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市地名志

集安市地名志

格式:PDF
费用:25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本志按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工作所列项目和顺序设篇、章、节及先后书写。 二、所列事项和数字均截止于2011年末,个别重要地名,截止本志定稿前。以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和 档案馆、有关部门、乡(镇、街道)提供的数字为准,部分使用实地踏查、测量的数据。 三、本志纪年采用传统纪年与公无纪年两种方法。辛亥革命前,一律采用以朝代年号加注公元纪年 的方法;辛亥革命后,一律采用公元纪年,中华民国纪年加注在公元纪年之后。日伪政权年号不标出。朝 代、年号、纪年一律沿用历史正称。按《吉林省地名志丛书》编纂要求,“伪满洲国时期”称谓“东北沦陷时 期”,在行文中涉及到日伪政权机构等,在其原名前加“伪”字或加引号。1945年8月15日~1949年9月30 日,称“解放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新中国成立后”。 四、所用文字以国务院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的《简化字总表》、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公布的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为准。 五、志中数字书写按照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执行,人名、地名、 专用名称中的数字仍用汉字。 六、个别地名按当地方言标注拼音。 七、坐标定位和海拔是使用G120型GPS定位仪测定的数字。 八、乡镇、村、屯的排列顺序是先驻地,后按顺时针方向排列(按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顺序)。合并乡镇的村屯排列顺序,先是原乡镇的村屯,后是并入乡镇的村屯。 九、所列方位是按2000年3月出版的1:130000比例《集安市行政区划图》方位确定的,是图上的标 准方向。 十、所列距离是按2000年3月出版的1:130000比例《集安市行政区划图》量取确定的,是指图上的 直线距离。 十一、所列面积、距离和重量。镇、村总面积以平方千米为计量单位;镇、村其他面积以公顷为计量单 位;村、屯的耕地面积以亩为计量单位;距离以千米,长、宽、高以米为计量单位;重量以吨、千克为计量单位。 十二、本着生不立传的原则,本志所列集安市著名人士均为已故人员。 十三、因单位、企业和建筑物较多,故不能全面表述,本志所列的单位、企业和主要建筑均是含有地名 寓意的,工业企业是规模以上企业,建筑企业是骨干企业,商业企业是限额以上企业。 十四、因本志篇幅有限,引用有关史料和书刊、资料部分,志中不注明出处,在本志列出的《参阅书籍 和资料》中体现,希谅解。

内容时限: -2011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页
图片
《吉林省地名志丛书》编委会
序言
前言
凡例
目录
第一篇 集安市
-- 第一章 政区概况
---- 第一节 地理位置
---- 第二节 政区沿革
---- 第三节 政区划分
---- 第四节 人口面积
-- 第二章 自然条件
---- 第一节 地形地貌
---- 第二节 气候
---- 第三节 水文
---- 第四节 矿藏及其他资源
---- 第五节 自然灾害
-- 第三章 经济概况
---- 第一节 农业
---- 第二节 工业
---- 第三节 商业外贸
---- 第四节 财政金融
-- 第四章 社会发展
---- 第一节 文化艺术
---- 第二节 教育
---- 第三节 科技
---- 第四节 医疗卫生
---- 第五节 体育
---- 第六节 广播电视
---- 第七节 社会保障
---- 第八节 环境保护
-- 第五章 基础设施
---- 第一节 交通运输
---- 第二节 邮政电信
---- 第三节 能源
---- 第四节 城区市政建设
第二篇 街道
-- 第一章 团结街道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东盛社区
---- 第三节 朝阳社区
---- 第四节 沿江社区
---- 第五节 育才社区
---- 第六节 镇江村
