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县志

渭源县志

格式:PDF
费用:3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渭源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5

出版时间: 1998年12月

目录

封面
渭源县志
渭源县志编纂委员会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建置沿革
-- 第一章 位置区域
-- 第二章 建置沿革
-- 第三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明、清及民国行政区划
---- 第二节 建国后行政区划
---- 第三节 县城
---- 第四节 乡镇
-- 第四章 人口 民族
---- 第一节 人口
---- 第二节 民族
---- 第三节 计划生育
第二编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二章 山脉 水系
---- 第一节 山脉
---- 第二节 水系
-- 第三章 土壤 植被
---- 第一节 土壤
---- 第二节 植被
-- 第四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植物资源
---- 第三节 动物资源
---- 第四节 矿产资源
---- 第五节 旅游资源
-- 第五章 气 候
---- 第一节 气象机构
---- 第二节 气温、地温
---- 第三节 日照
---- 第四节 降水与蒸发
---- 第五节 霜期
---- 第六节 冻结与解冻
---- 第七节 农业气象灾害
-- 第六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旱灾
---- 第二节 霜、雹、虫灾
---- 第三节 风、雪、水灾
---- 第四节 地震
第三编 经 济(上)
-- 第一章 农村经济制度的变革
----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
---- 第四节 人民公社
---- 第五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二章 农 业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建国前农业概况
---- 第三节 建国后农业的发展
---- 第四节 农业生产主要措施
---- 第五节 农业区划
---- 第六节 沼气的发展利用
-- 第三章 林 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林业的演变与现状
---- 第三节 建国后林业的发展
---- 第四节 林业重点建设工程
---- 第五节 育苗
---- 第六节 林木管护
---- 第七节 林木病虫害防治
---- 第八节 林业区划
-- 第四章 畜 牧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建国前畜牧业简况
---- 第三节 建国后畜牧业的发展
---- 第四节 耕畜的购进和畜禽改良
---- 第五节 畜禽疫情与防治
---- 第六节 饲草的种植与加工
---- 第七节 草场类型分布
---- 第八节 黄香沟牧场
-- 第五章 水利电力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农田水利
---- 第三节 水土保持
---- 第四节 农电建设
-- 第六章 农业机械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农机发展状况
---- 第三节 农机经营管理
---- 第四节 农机人员培训
-- 第七章 工 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建国前手工业概况
---- 第三节 建国后工业的发展
---- 第四节 县办工业企业
---- 第五节 乡镇企业
-- 第八章 交 通
---- 第一节 古代交通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交通
---- 第三节 建国后交通事业的发展
-- 第九章 邮 电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邮政
---- 第三节 电信
第三编 经 济(下)
-- 第十章 商 业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财务 统计
---- 第三节 仓储运输
---- 第四节 体制改革
-- 第十一章 粮 油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粮食征购
---- 第三节 粮食供应
---- 第四节 粮油购销
---- 第五节 粮油调出调入
---- 第六节 储运 加工
---- 第七节 基层粮管所简介
---- 第八节 粮油市场
-- 第十二章 药 材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药材资源与现状
---- 第三节 收购
---- 第四节 销售
---- 第五节 加工储运
-- 第十三章 供销合作社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股金与积累
---- 第三节 供销
---- 第四节 收购
---- 第五节 储运
