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志上册
格式:PDF
费用:28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为标准,遵循实事求是、秉笔直书和详近略远的基本原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全面、系统、真实、准确地记载六安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自然等各方面历史与现状的基本概况和重要史实,力求体现时代性和皖西地方特色,旨以资治、存史、教化,资今鉴后,为全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服务。
出版时间:
2009年12月
目录
封面
六安市志
图片
--
六安市行政区划图
--
六安市城区图
--
毛泽东1958年视察舒茶人民公社
--
毛主席视察霍山佛子岭
--
朱德委员长视察佛子岭水库
--
邓小平视察寿县楚文物
--
江泽民、田纪云及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视察沿淮农户
--
六安市金寨籍孙大发2007年6月20日被授予上将军衔。这是07年7月6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八一大楼隆重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晋升上将军衔的人员颁发命令状。这是晋衔仪式结束后,胡锦涛等领导人和孙大发等三名晋升上将军衔的高级军官合影留念。
--
中共党的早期总书记王明
--
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寿县
--
2007年7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安徽淮河沿线.慰问奋战在抗洪救灾一线的广大军民,了解受灾群众的安置情况,并对下一步抗洪救灾工作作出部署。
--
原全国人大委员长、七十年代末时任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到皖西
--
李先念(左前)视察皖西
--
乔石视察金寨县
--
受胡锦涛总书记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近日奔赴安徽,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慰问抗灾救灾干部群众。2008年1月31日,贾庆林在六安市舒城县桃溪镇慰问受灾的村民。
--
宋平视察淠史杭工程
--
2003年8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六安市金寨县视察革命烈士陵园李克强与皖西大别山希望工程考察
--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六安东方宾馆视察。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专程出席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省长王金山、河南省省长李成玉出席仪式。
--
李克强与皖西大别山希望工程考察
--
汪洋与皖西大别山
--
刘伯承元帅及夫人汪荣华视察佛子岭水库
--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
--
林月琴、罗荣桓于安徽金寨
--
郭沫若(右一)视察皖西
--
中国民革原主席朱蕴山视察皖西
--
1940年,新四军(右起)张劲夫、郭述申和邓子恢、周骏鸣、李世农与皖西
--
时任上将洪学智视察故乡金寨县
--
革命小说的早期实验者,左翼著名作家蒋光慈
--
金寨老红军周东屏(徐海东大将夫人)
--
国务院委员陈俊生视察姜家湖
--
王胜俊履新最高法院院长
--
2008年10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孙大发上将,在金寨县洪学智纪念碑揭幕仪式上发表讲话。
--
新华社社长李从军
--
解放军中将罗东进接受安徽卫视采访
--
2007年5月全国政协常委、原安徽省委书记黄璜到霍邱县视察。
--
2007年11月14日,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视察六安市舒城县幸福村新农村建设。
--
2008年2月4日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省长王三运视察六安市金安工业园企业。
--
2010年6月2日,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在金寨县光荣院看望慰问老红军
--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前安徽省委副书记乔传秀
--
原六安地委书记、撤地设市筹划动议者朱成林
--
原六安行署专员、撤地设市筹备领导组组长郑牧民
--
2008年2月18日上午,全市领导干部大会在行政中心小会堂召开。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陈松林受省委委派,在会上宣布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六安市委书记调整的决定:汤林祥任六安市委书记。倪发科副省长不再担任六安市委书记职务。倪发科、汤林祥出席大会并分别在会上讲话。会议由倪发科主持。
--
原六安地委书记、县级六安市市委第一书记陈履祥
--
原六安地委书记何宗新、原行署专员叶书根等
--
六安市委原书记洪文虎
--
2009年2月4日,六安市委书记汤林祥在市人大二届六次大会上作重要讲话。
--
2009年2月4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韶春在市人大二届六次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
六安市政协一、二届委员会主席程世龙作报告
--
六安市政协二、三届委员会主席刘庆德作报告
--
中共六安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场
