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县志(1986-2008)

修水县志(1986-2008)

格式:PDF
费用:35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客观、系统记述修水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坚持 志书的资料性文献属性,为存史、资政、育人服务。 二、本志为1991年版《修水县志》的续志,记述时间上限1986年,下限2008年。为与前志衔接, 记述各类事物发展变化时用文字、数据反映前志下限时的面貌。在基本县情和重要事件记述时还作 必要上溯,以保持记述的完整性,如综述,追记修水历史文化、1986年以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建置,记其始建与演变;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记其发端与推进。个别特别重要事物,已开端于下限 前,通过专记和图片亦作适当下延,如县城良塘新区开发、香炉山钨矿开发和宁红茶发展等。 三、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志前设序、凡例、综述、大事记、专记。志 后设附录、编后。全县性地图和照片集中置于志首,乡镇地图和照片集中置于志末。表格随文,使用 序号。 四、本志设专志36卷,按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属性,结合社会分工,横排门类,纵述史实, 以类系事,事以类从,不受部门现行体制限制,力求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专志设卷、章、节、目4 个层次。章下设无题小序,目为记述主体。有些事物多处出现,采取各有侧重,注明互见方法处理。 五、本志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记述体制改革。在经济部类和政治部类之首,设经济体制 改革卷、政治体制改革卷集中记述改革;在教育卷、卫生卷之首设体制改革章;其他改革内容分散记人 相关章节之中。 六、本志力求突出地方特色,设立“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业”等卷反映产业特色,矿业在自 然资源、工业等卷中亦作重点记述;将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纳入环境保护卷,反映生态特色;设立“老建 扶贫、库区移民”卷,反映政府特殊的政策支持。 七、本志力求体现记述内容的全域性,除全县的综合性记述外,设立“乡镇概况”卷,反映下限时各 乡镇的基本情况。此外,还在有关卷章中对乡镇机构等予以记述。 八、人物卷分传记、简介、名录3部分。传记人物坚持生不立传,收录修水籍或县外在修水工作生 活有特殊贡献和较大影响者,按生年顺序排列。简介人物和人物名录的选录标准及排列顺序,于章下 无题小序中说明。部分断限前前志未载人物,分别补入有关章节。 九、本志运用规范的现代语体文,使用第三人称记述。 十、纪年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简写为新中国成立前)用历史纪年,括注公元纪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简写为新中国成立后)用公元纪年。 十一、计量单位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个别计量单位仍用市制,如亩等。 十二、所用数据,以县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准,不注明出处;统计局没有的数据项,依次采用专业 部门数据、本志编辑部调查数据,一般不注明出处。如数据之间有出入或编者存疑的,注明出处。凡 有年份而不标明月份的数据,均为年末数据。志文和表格内的金额数据,除注明“不变价”外,均为“当 年价”。 十三、数字使用,执行国家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规定,凡使用阿拉伯数字得体的地方,均用阿拉伯数 字。行文中凡称“以上”“以下”“以内”者均包括本数。 十四、行文中的地名、职务、职称等专有名称,均按当时称谓记述。机构名称第一次出现时使用全 称,括注简称,其后一般使用简称。人物一律直书其名。 十五、行文中简称的“修水”,泛指修水县;特指则为“修河”。简称的“党”,均指中国共产党。简 称的“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均指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 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中共修水县委、修水县人民政府。其他省、市、县等组织机构名称均 冠以政区名称。 十六、本志所称“旧志”,系指民国前刊印的地方志的统称,“前志”系指以1985为下限的1991年 版《修水县志》。 十七、本志资料主要来源于各部门、各单位、各乡镇提供的基础资料和县档案馆馆藏档案,部分来 自图书和修水报等新闻媒体及调查访问。照片主要由县摄影协会提供。选用时不一一注明出处。

内容时限: 1986-2008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

目录

封面
修水县志编委会
版权
图片

凡例
目录
综述
大事记
专记
卷一 建置区划
