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田农场管理局 四十七团志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田农场管理局 四十七团志

格式:PDF
费用:2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田农场管理局四十七团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历程。

内容时限: 1949-2001

出版时间: 2003年01月

目录

封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田农场管理局·四十七团志
版权页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
四十七团志编纂委员会
四十七团史志编纂委员会
四十七团史志编纂委员会
《四十七团志》编纂人员

凡例
图片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田农场管理局垦区区域图
-- 四十七团部分单位分布示意图
-- 1989年6月20日,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顾问委员会主任王恩茂为四十七团题词。
-- 1999年12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为四十七团题词。
-- 1998年4月1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为四十七团题词:“南泥湾精神永放光芒”。
-- 1989年12月22日,新疆军区司令员高焕昌为四十七团题词。
-- 1989年8月,兵团政委郭刚为四十七团题词。
-- 1989年12月,兵团副司令员罗泉源为四十七团题词。
-- 1948年11月,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七一九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图为十五团领导合影。前排左起:孟梅生(参谋长)、龙柄初(政委)、李国清(政治处主任);后排左起:黄诚(政治处副主任)、陈海林(副团长)、蒋玉和(团长)。
-- 1949年12月5~22日,十五团战士奉命兵分两路从阿克苏向和田进军。其中大部队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行军18天,行程790公里,胜利到达和田,粉碎了敌人企图叛乱的阴谋。图为部队在沙漠中行进。
-- ①十五团进驻和田以后,一面平叛剿匪、维护社会治安、帮助地方建党建政,一面垦荒引水、建厂开矿,从事生产建设。1950年,部队共开垦土地2.3万亩,播种2.2万亩,基本实现粮食自给。图为当年轰轰烈烈的开荒场景。
-- ②独臂英雄杨生芳正在劳动。
-- ③开荒战士用独轮车运土。
-- ④1950年,根据上级指示,十五团派出400余人,在团参谋长白纯史的率领下,参与修筑从于田县到藏北高原的200余公里简易公路。1951年5月,工程提前完工。筑路战士受到二军党委及西南军区的嘉奖。图为筑路部队出征前的情景。
-- 1980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左六)、国家农业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张平化(左七)在和田行署第一招待所接见原十五团部分老战士。
-- 1982年,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到四十七团检查工作。
-- 1997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土乐泉(左二)在中共和田地委书记畅肇李(左一)陪同下看望原十五团老战士。
-- 1989年8月,兵团政委郭刚(左)到四十七团检查工作,在原十五团老战士家中和老战士亲切交谈。
-- 1994年7月8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兵团司令员金云辉(左)和兵团副司令员伯塔依·库平(中)到四十七团畜牧公司检查指导工作。
-- 1995年10月7日,兵团党委书记、政委王传友(前排右)在和管局局长咎士德(后排右二)的陪同下到四十七团检查工作。
-- 1999年7月19日,兵团司令员张文岳(左二)在和管局党委书记何建民(左一)的陪同下到四十七团检查工作,要求解决好原十五团老战士的住房问题。
-- 上图:1998年4月1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到和管局四十七团视察工作。图为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左二)在原十五团老战士座谈会上讲话。
-- 中图:2000年12月17日,兵团党委书记、政委陈德敏(左)到四十七团检查工作,亲切看望原十五团老战士。
-- 下图:1999年12月30日,兵团党委副书记、司令员张庆黎(中)在和管局局长昝土德(左)、党委书记何建民(右)的陪同下参观四十七团团史陈列室。