---- 第六节 供销改革
-- 第十四章 工商业
---- 第一节 工商业群众组织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工商业
---- 第三节 建国初期的工商业
---- 第四节 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五节 个体工商业的兴起与发展
-- 第十五章 工商管理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建国前市场管理
---- 第三节 建国后市场管理
---- 第四节 物价管理
---- 第五节 集市及物资交流会
-- 第十六章 财 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财政收入
---- 第三节 财政支出
---- 第四节 公产管理
---- 第五节 公债与国库券
---- 第六节 财政管理与监督
---- 第七节 财政队伍建设和会计人员的发展
-- 第十七章 税 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税务税收
-- 第十八章 金 融
---- 第一节 金融机构
---- 第二节 货币
---- 第三节 信贷
---- 第四节 储蓄
---- 第五节 保险
第四编 政 治
--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
---- 第一节 县党部
---- 第二节 国民党、三青团合并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 渭源地下党的建立和发展
---- 第二节 中共渭源县委员会及历次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
---- 第四节 纪律检查(监察)工作
---- 第五节 统战工作
---- 第六节 干部教育
---- 第七节 信访工作
---- 第八节 档案工作
-- 第三章 民主党派
-- 第四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建国前的社会团体组织
---- 第二节 建国后的群众团体
-- 第五章 民国以前政权概况
---- 第一节 民国以前县政权机构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政权机构
----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议事机构
-- 第六章 县人民政府
---- 第一节 人民政府领导机构沿革
---- 第二节 人民政府工作机构
---- 第三节 区、乡基层政权组织
---- 第四节 民政
---- 第五节 人事、劳动
-- 第七章 建国后的权力机关
----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第八章 政治协商会议
-- 第九章 政 法
---- 第一节 建国前政法机构设置概况
---- 第二节 建国后政法机构设置
-- 第十章 民主革命斗争纪略
---- 第一节 群众革命斗争
---- 第二节 红军长征过境
---- 第三节 甘南农民起义
---- 第四节 学生爱国尊师活动
-- 第十一章 建国后党的重大政治活动
---- 第一节 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
---- 第二节 抗美援朝
---- 第三节 镇反
---- 第四节 “三反”、“五反”
---- 第五节 审干肃反
---- 第六节 反右派和农村大辩论
---- 第七节 大跃进
---- 第八节 甄别工作
---- 第九节 城乡社会主义教育
---- 第十节 文化大革命
---- 第十一节 落实政策
---- 第十二节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 第十三节 实行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
第五编 军 事
-- 第一章 军事地理位置
-- 第二章 历代主要战事
-- 第三章 历代驻(屯)兵概况
---- 第一节 清以前驻(屯)兵
----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兵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驻军
-- 第四章 军事机构建置
---- 第一节 建国前的军事机构
---- 第二节 人民武装部
---- 第三节 基层武装部和专职武装干部
-- 第五章 兵 制
---- 第一节 历代兵制
---- 第二节 建国后兵役
-- 第六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历代地方武装
---- 第二节 建国后地方人民武装
---- 第三节 民兵组织
---- 第四节 军事人才
-- 第七章 城堡 关隘 古战场
---- 第一节 城堡
---- 第二节 关隘
---- 第三节 古战场
-- 第八章 人民防空
---- 第一节 民国时期防空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防空建设
第六编 教科文卫
-- 第一章 教 育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历代教育设置
---- 第三节 幼儿教育
---- 第四节 小学教育
---- 第五节 中学教育
---- 第六节 中等专业教育