-- 第一章 建置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县域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区、乡镇
---- 第二节 村(社区)
卷二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质
---- 第一节 地史
---- 第二节 地层
---- 第三节 构造
-- 第二章 地貌
---- 第一节 地貌特征
---- 第二节 地貌形态
---- 第三节 山脉
-- 第三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候特征
---- 第二节 气候要素
-- 第四章 水文
---- 第一节 地表水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五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灾害特征
---- 第二节 重要灾害
卷三 自然资源
-- 第一章 土地资源
---- 第一节 土地构成与分布
---- 第二节 土壤结构
-- 第二章 矿藏资源
---- 第一节 金属矿
---- 第二节 非金属矿
---- 第三节 地热
-- 第三章 水资源
---- 第一节 径流资源
---- 第二节 水能资源
-- 第四章 生物资源
---- 第一节 植物资源
---- 第二节 动物资源
-- 第五章 资源管理
---- 第一节 土地资源管理
---- 第二节 矿产资源管理
卷四 人口
-- 第一章 人口规模
---- 第一节 人口数量
---- 第二节 人口变动
---- 第三节 人口分布
-- 第二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性别构成
---- 第二节 年龄构成
---- 第三节 家庭构成
---- 第四节 职业构成
---- 第五节 文化构成
---- 第六节 民族构成
---- 第七节 姓氏构成
-- 第三章 人口生育
---- 第一节 生育状况
---- 第二节 生育政策
---- 第三节 生育管理
---- 第四节 生育服务
卷五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县城建设
---- 第一节 县城规划
---- 第二节 旧城改造
---- 第三节 南城开发
---- 第四节 市政公共设施
-- 第二章 镇村建设
---- 第一节 镇村规划
---- 第二节 集镇建设
---- 第三节 村庄建设
---- 第四节 农村改水工程
-- 第三章 建设管理
---- 第一节 规划管理
---- 第二节 建筑市场管理
---- 第三节 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
---- 第四节 城市管理
-- 第四章 房地产
---- 第一节 住房制度改革
---- 第二节 房地产开发
---- 第三节 房产管理
---- 第四节 物业管理
---- 第五节 保障性住房建设
---- 第六节 城市房屋拆迁
卷六 环境保护
-- 第一章 环境监测
---- 第一节 监测网络与制度
---- 第二节 监测内容
-- 第二章 环境治理
---- 第一节 污染治理
---- 第二节 水土保持
-- 第三章 生态保护
---- 第一节 水环境保护
---- 第二节 生态功能综合保护
-- 第四章 环境管理
---- 第一节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 第二节 环境监督执法
卷七 交通运输邮政电信
-- 第一章 交通
---- 第一节 公路
---- 第二节 桥涵
---- 第三节 渡口
-- 第二章 运输
---- 第一节 公路运输
---- 第二节 水上运输
-- 第三章 交通运输管理
---- 第一节 公路管理与养护
---- 第二节 公路运输市场秩序管理
---- 第三节 交通安全管理
---- 第四节 其他交通运输行业管理
---- 第五节 规费征收
-- 第四章 邮政
---- 第一节 邮政设施
---- 第二节 邮政网络
---- 第三节 邮政业务
-- 第五章 电信
---- 第一节 机构网点
---- 第二节 电报
---- 第三节 固定电话
---- 第四节 移动通信
---- 第五节 互联网通信
卷八 水利电力
-- 第一章 水利设施建设
---- 第一节 蓄水工程建设
---- 第二节 引水提水防洪工程建设
---- 第三节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灌区改造
---- 第四节 河道治理
-- 第二章 水事管理
---- 第一节 水利设施管理
---- 第二节 农田用水管理
---- 第三节 河道管理
---- 第四节 水政监察
-- 第三章 防汛抗旱
---- 第一节 防汛
---- 第二节 抗旱
---- 第三节 抗击冰雪灾害
-- 第四章 水力发电
---- 第一节 水电站建设
---- 第二节 水电生产
-- 第五章 供电用电
---- 第一节 电网建设
---- 第二节 供电
---- 第三节 用电
卷九 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一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二节 规模经营与土地流转
---- 第三节 林权制度改革
---- 第四节 乡镇企业体制改革
---- 第五节 农村税费改革与农业补贴
-- 第二章 工业体制改革
---- 第一节 简政放权
---- 第二节 承包经营与租赁经营
---- 第三节 产权制度改革