--
2007年冬,省会经济圈高峰论坛暨蓝皮书首发式在六安召开。市党政主要领导出席会议。
--
2008年3月27日,全市解放思想大讨论动员大会在行政中心会堂召开。市委书记、市长汤林祥在会上作重要讲话,市政协主席刘庆德主持会议,市委副书记李乔宣读了市委关于在全市开展以“推动跨越发展,加速六安崛起”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实施意见。
--
六安市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
--
2009年2月4日,六安市第二届人大第六次会议在市行政中心隆重举行。
--
2009年2月3日,六安市政协第二届第六次大会隆重开幕。
--
六安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大会
--
2008年8月1日,全市城镇建设工作会议在行政中心大会堂举行。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汤林祥作重要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韶春作工作报告。市领导人刘庆德、李乔、汪永义、喻廷江、田淮武、俞凤翔、梅万钧、王胜、付新安、孙仁等出席会议。
--
六安市从2001年6月起,连续多年深入开展“全市工业学霍山”活动。图为2008年6月3-4日,六安市在霍山县举办“全市工业学霍山”现场会。
--
2006年10月1日六安市四大班子倪发科、汤林祥、程世龙等领导全体及市直部门负责人参加市行政中心投入使用升国旗仪式。
--
2008年5月中央新闻媒体采访团16家新闻单位到六安市采访周世友先进事迹。自5月18日开始,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主要媒体将在《时代先锋》栏目中集中推出周世友先进事迹的报道。
--
2009年9月15-16日,六安市志评议会议在东方宾馆隆重召开。安徽省志办主任朱文根、副主任刘成典和市政府副市何颖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志总编辑作编纂说明。
----
2009年8月31日上午,安徽华电六安电厂二期600MW机组工程开工动员大会隆重举行。省长王三运,常务副省长孙志刚,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总经理云公民,‘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先发,市委书记汤林祥,市长张韶春等出席开工仪式。
--
2009年8月10日六阜铁路奠基
--
霍邱铁矿业
--
2008年外国使团考察霍山县企业
--
霍山白莲崖水库
--
2009年4月1日上午8时40分,由上海经合肥开往汉口方向的首趟D3081次动车组穿越大别山驶入革命老区六安、金寨。合武铁路客运专线为国家一级双线电气化铁路,从4月1日起,该专线将开行8对动车组列车。
--
香港政务司首任女司长陈方安生(寿县人)
--
著名黄梅戏演员寿县人马兰,携其夫著名作家余秋雨回寿县扫墓。
--
台湾著名影星王祖贤(舒城人)
--
中国“希望工程”形象代表:金寨县大别山区“大眼睛”苏明娟
--
军事家许继胜塑像
--
寿春楚文化博物馆
--
红军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
--
1958年淠史杭工程建设中
--
上古四圣之一:中国司法鼻祖六安人皋陶
--
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大军事家廉颇
--
春秋楚令尹孙叔敖
--
英布,秦末汉初名将。六安人,又称黥布。初属项羽,为霸王帐下五大将之一,被封为九江王,后叛楚归汉,被封为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
--
西汉淮南王刘安(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都城寿春,死后葬于寿县城北八公山。著《淮南子》,发明豆腐。
--
西汉六安恭王刘庆
--
舒城汉代大教育家文翁。《汉书》中评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
周瑜,字公瑾,舒城县人,东汉末年东吴集团将领(东吴三军大都督).三国名将,军事家。
--
寿县人孙家鼐: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创建者
--
2005年六安历史文化墙
--
2007年8月六安革命纪念园108将石幕雕像
--
苏家埠战役陈列馆
--
六安市金安区张家店镇刘邓大军“张家店战役”
--
寿县淮南王墓
--
2008年3月合六武快铁改道让路于六安王古墓;2009年4月1日合六武快铁正式通车。
--
安徽省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小甸集特支”诞生在小甸。此为小甸“寿县革命烈士纪念塔”
--
皖西革命历史纪念塔
--
皖西:人间奇迹淠史杭。伟大的壮举,历史的丰碑。2008年8月16日,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树丛和国家水利部领导为纪念碑揭幕。
--
中共皖北区六安地委会(章)
--
历史文化名城寿州古城墙上宾阳楼
--
2004年依旧复旧六安古城墙
--
2006年六安市行政中心落成并投入使用
--
六安市中央森林公园
--
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角
--
六安中心广场中央雕塑:红色火炬
--
2008年,叶集试验区实现生产总值15.4亿元,是1998年的4.1倍,年均递增15%;人均GDP1400美元,是1998年的3.6倍,年均递增1 3.6%;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是1998年的3.8倍,年均递增11.4%:产业结构由1998年的422335,调整为2008年的223840。经济结构发生了较显著变化。
--
2009年7月,日全食发生在22日上午8时至11时,全食时间最长可达6分39秒。安徽上午9:35 - 9:39见证百年不遇的奇迹。
--
2008年元、二月六安市遭遇特大暴雪。图为六安市行政中心的冰溜子,长达5米多。刷新了六安雪天和冰冻历史。
--
