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布江达县志

工布江达县志

格式:PDF
费用:3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统一,全面真实地反映工布江达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出版时间: 2008年12月

目录

封面
工布江达县志
题词
-- 题词(一)
-- 题词(二)
-- 2008,第十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为《工布江达县志》题词:“尊重历史,开拓创新”。
工布江达县志 总编纂及副总编纂
《工布江达县志》编纂委员会
《工布江达县志》编辑室
《工布江达志》初审人员
《工布江达志》复审、终审人员
《工布江达志》评审验收领导小组
《工布江达志》总编小组
图片
-- 工布江达县行政区划图
-- 工布江达旅游景区景点示意图
-- 县城全景
-- 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村罗布(右二)莅临工布江达县巴河镇检查指导工作。
-- 1996年5月,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郭金龙(左一)在拉萨向工布江达县领导授予工布江达县“光荣脱贫”铜匾。
-- 2000年3月,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杨传堂(右三)在工布江达县指导“三讲”教育工作。
-- 2000年6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热地(左三),自治区政府主席列确(左四)与工布江达县政府领导。
-- 2007年10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左二)在工布江达县指导工作。
-- 2007年10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左四)与工布江达县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干部。
-- 1997年11月,林芝地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宫蒲光(右一)在工布江达县人代会上听取工作汇报。
-- 1999年6月,林芝地区行署专员才旺班典(右二)在工布江达县检查指导工作。
-- 2000年6月,林芝行署专员才旺班典及福建援藏干部林芝地委副书记、常务副专员陈家东(右一)在工布江达县阿沛村为新村建设做前期考察。
-- 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时中央代表团所赠经书
-- 2000年9月,林芝地委书记金喜生(右二)在工布江达县检查指导工作.
-- 2008年6月,林芝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卓嘎(右二)在工布江达县娘蒲乡检查指导工作。
-- 高山峡谷地貌
-- 错高湖
-- 唐蕃古道上的要隘“鹦哥嘴”
-- 邦杰塘草原
-- 中流砥柱
-- 早晨的错高湖
-- 巴嘎山
-- 塞卧吊桥
-- 秀巴古堡群
-- 新错
-- 错高旅游风景区
-- 错高乡旧民居
-- 白朗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唇鹿
-- 林則自然保护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
-- 黑颈鹤
-- 灵芝
-- 牦牛
-- 松茸
-- 农业技术人员在大棚内进行技术指导
-- 农业技术人员在田间进行技术指导
-- 种植经济林木
-- 结定蔬菜种植基地种出的甜瓜
-- 藏鸡养殖
-- 结定蔬菜种植基地
-- 粮食局养猪厂
-- 集市贸易
-- 梳理羊毛
-- 粮食局粮油加工厂制粉车间一角
-- 粮食局粮油加工厂生产的菜籽油
-- 太昭古城
-- 1966年修建的东风桥
-- 1966年修建的巴河桥
-- 1981年修建的阿沛桥
-- 1983年修建的县民政、贸易、宣传、青、妇联合办公楼
-- 1983年修建的县委招待所
-- 1984年修建的电影院
-- 1984年修建的县委、政府、人大、政协办公楼
-- 2000年9月,工布江达镇阿沛新村开工仪式。
-- 福建省援建的文化广场
-- 粮食局粮食储备库
-- 粮食局综合经营楼
-- 工布江达镇党委、政府大院
-- 江达乡党委、政府大门
-- 仲萨乡党委、政府大院
-- 巴河镇党委、政府大院
-- 错高乡党委、政府办公楼
-- 金达镇党委、政府大门
-- 朱拉乡党委、政府办公楼
-- 娘蒲乡党委、政府大院
-- 县小学
-- 加兴乡党委、政府大门
-- 县中学教学楼
-- 县城篮球比赛活动场所
-- 巴松错旅游文化节
-- 藏戏表演
-- 娘蒲乡昂曲节 法会上跳神舞
-- 服饰表演
-- 燈人舞蹈
-- 工布刀舞
-- 门巴族舞蹈
-- 工布民间文艺表演
-- 工布江达文艺宣传队深入农牧区文艺演出
-- 三下乡文艺演出
-- 电视转播塔
-- 县中学、小学全景
-- 小学生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
-- 小学生知识竞赛
-- 中学生运动会
-- 学生义务劳动
-- 中学生军训
-- 中学生职业技能培训
-- 赛马表演
-- 响箭比赛
-- 医务人员深入村庄为贫困户看病