-- 第三章 商品流通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 第二节 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
---- 第三节 社会商品流通体制改革
---- 第四节 进出口贸易体制改革
---- 第五节 流通企业体制改革
-- 第四章 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 第一节 财政体制改革
---- 第二节 税收体制改革
---- 第三节 金融体制改革
-- 第五章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 第一节 个体工商户
---- 第二节 私营企业
---- 第三节 “三资”企业
-- 第六章 经济技术合作与招商引资
---- 第一节 经济技术合作
---- 第二节 招商引资
卷十 农业
-- 第一章 农业综合
---- 第一节 农业规划
----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
---- 第三节 产业结构
---- 第四节 经济效益
-- 第二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耕地面积与耕作制度
---- 第二节 粮食作物
---- 第三节 经济作物
---- 第四节 蔬菜水果
---- 第五节 中药材
-- 第三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家畜饲养
---- 第二节 家禽饲养
---- 第三节 野生动物饲养
---- 第四节 畜禽交易与加工
---- 第五节 地方优良品种保护
-- 第四章 水产业
---- 第一节 水产养殖
---- 第二节 水产捕捞
---- 第三节 渔政管理
-- 第五章 农业机具
---- 第一节 耕作机具
---- 第二节 收获机具
---- 第三节 运输机具
---- 第四节 其他农业机具
-- 第六章 农业开发
---- 第一节 园田化建设
---- 第二节 商品粮基地建设
---- 第三节 重点项目建设
---- 第四节 农村沼气建设
-- 第七章 农业服务
---- 第一节 农作物种植服务
---- 第二节 畜禽养殖服务
---- 第三节 农机服务
---- 第四节 农业科技推广
卷十一 林业
-- 第一章 森林资源
---- 第一节 林地
---- 第二节 林木
-- 第二章 造林营林
---- 第一节 采种育苗
---- 第二节 植树造林
---- 第三节 森林抚育
---- 第四节 园艺与庭院绿化
-- 第三章 林场建设
---- 第一节 县属林场
---- 第二节 乡村林场
-- 第四章 林产品经营
---- 第一节 木竹经营
---- 第二节 木竹制品经营
---- 第三节 林副特产品经营
---- 第四节 重点林业企业
-- 第五章 林业技术推广
---- 第一节 专业机构及队伍
---- 第二节 科技活动及成果
-- 第六章 森林保护
---- 第一节 林地保护
---- 第二节 封山育林
---- 第三节 生态公益林建设
---- 第四节 采伐销售控制
---- 第五节 森林防火
---- 第六节 森林病虫害防治
---- 第七节 野生动植物保护
---- 第八节 森林公安
-- 第七章 林业管理
---- 第一节 林业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山林权属管理
---- 第三节 林政管理
---- 第四节 专项基金征收使用
卷十二 蚕桑茶业
-- 第一章 蚕桑
---- 第一节 桑园
---- 第二节 蚕种
---- 第三节 桑蚕养殖
---- 第四节 蚕茧收烘
---- 第五节 技术推广
-- 第二章 茶业
---- 第一节 种植
---- 第二节 加工
---- 第三节 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
---- 第四节 茶业技术推广和茶文化
卷十三 工业
-- 第一章 工业综合
---- 第一节 工业结构
---- 第二节 工业规模
---- 第三节 设备技术
---- 第四节 经济效益
-- 第二章 工业园区
---- 第一节 园区建设
---- 第二节 优惠政策与同区服务
---- 第三节 产业规模
-- 第三章 企业管理
---- 第一节 生产管理
---- 第二节 质量管理
---- 第三节 供销管理
---- 第四节 财务管理
-- 第四章 工业门类
---- 第一节 矿业
---- 第二节 缫丝织绸业
---- 第三节 纺织服装业
---- 第四节 食品加工业
---- 第五节 陶瓷业
---- 第六节 木竹加工业
---- 第七节 建材工业
---- 第八节 化学工业
---- 第九节 金属制品
---- 第十节 电池及电子元件制造业
---- 第十一节 其他工业
卷十四 商贸服务业旅游业
-- 第一章 国内商业
---- 第一节 国营商业
---- 第二节 供销合作及其他集体商业
---- 第三节 物资流通
---- 第四节 个体私营商业
---- 第五节 市场建设
-- 第二章 对外贸易
---- 第一节 出口贸易企业
---- 第二节 出口贸易
-- 第三章 粮油购销
---- 第一节 粮油收购
---- 第二节 粮油销售
---- 笫三节 粮油储存
---- 第四节 粮汕调运
-- 第四章 住宿餐饮业
---- 第一节 住宿业
---- 第二节 餐饮业
-- 第五章 其他服务业
---- 第一节 文化服务
---- 第二节 租赁巾介
---- 第三节 居民服务
-- 第六章 旅游业
---- 第一节 景区景点
----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