六安新旧东大街
--
随着六安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遥望九墩塘畔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派新气象
--
六安火车站
--
橡胶坝
--
中国四大地主庄园之一:霍邱李氏(李梦庚)庄园
--
舒城县西南七门山七门堰
--
大别山主峰白马尖
--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毛坦厂明清老街
--
雄伟壮丽的临淮岗工程全貌
--
“天下第一塘”——寿县安丰塘
--
安徽六安万佛湖
--
梅山水库
--
淠史杭工程枢纽横排头
--
皖西大别山天堂寨景区
--
六安市中心广场
--
六大水库风景区佛子岭景区
--
2010年全国青年赛艇锦标赛,于5月29日至6月2日,在六安市裕安区老淠河城区段月亮岛举行。图为全国青年赛艇锦标赛裁判台。
--
六安九墩塘公园
--
霍邱水门塘公园
--
奇石——东石笋
--
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
--
六安—潜山高速公路
--
六安市淠史杭大桥
--
宁西高速合肥—六安—叶集段
--
六安—武汉高速
--
六安五里墩淠河大桥
--
六安北塔公园掠影
--
六安市南门塔
--
六安城市建设
--
六安城市建设发展快
--
建设皖西宜居中心城市
--
六安夜晚流光溢彩
--
淠河总干渠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荣获国家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六安市被建设部授予“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称号。
--
六安城建
--
寿州楚大鼎
--
寿州博物馆越王勾践青铜剑
--
楚文化博物馆金银棺、越王剑等。
--
寿县八公山豆腐: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 “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
--
中国十大名茶六安瓜片
--
舒席又称“龙舒贡席”。相传明英宗天顺年间,吏部尚书秦民悦(舒城人),将编有龙纹的舒席作龙舒贡席为贡品带至京都,深得皇帝赞许,御批为“顶山奇竹,龙舒贡席”。舒席得此封号,身价陡增,一时朝野争购,各种编织舒席的作坊也应运而生。近一个世纪以来,舒席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大宗出口。
--
金寨翠眉茶
--
皖西白鹅养殖年产2000万只
--
霍山黄芽
--
“霍邱柳编”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
全国四大草席基地之一:寿县板桥草席基地产品
--
2009年9月六安市方志办参加全省地方志系统国庆成果展。
--
2009年度六安市志办、市方志协会编纂出版年鉴、志稿、大事记、杂志、地情书等
--
六安高速公路铁路交通图
--
六安市城区未来20年规划图
--
1999年9月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六安市暨金安、裕安两区。
六安市地方志编纂工作领导机构
六安地方志编纂工作机构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卷 建置区划
--
第一章 建置
----
第一节 区域位置
----
第二节 建置沿革
------
一、建置历史悠久
------
二、民国时期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行政区划变更
------
一、变更
------
二、分县(市)概况
----
第二节 撤地设市
------
一、“地改市”背景
------
二、启动“地改市”
------
三、申报“地改市”
------
四、实施“撤地设市”
------
五、地辖市“撤市设区”平稳落实
------
六、省辖六安市组建完成
----
第三节 县区行政区划
------
一、概况
------
二、县区行政区划
------
三、六安市行政区划表
----
第四节 乡镇行政区划
------
一、撤区并乡
------
二、撤乡建镇
--
第三章 村居社区
----
第一节 村域区划
----
第二节 街居社区
------
一、街道
------
二、社区、居委会
第二卷 环境资源人口
--
第一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质
------
一、地层
------
二、构造
----
第二节 地貌
------
一、类型
------
二、山脉
----
第三节 气候物候
------
一、气候
------
二、物候
----
第四节 水文
------
一、地表水
------
二、地下水
----
第五节 植被
------
一、森林植被
------
二、草本植被
------
三、农作物植被
----
第六节 野生动物
----
第七节 自然灾害
------
一、旱灾
------
二、水灾
------
三、地震
------
四、其他灾害
--
第二章 土地
----
第一节 土壤
------
一、土壤类型
------
二、土壤分布
------
三、土壤养分
----
第二节 土地资源
------
一、第一次土地调查和变更调查统计
------
二、第二次土地变更调查统计
------
三、第三次土地变更调查统计
----
第三节 矿产资源
------
一、能源矿产
------
二、金属矿产
------
三、非金属矿产
------
四、水气矿产
--
第三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普查
------
一、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
------
二、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
----
第二节 人口数量与变动
------
一、总人口
------
二、人口出生、死亡和自然增长率
----
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密度