---- 第七节 绿江村
-- 第二章 黎明街道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锦江社区
---- 第三节 康平社区
---- 第四节 迎宾社区
---- 第五节 东顺社区
---- 第六节 胜利村
-- 第三章 通胜街道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都城社区
---- 第三节 河西社区
---- 第四节 通沟村
---- 第五节 城后村
---- 第六节 山城村
第三篇 乡镇
-- 第一章 青石镇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大榆树社区
---- 第三节 黄柏村
---- 第四节 长川村
---- 第五节 蒿子沟村
---- 第六节 望江村
---- 第七节 下套村
---- 第八节 秋皮村
---- 第九节 石湖村
---- 第十节 青石村
-- 第二章 太王镇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站前社区
---- 第三节 站北社区
---- 第四节 富源社区
---- 第五节 春阳社区
---- 第六节 云峰社区
---- 第七节 民主村
---- 第八节 太王村
---- 第九节 二股流村
---- 第十节 禹山村
---- 第十一节 下解放村
---- 第十二节 上解放村
---- 第十三节 果树村
---- 第十四节 高台子村
---- 第十五节 阳岔村
---- 第十六节 新红村
---- 第十七节 大荒沟村
---- 第十八节 六叶村
---- 第十九节 大青沟村
---- 第二十节 双安村
-- 第三章 麻线乡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麻线村
---- 第三节 建疆村
---- 第四节 上活龙村
---- 第五节 下活龙村
---- 第六节 红星村
---- 第七节 石庙村
---- 第八节 江口村
---- 第九节 太平村
---- 第十节 兴农村
---- 第十一节 自兴村
-- 第四章 榆林镇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康华社区
---- 第三节 榆林村
---- 第四节 地沟村
---- 第五节 迎水村
---- 第六节 大甸子村
---- 第七节 朱仙村
---- 第八节 向阳村
---- 第九节 治安村
---- 第十节 复兴村
---- 第十一节 样子沟村
-- 第五章 凉水朝鲜族乡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凉水村
---- 第三节 永泉村
---- 第四节 海关村
---- 第五节 石砄村
---- 第六节 通天村
---- 第七节 外岔沟村
---- 第八节 杨木林村
---- 第九节 石青村
---- 第十节 荒岔村
-- 第六章 大路镇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路明社区
---- 第三节 大路村
---- 第四节 新兴村
---- 第五节 大阳岔村
---- 第六节 古马岭村
---- 第七节 正义村
---- 第八节 爬宝村
---- 第九节 高地村
-- 第七章 台上镇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泰兴社区
---- 第三节 一参场社区
---- 第四节 台上村
---- 第五节 东升村
---- 第六节 兴安村
---- 第七节 光明村
---- 第八节 东明村
---- 第九节 大顶子村
---- 第十节 荒崴子村
---- 第十一节 刘家村
---- 第十二节 板岔村
---- 第十三节 双岔村
---- 第十四节 老岭村
---- 第十五节 中兴村
-- 第八章 花甸镇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新安社区
---- 第三节 花甸村
---- 第四节 新河村
---- 第五节 土城村
---- 第六节 宝甸村
---- 第七节 柞树村
---- 第八节 钓鱼村
---- 第九节 东沟村
---- 第十节 横路村
-- 第九章 财源镇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兴财社区
---- 第三节 财源村
---- 第四节 哈塘村
---- 第五节 马蹄村
---- 第六节 新建村
---- 第七节 甲乙村
---- 第八节 霸王村
---- 第九节 北屯村
---- 第十节 泉眼村