---- 第七节 业余教育
---- 第八节 教师队伍
---- 第九节 教育经费
---- 第十节 勤工俭学
-- 第二章 科 技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科技发展
---- 第三节 科技成果
---- 第四节 计量
-- 第三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文化机构
---- 第二节 群众文化
---- 第三节 文艺创作
---- 第四节 民间文艺
---- 第五节 图书
---- 第六节 戏剧电影
---- 第七节 广播电视
---- 第八节 新闻报道
---- 第九节 文物古迹
-- 第四章 体 育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体育事业的发展
---- 第三节 运动会
---- 第四节 体育设施
-- 第五章 卫 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卫生事业的发展
---- 第三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四节 防疫与地方病防治
---- 第五节 妇幼保健
第七编 社会风俗
-- 第一章 衣食住行
---- 第一节 服饰
---- 第二节 饮食
---- 第三节 住宅
---- 第四节 交通工具
---- 第五节 家具
-- 第二章 节 日
---- 第一节 传统节日
---- 第二节 新节日
---- 第三节 独特的节会
-- 第三章 人生仪礼
---- 第一节 婚嫁
---- 第二节 生育
---- 第三节 寿礼
---- 第四节 丧葬
---- 第五节 忌讳
-- 第四章 祭祀 庙会
---- 第一节 祭祀
---- 第二节 庙会
-- 第五章 陋 习
---- 第一节 吸毒
---- 第二节 赌博
---- 第三节 迷信
-- 第六章 方 言
---- 第一节 简述
---- 第二节 语音
---- 第三节 词汇
---- 第四节 语法
---- 第五节 俗语
-- 第七章 宗教信仰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道教
---- 第三节 基督教
---- 第四节 天主教
---- 第五节 伊斯兰教
---- 第六节 主要寺庵、庙、观简介
-- 第八章 各种会道门及民间帮会
---- 第一节 会道门组织
---- 第二节 民间帮会
第八编 人 物
-- 第一章 立传人物
---- 封衡
---- 王嘉
---- 李安
---- 李孝恭
---- 李琼
---- 李怀仁
---- 赵安
---- 王德
---- 张文泰
---- 李成蛟
---- 侯明弼
---- 莫沛霖
---- 李朝栋
---- 陈邦彦
---- 张廷政
---- 石怀璋
---- 裴建準
---- 张兆钾
---- 满鸿遇
---- 马如华
---- 陈佃园
---- 周祥初
---- 任谦
---- 杨忠林
---- 毛得功
-- 第二章 简介人物
---- 李连
---- 崔岱
---- 李敦文
---- 李荣
---- 李鸣鹤
---- 王维奠
---- 何秀
---- 康应龙
---- 汪蕃
---- 张澄海
---- 陈有才
---- 周凤仪
---- 邓荣高
---- 杨培芬
---- 王怀珍
---- 何遇海
---- 郭肇汾
---- 郭凤藻
---- 徐希孟
---- 徐应选
---- 李占春
---- 汪映塘
---- 许其洁
---- 柴桂勋
---- 章士魁
---- 赵天乙
---- 赵佩琴
---- 庞锦春
-- 第三章 列表人物
-- 第四章 英烈名录
-- 第五章 当代人士
---- 第一节 当代人士简介
------ 梁子伯
------ 张亨
------ 杨友柏
------ 裴广铎
------ 张好义
------ 雒玉麟
------ 漆雁云
------ 侯宗周
------ 郭耀邦
------ 梁兆鹏
------ 杨士玮
------ 陈励权
------ 李云鹏
------ 张武
------ 唐俊义
------ 朱英武
------ 张璧原
------ 王忠
---- 第二节 英模人物
------ 杨德清
------ 胡炯明
------ 曹映莲(女)
------ 孟廷贵
------ 张学梅(女)
------ 徐可梅(女)
------ 崔玉芳(女)
------ 李淑珍(女)
------ 秦香兰(女)
------ 薛妙龄(女)
---- 第三节 外地工作的县、团级以上人物名录
---- 第四节 县内享受副县级以上待遇的离休老干部和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骨干
附录
-- 第一章 碑文考证
-- 第二章 赞美渭源山川诗抄
-- 第三章 家谱家传简介
-- 第四章 历史传说
-- 第五章 旧志序
-- 第六章 渭源花儿选
后记
1986年~1998年要事辑录
-- 1986
-- 1987
-- 1988
-- 1989
-- 1990
-- 1991
-- 1992
-- 1993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86年~1998年10月渭源县县级主要领导任职表
-- 1986年~1998年10月渭源县县直单位机构及领导变更表
-- 1986年~1998年10月渭源县各乡镇主要领导变更表
-- 《渭源县志》历届编写(编纂)领导机构及县志办公室人名录
-- 定西地区行政公署关于《渭源县志》的终审批复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