---- 第三节 旅游经营与服务
卷十五 金融业
-- 第一章 银行
---- 第一节 货币发行与流通
---- 第二节 存款
---- 第三节 贷款
---- 第四节 中间业务
---- 第五节 金融监管
---- 第六节 银行机构
-- 第二章 保险
---- 第一节 保险机构
---- 第二节 保险业务
---- 第三节 理赔案例
-- 第三章 证券
---- 第一节 债券
---- 第二节 股票
卷十六 财政税务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收入
---- 第二节 财政支出
---- 第三节 财政监督管理
---- 第四节 国有资产管理与经营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税种税率
---- 第二节 税务收入
---- 第三节 税务管理
卷十七 经济综合管理
-- 第一章 计划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编制与执行
---- 第二节 投资管理
---- 第三节 专项计划管理
-- 第二章 审计监督
---- 第一节 国家审计
---- 第二节 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
-- 第三章 统计管理
---- 第一节 统计调查
---- 第二节 主要经济数据
---- 第三节 统计服务与执法
-- 第四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价格制订
---- 第二节 价格调控
---- 第三节 价格水平
---- 第四节 收费管理
---- 第五节 物价监督
--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 第二节 市场管理
---- 第三节 个体经济管理
----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
---- 第六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
-- 第六章 质量技术监督
---- 第一节 计量监督
---- 第二节 标准化管理
---- 第三节 产品质量监督
---- 第四节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 第七章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 第一节 非煤矿山安全监管
---- 第二节 危险爆炸化学品安全监管
---- 第三节 安全生产综合监管
---- 第四节 安全生产事故救援和查处
卷十八 政治体制改革
-- 第一章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党政分设
---- 第二节 机构改革
---- 第三节 转变政府职能
---- 第四节 改进管理方式
-- 第二章 人事工资制度改革
---- 第一节 人事分类管理
---- 第二节 选人用人机制更新
---- 第三节 工资制度改革
-- 第三章 民主法制建设
---- 第一节 民主制度建设
---- 第二节 依法行政
---- 第三节 司法改革
卷十九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 第一章 党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县党代表大会
---- 第二节 乡镇党代表大会
-- 第二章 组织建制
---- 第一节 县委员会
---- 第二节 县委常务委员会
---- 第三节 县委工作机构
---- 第四节 基层委员会
---- 第五节 党支部
---- 第六节 党组
-- 第三章 县委重要会议
---- 第一节 全体委员会议
---- 第二节 县委常务委员会议
---- 第三节 县委丁作会议
-- 第四章 纪律检查
---- 第一节 纪律检查机构
---- 第二节 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会议
---- 第三节 党风廉政建设
---- 第四节 违纪案件查处
---- 第五节 专项治理
-- 第五章 组织建设
---- 第一节 党员发展
---- 第二节 党员教育
---- 第三节 党员管理
---- 第四节 党费收缴与管理
---- 第五节 基层组织建设
---- 第六节 干部选用与管理
---- 第七节 人才工作
---- 第八节 老干部工作
-- 第六章 宣传教育
---- 第一节 干部理论教育
---- 第二节 党校教育
---- 第三节 社会宣传
---- 第四节 新闻报道
---- 第五节 精神文明建没
---- 第六节 党报党刊发行
-- 第七章 统一战线
---- 第一节 理论学习与政策落实
---- 第二节 党外人士联络与举荐
---- 第三节 对台事务
-- 第八章 综合党务
---- 第一节 政策调研
---- 第二节 综合协调
---- 第三节 保密机要
---- 第四节 党务督查
---- 第五节 信访工作
卷二十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章 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人大代表
---- 第二节 代表大会
-- 第二章 县人大常委会
---- 第一节 组成人员与内设机构
---- 第二节 常委会会议
---- 第三节 主任会议
-- 第三章 县人大常委会工作
---- 第一节 决定重大事项
---- 第二节 法律监督
---- 第三节 工作监督
---- 第四节 财政监督
