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县教育志
格式:PDF
费用:19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枣阳县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包括教育行政、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师范教育等。
内容时限:
1905-1985
目录
封面
枣阳县教育志
勘误表
图片
--
中顾委常委黄火青为枣阳教育志题字后应邀留影
--
黄火青
--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黄火青于1979年11月到钱岗小学看望师生时,察看当年埋藏在石板下面的革命文件
--
1926年黄火青在钱岗小学任教时的办公室兼卧室
--
大革命时期枣阳农民教育开创者程克绳
--
1925年秋程克绳创办的程坡农民夜校
--
奖状
--
1986年元月,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在二招香草亭召开的教育迎春座谈会合影
--
县教育局办公楼
--
枣阳县教育战线“双代会”先进单位代表合影
--
全国优秀班主任李玉芳在做学生思想工作
--
“全国优秀体育教师”金质奖章获得者李尚芳在指导学生体操训练
--
全国三八红旗手邹明杰在辅导学生学习
--
县直机关幼儿园教学楼
--
县实验小学教学楼
--
环城区花果村群众积资新建的小学教学楼
--
枣阳县第一中学全貌
--
王城区农中教学楼
--
琚湾镇中学教学楼
--
枣阳县第二中学全貌
--
县二中林场一角
--
枣阳师范教学楼
--
枣师涌现的全国三好学生吴启兰(中立者)和同学们在一起
--
枣阳县城关地区学校分布图
--
枣阳县农村中小学分布图
序言
凡例
目录
第一编概 述
第二编封建传统教育
--
第一章学 宫
----
第一节建筑概貌
------
附:学宫建筑图
----
第二节教学概况
----
第三节经费来源
--
第二章书院
----
第一节建置处所
----
第二节组织特点
----
第三节教学特色
----
第四节经费来源
--
第三章考棚
--
第四章义学
--
第五章社学
--
第六章私塾
----
第一节设置类型
------
一、家塾
------
二、门馆
------
三、私塾
------
四、族塾
----
第二节教学概况
----
第三节改革简况
------
附录:科举取士
--------
一、科举考试程序
--------
二、科举考试方法
--------
三、历代科第数额
第三编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
--
第一章教育行政
----
第一节机构沿革与设置
------
附一、民国时期枣阳县历任教育行政负责人一览表…(24)
------
附二、民国30-33年“政教合一”时期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一览表
------
附三、民国17年10月湖北省领县、区、校教育行政之任职资格与委任权限
----
第二节教育宗旨与实施
----
第三节学制变革
------
附:民国30年“现行学制”系统图
----
第四节教职员的任用与待遇
------
一、任用制度
------
二、生活待遇
----
第五节教育经费
------
一、经费来源
------
二、经费管理
------
三、经费用项
--------
附一、民国22年教育经费支出概况表
--------
附二、民国33年教育经费支出概况表
--
第二章幼儿教育
--
第三章小学教育
----
第一节发展概况
------
附一、清宣统二年有案可稽的10所学堂一览表
------
附二、清末、民国时期公、私立小学有变动年份的概况表
----
第二节公立小学
------
一、设置与变迁
--------
1、县立小学
附:民国24年县立小学一览表
--------
2、县下公立小学
附一、民国24年区、镇立小学概况表
附二、民国36年中心、国民小学分布图
附三、民国36年乡(镇)、保国民学校统计表
附四:民国36年各乡(镇)设立的中心小学
------
二、管理简况
--------
附:民国22年第四区(吴店)区立小学校各项规则
------
三、教学简况
--------
1、课程设置
附一、清末、民国时期小学课程设置表
附二、清末、民国时期小学科目变动录
--------
2、教授方法
附录兴亚小学
----
第三节私立小学
------
一、兴衰概况
--------
附:民国24年私立小学一览表
------
二、办学特点
--------
附录竞智小学
----
第四节短期小学
------
附:民国25年短期小学一览表
----
第五节教会小学
--
第四章中学教育
----
第一节发展概况
------
附:1938-1947年公、私立中学概况表
----
第二节教会中学
----
第三节私立中学
----
第四节县立中学
------
一、行政与训育
--------
附:县中“精神训练”实施要点
------
二、课程与学科训练
--------
附:民国33年县中“学科训练”实施要旨
------
三、教员与学生、学风
--
第五章师范教育
----
附一、民国33年简师教学科目时数表
----
附二、简易师范学校(班)学生人数一览表
--
第六章职业教育
----
第一节初等职业学校
----
第二节中等职业学校
--
第七章特种教育
----
第一节特种教育的实施机关
----
第二节特种教育的任务课程
----
第三节特种教育的经费来源
--
第八章社会教育
----
第一节沿革与概况
----
第二节民众教育馆
----
第三节民众学校
----
第四节国民学校民教部(班)
--
第九章学潮
----
第一节军阀执政时期的枣阳学潮
----
第二节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枣阳学潮
