管理
---- 第二节质量监督
第二十篇政事纪略
-- 第一章民国前
---- 一、苏东坡寓惠
---- 二、周云翔降倭·焚劫东平
---- 三、翟火姑起义
---- 四、惠阳天地会
---- 五、三洲田起义
---- 六、惠阳光复
-- 第二章民国时期
---- 一、淡水大捷
---- 二、学生抗日救亡运动
---- 三、日军登陆大亚湾
---- 四、侵华日军在淡澳三次大屠杀
---- 五、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
---- 六、东江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区政府
---- 七、东江抗日武装“东移事件”
---- 八、香港惠阳青年会回乡救亡工作团
---- 九、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
---- 十、秘密大营救
---- 十一、路东行政委员会
-- 第三章新中国成立
---- 一、抗美援朝
---- 二、清匪反霸
---- 三、土地改革
---- 四、镇压反革命
---- 五、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六、农业合作化
---- 七、干部审查
---- 八、整风运动与反右斗争
---- 九、“反右倾”
---- 十、“大跃进”
---- 十一、人民公社化
---- 十二、“三反”、“五反”
---- 十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十四、学习毛泽东著作运动
---- 十五、“文化大革命”
---- 十六、拨乱反正
---- 十七、改革开放
---- 十八、县城南迁淡水
---- 十九、“熊猫”效应
第二十一篇政党
-- 第一章中共惠阳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 第二节历次党代会
---- 第三节组织工作
---- 第四节宣传教育
---- 第五节纪律检查
---- 第六节统一战线工作
---- 第七节党史研究
-- 第二章中国国民党惠阳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组织沿革
---- 第二节主要活动
-- 第三章其他党派惠阳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惠阳县支部
---- 第二节中国民主同盟惠阳县总支部
---- 第三节中国民主促进会惠阳县支部
---- 第四节中国致公党惠阳县支部
第二十二篇政权 政协
-- 第一章建国前县议政行政机构
---- 第一节明、清行政机构
---- 第二节民国议政、行政机构
-- 第二章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第三章县人民政府
---- 第一节县级行政机构
---- 第二节工作机构
---- 第三节基层政权
-- 第四章县政协
---- 第一节政协机构设置
---- 第二节县政协历届委员会会议
---- 第三节参政议政
第二十三篇公安
-- 第一章公安机构
---- 第一节建国前公安机构
---- 第二节建国后公安机构
-- 第二章巩固新政权
---- 第一节清匪反霸
---- 第二节镇压反革命
---- 第三节取缔反动会道门
-- 第三章打击刑事犯罪
---- 第一节刑事犯罪活动概况
---- 第二节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 第四章禁毒 禁黄 禁赌
---- 第一节禁毒
---- 第二节禁黄
---- 第三节禁赌
-- 第五章治安行政管理
---- 第一节户籍管理
---- 第二节交通管理
---- 第三节公共秩序管理
---- 第四节特种行业管理
---- 第五节重点人口管理
-- 第六章反走私反偷渡
---- 第一节反走私斗争
---- 第二节反偷渡外逃
-- 第七章消防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火灾预防和扑救
-- 第八章综合治理
---- 第一节挽救失足青少年
---- 第二节打击流窜犯罪
-- 第九章监管工作
---- 第一节看守所
---- 第二节收容站
---- 第三节行政拘留所
第二十四篇检察
-- 第一章机构
---- 第一节建国前检察机构
---- 第二节建国后检察机构
-- 第二章检察工作
---- 第一节刑事检察
---- 第二节经济检察
---- 第三节法纪检察
---- 第四节监所检察
---- 第五节控告申诉检察
第二十五篇审判 司法行政
-- 第一章审判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刑事审判
---- 第三节民事审判
---- 第四节经济审判
---- 第五节行政审判
---- 第六节信访 申诉复查
-- 第二章司法行政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法制宣传教育
---- 第三节人民调解
---- 第四节公证业务
---- 第五节律师工作
第二十六篇军事
-- 第一章兵役
