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口镇志

灌口镇志

格式:PDF
费用:9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定名《灌口镇志》。 二、本志分地理、建置、政治(上、下)、工业、农业、财贸金融、城镇建设、教育文化、名胜古迹、医药卫生、社会、人物、杂记、文存、大事年表,共十五篇,篇以下分章节段。 三、本志断限,除建置等篇起自“灌口”得名和置镇外,余均从辛亥革命起为上限,下至1982年止。

目录

封面
灌口镇志
序(一)
序(二)
编志领导小组名单
编志成员名单
图片
-- 灌口镇现状图
-- 灌口镇旧城区图
-- 灌口镇旧街道图
-- 灌口镇人民政府
-- 奎光塔
-- 都江堰
-- 二王庙
-- 离堆
-- 郭沫若题词
-- 南桥(正面)
-- (侧面)
-- 魁星阁
-- 观风楼宾馆
-- 北街小学
-- 城关针织厂
编志说明
概述
目录
第一篇 地理
-- 第一章 位置及地势特点
-- 第二章 水系
---- 第一节 岷江及内江总干渠
---- 第二节 蒲阳河
---- 第三节 柏条河
---- 第四节 走马河
---- 第五节 江安河
---- 第六节 兴文堰
-- 第三章 气候
-- 第四章 人口
-- 第五章 灾异
---- 第一节 水灾
---- 第二节 火灾
第二篇 建置
-- 第一章 清以前的建置
---- 第一节 灌口的得名
---- 第二节 建镇沿革
-- 第二章 清代的建置沿革
-- 第三章 民国时期的建置沿革
-- 第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建置
---- 第一节 行政设置沿革
---- 第二节 建国后的镇辖区域
第三篇 政治
-- 上篇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镇政权机构
------ 第一节 政权机构
------ 第二节 镇民代表会
---- 第二章 政党和群团组织
------ 第一节 国民党
------ 第二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
------ 第三节 工会、农会
------ 第四节 商会
---- 第三章 特务组织和反动会道门
------ 第一节 特务组织及其活动
------ 第二节 反动会道门组织及其活动
---- 第四章 兵备和治安
------ 第一节 兵备
------ 第二节 治安工作
------ 第三节 消防
---- 第五章 民国时期的政事记要
------ 第一节 辛亥革命及护国斗争在灌口
------ 第二节 军阀伪造货币
------ 第三节 中共地下党组织及在镇域的革命斗争
------ 第四节 抗捐斗争
------ 第五节 军阀混战
------ 第六节 土匪洗劫外东
------ 第七节 群众自发的反饥饿斗争
------ 第八节 官禁、官卖的禁烟法会
------ 第九节 不顾民怨的建设
------ 第十节 官通匪首
-- 下篇
---- 第一章 建国后的政权建设
------ 第一节 政权机构
------ 第二节 镇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普选
---- 第二章 共产党与群团织织的建立和发展
------ 第一节 党的组织建设
------ 第二节 共青团
------ 第三节 工会
------ 第四节 农民协会、贫下中农协会
------ 第五节 妇代会
------ 第六节 工商联合会
---- 第三章 武装建设、治安工作
------ 第一节 武装建设
------ 第二节 治安机构
------ 第三节 治安工作
------ 第四节 消防
---- 第四章 民政
------ 第一节 民政机构
------ 第二节 优抚、救济工作
------ 第三节 劳动就业
------ 第四节 司法、调解
---- 第五章 建国后三十二年的政事记要
------ 第一节 平息叛乱
------ 第二节 禁烟
------ 第三节 四大运动
------ 第四节 肃反、镇反运动
------ 第五节 整风反右
------ 第六节 大跃进
------ 第七节 四清运动
------ 第八节 文化大革命
------ 第九节 拨乱反正
------ 第十节 综合治理社会治安
第四篇 工业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工业和手工业概况
-- 第二章 建国后工业和手工业概况
---- 第一节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二节 手工业的兴建和发展
---- 第三节 手工业社、组合并
-- 第三章 镇办企业
---- 第一节 镇办工业
---- 第二节 街道工业
-- 第四章 社队企业
---- 第一节 离堆大队企业
---- 第二节 观凤大队企业
---- 第三节 解放大队企业
---- 第四节 建设大队企业
第五篇 农业
-- 第一章 主要蔬菜品种
-- 第二章 多种经营
---- 第一节 家畜
---- 第二节 家禽
---- 第三节 养蜂
---- 第四节 花草
---- 第五节 其他副业
-- 第三章 农田水利
---- 第一节 农田
---- 第二节 水利
-- 第四章 农机、沼气
---- 第一节 农机
---- 第二节 沼气
-- 第五章 经营管理
-- 第六章 菜农生活的改善
第六篇 财贸金融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商业状况
---- 第一节 山货药材
---- 第二节 茶叶
---- 第三节 木材
---- 第四节 粮油、盐巴
---- 第五节 煤炭
---- 第六节 土碱
---- 第七节 土布
---- 第八节 匹头百货
---- 第九节 干鲜
---- 第十节 糖果
---- 第十一节 酱园
---- 第十二节 烟酒
---- 第十三节 屠宰
---- 第十四节 饮食服务
-- 第二章 建国后的商业状况
---- 第一节 百货
---- 第二节 糖、烟、酒
---- 第三节 饮食服务
---- 第四节 屠宰