---- 第五节 议案建议和质询案办理
---- 第六节 人事任免
---- 第七节 组织代表活动
---- 第八节 宣传和交流
---- 第九节 乡镇人大工作指导
-- 第四章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人大代表
---- 第二节 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主要工作
卷二十一 人民政府
-- 第一章 县政府组成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人员组成
-- 第二章 政务决策与执行
---- 第一节 政务决策
---- 第二节 政务执行与监督
-- 第三章 主要政务
---- 第一节 第八届县政府主要政务
---- 第二节 第九届县政府主要政务
---- 第三节 第十一届县政府主要政务
---- 第四节 第十一届县政府主要政务
---- 第五节 第十二届县政府主要政务
---- 第六节 第十三届县政府主要政务
---- 第七节 第十四届县政府主要政务
-- 第四章 事务管理
---- 第一节 外事侨务
---- 第二节 机关事务
-- 第五章 行政监察
---- 第一节 执法监察
---- 第二节 效能监察
---- 第三节 纠风监察
---- 第四节 专项监察
-- 第六章 乡镇人民政府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人员组成
卷二十二 人民政协
-- 第一章 组织机构
---- 第一节 全体委员会
---- 第二节 常务委员会
---- 第三节 专委会和基层委员小组
---- 第四节 工作机构
-- 第二章 政协例会
---- 第一节 全体委员会议
---- 第二节 常务委员会议
---- 第三节 主席会议
-- 第三章 履行职能
---- 第一节 政治协商
---- 第二节 民主监督
---- 第三节 参政议政
-- 第四章 专项工作
---- 第一节 学习宣传
---- 第二节 文史工作
---- 第三节 社会服务
---- 第四节 联谊活动
卷二十三 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
-- 第一章 中国农工民主党修水县组织
---- 第一节 党员和组织发展
---- 第二节 支部(总支)大会
---- 第三节 党务活动
-- 第二章 工商业联合会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 第三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会
---- 第二节 共青团
----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 第四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第五节 科学技术协会
---- 第六节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第七节 残疾人联合会
---- 第八节 红十字会
---- 第九节 台胞台属联谊会
---- 第十节 其他社团组织
卷二十四 人民武装
-- 第一章 人民武装机构
---- 第一节 县人民武装委员会与国防动员委员会
---- 第二节 人民武装部
-- 第二章 民兵
---- 第一节 民兵组织
---- 第二节 政治教育
---- 第三节 军事训练
---- 第四节 兵力运用
---- 第五节 以劳养武基地
-- 第三章 兵役
---- 第一节 兵役登记
---- 第二节 兵员征集
---- 第三节 预备役
-- 第四章 国防教育与人民防空
---- 第一节 国防教育
---- 第二节 人民防空
-- 第五章 驻县武装
---- 第一节 武警修水县中队
---- 第二节 武警修水县公安消防大队
卷二十五 政法
-- 第一章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第一节 工作机构与职责
---- 第二节 群防群治
---- 第三节 专项整治
---- 第四节 基层安全创建活动
-- 第二章 公安
---- 第一节 公安建制
---- 第二节 接警处置
---- 第三节 刑事案件侦查
---- 第四节 经济案件侦查
---- 第五节 社会治安管理
---- 第六节 法制监督
---- 第七节 户籍与出入境管理
---- 第八节 监所管理
---- 第九节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 第十节 消防监督
-- 第三章 检察
---- 第一节 检察建制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反贪污贿赂
---- 第四节 渎职侵权检察
---- 第五节 民事行政检察
----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 第七节 监所检察
---- 第八节 职务犯罪预防
-- 第四章 审判
---- 第一节 审判建制
---- 第二节 刑事审判
---- 第三节 民商事审判
---- 第四节 行政审判
---- 第五节 告诉申诉
---- 第六节 案件执行
---- 第七节 审判监督
---- 第八节 人民陪审员制度
-- 第五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司法建制
---- 第二节 普法教育
---- 第三节 人民调解
---- 第四节 律师事务
---- 第五节 公证事务
---- 第六节 法律援助与司法鉴定
---- 第七节 刑释解教人员安置与帮教
卷二十六 人事劳动社会保障
