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县志
格式:PDF
费用:25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济阳县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840-1990
目录
封面
济阳县志
济阳县志编纂委员会
济阳县志审稿小组
济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建 置
--
第一章 位置 境域
----
第一节 位置
----
第二节 境域
--
第二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置济阳县前
----
第二节 置济阳县后
--
第三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清代及民国时期
----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
--
第四章 县城 乡镇 村庄
----
第一节 县城
----
第二节 乡镇
----
第三节 村庄
第二编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二章 气候 物候
----
第一节 气候
----
第二节 物候
--
第三章 水系 水文
----
第一节 水系
----
第二节 水文
--
第四章 土壤 植被
----
第一节 土壤
----
第二节 植被
--
第五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光热资源
----
第二节 水利资源
----
第三节 土地资源
----
第四节 生物资源
----
第五节 矿物资源
--
第六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气象灾害
----
第二节 地震
----
第三节 洪水
----
第四节 虫灾
第三编 人口
--
第一章 人口数量与分布
----
第一节 数量
----
第二节 分布
--
第二章 人口变动
----
第一节 迁移变动
----
第二节 自然变动
--
第三章 人口结构
----
第一节 性别构成
----
第二节 年龄构成
----
第三节 民族构成
----
第四节 文化构成
----
第五节 职业构成
--
第四章 婚姻状况与家庭结构
----
第一节 婚姻状况
----
第二节 家庭结构
--
第五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工作开展简况
----
第二节 工作成效
第四编 水 利
--
第一章 河流治理
----
第一节 修筑、加固堤防
----
第二节 挑挖、疏浚河道
----
第三节 治理、保护险工
----
第四节 涵闸、桥梁建设
--
第二章 排水治涝
----
第一节 开浚排水河、沟
----
第二节 兴修田间治涝工程
------
附:水利纠纷
--
第三章 抗旱灌溉
----
第一节 地下水灌溉
----
第二节 客水灌溉
----
第三节 灌溉机具、技术
--
第四章 水利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黄河管理
----
第三节 徒骇河管理
----
第四节 灌溉管理
----
第五节 水利资金管理
第五编 黄 河
--
第一章 河道
----
第一节 变迁
----
第二节 决溢
--
第二章 防汛
----
第一节 防洪
----
第二节 防凌
--
第三章 治理
----
第一节 堤防建设
----
第二节 河道整治
--
第四章 水沙资源开发
----
第一节 资源状况
----
第二节 引黄灌溉
----
第三节 泥沙资源开发
第六编 农 业
--
第一章 农业经济结构
----
第一节 种植业及林牧副渔业在农业中的比重
----
第二节 种植业内部结构
----
第三节 技术结构
----
第四节 投入产出结构
--
第二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粮食作物
----
第二节 经济作物
----
第三节 蔬菜 瓜类
----
第四节 种植业科技
--
第三章 林业
----
第一节 林木种类
----
第二节 林业生产
----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
--
第四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畜禽种类
----
第二节 畜禽存养量
----
第三节 疫病防治
--
第五章 副业
----
第一节 采集与捕猎
----
第二节 农产品加工及其它
--
第六章 渔业
----
第一节 水域 水源 水质
----
第二节 水产捕捞
----
第三节 水产养殖
--
第七章 农业经济管理
----
第一节 部门管理
----
第二节 经营管理
第七编 工 业
--
第一章 工业变革与发展
----
第一节 建国前工业概况
----
第二节 手工业合作化
----
第三节 “大跃进”和调整、整顿
----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影响
----
第五节 经济体制改革
--
第二章 工业门类
----
第一节 化学工业
----
第二节 机械工业
----
第三节 建筑材料工业
----
第四节 木材加工业
----
第五节 食品工业
----
第六节 纺织工业
----
第七节 缝纫工业
----
第八节 造纸及印刷工业
----
第九节 陶瓷工业
--
第三章 工业经济管理
----
第一节 部门管理
----
第二节 企业管理
--
第四章 电业
----
第一节 机构 队伍
----
第二节 电力工程建设
----
第三节 供电用电
----
第四节 经营管理
第八编 交通 邮电
--
第一章 交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道路建设
----
第三节 桥涵建设
----
第四节 运输能力
----
第五节 交通监理
--
第二章 邮电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函包邮寄
----
第三节 汇兑
----
第四节 报刊发行
----
第五节 机要通信
----
第六节 邮递
----
第七节 电话
----
第八节 电报
第九编 商 业
--
第一章 各类商业概况
----
第一节 国营商业
----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商业
----
第三节 集体商业
----
第四节 个体商业
----
第五节 集市贸易
--
第二章 商品购进
----
第一节 当地农副土特产品收购
----
第二节 外地商品购进
--
第三章 商品销售
----
第一节 销售网点
----
第二节 销售方式
----
第三节 主要商品销售量
--
第四章 饮食服务
----
第一节 饮食业
----
第二节 服务业
--