---- 第五节 煤炭、石油
---- 第六节 农副日杂
---- 第七节 茶叶
---- 第八节 药材
---- 第九节 木材
---- 第十节 粮油
---- 第十一节 五金、交电
---- 第十二节 对外贸易
---- 第十三节 镇办商业
-- 第三章 市场
-- 第四章 税收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赋税
---- 第二节 建国后的税收
-- 第五章 金融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金融状况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有限责任信用合作社
---- 第三节 人民储蓄
---- 第四节 灌口镇信用社
第七篇 城镇建设
-- 第一章 街道
---- 第一节 幸福路
---- 第二节 建设路
---- 第三节 太平街
---- 第四节 天乙街
---- 第五节 公园路
---- 第六节 复兴街
---- 第七节 南街
---- 第八节 西街
---- 第九节 井福街
---- 第十节 北街
---- 第十一节 大观街
---- 第十二节 五桂桥街
---- 第十三节 瑞莲街
---- 第十四节 杨柳河街
---- 第十五节 文庙街
---- 第十六节 书院街
---- 第十七节 蒲阳路
---- 第十八节 报恩寺街
---- 第十九节 紫东街
---- 第二十节 张爷庙街
---- 第二十一节 玉带桥街
---- 第二十二节 新马路
---- 第二十三节 其他小街道
-- 第二章 桥梁
---- 第一节 南桥
---- 第二节 蒲柏桥
---- 第三节 走马桥
---- 第四节 江安桥
---- 第五节 玉带桥
---- 第六节 龙潭湾桥
---- 第七节 将军桥
---- 第八节 大观街上桥
---- 第九节 大观街下桥
---- 第十节 观音桥
---- 第十一节 广安桥
---- 第十二节 杨柳河桥
---- 第十三节 北门公路桥
---- 第十四节 五桂桥
---- 第十五节 王家桥
---- 第十六节 金家磨子桥
---- 第十七节 工农桥
---- 第十八节 下江安桥
---- 第十九节 三官桥
---- 第二十节 翔凤桥
-- 第三章 公共设施
---- 第一节 建国前的公共设施
---- 第二节 扩修街道
---- 第三节 灌口镇房屋建筑
---- 第四节 娱乐场所
---- 第五节 卫生设施
---- 第六节 城镇绿化
---- 第七节 饮用水及照明
-- 第四章 住房
---- 第一节 公房的由来
---- 第二节 公房的分配及收费标准
第八篇 教育文化
-- 第一章 清代的教育
--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教育
---- 第一节 私塾
---- 第二节 普通教育
---- 第三节 其他教育
-- 第三章 建国后教育事业的发展
---- 第一节 小学教育
---- 第二节 民办教育
---- 第三节 扫盲教育
---- 第四节 中学教育
---- 第五节 幼儿教育
-- 第四章 清代及民国时期的文化概况
---- 第一节 图书经营
---- 第二节 文艺团体
---- 第三节 演唱十种形式
-- 第五章 建国后的文化事业
---- 第一节 文化设施
---- 第二节 新华书店
第九篇 名胜古迹
-- 第一章 风景名胜
---- 第一节 都江堰
---- 第二节 二王庙
---- 第三节 安澜索桥
---- 第四节 伏龙观
---- 第五节 离堆公园
-- 第二章 文物古迹
---- 第一节 奎光塔
---- 第二节 古城垣
---- 第三节 玉垒关
---- 第四节 文庙
---- 第五节 城隍庙
---- 第六节 观凤楼
---- 第七节 魁星阁
---- 第八节 附南邻青城山
第十篇 医药卫生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医药卫生概况
---- 第一节 中西药铺(店、堂、号)
---- 第二节 地方名医
---- 第三节 瘟疫、巫医、吸毒、娼妓与性病
---- 第四节 环境卫生管理
-- 第二章 建国三十二年来的医药卫生
---- 第一节 灌口镇医院的建立与发展
---- 第二节 卫生防疫
---- 第三节 妇幼保健
---- 第四节 赤足医生与合作医疗
-- 第三章 计划生育
第十一篇 社会
-- 第一章 社会组织
---- 第一节 同乡会
---- 第二节 袍哥组织
---- 第三节 慈善会
---- 第四节 行会
-- 第二章 宗教
---- 第一节 伊斯兰教
---- 第二节 基督教
---- 第三节 道救
---- 第四节 佛教
-- 第三章 社会习俗
---- 第一节 婚嫁
---- 第二节 丧葬
---- 第三节 祝寿
---- 第四节 旧节日
---- 第五节 其他旧俗
---- 第六节 恶风陋习
---- 第七节 迷信
---- 第八节 方言
---- 第九节 谚言
---- 第十节 歇后语
---- 第十一节 新节日
---- 第十二节 新风尚
第十二篇 人物
-- 第一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
-- 第二章 人物传
---- 第一节 政治界人士
------ 尹聘之
------ 蔡培基
------ 张蔚秋
------ 申介屏
---- 第二节 文学界人士
------ 周盛典
------ 张姜皆
------ 蒲种芗
------ 叶惠三
------ 余定夫
---- 第三节 医务界人士
------ 吴啸烟
------ 欧阳颂平
------ 李小伦
------ 文肃雍
------ 戴习之
------ 肖鉴光
---- 第四节 社会豪绅
------ 刁成秀
第十三篇 杂记
第十四篇 文存
-- 第一章 碑文
---- 第一节 碑志
---- 第二节 序记
-- 第二章 诗词
-- 第三章 楹联
---- 第一节 伏龙观
---- 第二节 二王庙
---- 第三节 玉垒关
---- 第四节 离堆公园
---- 第五节 南桥
第十五篇 大事年表
编后记
编纂资料来源
勘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