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安次志(下)

廊坊安次志(下)

格式:PDF
费用:2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廊坊安次志》的编修始于1985年,同年8月建立廊坊市(县级)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志书从起步至出版,历时25载,其机构、人员几经变化。修志之始,地方志办公室的主要工作是搜集整理资料、制定修改编目、发动各单位专职人员编写、修改。志书先后八易其稿。2005年5月,初稿完成并报送编委会成员和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领导以及中、省、市直单位和部分曾在安次工作过的老同志,区直各部门进行三审。2006年1月,志稿通过专家组评审,同年9月通过河北省方志办专家组终审,批准同意志书出版。为提高志书质量,方志办认真吸纳、综合各方面的正确意见。2010年5月,区政府专门聘请方志界的专家,组成特邀编审组,对志稿的结构、史实、文字等进行认真审改。2010年12月,志书通过中国文史出版社核校审定。

目录

封面
第二十编 民政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优抚安置
---- 第一节 拥军优属
---- 第二节 优待抚恤
---- 第三节 烈士褒扬
---- 第四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第五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
-- 第三章 社会救济
---- 第一节 赈济扶贫
---- 第二节 抗震救灾
---- 第三节 救济精简老职工
---- 第四节 扶持贫困户
-- 第四章 社会福利
---- 第一节 福利机构
---- 第二节 五保户供养
---- 第三节 福利企业
---- 第四节 敬老院
-- 第五章 社会事务
---- 第一节 婚姻登记
---- 第二节 殡葬管理
---- 第三节 收容遣送
---- 第四节 移民安置
---- 第五节 地名管理
-- 第六章 社团登记
-- 第七章 基层政权建设
---- 第八章 社区建设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第二十一编 劳动人事
-- 第一章 劳动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劳动力管理
---- 第三节 劳动保护
---- 第四节 工资及保险福利
-- 第二章 人事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干部结构
---- 第三节 干部来源
---- 第四节 专业技术职称评定
---- 第五节 行政编 制
---- 第六节 工资福利
---- 第七节 离退休工资管理
---- 第八节 干部保险
---- 第九节 干部奖惩
---- 第十节 公务员制度
第二十二编 土地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土地资源
---- 第一节 清代耕地面积
---- 第二节 后备资源
---- 第三节 利用现状
---- 第四节 资源特点
---- 第五节 资源潜力
-- 第三章 地籍管理
---- 第一节 古代地籍管理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地籍管理
---- 第三节 建国后地籍管理
---- 第四节 土地资源调查
---- 第五节 耕地后备资源
---- 第六节 农村土地管理
---- 第七节 建设用地管理
-- 第四章 基本农田保护
---- 第一节 规划
---- 第二节 依据
---- 第三节 预测 布局
---- 第四节 成效
-- 第五章 规划措施
-- 第六章 开发整理规划
---- 第一节 目标
---- 第二节 项目
---- 第三节 规划
---- 第四节 措施
---- 第五节 法律政策
-- 第七章 土地监察
-- 第八章 开发复垦
---- 第一节 开发整理项目
---- 第二节 补充耕地储备项目工程
---- 第三节 提高耕地质量
第二十三编 计划、统计与经济结构
-- 第一章 计划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综合计划
---- 第三节 专业计划
---- 第四节 经济发展概况
---- 第五节 三资审批
---- 第六节 招商引资
-- 第二章 统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统计内容
---- 第三节 资料编 印
-- 第三章 经济结构
---- 第一节 社会总产值结构
---- 第二节 工农业总产值结构
---- 第三节 第三产业结构
---- 第四节 投资结构
第二十四编 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
