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县土地志

新昌县土地志

格式:PDF
费用:9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书遵循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发《土地史志编纂暂行办法》规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力求完整、准确、系统、科学地展示新昌县土地管理事业的历史和现状,使之起到“存史、资治、教化”和信息交流的作用。 二、按照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的原则,突出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体裁以记述为主.辅以图、表、照、录等形式。全志首设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作为志书纲要。志书主体采用章、节、目结构,事以类从,横排纵写,内容详略,因事而定。有关文件、资料辑存于附录。全志约22.5万字。

出版时间: 1999年09月

目录

封面
新昌县土地志
题词
-- 中共新昌县委书记 范雪坎
-- 新昌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俞荣钜
-- 新昌县人民政府县长 谢卫星
-- 新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顾洵武
图片
-- 新昌县地图
-- 新昌县土地利用现状图
-- 新昌县地貌水系图
-- 1996年,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莅新视察山区综合开发情况
-- 1994年8月国家土管局副局长马克伟(右二)莅新视察土管工作
-- 省土管局局长王松林(中)和市土管局局长陈长林(右)在局长盛海深的陪同下来新视察土管工作
-- 小将镇低山区一隅
-- 新昌江河谷盆地
-- 回山韩妃岭一带台坡地和盛山公路(航拍)
-- 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寺院、省级风景名胜区——大佛寺
-- 镌于南朝·梁天临十五年(416)的江南第一大佛
-- 省级风景名胜区——穿岩十九峰
-- 省级风景名胜区——沃洲湖
-- 利用荒滩、山坡建成的城关西区一瞥
-- 小将士管所
-- 建成于1996年的新昌土管大楼
-- 利用山坡建成的住宅群
-- 旧城改造后的人民路
-- 县城西郊基本农田保护区新貌
-- 梅渚镇早稻高产示范区
-- 大明市镇藕岸村利用茺滩造田250亩,当年种上水稻获得丰收
-- 60年代遁山公社新造的梯田一角
-- 70年代后期建成的茶园一隅
-- 全县统一规划的杉木基地
-- 改建后的竹笋基地
-- 新发展的板栗基地
-- 80年代建造的桑园
-- 90年代初改建的果园
-- 新建的小将苦丁茶基地
-- 大(二)型水库——一新昌长诏水库
-- 长诏水库二级电站——棣山电站
-- 巧英水库灌溉渠道中全长1171米的西山渡槽
-- 1982年建成的巧英水库(中型)
-- 以发电为主的门溪水库(中型)
-- 位于大市聚镇的水磨岭盘山公路
-- 绍兴市副市长袁长寿(中)和市上管局局长陈长林(右)等在馒头山视察造田造地现场
-- 造田造地现场
-- 在新昌召开的绍兴市造田造地和土地整理现场会
-- 1996年召开的全县耕地保护工作会议,县长谢卫星在作工作报告
-- 副县长顾洵武(左)代表县政府与城关镇镇长张长才耕地保护责任书
-- 县局正副局长在研究行风建设问题
-- 城关镇文体路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会现场
-- 城南乡杨坑村颁发土地证现场
-- 新昌县建制镇基准地价成果验收会
-- 县土地监察大队整装待发
-- 局信访室接待群众来访
-- 达省二级标准的县局档案室
-- 县局新建的服务窗口
-- 1993年国家土地管理局授予的荣誉证书
-- 国家局、省局发给新昌县土地资源调查办公室和个人的荣誉证书
-- 省、市、县发给新昌县土管局的奖牌、奖状和锦旗
-- 图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新昌三都俞道洁舍田给前洋庵的《舍书》
-- 图为道光成丰时的《户规》(纳粮依据)
-- 图为雍正五年(1727)农民张宗弟的卖山文契
-- 图为卢周氏所立的《关书》
-- 图为乾隆二十六年(1761)殷户杨明定等助基建宗祠的《助契》
-- 图为民国元年农民张秋南的卖田文契
-- 图为民国时的验契执照
-- 图为民国3年省财政厅统一印发的新契纸
-- 图为民国时的《户摺》
-- 1951年县政府颁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
-- 国有、集体土地使用证
-- 土地(大田)承包合同
-- 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证(一)
-- 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证(二)
-- 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证(三)
《新昌县土地志》编纂领导小组及修志人员名单
序言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县域地情