------
一、人口分布
------
二、人口密度
----
第四节 人口构成
------
一、性别构成
------
二、年龄构成
------
三、文化构成
------
四、职业构成
------
五、民族构成
第三卷 改革开放
--
第一章 体制改革
----
第一节 政治体制改革
------
一、组织职能调整
------
二、政治组织变化
------
三、决策体制变化
------
四、科学决策等改革
----
第二节 国民经济计划体制改革
------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计划体制改革
------
二、原有计划管理体制格局变化
----
第三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一、联产承包责任制
------
二、农村税费改革
------
三、农业互助组
------
四、农业生产合作社
------
五、农村人民公社
----
第四节 工业企业改革
------
一、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
二、“三项制度改革”
------
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
四、国有中小型企业改制退位
----
第五节 供销商业企业改革
------
一、供销企业经营体制改革
------
二、供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
第六节 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
------
一、机构沿革
------
二、所辖企业机构变迁
----
第七节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
一、转换机制
------
二、减员分流
------
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
第八节 农村电力体制改革
------
一、农电体制一次改革
------
二、农电体制二次改革
----
第九节 财税体制改革
------
一、分税制改革
------
二、地(市)对县(市)区财政管理体制
------
三、省直管县财政改革
------
四、乡镇财政体制改革
------
五、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
六、粮食补贴方式改革
------
七、粮食流通改革
------
八、国税体制改革
------
九、地税体制改革
----
第十节 金融体制改革
------
一、多项改革
------
二、调控为主
------
三、间接调控范围扩大
------
四、取消信贷规模管理
----
第十一节 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
一、土地有偿使用和土地市场培育
------
二、土地资产管理和土地市场发展
------
三、招标拍卖和土地市场规范
----
第十二节 价格管理体制改革
------
一、以放为主
------
二、价格调控
------
三、调放结合
------
四、杠杆作用
----
第十三节 机构与人事制度改革
------
一、机构改革
------
二、人事制度改革
----
第十四节 工资制度改革
------
一、企业工资制度改革
------
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
----
第十五节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
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
二、失业保险制度改革
------
三、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
四、工伤保险制度改革
--
第二章 开放开发
----
第一节 对外开放
------
一、三资企业发展
------
二、对外贸易逐年增长
------
三、外经外事日显活跃
------
四、经济外向度逐步扩大
----
第二节 经济协作
------
附:市政府驻沪联络处
----
第三节 招商引资
------
一、机构设立和沿革
------
二、工作职能
------
三、业务开展
------
四、基础资料编制
------
五、目标管理
------
六、亲商安商
------
七、招商成果
----
第四节 开放开发园区
------
一、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
二、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
第四卷 基础设施建设
--
第一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城镇总体规划
------
一、城镇总体规划的背景
------
二、城镇总体规划的修编
------
三、城镇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
第三节 城镇勘察测绘
------
一、建制沿革
------
二、三角测量、水准测量
------
三、地形图
------
四、测绘管理
------
五、仪器、设备
----
第四节 市政工程建设管理
------
一、道路
------
二、桥梁工程
------
三、排水工程
------
四、路灯
------
五、广场
------
六、农贸市场
------
七、公园
----
第五节 建筑安装
------
一、建筑业
------
附:部分企业简介
--------
安徽天成建设公司等
------
二、监理制度实施
------
三、项目经理、建造师制度实施
------
四、勘察设计
------
五、质量监督
------
六、招标投标
------
七、有形建筑市场
------
八、施工机械
------
九、安全生产
------
十、工程造价与定额管理
------
十一、开发区建安管理
------
十二、金安裕安建设工程管理处及技能鉴定
------
十三、主要职能
------
十四、建筑建材检测试验
------