-- 为群众接种免疫疫苗
-- 1995年,上海家华实业有限公司在仲萨乡为仲萨乡完全小学捐款35万元。
-- 1996年,上海中电公司为仲萨乡希望小学捐款20万元。
-- 1990年6月,召开第四届党员代表大会。
-- 1990年12月,工布江达县县委书记白玛才旺在仲萨乡检查林业工作。
-- 1995年,工布江达县县委书记刘玉超在第五届党员代表大会上发言。
-- 1996年,工布江达县县长多吉为宣传人武部部长单杰先进事迹做报告。
-- 1997年11月,工布江达县召开第八届第四次人民代表大会。
-- 1997年11月,工布江达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妇女代表。
-- 1999年12月,工布江达县县委书记裴鹏霞(左四)前往松多兵站慰问子弟兵。
-- 2000年10月,工布江达县召开第六届党员代表大会。
-- 2000年10月,第六届党代会上农牧民群众为党员代表敬献哈达。
-- 2004年10月,工布江达县县委书记李海波在金达镇慰问贫困户。
-- 法制宣传
-- 宣传道路交通法规
-- 农牧民发放科技、卫生教育传单
-- 为农牧民群众发放爱国主义教育传单
-- 工布江达县“三·八”妇女维权进乡村活动
-- 工青妇综合办“青春暖流”送温暖慰问活动
-- 电视进万家
-- 文化广播局技术人员为农牧民安装电视信号接收塔
-- 职业技术课堂
-- 巴河镇扫盲夜校
-- 扫盲学习
-- 青年志愿者为农牧民秋收
-- 青稞酒敬客人
-- 工布藏族服饰
-- 农牧民家中常用家具
-- 农牧民家中厨具
-- 太昭万善同归碑
-- 清朝嘉庆年间减免税收公告
-- 太昭清军墓碑
-- 清军所立太(泰)山碑
-- 阿沛庄园遗址
-- 阿沛管家庄园内景
-- 太昭清军古墓群
-- 太昭古城门
-- 错宗寺内的主供佛古茹佛像
-- 珍藏在娘蒲乡拉如寺内的钹
-- 错宗寺佛像
-- 藏文经石
-- 阿沛庄园里的壁画
-- 娘蒲乡拉如寺的战甲残片
-- 娘蒲乡拉如寺内的工布藏枪
-- 工布藏刀
-- 娘蒲乡拉如寺内的箭鞘
-- 错宗寺
-- 拉如寺
-- 巴嘎寺
-- 工布江达县县委书记、《工布江达县志》主编蒋耕霆认真审阅《工布江达县志》一稿。
-- 《工布江达县志》编辑室人员合影。前排左三为县委书记蒋耕霆,左二为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桑,左四为县委副书记陈春买。
---- 参加《工布江达县志》验收会议的专家、学者。
-- 《工布江达县志》初审会议
-- 《工布江达县志》复审、终审会议
-- 《工布江达县志》验收会议
总序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第一篇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地质地貌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二章 气候 水文
---- 第一节 气候
---- 第二节 水文
-- 第三章 土壤 植被
---- 第一节 土壤
---- 第二节 植被与草原
-- 第四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矿产资源
---- 第二节 动物资源
---- 第三节 植物资源
---- 第四节 水力资源
-- 第五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气象灾害
---- 第二节 地质灾害
---- 第三节 其他灾害
第二篇 建置
-- 第一章 建置
---- 第一节 境域
---- 第二节 沿革
-- 第二章 区乡设置
---- 第一节 区划
---- 第二节 乡镇概况
第三篇 政党 政协 群团
-- 第一章 中共工布江达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党代会
---- 第三节 组织工作
---- 第四节 宣传工作
---- 第五节 统一战线
---- 第六节 纪律检查
---- 第七节 政法工作
---- 第八节 档案管理
-- 第二章 政协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会议
---- 第三节 参政议政
-- 第三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共青团
---- 第二节 工会
---- 第三节 妇联
---- 第四节 其他组织
第四篇 政权 政务
--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会议
---- 第三节 行使职权
-- 第二章 政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施政
-- 第三章 民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基层政权建设
---- 第三节 救济与扶贫
---- 第四节 社会福利
---- 第五节 优抚与安置
---- 第六节 拥军与支前
---- 第七节 婚姻登记
---- 第八节 县境管理
-- 第四章 人事管理与劳动就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人事管理
---- 第三节 编制
---- 第四节 劳动就业与劳保福利
第五篇 公安 司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治安管理
---- 第三节 户籍管理
