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农业志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农业志

格式:PDF
费用:1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遵循党和国家法律法规,实事求是,以实记事。二、时限,上至可追溯的事物发端,下至2005年末,个别事物上下浮动。三、全志内容主要为本系统现行体制的职能范围,以种植业、农业机械、农村经济管理、农村能源为重点,畜牧、林业、水利、烟草、乡镇企业另有专志,本志不作详记,只取用有关数据和相关内容。

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

目录

封面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农业志
图片
-- 县农业局办公楼
-- 原县农业局综合办公楼
-- 省农业厅副厅长孙伟(左三)到我县大开门视察杂交稻制种
-- 省农机局科教处长朱泽忠(右)、地区农机校研究员傅其山(左)对抛秧秧苗播种器研究成果进行鉴定
-- 省农机局科教处研究员陈祖恩(中)、地区农牧局副局长郑崇远(右)对抛秧秧苗播种器研究成果进行鉴定
-- 省农业厅副厅长孙伟(中)主持在我县召开的全省杂交水稻生产现场会
-- 地区农牧局长刘汝阳(左一)、副县长罗德林(中)、副局长张绍平(右三)察看旱育秧长势
-- 地区农牧局长李坤在县农牧局站所长会议上讲话
-- 地区农牧局长周光国(左三)、副县长吴秉谦(左二)察看杂交水稻生产情况
-- 县委书记罗崇敏(中)在旱育秧现场会上
-- 县长范绍兴在县农牧局站所长会议上讲话
-- 县政协主席罗永祥(左三)组织政协委员视察水塘镇青刀豆生产情况
-- 老农业局长、分管农业副县长周万福在县农牧局站所长会议上讲话
-- 农业结构调整附图
-- 青刀豆中后期管理现场会
-- 1970年老厂竹园生产队副业组编织谷箩
-- 1972年漠沙曼竜生产队对甘蔗进行施肥培土
-- 1977年水塘新寨梁子社员选甘蔗种苗
-- 1996年水塘新寨再生稻后种洋芋现场会
-- 蒜苔丰收
-- 小米辣丰产
-- 紫稻长势良好
-- 斗戛脱毒红薯
-- 新化村民望着烟后大蒜笑
-- 青刀豆管理现场会
-- 大棚辣子
-- 烟后蚕豆丰收在望
-- 生姜丰收
-- 玉米与大豆套种
-- 香蕉长势喜人
-- 荷藕
-- 丝瓜
-- 台湾青枣
-- 1970年建兴公社复兴五队50天削平6个山头开出大寨田275亩
-- 1970年复兴“老愚公班”老贫农开挖大寨地(左图)、1972年前进公社纳溪七队冬季农田基本建设(右图)。
-- 1972年的积绿肥
-- 1971年者竜腰村妇女耕田
-- 1973年老厂公社猛丙大队社员在薅秧
-- 1977年漠沙曼勒十一队社员“开秧门”
-- 1973年建兴公社建兴大队社员春耕
-- 1972年漠沙公社曼蚌大队曼竜生产队对早稻进行中耕管理
-- 1972年前进公社西关五队收割稻谷
-- 1972年前进公社西关五队社员交售公粮
-- 1972年前进公社西关四队将谷把送往打场
-- 玉溪地区种子站长陈德华作讲座
-- 旱育秧现场培训
-- 村农科员农业科技基础理论培训
-- 旱育秧管理现场培训
-- 水育秧现场培训操作盖膜
-- 小麦中耕管理现场培训
-- 良种推广
-- 1977年漠沙利用冬温条件进行玉米亲本繁殖和配制云杂1号、2号良种供大田使用
-- 1971小麦田间选种
-- 1972年蚕豆田间选种
-- 杂交稻制种田
-- 小麦良种推广丰收在望
-- 旱育秧获省农业厅科技推广三等奖
-- 抛秧获省农机局技术推广一等奖
-- 水稻双行条栽
-- 荔枝双芽嫁接获玉溪行署科技进步三等奖
-- 薄膜育秧
-- 马鹿塘洋芋露地与覆膜栽培对比
-- 玉米剥包晒籽
-- 玉米薄膜栽培
-- 1990年漠沙防治早稻细菌性条斑病及白叶枯病
-- 水稻病虫害诊治
-- 玉米病虫害防治
-- 田间防治稻飞虱
-- 稻飞虱虫口密度调查
-- 水稻病虫发生调查
-- 1996年斑潜蝇统防
-- 防治柑桔病虫害
-- 沼气池施工现场
-- 沼气池进、出料口
-- 沼气利用
-- 建设中的三配套沼气池
-- 旋耕机现场展示
-- 烟墒起垄机调试
-- 大型联合收割机现场展示
-- 韩国进口收割机操作演示
-- 机耕路
-- 烟墒起垄
-- 水田旋耕
-- 机耙
-- 机收
-- 农户操作粉碎机
-- 1972年建兴公社马鹿大队首次使用拖拉机耕地
-- 县委、县人民政府在1979年四千会上奖给先进生产队手扶拖拉机
-- 1972年西关五队使用脚踏打谷机
-- 1972年城关四队使用电动打谷机
-- 1972年漠沙龙河土锅寨生产队妇女管理菠萝地
-- 傣族妇女为水果甘蔗除草
-- 荔枝嫁接苗
-- 芒果高枝嫁接成活苗
-- 香蕉
-- 红香蕉
-- 荔枝
--
-- 石榴
-- 杨桃
-- 台湾青枣生产情况采访
-- 土瓜
-- 荣誉附图
-- 荣誉附图
-- 审稿会人员合影
-- 农业志编纂领导小组成员合影
-- 主编、执行主编、指导编辑合影
-- 图片附图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农业区划图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农业志》编纂领导小组成员及编纂人员名单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气候资源
---- 一、地质地貌
---- 二、气候
---- 三、降水量
---- 四、农业气象灾害
---- 五、历史气象、地质灾害
-- 第二节 水资源
---- 一、地表水