-- ①四十七团是以农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农业团场。50余年来,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的种植业一直是农业中的主业。90年代后,棉花播种面积逐年扩大,并超过粮食播种面积。图为和管局领导在四十七团检查棉花田管工作。
-- ②小麦是农场种植业中第二大产业。图为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场景。
-- ③为抵御风沙,历届团场领导均十分重视植树造林工作。经过50余年的发展,至2000年底,团场造林面积累计达13465亩,保有果园总面积6602亩,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图为园林职工在用果树高接换头技术改造老果园。
-- ④丰收的苹果分选装箱。
-- ①团场有8万余亩的山区草场,适合发展畜牧业。50年来,畜牧业总体上是团场农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90年代以后畜牧业年产值均在100万元以上。2000年,畜牧业产值52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34.73%。图为牧场职工在剪羊毛。
-- ②团场的养殖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图为应用高床饲养技术的养猪场。
-- ③团场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主要有干旱、干热风、大风、沙暴、浮尘、霜冻、冻雹、盐碱、地震等。尤其是旱灾,几乎年年发生,严重制约了团场农业的发展。图为被大风吹倒的树木。
-- ④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工作,四十七团已全部实现条田林网化,有效地减少了风沙的危害。
-- ①农机装备现代化是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前提。2000年,团场每万亩耕地拥有农机26个标准台,田间主要作业项目全部实现机械化。图为团场的推土机。
-- ②团场首批女拖拉机手。
-- ③农用拖拉机正在打药。
-- ④1992年7月从俄罗斯引进的顿河1500联合收割机在作业。
-- ①水是农业的命脉。团场地表水资源贫乏,没有独立水源,灌溉用水由墨玉县调配。从建场至2000年,团场共建各类引水渠684.8公里,已形成排灌结合、引控结合的农田水利体系,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图为团机井队正在打井。
-- ②经过砼板防渗的全长26.3公里的团昆仑干渠。
-- ③防渗之前的昆仑干渠。
-- ④挖掘机正在挖排碱渠。
-- ①工副业是团场的弱势产业,虽然开始较早,项目较多,但未成规模。80年代末以后,团仅保留有棉花加工、面粉粮油加工及发电等几个工业生产项目。图为团棉花加工厂加工好的皮棉打包后正待外销。
-- ②团面粉厂的面粉加工机械。
-- ⑧团变电所。
-- ④团葡萄干加工厂一角。
-- ⑤团场内外道路长期以来多为土路。1986年,团部至墨玉县的公路铺设成沥青路。2000年,团部至连队的道路中,沥青路占30%。图为团场通往墨玉县的公路。
-- ⑥正在铺设中的通往连队的沥青路。
-- ①团场建筑业不断发展壮大。1991~1999年,团工程队累计完成总产值1933.4万元,实现利润78.6万元,完成施工面积3.9万平方米。图为1998年竣工的团部办公楼。
-- ②位于墨玉县城的团招待所。
-- ③1998~2000年,根据兵团危旧房改造政策,团以自建公助方式,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完成了职工的危旧住房改造工程。图为职工喜迂新建成的住房。
-- ④危旧房改造前的职工住房。
-- ①四十七团党组织建设不断发展壮大。2000年,有基层党支部25个、党员266人。图为2002年团党委四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会场。
-- ②1960年1月参加团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的代表合影。
-- ③第三届团党委领导成员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党委常委、纪委书记何世林,政委、党委副书记赵大勇,副团长、党委副书记黄然,副团长、党委常委艾白(维吾尔族),副团长、党委常委徐光荣。
-- ④四十七团共青团组织在不同时期,紧密配合党委中心工作,带领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开展了“青年突击队”、“新长征突击手”等活动,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至2000年底,共召开过六次团代会。图为1963年3月第三次团代会全体代表合影。
-- ⑤共青团入团宣誓活动。
-- ①1956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国营昆仑农场成立暨1956年生产动员大会合影。