-- 第一节 县境政区
---- 一 地理位置
---- 二 县域变更
---- 三 行政区划
-- 第二节 地质 地貌
---- 一 地质
---- 二 地貌
-- 第三节 山脉 水系
---- 一 山脉
---- 二 水系
-- 第四节 土壤 植被
---- 一 土壤
---- 二 植被
-- 第五节 气候 水文
---- 一 气候
---- 二 水文
-- 第六节 自然灾害
---- 一 旱灾
---- 二 水灾
---- 三 主要地质灾害(滑坡点)
第二章 土地资源
-- 第一节 农业用地资源
---- 一 耕地
---- 二 园地
-- 第二节 林业用地资源
-- 第三节 水域水力资源
-- 第四节 土地后备资源
-- 第五节 旅游资源
---- 一 大佛寺风景名胜区
---- 二 穿岩风景名胜区
---- 三 沃洲湖风景名胜区
第三章 土地制度
-- 第一节 土地所有制
---- 一 封建土地所有制
---- 二 农民土地所有制
---- 三 土地集体所有制
---- 四 土地全民所有制
-- 第二节 土地使用制度
---- 一 封建土地使用制
---- 二 农民个体使用制
---- 三 集体土地使用制
---- 四 国有土地使用制
-- 第三节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 一 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 二 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 第四节 土地市场管理
---- 一 典押 买卖
---- 二 土地市场
第四章 土地开发利用
-- 第一节 耕地开发
---- 一 造田造地
---- 二 耕地整治
---- 三 兴修水利
---- 四 保持水土
-- 第二节 园地
---- 一 茶园
---- 二 桑园
---- 三 果园
-- 第三节 林地开发
-- 第四节 旅游资源开发
-- 第五节 矿产资源开发
第五章 地籍管理
-- 第一节 古代地籍
-- 第二节 民国时地籍
-- 第三节 建国后地籍
-- 第四节 土地权属
---- 一 集体土地
---- 二 国有土地
---- 三 权属未定土地
---- 四 插花土地和飞地
-- 第五节 土地调查
---- 一 土地概查
---- 二 土地详查
---- 三 土地变更调查
-- 第六节 土地申报登记
-- 第七节 地产评估
第六章 建设用地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用地
-- 第二节 用地审批
---- 一审批程序
---- 二审批权限
-- 第三节 土地征用
-- 第四节 国家建设用地
---- 一 基建项目用地
---- 二 水利、交通建设用地
---- 三 城镇建设用地
---- 四 特殊用地
---- 五 房地产开发
-- 第五节 集体建设用地
-- 第六节 个人建房用地
第七章 土地法制管理
-- 第一节 法律法规
---- 一 《宪法》有关土地管理条款
---- 二 《刑法》有关土地管理条款
---- 三 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依据
-- 第二节 土地监察
-- 第三节 创建“三无”乡镇
-- 第四节 土地纠纷调处
-- 第五节 土地管理信访
第八章 土地经营税费
-- 第一节 历代税费
-- 第二节 农业税
-- 第三节 土地税费
---- 一 耕地占用税
---- 二 土地使用税
---- 三 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 四 土地管理费
---- 五 造地费
---- 六 土地抛荒费
第九章 土地规划管理
-- 第一节 人口 耕地 粮食
---- 一 人口
---- 二 耕地
---- 三 粮食
-- 第二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一 总体规划过程
---- 二 土地配置和布局
-- 第三节 基本农田保护管理
---- 一 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 二 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
---- 三 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第十章 土地管理机构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一 古代土地管理机构
---- 二 民国时土地管理机构
---- 三 建国后土地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土地统管后的机构及职责
---- 一 机构改革及人员编制
---- 二 县土地管理局的职能配置
---- 三 内设机构的主要职责
-- 第三节 土地管理行风建设
---- 一 机关党风廉政建设
---- 二 土地管理队伍建设
---- 三 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
---- 四 机关内部管理制度
-- 第四节 土地管理综合政务
---- 一 国土宣传
---- 二 政务信息
---- 三 综合统计
---- 四 土地档案
附录
-- 一 名言、警语
-- 二 民间谚语
-- 三 旅游诗选
-- 四 传闻
-- 五 碑文
-- 六 文存
-- 七 文告
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