-- 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企业登记
---- 第三节 市场管理
---- 第四节 私营经济管理
----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六节 商标广告管理
---- 第七节 经济监督检查
-- 第二章 质量技术监督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计量
---- 第三节 标准化
---- 第四节 计量单位
---- 第五节 计量管理
---- 第六节 质量监督
---- 第七节 查处假冒伪劣商品
第二十五编 物价 审计
-- 第一章 物价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物价管理
---- 第三节 市场价格
---- 第四节 收费管理
---- 第五节 监督检查
-- 第二章 审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审计事务
---- 第三节 内部审计
---- 第四节 社会审计
---- 第五节 审计查处
第二十六编 商贸
-- 第一章 商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商品购销
---- 第三节 经济成份
---- 第四节 饮食业
---- 第五节 票证管理
---- 第六节 服务业
-- 第二章 供销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农副产品收购
---- 第三节 生产资料供应
---- 第四节 生活资料供应
---- 第五节 废旧物资回收
---- 第六节 企业改制
-- 第三章 外经外贸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对外贸易
---- 第三节 仓储运输
-- 第四章 烟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专卖管理
---- 第三节 烟草栽培
---- 第四节 烟草业务
-- 第五章 粮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粮食购销
---- 第三节 油脂购销
---- 第四节 仓储
---- 第五节 粮食饲料加工
-- 第六章 物资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购销
---- 第三节 储运
---- 第四节 经营
---- 第五节 物资市场
---- 第六节 服务市场
第二十七编 公检 法司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派出所
---- 第三节 治安
---- 第四节 打击刑事犯罪
---- 第五节 刑侦技术建设
---- 第六节 户籍管理
------ 第七节 消防管理
---- 第八节 外来人口管理
---- 第九节 出入境管理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经济检察
---- 第四节 法纪检察
---- 第五节 监所检察
----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 第七节 民事行政检察
---- 第八节 技术检察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审判
---- 第三节 民事审判
---- 第四节 经济审判
---- 第五节 行政审判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法制宣传
---- 第三节 律师事务
---- 第四节 公证
---- 第五节 民事调解
---- 第六节 普法教育
第二十八编 军事
-- 第一章 战事
---- 第一节 古代战事
---- 第二节 直奉之战
---- 第三节 29军廊坊抗战
---- 第四节 葛渔城抗战
---- 第五节 高辛庄大捷
---- 第六节 旧州攻坚战
---- 第七节 达王庄战斗
---- 第八节 得胜口攻坚战
---- 第九节 葛渔城攻坚战
---- 第十节 解放旧县城
-- 第二章 武装建制
---- 第一节 地方武装
---- 第二节 驻军
-- 第三章 兵役
---- 第一节 旧时代兵役制
---- 第二节 人民政权兵役制
-- 第四章 民兵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参战
---- 第三节 训练与装备
---- 第四节 民兵活动
-- 第五章 人民防空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工程建设
---- 第三节 工程利用
-- 第六章 国防教育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活动
-- 第七章 兵祸匪患
---- 第一节 日本侵略军暴行
---- 第二节 国民政府军罪行
---- 第三节 股匪罪行
第二十九编 义和团