第四编新民主主义教育
--
第一章“五四”新文化运动波及枣阳阶段
----
附一、中共“二大”提出的教育纲领
----
附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关于教育运动的决议案》
--
第二章共产党在枣阳发展党组织阶段
----
第一节农民教育
------
一、农民夜校
------
二、平民学校
------
三、“四民”俱乐部
----
第二节干部教育
------
一、学友联合会
------
二、农运训练班
--
第三章武装建立枣阳苏区阶段
----
第一节苏区的教育方针
----
第二节苏区的教育行政组织
----
第三节苏区的列宁小学
------
一、发展概况
--------
附一、列宁小学分布图
--------
附二、枣阳苏区列宁小学一览表
------
二、教育概况
------
三、学校设施
----
第四节苏区群团的学习活动
------
一、少先队的学习活动
------
二、赤卫队的学习活动
------
三、贫农团的学习活动
------
四、劳动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的学习活动
------
五、苏维埃教育研究会的学习活动
----
第五节苏区民众的识字运动
------
附:三区(琚湾)八乡(汤冲)剪子沟民校《开学布告》
----
第六节苏区的教育经费
--
第四章地下党在枣阳开展抗日教育运动阶段
----
第一节地下党接办改造的学校教育
------
一、熊集小学
------
二、耿集小学及其分校
------
三、鹿头小学及其附设农中班
----
第二节地下党组织开办的干部教育
----
第三节地下党运筹开展的社会教育
------
一、抗敌后援会
------
二、青年读书会
------
三、妇女识字班
------
四、战教工作团
--
第五章枣阳成为解放区阶段
----
第一节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与任务
----
第二节教师的起用与培训
------
附:解放初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小学教师数额统计表
----
第三节学校教育的恢复与改革
------
一、小学教育
--------
1、恢复概况
附:解放初期第一批恢复的小学一览表
--------
2、改革概况
------
二、中学教育
----
第四节社会教育的兴办与发展
------
一、儿童团教育
------
二、农民协会教育
------
三、职工教育
----
第五节教育经费的筹集与用项
------
一、清理原有公学校产和教育基金解决恢复学校教育所需经费之急需
------
二、拟造教育经费预算,纳入地粮征收之内,随粮代征
--------
附:枣阳县人民政府通知
第五编社会主义教育
--
第一章组织机构
----
第一节教育行政机构
------
附一、1949-1985年县历任教育行政负责人一览表
------
附二、1985年教育局股(室)负责人一览表
------
附三、1985年区(镇)教育组负责人一览表
----
第二节教育系统的党组织
------
附:教育行政机关党组织名称、成员一览表
----
第三节教育界的群团组织
------
一、教育工会
------
二、共青团组织
------
三、少先队组织
--
第二章教师
----
第一节教师队伍的发展变化
------
一、中学教师队伍的发展与调整
------
二、小学教师队伍的发展与整顿
--------
附一、1949-1985年教育部门所属教职工数及中、小学专任教师人平负担学生一览表
--------
附二、1985年12月教育系统人才及干部学历统计表
----
第二节知识分子政策在教师队伍中的贯彻
------
一、“团结、教育、改造”旧知识分子阶段
------
二、受“左”的思想影响阶段
------
三、执行“极左”路线阶段
------
四、正纠“左”的错误,尊重、依靠知识分子阶段
--------
1、推翻“两个估计”
--------
2、平反冤假错案
--------
3、扩大落实中级知识分子政策范围
--------
4、起用优秀中青年教师
----
第三节人民教师的地位、待遇与福利
------
一、政治荣誉与社会地位
--------
附、县教育界出席省、市人代会代表一览表
--------
附、198 4年12月枣阳教育界出席襄樊市党代会代表一览表
--------
附、1960-1985年受省以上表彰的先进工作者一览表
------
二、工资待遇与生活福利
--------
附:1981年普调后中、小学教师工资级别一览表(一)、(二)
------
三、人民教师的福利待遇
----
第四节在职教师的培训与提高
------
一、鼓励教师自学
------
二、组织教师互学
------
三、寒暑假讲习
------
四、短期脱产培训
------
五、函授培训
------
六、电大不脱产培训
----
第五节中小学教师的管理与职责
------
附:1982年枣阳县教师工作职责
--
第三章幼儿教育
----
第一节沿革与发展概况
------
附一、1957-1985年幼儿教育一览表
------
附二、1985年县直部门和厂矿企业幼儿园一览表…(156)
------
附三、1983年统计幼儿园园长、教养员学历表
----
第二节保育科目及活动
------
附一、1985年县直机关幼儿园作息时间表
------
附二、幼儿教育工作目标
----
第三节学制、编制及经费
----
第四节县直机关幼儿园
--
第四章小学教育
----
第一节普及小学教育的基础与进程
------
一、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
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
三、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