---- 第一节建国前兵役
---- 第二节建国后兵役
-- 第二章驻军
---- 第一节明清时期驻军及编制
---- 第二节民国时期驻军
---- 第三节建国后驻军
-- 第三章地方武装
---- 第一节民国时期地方武装
---- 第二节建国后地方武装
-- 第四章民兵
---- 第一节组织建设
---- 第二节民兵工作
-- 第五章兵事
---- 第一节清朝兵事
---- 第二节民国兵事
---- 第三节建国后兵事
第二十七篇民政
-- 第一章机构
---- 第一节民国时期民政机构
---- 第二节建国后民政机构
-- 第二章优抚安置
---- 第一节拥军优属
---- 第二节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第三节褒扬
---- 第四节抚恤
-- 第三章社会救济
---- 第一节扶贫
---- 第二节“五保户”供养
---- 第三节救灾救济
-- 第四章婚姻登记
---- 第一节国内婚姻登记
---- 第二节涉港澳婚姻登记
-- 第五章社会福利
---- 第一节残疾人安置
---- 第二节收容遣送
-- 第六章老区建设
---- 第一节老区评划及分布
---- 第二节老区建设
-- 第七章移民安置
---- 第一节移民机构
---- 第二节枫树坝、白盆珠移民的安置
---- 第三节澄海县移民的安置
第二十八篇华侨 港澳台同胞
-- 第一章分布概况
---- 第一节华人 华侨
---- 第二节港澳台同胞
-- 第二章华侨、港澳台同胞对祖国的支持
---- 第一节对革命事业的支持
---- 第二节对家乡建设的支持
-- 第三章侨务工作
---- 第一节侨务机构
---- 第二节落实侨务政策
---- 第三节信访接待
第二十九篇劳动 人事
-- 第一章劳动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劳动就业
---- 第三节劳动管理
---- 第四节职工培训
---- 第五节劳动工资
---- 第六节劳动奖金
---- 第七节职工福利
-- 第二章人事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干部队伍
---- 第三节干部管理
---- 第四节退休 退职
第三十篇群众团体
-- 第一章工会
---- 第一节组织机构
---- 第二节历次工会代表大会
---- 第三节工会工作
-- 第二章农民组织
---- 第一节农民协会
---- 第二节贫下中农协会
-- 第三章共青团组织
---- 第一节组织机构
---- 第二节历届团代会
---- 第三节主要活动
-- 第四章妇女组织
---- 第一节组织概况
---- 第二节妇联工作
-- 第五章其他群众组织
---- 第一节工商业联合会
---- 第二节归国华侨联合会
---- 第三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
---- 第四节科学技术协会
---- 第五节黄埔军校同学会联络站
第三十一篇教育
-- 第一章机构 体制
---- 第一节行政机构
---- 第二节体制
-- 第二章各类教育
---- 第一节旧式教育
---- 第二节幼儿园 学前班
---- 第三节小学
---- 第四节普通中学
---- 第五节中等专业学校
---- 第六节成人教育
---- 第七节特殊教育
-- 第三章教学改革
-- 第四章学生
---- 第一节人数
---- 第二节考试与学籍
-- 第五章教师
---- 第一节教师队伍
---- 第二节教师学历
---- 第三节教师待遇
---- 第四节师资培训
---- 第五节教学方法
-- 第六章教育经费、设施
---- 第一节经费与勤工俭学
---- 第二节设施与校舍
第三十二篇科技
-- 第一章科技管理
---- 第一节机构与科技团体
---- 第二节科技人员
-- 第二章科技活动
---- 第一节技术开发
---- 第二节技术交易活动
---- 第三节地震防测
---- 第四节学术交流
---- 第五节调查与考察
---- 第六节试验与研究
-- 第三章科普活动
---- 第一节技术培训
---- 第二节技术推广
---- 第三节科技服务
-- 第四章科技重点成果
---- 第一节农、林、牧、副、渔业
---- 第二节卫生
---- 第三节工业
第三十三篇文化
-- 第一章文化事业单位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团体
---- 第三节文化管理
-- 第二章文学艺术
---- 第一节文学
---- 第二节戏剧 曲艺
---- 第三节音乐舞蹈
---- 第四节美术 书法 摄影
---- 第五节民间曲艺
-- 第三章文物古迹
---- 第一节古井
---- 第二节古墓
---- 第三节古建筑
---- 第四节遗迹
---- 第五节名人旧居
---- 第六节革命旧址 烈士纪念碑
---- 第七节馆藏文物
---- 第八节文物管理
-- 第四章图书 档案
---- 第一节图书
---- 第二节档案
-- 第五章报刊
---- 第一节报纸
---- 第二节刊物
-- 第六章方志编修
---- 第一节清朝修志
---- 第二节民国时期修志
---- 第三节建国后修志
-- 第七章电影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放映单位