-- 第一章 机构编制
---- 第一节 机构编制管理
---- 第二节 行政单位编制配备和调整
---- 第三节 事业单位编制配备和调整
---- 第四节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
-- 第二章 人事管理
---- 第一节 行政干部管理
---- 第二节 事业干部管理
---- 第三节 专业技术职称评聘
---- 第四节 人才交流
-- 第三章 劳动管理
---- 第一节 用工制度
---- 第二节 就业服务
---- 第三节 劳务输出
---- 第四节 劳动保护
---- 第五节 劳动监察与仲裁
---- 第六节 技能鉴定
-- 第四章 工资福利
---- 第一节 行政事业单位工资福利
---- 第二节 企业单位工资福利
---- 第三节 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费
-- 第五章 社会保障
---- 第一节 基本养老保险
---- 第二节 基本医疗保险
---- 第三节 生育保险
---- 第四节 失业保险
---- 第五节 工伤保险
---- 第六节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卷二十七 民政
-- 第一章 基层组织建设
---- 第一节 村级选举
---- 第二节 社区建设
---- 第三节 村务公开
-- 第二章 优抚安置
---- 第一节 烈士褒扬
---- 第二节 军人抚恤
---- 第三节 优待保障
---- 第四节 退伍军人安置
---- 第五节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
-- 第三章 社会救助
---- 第一节 救灾赈灾
---- 第二节 最低生活保障
---- 第三节 五保供养
---- 第四节 临时救助
---- 第五节 住房救助
---- 第六节 医疗救助
---- 第七节 收容救助
-- 第四章 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 第一节 社会福利
---- 第二节 慈善事业
-- 第五章 社会事务
---- 第一节 婚姻登记
---- 第二节 老龄工作
---- 第三节 收养登记
---- 第四节 社会团体登记
---- 第五节 地名管理
---- 第六节 殡葬管理
卷二十八 老建扶贫库区移民
-- 第一章 老建扶贫
---- 第一节 扶贫政策
---- 第二节 扶贫项目管理和实施成效
---- 第三节 单位帮扶
---- 第四节 移民扶贫
-- 第二章 库区移民
---- 第一节 东津水电站库区移民
---- 第二节 抱子石水电站库区移民
---- 第三节 移民后期扶持
卷二十九 科学技术
-- 第一章 科技管理
---- 第一节 科技队伍与科技市场
---- 第二节 科技经费与项目管理
-- 第二章 科技监测与服务
---- 第一节 气象测报与服务
---- 第二节 水文测报与服务
---- 第三节 地震测报
---- 第四节 病虫害测报
-- 第三章 科技普及与咨询交流
---- 第一节 科普宣传
---- 第二节 科技培训
---- 第三节 科技咨询
---- 第四节 科技交流与合作
-- 第四章 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
---- 第一节 建设规划
---- 第二节 项目实施
-- 第五章 主要科研成果和专利
---- 第一节 主要科研成果
---- 第二节 专利
卷三十 教育体育
-- 第一章 教育改革
---- 第一节 管理体制改革
---- 第二节 办学体制改革
---- 第三节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 第四节 推行素质教育
---- 第五节 全日制学校布局调整
-- 第二章 教育结构
----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初中教育
---- 第四节 普通高中教育
---- 第五节 职业教育
---- 第六节 成人教育
---- 第七节 特殊教育
-- 第三章 教师
---- 第一节 来源与结构
---- 第二节 资格认定与职称评聘
---- 第三节 教师待遇与荣誉
---- 第四节 师资培训
-- 第四章 教学管理与研究
---- 第一节 教学管理
---- 第二节 教学研究
---- 第三节 招生考试
-- 第五章 教育经费与设施设备
---- 第一节 教育经费
---- 第二节 校园建设
---- 第三节 教学设备
-- 第六章 民办教育
---- 第一节 民办教育发展
---- 第二节 民办教育管理
-- 第七章 教育行政
---- 第一节 教师管理
---- 第二节 学籍管理
---- 第三节 学校与学生安全管理
---- 第四节 “两基”工作
---- 第五节 教育督导
-- 第八章 体育
---- 第一节 体育设施与场馆建设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三节 群众体育
---- 第四节 竞技体育
卷三十一 文化
-- 第一章 群众文化
---- 第一节 文化馆站
---- 第二节 表演团体
---- 第三节 文化活动
---- 第四节 民间文艺
---- 第五节 民间工艺
---- 第六节 文艺培训
-- 第二章 文艺创作
---- 第一节 文学
---- 第二节 戏曲影视
---- 第三节 美术书法摄影
---- 第四节 音乐舞蹈
-- 第三章 大众传媒
---- 第一节 修水报
---- 第二节 广播电视
---- 第三节 电影
---- 第四节 网站
-- 第四章 图书史志档案
---- 第一节 图书藏借
---- 第二节 图书发行
---- 第三节 史志编研
