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教育志
格式:PDF
费用:2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记述歙县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二、本志断限:上溯本县教育之发端,下迄2006年12月。
三、本志地域范围,依不同时期歙县版图而定。地名按各时期通用写法书写,当代地名以现行名称为准。
四、本志按照以类系事,横排纵写的编撰方法。全志分为:序、凡例、概述、大事记以及儒学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电化教育、招生考试、教育督导、党派团体、教育管理、教学研究、经费设施、教师队伍、行知教育、语言文字、教育人物、附录、跋、后记等。根据各章内容需要,保留个别事物在叙述上的交叉互见。
出版时间:
2009年11月
目录
封面
歙县教育志
<歙县教育志>编纂人员名单
为本志提供有关资料人员名单
图片
--
2006年歙县学校分布示意图
--
陶行知先生塑像
--
儒学图
--
古紫阳书院牌坊
--
竹山书院大门
--
2003年11月陶馆扩建后新馆开馆典礼
--
2003年建成的歙县教育局办公楼
--
歙县中学大门--三元坊
--
歙县中学教学楼
--
长廊晨读(歙县中学)
--
2000年,行知中学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高。图为2008年新建成的行知中学校门
--
行知中学校园广场
--
歙州学校体育场
--
歙州学校
--
歙县二中教学楼
--
歙县青少年活动中心
--
渔梁小学军民合建教学楼
--
徽师校门
--
徽师百年校庆会场
--
校名是著名诗人贺敬之题写
--
三阳学校大门
--
香港黄球夫人黄梁曼丽霍英东夫人霍冯坚妮捐资兴建的霞坑小学教学楼
--
新安学校校园一角
--
潭渡中学科教楼
--
北岸中学教学楼
--
长青中学
--
行知小学
--
著名经学大师吴承仕支持资助创办的昌溪复兴小学校址
--
革命音乐家张曙故乡的小学
--
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的中国人)故里新建的杞梓里中心学校教学楼
--
深渡中心学校
--
长陔中心学校
--
王村中心学校
--
上丰中心小学
--
郑村中心学校
--
城关小学
--
教师进修学校
--
2009年歙县教育局党代会参会人员合影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1900—2006年)
第一章 儒学教育
--
第一节 学宫
--
第二节 书院
--
第三节 塾学
--
第四节 科举考试
第二章 学前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学制课程
--
第三节 幼儿园简介
第三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在校学生
--
第三节 学制课程
--
第四节 特殊教育
--
第五节 学校选介
第四章 中学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在校学生
--
第三节 学制课程
--
第四节 学校选介
第五章 师范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学制课程
--
第三节 师资培训课程
--
第四节 班级学生
--
第五节 教育实习
--
第六节 学校简介
第六章 职业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专业与学制
--
第三节 农业初中
--
第四节 “五七大学”与“巨川共大”
--
第五节 学校选介
第七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农民教育
--
第三节 职工教育
--
第四节 干部教育
--
第五节 中、高等教育
第八章 民办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学校简介
第九章 电化教育
第十章 招生考试
--
第一节 普通高中毕业会考
--
第二节 中、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第十一章 教育督导
--
第一节 教育督导概况
--
第二节 教育督导机构
--
第三节 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
第十二章 党派团体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
第二节 其他党派
--
第三节 群众团体
第十三章 教育管理
--
第一节 县级教育行政机构
--
第二节 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第十四章 教学研究
--
第一节 教研组织
--
第二节 教研活动
--
第三节 教研成果
第十五章 经费设施
--
第一节 教育经费
--
第二节 捐资办学
--
第三节 勤工俭学
--
第四节 中小学危房改造
第十六章 教师队伍
--
第二节 教师素质
--
第三节 教师待遇
--
第四节 培训与提高
第十七章 行知教育
--
第一节 陶行知的教育活动
--
第二节 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
--
第三节 安徽省陶行知纪念馆
第十八章 语言文字
--
第一节 推广普通话
--
第二节 规范语言文字
第十九章 教育人物
--
第一节 教育人物传略
----
洪亮吉(1746-1809)
----
汪宗沂(1837-1906)
----
李嘉会(1853-1924)
----
黄宾虹(1864-1955)
----
许承尧(1874-1946)
----
吴承仕(1884-1939)
----
方与严(1889-1968)
----
陶行知(1891-1946)
----
姚文采(1893-1958)
----
汪岳年(1895-1979)
----
鲍幼文(1898-1961)
----
江植棠(1898-1977)
----
吴景超(1901-1968)
----
王邦辂(1921-1960)
----
叶为宁(1935-1983)
--
第二节 教育人物简介
----
祝穆
----
洪启蒙
----
吴昶
----
汪德元
----
江恒
----
汪知默
----
胡(片爿)
----
吴苑
----
吴曰慎
----
姚邦燮(1869-1944)
----
罗会坦(1871-1924)
----
毕恩桂(1873-?)
----
程郁(1874-1949)
----
严达(1874-1953)
----
江唪(1879-1950)
----
程致泽(1880-1937)
----
方槐三(1882-1945)
----
汪孔祁(1887-1940)
----
柳营(1892-1969)
----
许惇士(1896-1969)
----
方光照(1896-1973)
----
吴甲三(1896-1934)
----
唐养其(1896-1973)
----
程勤若(1897-1973)
----
叶元龙(1897-1967)
----
程振钟(1897-1956)
----
程礼门(1897-1968)
----
张国良(1899-1985)
----
程晋徽(1898-1967)
----
汪己文(1898-1970)
----
项厚轩(1899-1976)
----
凌集机(1899-1960)
----
汪任民(1900-1940)
----
罗家柱(1902-1957)
----
曹文波(1903-1978)
----
刘和珍(1904-1926)
----
潘政富(1905-1982)
----
俞苍然(-1947)
----
方怀毅(1908-1973)
----
凌建予(1909-1994)
----
罗会煌(1914-1975)
----
汪定礼(1917-1973)
----
汪克之(1917-1973)
----
洪发祥(1938-1970)
----
方敏(1969.5-2003.7)
附录
--
附录一:歙县教育系统获省以上表彰单位统计表(部分)
--
附录二:关于成立《歙县志·教育》、《歙县教育志》编纂领导组、工作组和编辑部的通知
--
附录三:关于调整《歙县教育志》编纂领导组、工作组和编辑部人员的通知
跋
后记
<歙县教育志>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下列学校的大力支持,特此表示感谢!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