-- 第一章 义和团组织
---- 第一节 组织形式
---- 第二节 信奉“神仙”
---- 第三节 红灯照
---- 第四节 其他组织
-- 第二章 义和团活动
-- 第三章 廊坊大捷
---- 第一节 侵略军进犯北京
---- 第二节 落垡阻击战
---- 第三节 廊坊之战
-- 第四章 义和团人物
-- 第五章 义和团大事记
-- 第六章 亲历者回忆
第三十编 教育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教师队伍
---- 第一节 任用
---- 第二节 培训
---- 第三节 考核
---- 第四节 待遇
-- 第三章 县学 书院 私塾
---- 第一节 州学 县学
---- 第二节 书院
---- 第三节 义学 私塾
-- 第四章 学前教育
---- 第一节 农村学前教育
---- 第二节 市区学前教育
---- 第三节 师资管理
-- 第五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城乡小学教育
---- 第二节 少数民族小学教育
-- 第六章 中学教育
-- 第七章 职业技术教育
---- 第一节 师范教育
---- 第二节 农业中学
---- 第三节 中等农业技术学校
---- 第四节 职业中学
-- 第八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农民教育
---- 第二节 职工教育
---- 第三节 业余教育
-- 第九章 招生考试
---- 第一节 县学招生
---- 第二节 小学招生
---- 第三节 中学招生
---- 第四节 中等专业 技工学校招生
---- 第五节 高等院校招生
---- 第六节 自学考试
-- 第十章 教学教研
---- 第一节 科研活动
---- 第二节 教研成果
-- 第十一章 经费 基建
---- 第一节 经费
---- 第二节 校舍
---- 第三节 教学仪器和设备
---- 第四节 勤工俭学
-- 第十二章 驻区院校
---- 第一节 驻区大中专院校(部分院校为1999年统计情况)
---- 第二节 驻区中小学(1999年统计情况)
第三十一编 科学技术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人员构成
---- 第二节 科研单位
-- 第二章 研究开发
---- 第一节 科学研究
---- 第二节 技术开发
---- 第三节 星火计划
-- 第三章 群众科研
---- 第一节 农村科研
---- 第二节 技术革新
-- 第四章 技术推广
-- 第五章 科技成果
-- 第六章 合作交流
---- 第一节 国际交流
---- 第二节 国内合作
---- 第三节 技术市场
-- 第七章 科技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管理
---- 第二节 成果管理
-- 第八章 地震测报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预测
第三十二编 文化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文学
---- 第一节 文学创作
---- 第二节 文学理论
---- 第三节 民间文学
---- 第四节 文学社团
-- 第三章 戏曲 曲艺
---- 第一节 戏曲
---- 第二节 曲艺
-- 第四章 民间剧种
---- 第一节 炊庄高腔
---- 第二节 创作剧目
-- 第五章 戏剧科班演出团体
---- 第一节 德顺和
---- 第二节 德胜魁
---- 第三节 鑫盛和
---- 第四节 曲艺队
---- 第五节 评剧团
---- 第六节 戏楼
-- 第六章 音乐 舞蹈
---- 第一节 音乐
---- 第二节 舞蹈
-- 第七章 美术 书法 摄影 篆刻
---- 第一节 美术
---- 第二节 书法
---- 第三节 摄影
---- 第四节 篆刻
-- 第八章 文物 考古
---- 第一节 古迹古遗址
---- 第二节 墓葬
---- 第三节 灯楼 经幢
---- 第四节 古碑刻
---- 第五节 寺庙
---- 第六节 古墓发掘
---- 第七节 古建筑
---- 第八节 文物
-- 第九章 图书收藏
---- 第一节 图书馆
---- 第二节 私人藏书
---- 第三节 古人著书存目
-- 第十章 电影
---- 第一节 发行放映
---- 第二节 放映场所
---- 第三节 农村放映队
-- 第十一章 群众文化
---- 第一节 活动场所
---- 第二节 民间花会
---- 第三节 文娱活动
-- 第十二章 图书发行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业务
---- 第三节 网络
-- 第十三章 广播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设施
---- 第三节 节目
---- 第四节 编播业务
---- 第五节 音像管理
---- 第六节 经营销售
-- 第十四章 档案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保管 收藏