十五、市建工监理公司
----
第六节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
一、主要职责
------
二、公房管理
------
三、产权产籍管理
------
四、物业管理
------
五、房地产开发
------
六、房屋安全鉴定与白蚁防治
----
第七节 安置房建设管理
----
第八节 公用事业
------
一、供水
------
二、排水
----
第九节 园林绿化
------
一、城市绿化
------
二、公园广场暨游园
------
三、苗木生产
------
四、园林绿化管理
----
第十节 市容管理
------
一、环卫机构
------
二、环卫设施设备
------
三、环境卫生管理
------
四、环卫经费
----
第十一节 村镇建设
------
一、集镇建设
------
二 乡村建设
------
附:市房地产管理局
--------
市自来水公司
--------
市城建档案纪要
--
第二章 交通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公路
------
一、高速公路
------
二、国道
------
三、省道
------
四、县乡公路
------
五、桥梁
----
第三节 水路
------
一、航道
------
二、港口
------
三、渡口
----
第四节 铁路
------
一、合九铁路(合肥至九江)
------
二、宁西铁路(南京至西安)
------
三、合武铁路(合肥至武汉)
------
四、专题专记:六安火车站
----
第五节 运输
------
一、公路运输
------
二、水路运输
------
三、联合运输
------
四、运输企业
------
五、运输服务业
----
第六节 交通管理
------
一、路政管理
------
二、运政管理
------
三、规费征收与管理
----
第七节 城市公共交通
------
一、概况
------
二、营运
------
三、调度
------
四、票价与票务管理
------
五、包车与出租业务
------
六、车辆
------
七、保养与维修
------
附
--------
六安海事局
--------
六安公路局
--------
六安市航道管理局
--------
市公路运输管理处
--------
市县乡公路管理办公室
--------
市汽车运输总公司
--
第三章 邮政电信
----
第一节 邮电机构沿革
------
一、前地区邮电局所
------
二、市邮电局所
------
附:历史邮电机构
----
第二节 邮、政
------
一、邮路
------
二、邮件
------
三、投递
------
四、集邮
----
第三节 电信
------
一、建国初至八十年代中期概况
------
二、八十年代末期和邮电机构分设后时期
----
第四节 无线电管理
--
第四章 国家电网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供电设施和供电
------
一、电网建设
------
二、输电线路
------
三、变电站
------
四、电力调度
------
五、供电区域
------
六、供电企业
----
第三节 用电设施和用电
------
一、用电水平
------
二、用电结构
------
三、“三电”管理
------
四、节约用电
----
第四节 农电设施和农用电
------
一、农网建设与改造
------
二、县城网改造
------
三、农村用电
------
四、农电管理
--
第五章 水务
----
第一节 概况
------
一、历程
------
二、重点项目
------
三、其他工程项目
----
第二节 乡村水务
------
一、老区水业建设
------
二、水土保持
------
三、人畜饮水
------
四、安全饮水
------
五、水库
------
六、库区治理
------
七、水工程用地确权
------
八、排灌站
----
第三节 防洪抗旱
------
一、防汛抗旱组织
------
二、防汛决策支持系统
------
三、防汛
------
四、抗旱
------
五、抗灾纪实
----
第四节 水政水资源管理
------
一、水政和水资源管理职能
------
二、水资源量
------
三、水法规体系建设
------
四、水政执法体系建设
------
五、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
----
第五节 专题专记
------
一、古水利工程
------
二、大型水库
------
三、淮河整治
--
第六章 淠史杭工程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淠河灌区
------
一、横排头渠首工程
------
二、总干渠
------
三、淠东干渠
------
四、淠杭干渠
------
五、瓦西干渠
------
六、瓦东干渠
----
第三节 史河灌区
------
一、红石嘴渠首工程
------
二、总干渠
------
三、汲东干渠
------
四、沣东干渠
------
五、沣西干渠
----
第四节 杭埠河灌区
------
一、杭北干渠
------
二、舒庐干渠
----
第五节 工程配套改造
------
一、前提背景
------
二、项目确立与引进外资
------
三、组织实施
------
四、续建节水
----
第六节 灌区续建管理
------
一、建设管理体制
------
二、灌区续建改造效益
------
三、灌区续建重点工程
第五卷 经济
--
第一章 经济综述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国民经济发展分析
------
一、2002年国民经济发展分析
------
二、2004年国民经济发展分析
------
三、2005年国民经济发展分析
--
第二章 工业
----
第一节 概况
------
一、建国初至八十年代概况
------
二、改革开放以来历程
----
第二节 采掘冶炼工业
------
一、黑色金属采炼
------
二、有色金属采炼
------
三、非金属矿采掘
----
第三节 机械工业
------
一、农业机械
------
二、通用机械
------
三、交通运输机械
----
第四节 电器电子工业
------
一、开端
------
二、发展变化
----