---- 第四节 刑事侦查与看守
---- 第五节 教育改造与危安案件管理
---- 第六节 消防管理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二节 法纪检察与经济检察
---- 第三节 监所检察、林业检察与控告申诉
---- 第四节 干警管理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与民事审判
---- 第三节 经济审判与行政审判
---- 第四节 调解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律师事务与公证
---- 第二节 法治宣传
第六篇 政事纪要
-- 第一章 重大政事
---- 第一节 贯彻《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与平叛改革
---- 第二节 农牧业互助组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三大教育”
----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与农业学大寨
---- 第五节 落实政策
---- 第六节 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
---- 第七节 援藏工作
-- 第二章 官员驻足与视察
---- 第一节 中央官员
---- 第二节 地方官员
第七篇 综合经济管理
-- 第一章 计划与统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年度计划
---- 第三节 五年计划
---- 第四节 统计
-- 第二章 物价
---- 第一节 物价审定
---- 第二节 检查与监督
--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注册登记管理
---- 第三节 商标管理与经济合同管理
---- 第四节 市场管理
---- 第五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
---- 第六节 标准计量
第八篇 农牧林水
-- 第一章 农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农业经济体制
---- 第三节 种植业
---- 第四节 农田建设与病虫害防治
---- 第五节 农业普查
-- 第二章 牧业
---- 第一节 牧业体制
---- 第二节 草场
---- 第三节 畜群结构及畜种改良
---- 第四节 防疫防灾
---- 第五节 畜产品
---- 第六节 养殖业
-- 第三章 林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体制
---- 第三节 林业资源
---- 第四节 林业调查与育林造林
---- 第五节 绿化
---- 第六节 森林保护
---- 第七节 林产经营
-- 第四章 水利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水力资源
---- 第三节 农田水利
第九篇 工商业与粮油
-- 第一章 工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电力工业
---- 第三节 建筑建材工业
---- 第四节 民族手工业
---- 第五节 森林工业
---- 第六节 工业企业管理及效益
-- 第二章 商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商业经济体制
---- 第三节 商业管理
---- 第四节 商品购销
---- 第五节 综合服务业
---- 第六节 集市贸易
-- 第三章 粮油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粮油购销
---- 第三节 储运
---- 第四节 粮油加工
---- 第五节 票证管理
-- 第四章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经营管理
---- 第三节 多种经营
第十篇 旅游
-- 第一章 旅游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管理机制
-- 第二章 旅游资源
---- 第一节 错高湖景区
---- 第二节 巴嘎景区
---- 第三节 尼洋河沿线景区
-- 第三章 旅游设施与效益
---- 第一节 基础设施
---- 第二节 旅游效益
第十一篇 交通 邮电 城建
-- 第一章 交通
---- 第一节 古道
---- 第二节 公路
---- 第三节 桥梁
---- 第四节 运输
---- 第五节 交通管理与交通事故
-- 第二章 邮电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邮政
---- 第三节 电信
-- 第三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县城建设
---- 第二节 乡镇建设
---- 第三节 建筑
---- 第四节 房地产管理
第十二篇 财税 金融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财政体制
---- 第三节 财政收入
---- 第四节 财政支出
---- 第五节 财政管理
---- 第六节 审计监督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税收管理