-- ②2000年团六连职工胡如富被自治区授予“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 ③团工会在党委领导下,发挥党组织左膀右臂作用,带领全团职工认真贯彻执行党委的方针政策,并广泛开展了劳动竞赛、立功创模、民主管理、发展庭院经济等工作。图为1963年2月首届职工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合影。
-- ④团党委紧密结合形势和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图为连队宣传栏。
-- ⑤应征人伍是每个适龄青年应尽的义务。1963~2000年,团场累计应征入伍163人,全部合格。1955~2000年,团场累计安置复员转业军人483人。图为应征入伍人员参军前合影。
-- ⑥四十七团是一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负有屯垦戍边双重使命的农垦部队。50余年来,为维护和田地区稳定、防止民族分裂做出了重要贡献。图为团场民兵正在训练。
-- ①团场教育事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2000年,团场有中小学各1所、幼儿园1所,有教职员工40人,已建成教学设施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图为1999年由兵团拨款建成的团中学教学楼。
-- ②团中学的计算机教学。
-- 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学校的一贯办学方针。图为兵团首届中学生运动会四十七团中学赛区运动会开幕式场景。
-- ④团场的医疗卫生事业,经过两代医务工作者的艰苦创业,医疗设施不断完善,医疗队伍不断壮大,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为防治疫病,保障职工群众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1997年,团初级卫生保健通过兵团验收。图为1993年建成的897平方米的团职工医院楼。
-- ⑤团职工医院开展的医疗“三下乡”活动。
-- ⑥团举办的妇幼保健、计划免疫、计划生育知识培训班。
-- ①团场的文化事业开始的较早,并伴随着团场的发展壮大而日趋活跃。图为1958年成立的团业余文艺宣传队
-- ②1999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纪念碑在团部文化广场落成,图为原十五团老战士和兵团、和田地区、和管局及团场军政领导在落成典礼上合影留念。
-- ③1991年8月,在团部建成高84米的电视发射塔。
-- ④《四十七团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83年,之后中断,1998年再次启动。2000年,兵团地方志办把《四十七团志》编纂工作纳入扶贫项目,由兵团地方志办援助编纂及出版。图为2000年10月11日,兵团地方志办方法处处长陈平(左)到团场检查团志编写情况
-- ⑤团场虽然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偏僻之地,仍吸引了一些外国学者来团考察。图为1996年9月11~12月,丹麦地质专家凯斯·拉尔在团考察。
-- ⑥1999年,中央电视台记者来团采访1949年进疆的原十五团老战士
-- ①每逢年节,团场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图为春节期间团场职工在和田市举行迎春社火活动。
-- ②团场一贯重视民族团结工作。1999年9月,团场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 ③随着团场职工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也日趋多样化。图为闲暇时职工自娱自乐场面。
-- ④团党委十分重视老年人工作。图为团组织的离休干部旅游团在位于石河子总场的周恩来总理纪念碑前合影。
-- ⑤团小学组织的红领由献爱心捐赠活动。
-- ⑥职工群众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序章 从崞县建团抗日到和田屯垦戍边
-- 第一节 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成立七一九团
-- 第二节 驰骋晋察冀边区
-- 第三节 回师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
-- 第四节 奔赴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
-- 第五节 参加南下北返和中原突围
-- 第六节 参加解放大西北的浴血奋战
-- 第七节 进军新疆,屯垦和田
第一章 建置
-- 第一节 位置 面积
-- 第二节 建置沿革
-- 第三节 团部驻地
-- 第四节 基层单位
-- 第五节 驻团单位
第二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貌
-- 第二节 气候
-- 第三节 水资源