---- 第十一节 双兴村
---- 第十二节 报马村
-- 第十章 头道镇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临河社区
---- 第三节 头道村
---- 第四节 长河村
---- 第五节 四新村
---- 第六节 团结村
---- 第七节 米架子村
---- 第八节 西村村
---- 第九节 东村村
---- 第十节 龙岗村
---- 第十一节 苇沙河村
---- 第十二节 娄子沟村
---- 第十三节 砬子沟村
---- 第十四节 腰营村
---- 第十五节 驮道村
---- 第十六节 南沟村
---- 第十七节 金家村
---- 第十八节 沿江村
---- 第十九节 长江村
---- 第二十节 梨树村
-- 第十一章 清河镇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清泉社区
---- 第三节 建利社区
---- 第四节 造纸厂社区
---- 第五节 硼矿社区
---- 第六节 清河村
---- 第七节 矿山村
---- 第八节 东岔村
---- 第九节 长岗村
---- 第十节 青沟村
---- 第十一节 二道村
---- 第十二节 三道村
---- 第十三节 前进村
---- 第十四节 大川村
---- 第十五节 幸福村
---- 第十六节 热闹村
---- 第十七节 上围村
---- 第十八节 天桥村
---- 第十九节 文字村
---- 第二十节 杨木桥村
第四篇 非行政区域
-- 第一章 吉林省集安经济开发区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党工委机构设置
---- 第三节 管理机构设置
---- 第四节 经济发展
---- 第五节 交通运输
-- 第二章 工业园区
---- 第一节 新开河人参产业园区
---- 第二节 富源工业同区
---- 第三节 利源工业同区
-- 第三章 口岸
---- 第一节 海关
---- 第二节 出入境检验检疫
---- 第三节 边防检查
---- 第四节 边境检查
-- 第四章 农林场站
---- 第一节 一参场
---- 第二节 二参场
---- 第三节 太王林场
---- 第四节 大青沟林场
---- 第五节 热闹林场
---- 第六节 头道林场
---- 第七节 双岔林场
---- 第八节 榆林苗圃
第五篇 交通运输
-- 第一章 铁路
---- 第一节 国内铁路
---- 第二节 国际铁路
-- 第二章 公路
---- 第一节 国家级公路
---- 第二节 省级公路
---- 第三节 县级公路
---- 第四节 乡级公路
-- 第三章 车站
---- 第一节 火车站
---- 第二节 公路客运站
-- 第四章 市区路街
---- 第一节 市区路
---- 第二节 市区街
-- 第五章 桥梁
---- 第一节 铁路桥
---- 第二节 公路桥
-- 第六章 隧道
---- 第一节 铁路隧道
---- 第二节 公路隧道
-- 第七章 码头渡口
---- 第一节 码头
---- 第二节 渡口
第六篇 水利电力设施
-- 第一章 水力发电
---- 第一节 中朝合资电厂
---- 第二节 装机500千瓦以上水电站
---- 第三节 小型发电站
-- 第二章 平湖水库
---- 第一节 平湖
---- 第二节 水库
-- 第三章 水闸 泵站
---- 第一节 水闸
---- 第二节 泵站(装机50千瓦以上)
-- 第四章 堤防
---- 第一节 鸭绿江堤防
---- 第二节 浑江堤防
---- 第三节 通沟河堤防
---- 第四节 麻线河堤防
---- 第五节 太平河堤防
---- 第六节 榆林河堤防
---- 第七节 凉水河堤防
---- 第八节 大路河堤防
---- 第九节 新开河堤防
---- 第十节 腰营河堤防
---- 第十一节 苇沙河堤防
---- 第十二节 其他河流堤防
-- 第五章 供电
---- 第一节 城市供电
---- 第二节 农村供电
第七篇 文物古迹
-- 第一章 古遗址
---- 第一节 原始社会遗址
---- 第二节 高句丽时期遗址
---- 第三节 渤海时期遗址
---- 第四节 辽金时期遗址
-- 第二章 城址 关隘
---- 第一节 古城址
---- 第二节 古关隘
-- 第三章 碑碣石刻
---- 第一节 碑
---- 第二节 石刻
---- 第三节 石柱
-- 第四章 古墓群
---- 第一节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第二节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第三节 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第四节 一般性保护单位(部分)