---- 第三节 税收种类
-- 第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货币流通
---- 第三节 存储
---- 第四节 信贷
---- 第五节 其他业务
第十三篇 文化 广播 影视
-- 第一章 机构及设施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设施
-- 第二章 戏曲 歌舞
---- 第一节 民间舞蹈
---- 第二节 藏戏
-- 第三章 民间文学
---- 第一节 民间歌谣
---- 第二节 诗歌谚语
---- 第三节 民间传说与神话
-- 第四章 语言与地方志
---- 第一节 语言
---- 第二节 地方志
-- 第五章 新闻广播影视
---- 第一节 新闻与广播
---- 第二节 影视
-- 第六章 古迹文物
---- 第一节 古建筑
---- 第二节 古遗址
---- 第三节 石碑与岩画
第十四篇 教育
-- 第一章 教育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体制
-- 第二章 传统教育
---- 第一节 义学
---- 第二节 寺院教育
-- 第三章 幼儿教育
---- 第一节 幼儿园设置
---- 第二节 教学
-- 第四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学校
----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
---- 第三节 道德品质教育
---- 第四节 教学方法与教学研究
-- 第五章 普通中学教育
---- 第一节 学校
----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
---- 第四节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 第五节 招生
-- 第六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扫盲教育
---- 第二节 职业教育和在职教育
-- 第七章 教师
---- 第一节 教师队伍
---- 第二节 教师进修
---- 第三节 教师待遇
-- 第八章 教育经费
---- 第一节 财政拨款
---- 第二节 其他来源
第十五篇 卫生 体育 科技
-- 第一章 卫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医疗体制
---- 第三节 医疗
---- 第四节 卫生防疫
---- 第五节 妇幼保健
---- 第六节 药品
---- 第七节 医疗器械
---- 第八节 卫生监督
-- 第二章 体育
---- 第一节 学校体育
---- 第二节 群众体育
---- 第三节 体育比赛
-- 第三章 科学技术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科普宣传与技术培训
第十六篇 社会
-- 第一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变动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三节 人口构成
---- 第四节 人口普查
---- 第五节 人口政策
---- 第六节 人民生活
-- 第二章 民族宗教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民族
---- 第三节 宗教
---- 第三节 民族宗教管理
-- 第三章 习俗
---- 第一节 生活习俗
---- 第二节 生产习俗
---- 第三节 出生婚嫁与丧礼
---- 第四节 人生礼仪
---- 第五节 时令节日
---- 第六节 禁忌
第十七篇 军事
-- 第一章 驻军
---- 第一节 中央驻军
---- 第二节 地方驻军
-- 第二章 兵役
---- 第一节 兵差
---- 第二节 志愿兵与义务兵
---- 第三节 兵员征集
---- 第四节 退役
-- 第三章 民兵
---- 第一节 民兵队伍
---- 第二节 民兵训练
---- 第三节 民兵装备
---- 第四节 政治工作
-- 第四章 战事
---- 第一节 地方战事
---- 第二节 川军入藏
---- 第三节 平叛剿匪
-- 第五章 军政军民关系
---- 第一节 拥政爱民
---- 第二节 支援地方建设
---- 第三节 抢险救灾
人物
-- 一、传
---- 聂赤
---- 噶玛巴·德银协巴
---- 苏卡·洛珠加布
---- 阿尔布巴·多吉杰布
---- 刘赞廷
---- 尹昌衡
---- 黄慕松
---- 土登格杰
-- 二、简介
---- 阿沛·阿旺晋美
---- 江中·扎西多吉
---- 赫敖朗杰
---- 索朗多布杰
---- 崔祝三
---- 大格桑
---- 于永芳
---- 旦巴达杰
---- 扎洛
---- 高树明
---- 罗桑次仁
---- 邓增吾珠
---- 洛桑旦白尼玛
---- 尧旦
---- 多吉
---- 丁珍白姆
---- 塔青
---- 白玛才旺
---- 旺堆次仁
---- 拉巴次仁
---- 刘玉超
---- 裴鹏霞
---- 达吉
---- 孙永平
---- 单杰
---- 索朗罗布
---- 扎西达瓦
-- 三、录
-- 四、表
大事记

-- 一、江达历史考
-- 二、阿沛家族及庄园考
-- 三、藏医南派在工布江达的传播考略
附录
索引
英文目录
编后记
总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