-- 第四节 土地土壤
-- 第五节 矿产动植物
-- 第六节 自然灾害
第三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来源
-- 第二节 人口数量及变动
-- 第三节 人口构成
-- 第四节 计划生育
第四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作物结构
-- 第二节 耕作制度
-- 第三节 作物栽培
-- 第四节 种子
-- 第五节 肥料
-- 第六节 植保
-- 第七节 灌溉
-- 第八节 新技术应用
第五章 林园业
-- 第一节 树木种类及分布
-- 第二节 植树造林
-- 第三节 果树种类
-- 第四节 果树栽培
-- 第五节 果品
-- 第六节 病虫害防治
-- 第七节 经营管理
第六章 养殖业
-- 第一节 草场饲料
-- 第二节 养殖结构
-- 第三节 品种改良
-- 第四节 畜禽产品
-- 第五节 疫病防治
-- 第六节 经营管理
-- 第七节 经济效益
第七章 农业机械
-- 第一节 机构队伍
-- 第二节 农机具种类
-- 第三节 农机作业
-- 第四节 机务管理
第八章 农田水利
-- 第一节 水利工程
-- 第二节 水利管理
第九章 工副业
-- 第一节 工副业管理
-- 第二节 农产品加工业
-- 第三节 织造业
-- 第四节 采矿业 建材业
-- 第五节 其他工副业
第十章 建筑业
-- 第一节 机构队伍
-- 第二节 建筑施工
-- 第三节 规划设计
-- 第四节 建筑工程
第十一章 交通 通讯
-- 第一节 道路
-- 第二节 运输
-- 第三节 交通管理
-- 第四节 通讯
第十二章 物资 商贸
-- 第一节 物资
-- 第二节 商贸
第十三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综合经济管理
-- 第二节 计划管理
-- 第三节 财务管理
-- 第四节 统计
-- 第五节 审计
-- 第六节 物资管理
第十四章 劳动管理
-- 第一节 机构队伍
-- 第二节 劳动工资
-- 第三节 劳动保险
-- 第四节 职工福利
-- 第五节 劳动安全
-- 第六节 社会保险
第十五章 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 历届党委
-- 第二节 党员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党委工作机构
-- 第四节 基层党组织
-- 第五节 党员
-- 第六节 思想教育
-- 第七节 干部
-- 第八节 纪检监察
-- 第九节 档案 保密
-- 第十节 重大政事
第十六章 行政
-- 第一节 行政领导
-- 第二节 行政工作部门
-- 第三节 基层行政
第十七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会
-- 第二节 共青团
第十八章 民政 民族 宗教
-- 第一节 优抚与社会救济
-- 第二节 婚丧管理
-- 第三节 民族宗教
-- 第四节 普选
第十九章 政法
-- 第一节 治安管理
-- 第二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第三节 司法
第二十章 人民武装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武器
-- 第三节 民兵
-- 第四节 兵役
第二十一章 教育
-- 第一节 教育机构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第四节 中学教育
-- 第五节 成人教育
-- 第六节 教师
-- 第七节 教育设施
-- 第八节 教育经费勤工俭学
第二十二章 科技
-- 第一节 机构队伍
-- 第二节 科技推广
-- 第三节 科技活动
-- 第四节 科技成果
-- 第五节 专业技术职务评定
第二十三章 医疗卫生
-- 第一节 机构队伍
-- 第二节 防疫保健
-- 第三节 医疗制度
-- 第四节 医疗技术
-- 第五节 医疗设备
第二十四章 文化体育
-- 第一节 文化设施
-- 第二节 群众文化
-- 第三节 新闻 广播 电影 电视
-- 第四节 体育
第二十五章 社会
-- 第一节 军民互助
-- 第二节 场乡互助
-- 第三节 人民生活
-- 第四节 社会新风
-- 第五节 播种南泥湾精神
第二十六章 人物
-- 第一节 人物传
---- 张仲瀚(1915~1980)
---- 张玉生(1929~1986)
---- 林海清(1913~1993)
---- 张青宁(1921~1994)
---- 詹泽秋(1919~1995)
---- 谢高忠(1922~1995)
---- 郝常荣(1919~1996)
---- 史骥(1922~1997)
---- 杜秀全(1915~1998)
---- 罗文观(1928~1999)
---- 王二春(1913~1999)
-- 第二节 人物简介
---- 贺庆积
---- 白纯史
---- 孙凤藻
---- 刘振贤
---- 王交角
---- 王茂海
---- 王斗志
-- 第三节 人物表
-- 第四节 人名录
-- 第五节 先进集体
附录
-- 一、文献辑存
-- 二、回忆录
-- 三、通讯报道
-- 四、诗文选萃
后记
《四十七团志》撰稿人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