---- 第三节 编研 利用
---- 第四节 目标管理
---- 第五节 馆藏珍贵档案、照片、资料
-- 第十五章 传说故事
---- 第一节 风物传说
---- 第二节 民间故事
---- 第三节 义和团故事
-- 第十六章 古今诗文选
第三十三编 医药卫生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医疗队伍
---- 第一节 医护人员
---- 第二节 医疗机构
---- 第三节 医疗技术
-- 第三章 疾病防治
---- 第一节 传染病
---- 第二节 结核病
---- 第三节 预防接种与计划免疫
---- 第四节 非典型肺炎
-- 第四章 妇幼保健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妇女保健
---- 第三节 儿童保健
-- 第五章 医药政管理
---- 第一节 医政
---- 第二节 药政
-- 第六章 公共卫生
---- 第一节 环境卫生
---- 第二节 学校卫生
---- 第三节 食品卫生监督
---- 第四节 劳动卫生
---- 第五节 改水降氟与地方病防治
---- 第六节 健康教育
第三十四编 体育
-- 第一章 机构
-- 第二章 学校体育
---- 第一节 中、小学体育
---- 第二节 省级传统体育项目学校
---- 第三节 师资力量
-- 第三章 群众体育
---- 第一节 农民体育
---- 第二节 职工体育
---- 第三节 老年体育
-- 第四章 竞技体育
---- 第一节 田径
---- 第二节 球类
---- 第三节 游泳
---- 第四节 棋类
---- 第五节 射击
-- 第五章 体育竞赛
---- 第一节 县、区历届运动会
---- 第二节 地、市级历届运动会
-- 第六章 人才设施
---- 第一节 人才培养
---- 第二节 体育设施
第三十五编 民族宗教
-- 第一章 民族
---- 第一节 办事机构
---- 第二节 民族政策
---- 第三节 民族分布
---- 第四节 少数民族干部培养
---- 第五节 民族经济
---- 第六节 回族
---- 第七节 满族
---- 第八节 其它少数民族
-- 第二章 宗教
---- 第一节 宗教管理
---- 第二节 佛教
---- 第三节 伊斯兰教
---- 第四节 天主教
---- 第五节 基督教
---- 第六节 宗教人物
第三十六编 风俗 谣谚 方言
-- 第一章 风俗
---- 第一节 生活习俗
---- 第二节 节 令习俗
---- 第三节 公历节日 纪念日
---- 第四节 礼仪习俗
---- 第五节 礼节
---- 第六节 旧俗
-- 第二章 歌谣
---- 第一节 义和团歌谣
---- 第二节 建国前歌谣
---- 第三节 建国后歌谣
-- 第三章 谚语
---- 第一节 耕种
---- 第二节 植树
---- 第三节 气象
---- 第四节 时令
---- 第五节 勤俭节约
---- 第六节 健康
---- 第七节 团结 信用
---- 第八节 读书学习
---- 第九节 经商
---- 第十节 其它
-- 第四章 俗语 歇后语
---- 第一节 俗语
---- 第二节 歇后语
-- 第五章 方言
---- 第一节 语音
---- 第二节 声母
---- 第三节 声调
---- 第四节 词汇
---- 第五节 俚语
第三十七编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吕琦
---- 扈蒙
---- 扈载
---- 韩延徽
---- 吕端
---- 杨皙
---- 李士瞻
---- 施礼
---- 纪谆
---- 李侃
---- 刘体乾
---- 路坦
---- 谢兆玺
---- 张景尧
---- 杨印
---- 马庆恩
---- 彭龄
---- 江连海
---- 解锡桂
---- 王荣标
---- 白云鹏
---- 马绍亭
---- 马守会
---- 曹乃康
---- 马钟琇
---- 魏联升
---- 崔立斋
---- 阎立宣
---- 信美臣
---- 苗玉珍
---- 金玉兰
---- 解承武
---- 高昆山
---- 王侠林
---- 郭增恺
---- 贾冬樵
---- 赵桐珊
---- 马熙春
---- 李景韩
---- 马龙伯
---- 林枫
---- 孙家彬
---- 孟宪铭
---- 马玉如
---- 韩庆云
---- 贾桂兰
---- 骆玉笙
---- 张榜华
---- 徐立树
---- 刘佑东
---- 朱占元
---- 郭卓辛
---- 黄诚
---- 马庆华
---- 赵金花
---- 高玉龙
---- 张伯华
---- 杨国珍
---- 杨景惠
---- 张士杰
---- 李德贵
-- 第二章 人物简介
---- 王占元
---- 高鸿志
---- 李振钧
---- 韩学康
---- 李再云
---- 李宏图
---- 龚占海
---- 杨万清
---- 周瑞华
---- 倪秀玲
-- 第三章 人物表
丛录
历届编 委会组成人员
限外辑要
廊坊龙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编后记
《廊坊安次志》提供资料人员名单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