---- 二、地下水
---- 三、水资源开发及利用
-- 第三节 土地资源
---- 一、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 二、耕地
---- 三、土地类型及肥力
-- 第四节 植被
第二章 农业区划
-- 第一节 农业气候区划
---- 一、暖热少雨无霜区
---- 二、温热少雨微霜区
---- 三、温热雨量适中微霜区
---- 四、温暖雨量偏少轻霜区
---- 五、温暖少雨轻霜区
---- 六、温暖雨量充足轻霜区
---- 七、温和雨量偏少重霜区
---- 八、温和多雨重霜区
---- 九、温凉多雨严重霜冻区
---- 十、冷凉多雨严重霜冻区
-- 第二节 种植业区划
---- 一、低热河谷稻、蔗、果、菜区
---- 二、亚热河谷粮、蔗、果区
---- 三、温暖中山粮、烟、油、菜区
---- 四、温暖中山粮、茶区
---- 五、温暖中山干旱粮、烟、果区
---- 六、冷凉中山粮、茶、果、药区
--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分区
---- 一、河谷粮、蔗、烟、热带经济林果区
---- 二、山区林、牧、烟、茶、粮、经济林果区
-- 第四节 热区经济作物规划
---- 一、热区划分及范围
---- 二、热区农业自然资源及评价
---- 三、热带植物种植现状
---- 四、规划目标
-- 第五节 农业后备资源调查与规划
---- 一、农业后备资源调查结果
---- 二、行政村立体气候分布
---- 三、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第三章 农业生产关系
--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 减租退押和土地改革
---- 一、减租退押
---- 二、土地改革
-- 第三节 农业互助合作
-- 第四节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第五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 一、大跃进
---- 二、人民公社
-- 第六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一、调整关系放宽政策
----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三、专业户重点户经济联合体
---- 四、农业专业合作社及协会
---- 五、乡镇企业
第四章 农业生产
-- 第一节 农业人口与劳力
---- 一、农业人口
---- 二、农村劳动力
-- 第二节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 一、商品粮基地建设
---- 二、粮食自给工程
---- 三、滇中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
---- 四、高稳农田建设
---- 五、扶贫项目
-- 第三节 耕作制度
---- 一、种植制度
---- 二、作物构成
-- 第四节 粮食作物
---- 一、稻谷
---- 二、玉米
---- 三、小麦
---- 四、蚕豆
---- 五、薯类
---- 六、豌豆
---- 七、大豆
---- 八、杂粮
-- 第五节 经济作物
---- 一、甘蔗
---- 二、烤烟
---- 三、棉花
---- 四、花生
---- 五、油菜籽
---- 六、萝卜籽
---- 七、芝麻
---- 八、大麻
-- 第六节 其他作物
---- 一、蔬菜
---- 二、饲料
---- 三、绿肥
-- 第七节 水果生产
-- 第八节 栽桑养蚕
-- 第九节 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
-- 第十节 农业产值
第五章 农村能源和环境保护
-- 第一节 节 能改灶
-- 第二节 沼气池建设及综合利用
---- 一、沼气池建设
---- 二、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
-- 第三节 太阳能利用
-- 第四节 环境保护
第六章 农用工具和农业机械
-- 第一节 农机具的发展演变
---- 一、耕作机具及作业量
---- 二、种植机具
---- 三、收割脱粒机具
---- 四、农副产品加工机具
---- 五、植保器械
---- 六、排灌机具
---- 七、追肥器械
---- 八、新型农机具研制
-- 第二节 农机技术推广
---- 一、农机技术培训
---- 二、农机技术推广及技术服务
-- 第三节 农机安全监理和经营服务
---- 一、农机安全监理
---- 二、农机具供应
---- 三、农用柴油管理
-- 第四节 农机基础设施建设
第七章 农村经济与管理
-- 第一节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及结构
---- 一、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 二、农村经济产业结构
-- 第二节 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
---- 一、集体经济时期的经营管理
---- 二、家庭联产承包后的经营管理
-- 第三节 集体经济分配
---- 一、收益分配
---- 二、粮食分配
-- 第四节 农民负担及农村税费改革
---- 一、农民负担状况及监督管理
---- 二 农村税费改革
-- 第五节 农村合作基金会
