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县民族志
格式:PDF
费用:9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取事,除民族源流上溯到古代外,其余上限宋、明时期,下限至公元1987年底。
二、本志除对定居在思南境内的土家、苗、仡佬、汉族分专章、节叙述外,其余民族不作详述,只列表统计人口数字。
三、本志力求反映思南的民族历史及现状;编纂重点放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以及民族的发展情况。
目录
封面
《思南县民族志》领导小组、主编、编辑、撰稿人及工作人员名单
编辑工作人员名单
图片
--
一九八七年思南县民委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
国务院授予思南县民委的荣誉证书
--
铜仁地区民族志编纂工作座淡会在思南召开,重点讨论了思南县民族志初稿,图为出席会议的全体人员合影
--
思南县民族志初稿完成后,民委部份人员与修志人员合影
--
思南县民族志编写领导小组全体成员
--
思南县城乌江大桥
--
思南县少数民族分布图
序言
凡例
目录
概述
民族人口分布一览表
大事记
第一章 建置沿革及土司设置
--
第一节 建置沿革
--
第二节 土司设置
笫二章 土家族
--
第一节 族源
--
第二节 生活习俗
----
居住
----
饮食
----
服饰
----
婚姻
----
丧葬
----
节庆
----
信奉禁忌
--
第三节 语言称谓
--
第四节 文化艺术
----
文学艺术
------
1、文人文学
------
2、民间文学
----
音乐乐器
----
戏剧舞蹈
----
民族工艺
----
文物名胜
第三章 苗族
--
第一节 族源
--
第二节 生活习俗
----
居住
----
服饰
----
节庆
----
婚姻
----
丧葬
----
信奉
--
第三节 文化艺术
----
民间文学
----
书面文学
----
工艺美术
----
名胜古迹
第四章 其他民族
--
第一节 仡佬族
----
族源
----
文化艺术
----
生活习俗
--
第二节 汉族
--
第三节 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
第五章 民族工作
--
第一节 民族识别与恢复
--
第二节 建立民族乡
--
第三节 民族经济、文化事业
----
附 发放民族经费一览表
----
帮助少数民族无房户建房一览表
----
《与天同寿》碑记
--
第四节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
附 少数民族担任县领导职务名单
----
民委工作人员名单
----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统计表
--
第五节 建立民族档案
第六章 抗暴斗争与民族团结
--
第一节 抗暴斗争
--
第二节 民族团结
第七章 名人传略
--
秦魁榜
--
余兴武
--
梁芝模
--
张观佑
--
梁秉衡
--
张著权
--
苏少波
--
杨树芬
--
赵安邦
--
田中华
--
安熹
--
附 少数民族英名录
第八章 传闻轶事
--
田氏“紫荆堂”的来历
--
张氏“百忍堂”的来历
--
杨氏“四知堂”的来历
--
包白头帕的来历
--
土家人的“香火牌”为何是两截
--
敬“梅山神”的来历
--
“金头和尚”的传说
--
马桑树为什么长不高
--
“丢马草”的传说
--
“亮碑”的传说
--
初二过年
--
公公背媳妇
第九章 附录
--
中共中央统战部文件
--
中共中央统战部关于确定“土家族”民族成份问题(电报)
--
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81)民政字第601号文件《关于恢复或改正民族成份原则的通知》
--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86)民政字第37号文件《关于恢复或改正民族问题的补充通知》
--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82)民政字第240号文件《关于湘鄂川黔四省边境邻近地区部份群众恢复土家族成份工作座谈会纪要》
--
思南县人民政府(1983)31号文《关于开展民族识别工作的报告》
--
中共思南县委、思南县人民政府思发(1983)16号文《关于开展民族识别工作的通知》
--
中共思南县委、思南县人民政府(1984)5号文件《关于恢复我县少数民族成份的意见》
----
附 关于对思发(84)5号文件执行情况的几点说明
----
附 恢复民族成份的认定标准
--
贵州省人民政府(86)黔府通143号文《关于思南、江口、德江县部份群众恢复土家族、苗族、仡佬族、侗族民族成份的批复
--
思南县人民政府关于结束我县恢复或改正民族成份工作的通知
--
铜仁地区行政公署《关于设立思南县南盆、胡家湾等15个民族乡的请示》
----
思南县人民政府关于设立南盆、胡家湾等十五个民族乡的报告
--
贵州省人民政府(87)黔府通56号文《关于思南县建立民族乡的批复》
后记
《思南县民族志》勘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