第五节 金属制品工业
------
一、小五金
------
二、铸造
------
三、钉条电缆
----
第六节 森林工业
------
一、木材采伐
------
二、造材集材
------
三、木材加工
----
第七节 化工制药工业
------
一、化肥
------
二、医药
------
三、塑料制品
------
四、橡胶制品
------
五、香料香精
------
六、火柴蜡晶
------
七、林产化工
------
八、玻璃制品
----
第八节 造纸印刷工业
------
一、造纸及纸制品
------
二、印刷
----
第九节 纺织印染工业
------
一、棉纺织
------
二、麻纺织
------
三、丝绸纺织
----
第十节 食品饮料饲料工业
------
一、酿酒
------
二、糕点糖果饮料
------
三、畜禽肉类加工
------
四、制茶
------
五、饲料加工
----
第十一节 服装鞋帽制革羽绒工业
------
一、服装
------
二、制鞋制帽
------
三、制革
------
四、羽绒加工
----
第十二节 建筑材料工业
------
一、发展概况
------
二、八十年代后生产经营
------
三、技术进步
------
四、散装水泥
------
五、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
----
第十三节 电力生产工业
------
一、火电建设
------
二、大型水电建设
------
三、小水电建设
------
四、农村电气化建设试点
----
第十四节粮油工业
------
一、概况
------
二、“六五”后阶段发展状况
------
三、六安粮油工业后发优势
------
四、私人粮油加工企业
----
第十五节乡镇工业
------
一、发生
------
二、发展
------
三、演化
----
第十六节其他工业
------
一、木器家具
------
二、竹藤柳草制品
------
三、陶瓷
------
四、制笔制伞石雕
----
第十七节企业管理
------
一、体制
------
二、企业整顿
------
三、管理
------
附1:政府文件规定
--------
关于加快工业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
--------
关于2005年全市工业发展改革的意见
------
附2:部分工业企业简介
--------
安徽长安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
安徽长江农业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六安江淮汽车齿轮制造有限公司
--------
光华无线电仪器厂
--------
六安华源制药有限公司
--------
华源纺织有限公司
--
第三章 农业
----
第一节 概况
------
一、惠农政策贯彻落实
------
二、农业结构调整
------
三、农村产业经济发展
------
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
------
六、品牌流通战略
------
七、科教兴农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
八、农产品质量安全
------
九、农业项目与招商引资
------
十、农业管理机构演变与主要领导人更迭
----
第二节 农业生产条件
------
一、耕地
------
二、劳动力
------
三、农机具
----
第三节 农业区划
------
一、区划成果
------
二、获奖项目
----
第四节 种植业
------
一、粮食作物
------
二、油料作物
------
三、经济作物
------
四、种子
------
五、植物保护
------
六、土壤肥料
----
第五节 水产业
------
一、渔业资源与环境
------
二、水生生物
------
三、水生植物
------
四、资源变动
------
五、淡水养殖
------
六、淡水捕捞
------
七、水产机构
----
第六节 畜牧业
------
一、畜禽种类及资源
------
二、饲草饲料
------
三、畜禽检疫及疫病防治
------
四、元亨纪念馆建设
----
第七节 农业产业化
------
一、农业产业化进程
------
二、农业产业化成效
------
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简介(附)
----
第八节 农田水利
------
一、农田水利兴修三个阶段
------
二、建设投入瓶颈
------
三、综合治理
----
第九节 农业机械
------
一、机构沿革
------
二、农机机具
------
三、农机推广
------
四、安全监理
------
五、农业机械化发展
----
第十节 农村能源建设
------
一、机构建设
------
二、主攻重点
----
第十一节 农科教结合
------
一、组织机构演变
------
二、农科教发展
----
第十二节 农业综合开发
------
一、概况
------
二、管理机构
------
三、项目效益
------
四、项目管理
----
第十三节 扶贫开发
------
一、组织机构
------
二、扶贫开发历程
------
三、扶贫举措
------
四、扶贫成效
------
五、扶贫资金与项目
------
六、社会扶贫
----
第十四节 江淮分水岭治理开发
------
一、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的背景
------
二、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基本思路
------
三、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的成效
----
第十五节 特色农业
----
第十六节 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
一、减轻农民负担
------
二、主要途径
----
第十七节 专题专记
------
一、“菜篮子工程”
------
二、农科所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