---- 第四节 档案管理与利用
-- 第五章 文物博物
---- 第一节 文物征集与普查
---- 第二节 文物保护
---- 第三节 文物收藏与展览
-- 第六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一节 宁河戏
---- 第二节 全丰花灯
---- 第三节 一圣仙娘花灯
---- 第四节 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七章 文化市场管理
---- 第一节 新闻出版管理
---- 第二节 出版物市场管理
---- 第三节 演出市场管理
---- 第四节 娱乐市场管理
卷三十二 医疗卫生
-- 第一章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办医体制改革
---- 第二节 管理制度改革
-- 第二章 机构队伍设施
---- 第一节 医疗卫牛机构
---- 第二节 医技队伍
---- 第三节 医疗设施
-- 第三章 医疗
---- 第一节 门诊检查
---- 第二节 住院
---- 第三节 急诊抢救
---- 第四节 特色医疗
---- 第五节 医院感染控制
---- 第六节 信息管理
-- 第四章 药品器械生产与流通
---- 第一节 西药生产流通
---- 第二节 中药材生产流通
---- 第三节 医疗器械流通
-- 第五章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一节 卫生创建活动
---- 第二节 改水改厕
---- 第三节 除害防病
---- 第四节 健康教育
-- 第六章 卫生防疫
---- 第一节 公共卫生监督
---- 第二节 传染病防控
---- 第三节 地方病防控
---- 第四节 突发性公共卫牛事件应急处置
-- 第七章 妇幼保健
---- 第一节 妇幼保健网络
---- 第二节 妇女保健
---- 第三节 儿童保健
---- 第四节 卫生保健合作项目
-- 第八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 第一节 试点实施
---- 第二节 筹资及补偿
-- 第九章 医疗卫生管理
---- 第一节 医政管理
---- 第二节 药政管理
---- 第三节 医院质量管理
---- 第四节 血液管理
---- 第五节 卫生经费管理
卷三十三 人民生活
-- 第一章 居民收入与支出
---- 第一节 居民收入
---- 第二节 居民消费
---- 第三节 居民储蓄
-- 第二章 小康指标与实现值
---- 第一节 1995年农村小康生活水平测评值749
---- 第二节 2002年农村小康生活水平测评值749
卷三十四 宗教民俗
-- 第一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道教
---- 第三节 基督教
---- 第四节 宗教组织和事务管理
-- 第二章 民俗
---- 第一节 生产习俗
---- 第二节 生活习俗
---- 第三节 岁时习俗
---- 第四节 礼仪习俗
---- 第五节 民间信仰
卷三十五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第二章 人物简介
---- 第一节 县内知名人士
---- 第二节 修水籍厅级以上干部
---- 第三节 县外修水籍专家学者及知名人士
-- 第三章 人物名录
---- 第一节 县内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
---- 第二节 县外修水籍县(团)级以上干部
---- 第三节 县外修水籍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
---- 第四节 修水籍博士学位人员
---- 第五节 新增烈士
---- 第六节 抗日老干部
---- 第七节 百岁老人
-- 第四章 省部级以上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
---- 第一节 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的先进个人
---- 第二节 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的先进集体
卷三十六 乡镇概况
-- 第一章 镇
---- 第一节 义宁镇
---- 第二节 白岭镇
---- 第三节 全丰镇
---- 第四节 古市镇
---- 第五节 大桥镇
---- 第六节 渣津镇
---- 第七节 马坳镇
---- 第八节 杭口镇
---- 第九节 西港镇
---- 第十节 溪口镇
---- 第十一节 港口镇
---- 第十二节 山口镇
---- 第十三节 黄沙镇
---- 第十四节 黄港镇
---- 第十五节 何市镇
---- 第十六节 上奉镇
---- 第十七节 四都镇
---- 第十八节 太阳升镇
-- 第二章 乡
---- 第一节 黄龙乡
---- 第二节 路口乡
---- 第三节 水源乡
---- 第四节 余煅乡
---- 第五节 上衫乡
---- 第六节 石坳乡
---- 第七节 东港乡
---- 第八节 程坊乡
---- 第九节 上杭乡
---- 第十节 新湾乡
---- 第十一节 大椿乡
---- 第十二节 布甲乡
---- 第十三节 竹坪乡
---- 第十四节 征村乡
---- 第十五节 漫江乡
---- 第十六节 复原乡
---- 第十七节 庙岭乡
---- 第十八节 黄坳乡
附录
-- 一、著作选目
-- 二、重要文件选录
-- 三、本志审查验收批复文件
编后
编纂分工
提供资料单位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