-- 第五章 古墓葬
---- 第一节 壁画墓
---- 第二节 重要古墓
第八篇 风景区 纪念地
-- 第一章 风景区保护区
---- 第一节 风景区
---- 第二节 保护区
-- 第二章 公园 广场
---- 第一节 公园
---- 第二节 广场
-- 第三章 纪念地烈士陵园
---- 第一节 纪念地
---- 第二节 烈士陵园
-- 第四章 碑塔亭
---- 第一节 碑
---- 第二节 塔
---- 第三节 亭
第九篇 主要建筑物
-- 第一章 公共设施
---- 第一节 单位办公楼
---- 第二节 文体场所
---- 第三节 医院 学校
---- 第四节 车站
---- 第五节 城市设施
-- 第二章 商场酒店
---- 第一节 商场
---- 第二节 宾馆酒店
-- 第三章 宗教场所
---- 第一节 清真寺
---- 第二节 基督教堂
第十篇 单位
-- 第一章 党政机关
---- 第一节 市委部门
---- 第二节 权力机关
---- 第三节 市政府组成部门
---- 第四节 人民政协
---- 第五节 政府职能部门
---- 第六节 上管部门
-- 第二章 人民团体民主党派
---- 第一节 人民团体
---- 第二节 工商联(商会)
---- 第三节 民主党派
-- 第三章 金融保险
---- 第一节 金融
---- 第二节 保险
-- 第四章 事业单位
---- 第一节 教育系统
---- 第二节 卫生系统
---- 第三节 文化新闻体育系统
---- 第四节 农林水系统
---- 第五节 交通城建系统
---- 第六节 司法系统
---- 第七节 民政系统
-- 第五章 企业
---- 第一节 驻集企业
---- 第二节 工业企业
---- 第三节 建筑企业
---- 第四节 商业企业
---- 第五节 其他企业
第十一篇 陆地水系 陆地地形
-- 第一章 陆地水系
---- 第一节 江
---- 第二节 河流
---- 第三节 岛屿
---- 第四节 沙洲
-- 第二章 陆地地形
---- 第一节 山脉
---- 第二节 山峰
---- 第三节 岭
---- 第四节 沟谷
---- 第五节 洞穴
第十二篇 历史地名
-- 第一章 行政区划 自治组织
---- 第一节 行政区划
---- 第二节 村民委员会
---- 第三节 居民委员会
-- 第二章 岛屿 沙洲
---- 第一节 岛屿
---- 第二节 沙洲
-- 第三章 单位
---- 第一节 职能部门
---- 第二节 院所场站
---- 第三节 学校
---- 第四节 企业
-- 第四章 街路城门 庙宇
---- 第一节 街路
---- 第二节 城门
---- 第三节 庙宇
第十三篇 地名故事
-- 梅花鹿引来了鸭绿江
-- 上活龙 下活龙
-- 双龙岛
-- 羊鱼头
-- 太平沟
-- 老虎哨
-- 黑沟
-- 关门砬子
-- 石砄
-- 葫芦花
-- 老鳖炕
-- 通沟河
-- 跃进桥
-- 五女峰
-- 仙人洞
-- 红军洞
-- 老爷庙
-- 老岭隧道
-- 霸王朝山城
-- 关马山城
-- 辑安设县时辖区划界之争
-- 集安部分地名趣味联句
附录
-- 国务院《关于吉林省撤销集安县设立集安市的批复》
-- 吉林省政府《关于建立集安经济开放区的批复》
-- 吉林省通化地区行政公署《关于批准集安县部分生产大队更名的决定》
-- 吉林省民政厅《关于金厂等二十四个乡改为镇建制的批复》
-- 吉林省民政厅《关于撤销集安镇设立团结等四个办事处和通沟乡的批复》
-- 吉林省民政厅《关于撤销集安市果树场等三个乡的批复》
-- 吉林省民政厅《关于撤销阳岔等五个乡镇的批复》
-- 吉林省民政厅《关于太王乡撤乡设镇的批复》
-- 辑安县人委《关于上套人民公社改为青石镇人民公社的通知》
-- 集安县委《关于果树场设乡,清河乡改镇的通知》
-- 集安市政府《关于街路、广场、公园重新命名的通知》
-- 集安市政府《关于全市自然屯重新命名的通知》
-- 集安县民政局《关于建立集安县凉水朝鲜族乡的通知》
-- 集安市民政局《关于台上、财源乡改为镇建制的通知》
-- 集安市民政局《关于大路乡、热闹乡、阳岔乡撤乡设镇的通知》
-- 集安市民政局《关于调整划分社区居民委员会规模的通知》
-- 集安市村屯古今地名对照表
-- 集安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成果汇总表
-- 集安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暨《集安市地名志》编写工作大事记
地名索引
参考书籍和资料
后记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