-- 第六节 农民生活
第八章 农业信息
-- 第一节 农业信息体系
-- 第二节 农业信息传递及效果
第九章 农业科技教育
-- 第一节 学历教育
-- 第二节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 第三节 培训农民
---- 一、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培训
---- 二、绿证培训
----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第十章 农业科技
-- 第一节 农业科技队伍
---- 一、国家事业单位科技队伍
---- 二、农民科技队伍
-- 第二节 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和推广
---- 一、引进试验示范繁育和推广良种
---- 二、引进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
-- 第三节 病虫草鼠害发生及防治
---- 一、检疫对象
---- 二、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及防治
-- 第四节 改进和革新熟制
-- 第五节 平整土地、培肥改土
-- 第六节 农业科技推广成果
第十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 一、办公室
---- 二、计划财务科
---- 三、科教法规宣传科
---- 四、农业生产管理科
---- 五、农业区划办公室
-- 第二节 党群组织机构
---- 一、党组织
---- 二、工会
---- 三、共青团
---- 四、妇委会
---- 五、关心下一代工作协会
---- 六、老年体育工作协会
-- 第三节 农业科技推广机构
---- 一、县级
---- 二、乡镇级
-- 第四节 农村经济管理机构
---- 一、县级
---- 二、乡镇级
-- 第五节 农机管理机构
---- 一、县级
---- 二、乡镇级
-- 第六节 企业机构
---- 一、地方国营腰街农场
---- 二、茧丝绸公司
第十二章 先进表彰
-- 第一节 先进集体
---- 一、省部级表彰
---- 二、地厅级表彰
---- 三、县处级表彰
-- 第二节 先进个人
---- 一、行政事业单位获县处级以上表彰的先进个人
---- 二、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积极分子
第十三章 人物
-- 第一节 人物简介
---- 周万富
---- 罗祖全
---- 杨寿安
---- 彭鹏年
---- 方万才
---- 蒋永清
---- 王凯
---- 曾白菊
---- 李仕贤
---- 许朝安
---- 龚正发
---- 邹永祥
---- 邱从富
---- 李华俊
---- 普学才
---- 杨仕祥
---- 张云林
---- 黄庆贵
---- 张绍平
---- 张明贵
---- 杜春明
---- 刘世恩
---- 周勇
---- 杨凤丽
---- 李学成
---- 管学清
---- 罗绍晖
---- 高国富
---- 方绍云
---- 赵清明
---- 刘支从
---- 普顺
---- 熊德彪
---- 马家斌
---- 侯俊
---- 龙顺发
---- 管朝林
---- 杨险峰
-- 第二节 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名录
---- 一、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二、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附录
-- 一、中共新平县委向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工作报告(节选)
-- 二、中共新平县委《关于大力开展超包产运动为实现六○年特大跃进的几条规定(草案)》
-- 三、新平县农业生产领导小组紧急通知
-- 四、认真调整农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节选)——赵家贵在新平县委四干会的报告
-- 五、新平县政府办《关于县级各有关单位参与一九九○年全县大春粮食科技联产承包服务的岗位责任》
-- 六、靠科技进步,民族地区双季稻八年亩产超吨粮
-- 七、新平县九六年晚稻万亩旱育秧示范喜获丰收
-- 八、杂交玉米制种
-- 九、新平县“九五”期间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 十、杂交水稻制种
-- 十一、严格执行检验规程,不断提高种子质量
-- 十二、新平县农机校二○○三年工作总结
-- 十三、推广清洁能源沼气,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 十四、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 十五、统一票据,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管理
-- 十六、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 十七、新平县委关于包交提留到户若干政策问题的解决办法(赵文洗提供)
-- 十八、忆参加新平农村经济改革工作(赵文洸)
编纂始末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