---- 第三节队伍建设
-- 第八章广播 电视
---- 第一节广播
---- 第二节电视录像
---- 第三节广播电视管理
第三十四篇体育
-- 第一章机构
---- 第一节行政机构
---- 第二节体育团体
-- 第二章设施
---- 第一节建国前
---- 第二节建国后
-- 第三章学校体育
---- 第一节体育教学
---- 第二节学生体育成果
-- 第四章群众体育
---- 第一节职工体育
---- 第二节农民体育
---- 第三节老年体育
-- 第五章体育项目
---- 第一节传统体育项目
---- 第二节现代体育
-- 第六章培训与竞赛
---- 第一节体育培训
---- 第二节体育竞赛
第三十五篇卫生
-- 第一章卫生管理
---- 第一节行政机构
---- 第二节医学团体
---- 第三节医疗卫生队伍
-- 第二章医疗
---- 第一节中医
---- 第二节西医
---- 第三节社会医疗
---- 第四节医疗制度
-- 第三章卫生防疫
---- 第一节计划免疫
---- 第二节传染病防治
---- 第三节地方病防治
---- 第四节慢性病防治
---- 第五节公共卫生
-- 第四章妇幼保健
---- 第一节新法接生
---- 第二节妇女保健
---- 第三节儿童保健
-- 第五章医政 药政
---- 第一节医政
---- 第二节药政
第三十六篇风俗 宗教
-- 第一章风俗
---- 第一节生活习俗
---- 第二节礼仪习俗
---- 第三节节日习俗
---- 第四节生产习俗
---- 第五节禁忌
---- 第六节祭祀
---- 第七节封建迷信
---- 第八节劣俗
---- 第九节美德新风
-- 第二章宗教
---- 第一节概况
---- 第二节道教
---- 第三节佛教
---- 第四节基督教
---- 第五节天主教
第三十七篇方言
-- 第一章方言分布
-- 第二章客家方言
---- 第一节语音系统
---- 第二节词汇和语法例句
---- 第三节词汇和语法特点
---- 第四节标音举例
第三十八篇人物
-- 第一章人物传
---- 许巽
---- 陈灏
---- 郭观
---- 谭经
---- 陈道
---- 叶颐
---- 鲍存正
---- 叶应
---- 姚祥
---- 张澄
---- 唐勋
---- 曾守约
---- 何世祺
---- 汤相
---- 李鹏举
---- 王守充
---- 王宗徐
---- 刘光奕
---- 陈吾德
---- 李学一
---- 车鸣时
---- 邓镳
---- 郑绍武
---- 陈运
---- 黎遵指
---- 陈正蒙
---- 张志规
---- 龚克修
---- 郑维新
---- 董有光
---- 姚子庄
---- 连国柱
---- 李斌
---- 廖贞
---- 孙能宽
---- 黄应熊
---- 陈哲
---- 杨绂新
---- 刘统基
---- 邓见龙
---- 陈大绩
---- 陈鸿猷
---- 李文起
---- 曾添养
---- 任建伦
---- 于学质
---- 余瀚
---- 范汝增
---- 邓承修
---- 黄振成
---- 陈青槐
---- 严毓元
---- 陈铎
---- 邓大德
---- 黄钥
---- 翟泉
---- 黄烯
---- 叶亚来
---- 郑士良
---- 欧榘甲
---- 叶匡
---- 邓铿
---- 廖仲恺
---- 陈秋霖
---- 邓子瑜
---- 叶锡康
---- 高恬波
---- 黄奋锐
---- 郑怀昌
---- 叶举
---- 钟鼎基
---- 严德明
---- 钟作新
---- 杨寿昌
---- 叶辅平
---- 许让成
---- 陈翼经
---- 叶清华
---- 胡展光
---- 黄伯才
---- 谭家驹
---- 李崇纲
---- 余子武
---- 薛锦泉
---- 丘仲炽
---- 叶挺
---- 林英
---- 张冠廷
---- 严蔚文
---- 邓伟堂
---- 吴涵
---- 周秉璀
---- 戴子良
---- 黄伯群
---- 廖恩焘
---- 黄公柱
---- 邓士采
---- 何存波
---- 官文森
---- 肖强
---- 王仁康
---- 叶维浩
---- 叶强基
---- 陈鞠旅
---- 翟信
---- 曾三多
---- 叶育
---- 张良修
---- 邓士章
---- 温淑海
---- 叶小埝
---- 杨高臣
---- 邓挥
---- 罗伟疆
---- 钟作梁
---- 甄霞辉
---- 叶松城
---- 余春明
---- 丘纪祥
---- 刘孟纯
---- 张可廷
---- 廖承志
---- 黄景文
---- 卢伟如
---- 朱曼平
---- 周有
---- 叶基
---- 叶钦和
---- 林楚君
---- 叶敏予
---- 叶北华
---- 黄兴
---- 廖梦醒
---- 徐启明
---- 叶易轮
---- 郑为信
---- 刘宣
---- 黄萃庭
---- 彭宝林
---- 叶维儒
-- 第二章人物录
---- 第一节惠阳县省(部)级以上劳模、先进人物表
---- 第二节惠阳县高级职称名表
---- 第三节惠阳县革命烈士英名录
附录
-- 一、旧志序选
-- 二、文件
-- 三、文选
-- 四、争鸣文章
-- 五、1994年5月~2002年惠阳市五套班子领导名录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