四、调整国民经济取得显著成效期间
------
五、“十年浩劫”期间
------
六、粉碎“四人帮”以后新的历史时期
--------
附:1949-1985年小学概况表
----
第二节全日制小学
------
一、类型沿革
--------
1、重点小学
附:1985年重点小学一览表
--------
2、中心小学
附;1985年乡中心小学一览表
--------
3、农村(街道)小学
附:1985年农村(街道)小学一览表
--------
4、厂(场)办小学
附:1985年厂(场)办小学一览表
--------
5、个人办的小学
------
二、学制、课程与教材
--------
附:部颁各个时期的教学计划
------
三、行政管理
--------
附:小学校历
----
第三节耕读小学
------
附:1964年耕读小学概况表
----
第四节农村小学管理体制改革
------
一、改革的原由与过程
------
二、改革的内容与方法
------
三、改革的初步成效
--
第五章中学教育
----
第一节普通中学
------
一、发展与调整概况
--------
附一、1949-1985年普通中学概况表
--------
附二、1949-1985年普通初中概况表
--------
附三、1956-1985年普通高中概况表
------
二、重点、一般和厂办中学
--------
l、重点中学
附一、1985年重点初中一览表
附二、1985年重点高中一览表
--------
2、一般中学
附一、1985年一般高中概况表
附二、1985年一般初中概况表
--------
3、厂办中学
------
三、学制与课程、教材
--------
1、学制
--------
2、课程设置
附一、1981年4月部颁《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附二、中学校历
--------
3、教材演变
--------
4、各门课程的具体要求附:课时比较袭
------
四、学校的编制与管理
--------
1、行政编制
附记: “文革”期间学校行政组织形式
--------
2、教职工编制
--------
3、教学组织
--------
4、教师管理
--------
5、学生的学籍管理
----
第二节农(职)业中学
------
一、1958—1960年兴办的农(职)业中学
--------
1、兴办概况
附:1959年12月全县农(职)业中学统计表
--------
2、办学特点
附:1958一1960年农中课程表
------
二、196l—1966年改办与兴办的耕(工)读中学
--------
附:1965年10月全县耕读中学概况统计表
------
三、1980年后由普通中学改革的农(职)业中学
--------
1、改革的进展概况
附:1985年农(职)业中学一览表
--------
2、改革后的教学简况
附记:普通中学举办的专业短训班与概况表
--
第六章师范教育
----
第一节附设师范班与单设师范学校
------
一、附设师范班
------
二、枣阳师范学校
--------
附一、枣阳师范教育1952年至1985年概况表
--------
附二、枣阳师范学校历任负责人一览表
----
第二节教师进修班与进修学校
------
附:教师进修班、培训班概况表
----
第三节师范函授教育与函授站
--
第七章成人教育
----
第一节农民教育
------
附记: 1975年一1976年“五七”大学开办情况及其统计表
----
第二节职工教育
------
一、职工夜校
------
二、职业学校
--------
l、农机学校
--------
2、卫生学校
--------
3、粮食学校
--------
4、商业学校
--------
5、供销学校
--------
附:1985年各部门办职工业余学校一览表
--------
附记: 1974年至1977年“七二一”大学开办情况及统计表
----
第三节干部教育
----
第四节电视大学
--
第八章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
----
第一节贯彻实施概况
------
一、向工农开门,以学为主阶段
------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阶段
------
三、违背教学规律,“以干代学”阶段
------
四、以学为主,德、智、体全面发展阶段
----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
------
一、十七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
三、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
附一、教育部先后四次颁发的《小学生守则》
------
附二、教育部先后四次颁布的《中学生守则》
------
附三、1980年中学生“三好”条件
----
第三节教学改革
------
一、建国初期至1957年
------
二、1958年至1966年
------
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
四、新的历史时期
--------
1、恢复和发展教研体系
--------
2、加强和改进“双基”教学
附:枣阳县教育局[1982]73号文件《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
--------
3、加强教学常规建设
--------
4、发展电化教学
--------
5、开辟第二课堂
附:县实验小学第二课堂所体现的“五大特性”
----
第四节体育与卫生
------
一、体育
--------
1、体育课
附:1981年涌现的地(市)级以上优秀体育教师名单(337)
--------
2、课外体育活动
--------
3、达标锻炼
--------
4、业余体校
--------
5 、体育场地
--------