第五章 对外贸易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出口商品收购外调
第十编 粮油 物资
--
第一章 粮油
----
第一节 管理与经营机构
----
第二节 粮油征、购
----
第三节 粮油供应
--
第二章 物资
----
第一节 管理与经营机构
----
第二节 物资购进
----
第三节 物资供应
----
第四节 物资节约
第十一编 经济管理
--
第一章 计划 统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计划编制
----
第三节 计划实施
----
第四节 统计调查
----
第五节 统计服务
--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市场监督管理
----
第三节 查处违法违章经营活动
----
第四节 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登记
----
第五节 商标、合同管理
--
第三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价格调定
----
第三节 物价检查监督
----
第四节 市场物价调查
--
第四章 审计监督
----
第一节 审计机构
----
第二节 经济责任审计
----
第三节 财务收支审计
----
第四节 基本建设审计
----
第五节 其它专项审计
--
第五章 标准计量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计量管理
----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
----
第四节 计量标准监督检验
第十二编 财税 金融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管理体制
----
第三节 财政收入
----
第四节 财政支出
----
第五节 财政管理监督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赋税
----
第三节 税务征管
--
第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货币
----
第三节 贷款
----
第四节 存款储蓄
----
第五节 债券
----
第六节 保险
第十三编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机构与规划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城乡建设规划
--
第二章 县城建设
----
第一节 建国前
----
第二节 建国后
--
第三章 乡村建设
----
第一节 乡镇驻地建设
----
第二节 村庄建设
--
第四章 建筑力量
----
第一节 机构 队伍
----
第二节 建筑工具、设备
----
第三节 施工能力
--
第五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环境污染
----
第二节 污染治理
第十四编 政党
--
第一章 中共济阳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早期组织
----
第二节 中共济阳县委
----
第三节 中共济阳县基层组织
----
第四节 党员
----
第五节 中共济阳县代表大会
--
第二章 中共济阳县地方组织的党务工作
----
第一节 组织工作
----
第二节 宣传工作
----
第三节 纪检工作
----
第四节 统战工作
--
第三章 中共济阳县地方组织的领导作用
----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
----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
----
第三节 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时期
----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
第五节 “大跃进”和调整、整顿时期
----
第六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
----
第七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
第四章 国民党、三青团济阳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济阳县地方组织
----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济阳县地方组织的主要活动
----
第三节 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济阳县地方组织
第十五编 政权 政协
--
第一章 行政机构
----
第一节 晚清县署
----
第二节 民国县政府
------
附:日伪县公署
----
第三节 县民主政府
----
第四节 县人民政府
--
第二章 权力机关
----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人大常务委员会
--
第三章 政协济阳县委员会
----
第一节 历届委员会会议
----
第二节 政协常务委员会
第十六编 群众团体
--
第一章 工会
----
第一节 组织沿革
----
第二节 历次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
第二章 农民团体
----
第一节 农会
----
第二节 农民抗日救国会
----
第三节 贫农下中农协会
--
第三章 妇女团体
----
第一节 组织沿革
----
第二节 历次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
第四章 青少年团体
----
第一节 民先队 青救会儿童团
----
第二节 共青团
----
第三节 少年先锋队
第十七编 司法
--
第一章 清末、民国司法简况
----
第一节 司法机构
----
第二节 司法工作
--
第二章 人民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侦察 预审
----
第三节 看守 劳改
----
第四节 治安管理
----
第五节 基层治保工作
----
第六节 消防
----
第七节 专项斗争
--
第三章 人民检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经济检察
----
第四节 法纪检察
----
第五节 监所检察
--
第四章 人民审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审判
----
第三节 民事审判
----
第四节 经济审判
----
第五节 审判监督
--