6、运动竞赛
--------
附一、建国以来举办的中、小学师生参加的各项体育竞赛一览表
--------
附二枣阳体育教师和学生代表队参加地(市)以上体育竞赛或选拔赛一览表
--------
附三、枣阳县中、小学体育教师中经市评定的二级裁判一览表
------
二、卫生
--------
1、卫生保健机制
--------
2、卫生保健活动
--------
3、健康检查状况
--------
附:1980年对5所中、小学学生生长发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
第九章勤工俭学
----
第一节“大跃进”年代的勤工俭学
------
附一、1958年全县中、初等学校校办工厂统计表
------
附二、1959年全县中、初等学校校办农场统计表
----
第二节走“五七”道路时的勤工俭学
------
附: 1976年校办工厂、农(林)场综合表
----
第三节新时期的勤工俭学
------
一、发展概况
------
二、基本特点
--------
1、因地制宜上项目
附:1985年中、初等学校勤工俭学项目统计表
--------
2 、专班生产求效益
附:1985年中、初等学校勤工俭学收益分配一览表
--------
3、服务教学育人才
------
三、主要厂家
--------
1、枣阳县勤工俭学服务公司石膏制品厂
--------
2、枣阳县勤工俭学服务公司校具厂
--------
3、枣阳县勤工俭学服务公司砖瓦厂
--------
4、枣阳县勤工俭学服务公司建筑队
--------
5、枣阳县第一中学印刷厂
--------
6、城关镇西关中学电子仪器厂
--------
7、城关镇教育组教育招待所
--
第十章教育经费
----
第一节经费来源、收支与管理
------
一、预算内经费
--------
附一、1952-1985年预算内经费及其所占比例一览表
--------
附二、1980-1985年预算内经费支出及所占比例一览表
------
二、预算外经费
--------
1、学杂费
--------
2、勤工俭学
--------
3、群众集资
--------
4、个人捐资
--------
附:1953-1985年预算外经费一览表
----
第二节各类学校的校舍建设
------
一、教育部门所属学校的校舍建设
--------
附录:1980年教育部颁中等师范学校及城市一般中、小学每名学生应占有的校舍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表
------
二、企、事业单位自办学校的校舍建设
----
第三节教学设备
------
1、教学仪器设备
--------
附:1985年县直初、中等学校及区、镇“初中实验中心”的实验仪器及实验室面积统计表
------
2、图书资料设备
------
3 、课桌凳设备
------
4、学生住宿设备
------
5、文体器材设备
第六编校史选录
--
第一章县直重点中小学
----
第一节枣阳县第一中学
------
附一、历任学校负责人一览表
------
附二、县一中历届高中毕业人数、参加高考上线人数一览表
----
第二节枣阳县第二中学
------
附:学校历任负责人一览表
----
第三节枣阳县实验小学
----
第四节枣阳师范附属小学
--
第二章首批确定的重点初中
----
第一节环城区红旗桥中学
----
第二节鹿头镇中学
----
第三节太平镇中学
----
第四节杨垱镇中学
----
第五节琚湾镇中学
----
第六节熊集区中学
----
第七节吴店镇中学
--
第三章有特种意义的学校
----
第一节苏红中学
----
第二节七烈小学
----
第三节钱岗小学
----
第四节太平小学
----
第五节蔡阳小学
----
第六节回民小学
第七编输送人才
--
第一章清末、民国留学生、大学生
----
第一节留学生
------
附:清末、民国枣阳留学生名录
----
第二节大学生
------
附:已收录到手的国内名牌大学毕业生以及非名牌大学毕业生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名录
--
第二章建国以来的留学生和大、中专学生
----
第一节留学生
------
附:建国以来枣阳所出留学生名单
----
第二节大、中专学生
------
附: 1950-1985年枣阳历年向大、中专输送学生数一览表
--
第三章已涌现的各界代表人物
----
黄火青
----
卫挺生
----
马德润
----
刘道玉
----
高映轸
----
蒋玉伯
----
李今庸
----
刘峻峰
----
张善同
----
王霞宙
----
亢文慧
----
韩希梁
----
王林
----
杨克儒
--
第四章献身民主革命的知识界英烈选传
----
王家驹
----
谢远定
----
程克绳
----
唐克威
第八编教育人物
--
第一章故人传略
----
谢怀霞
----
马伯援
----
黄山农
----
卫敬业
----
徐化龙
----
赵俊华
----
赵开榜
--
第二章今人简谱
----
李尚芳
----
李玉芳
----
周书亭
----
邹明杰
第九编大事记
第十编要文辑存
--
一、民国26年9月省教育厅义务教育视导员肖仲垓视察枣阳县教育的案呈报告
--
二、解放后至建国初枣阳县第一任文教科科长陈洪于1985年底从南京寄来的《枣阳文教工作拾零》
--
三、1983年元月,枣阳县在襄阳地区召开的勤工俭学会议上交流的《努力开创勤工俭学新局面》
--
四、1985年9月,枣阳县教育局局长张学文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北京召开的有27省、市、自治区代表参加的教育管理研讨会上交流的《只有改革,才有突破——枣阳县改革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作法》
编修始末
枣阳县教育志编纂领导小组
编写组
评审组
审定单位及定稿人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