第五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法制宣传
----
第三节 公证、律师工作
----
第四节 人民调解
第十八编 民政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旧民政机构
----
第二节 人民民政机构
--
第二章 基层政权建设
----
第一节 基层建政
----
第二节 基层选举
--
第三章 社会救济
----
第一节 救灾
----
第二节 贫困户和精简职工救济
----
第三节 扶贫
----
第四节 农村“五保”
--
第四章 优抚安置
----
第一节 优待
----
第二节 抚恤
----
第三节 安置
--
第五章 拥军支前
----
第一节 拥军
----
第二节 褒扬、缅怀先烈
----
第三节 支援前线
--
第六章 婚丧管理
----
第一节 婚姻管理
----
第二节 殡葬管理
--
第七章 信访
----
第一节 县委、县政府信访工作
----
第二节 司法信访工作
----
第三节 民政信访工作
第十九编 人事劳动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人事机构
----
第二节 劳动机构
--
第二章 队伍
----
第一节 清代官吏、差役
----
第二节 民国公职人员
----
第三节 干部队伍
----
第四节 工人队伍
--
第三章 管理
----
第一节 人事管理
----
第二节 劳动管理
--
第四章 工资
----
第一节 解放前
----
第二节 解放后
--
第五章 劳保福利
----
第一节 劳保福利事业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劳保福利制度改革
第二十编 军事
--
第一章 兵役
----
第一节 募兵
----
第二节 志愿兵
----
第三节 义务兵
--
第二章 驻军 地方武装 民间武装
----
第一节 驻军
----
第二节 地方武装
----
第三节 民间武装
------
附:土匪、伪军、地主武装
--
第三章 重大战事
--
第四章 军事设施 人民防空
----
第一节 军事设施
----
第二节 人民防空
--
第五章 民兵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装备与训练
----
第三节 活动
第二十一编 教育 科技
--
第一章 学校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第二节 初等教育
----
第三节 中等教育
--
第二章 社会教育
----
第一节 农民教育
----
第二节 职工教育
----
第三节 其他社会教育
--
第三章 教育行政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管理体制
----
第三节 考试制度
----
第四节 教育经费
--
第四章 科技
----
第一节 机构 队伍
----
第二节 科技普及
----
第三节 科技推广
----
第四节 科技成果
----
第五节 科技服务
第二十二编 文化
--
第一章 文化机构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事业单位
--
第二章 文化创作
----
第一节 史志、学术著述
----
第二节 文艺创作
----
第三节 新闻写(制)作
--
第三章 文化传播
----
第一节 文艺演出
----
第二节 广播 电影 电视
----
第三节 图书发行、借阅
----
第四节 档案利用
--
第四章 文物
----
第一节 古代文化遗址
----
第二节 古墓葬
----
第三节 馆藏文物
第二十三编 卫生 体育
--
第一章 卫生机构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防疫、保健、药检机构
----
第三节 医疗机构
----
第四节 群众团体
--
第二章 医疗
----
第一节 技术队伍
----
第二节 医疗设备
----
第三节 医疗制度
----
第四节 医疗服务
----
第五节 医术
--
第三章 医药
----
第一节 中药材生产
----
第二节 西药制剂
----
第三节 药政与药检
--
第四章 防疫保健
----
第一节 卫生防疫
----
第二节 妇幼保健
--
第五章 体育
----
第一节 机构与设施
----
第二节 体育活动
----
第三节 体育竞赛
第二十四编 风土
--
第一章 风俗
----
第一节 生活习俗
----
第二节 礼仪习俗
----
第三节 节日习俗
--
第二章 景胜
--
第三章 土特名产
--
第四章 方言
----
第一节 语音
----
第二节 词汇
----
第三节 语法
----
第四节 谚语 歇后语
--
第五章 民间歌谣
第二十五编 人物
--
人物传
----
解系
----
艾元徵
----
张尔岐
----
王文训
----
孙九龙
----
刘怀麟
----
高南华
----
卢永祥
----
李燕同
----
杨好廉
----
江兰馨
----
赵芙亭
----
傅怀伦
----
李志业
----
许素卿
----
姜金声
----
杨明章
----
朱宝承
----
张子谦
----
刘景尧
----
白玉亭
----
王长乐
----
李鸿宾
----
王怀仁
----
范峻青
----
时济云
----
张善继
----
李路明
----
傅怀银
----
刘梅村
----
郭启峻
----
杨建成
----
于庆文
----
董树蓬
----
苏耕夫
----
彭秉信
--
革命烈士英名录
第二十六编 杂志
--
第一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农民家庭生活
----
第二节 非农家庭生活
--
第二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道教
----
第三节 伊斯兰教
----
第四节 天主教
----
第五节 基督教(新教)
--
第三章 民间传说
--
第四章 姓氏
----
第一节 境内居民主要姓氏
----
第二节 境内居民姓氏的特殊读音
附录
第一届济阳县志编纂委员会
济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2年2月-1984年5月)
济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4年5月-1987年5月
第二届济阳县志编纂委员会
济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7年5月-1990年4月)
第三届济阳县志编纂委员会
济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90年4月-1992年2月)
济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92年11月-1993年2月)
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