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县三岔区志
格式:PDF
费用:16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一、《三岔区志》是在继承我国编史修志优良传统的基楚上,力求存真求实,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编写成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统一的地方信史。
二、《三岔区志》上限为19ll年下限为1982年。但根据事物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应追溯者即追溯,当延伸者亦延伸。
目录
封面
简阳县·三岔区志
单位志审查验收表
图片
--
三岔区行政区划图
--
原三岔坝场镇旧貌鸟瞰围
--
新建三岔坝场镇图
--
三岔区公所大楼
--
毛家沱水电站
序
三岔区志编写领导小组
凡例
目录
第一篇 概述
第二篇 大事记
--
第一章 大事年表
--
第二章 大事记述
----
第一节 红灯教火焚天主堂
----
第二节 霍勤炜智惩洋教徒
----
第三节 参加保路同志会活动
----
第四节 李勋华冤案
----
第五节 丹景山“皇帝”谋反
----
第六节 刘氏兄弟“煮豆燃箕”
----
第七节 禁烟与销烟骗局
----
第八节 抗苛捐
----
第九节 元霄节惩恶少
----
第十节 无辜处女遭活埋
----
第十一节 发生在保甲局的杀人案
----
第十二节 抗盐捐
----
第十三节 轰动三岔坝的谋夫案
----
第十四节 抢亲
----
第十五节 逆予杀父
----
第十六节 吃大户
----
第十七节 惩流氓
----
第十八节 陈廷渝枪杀余二爷
----
第十九节 假案诬良
----
第二十节 五保户遭抢被害
第三篇 建置沿革
--
第一章 古平泉县建置沿革
----
第一节 平泉县治遗址考证
----
第二节 平泉县建置沿革考
----
第三节 平泉县历任职官考
----
第四节 州獽人之说考
----
第五节 地荒废治柝
--
第二章 清代地方建置概况
--
第三章 民国地方建置演变
--
第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区乡建置变化
第四篇 天文气象
--
第一章 天文
--
第二章 气象
----
第一节 日照
----
第二节 气温
----
第三节 雨量
----
第四节 月占
----
第五节 农谚测天
第五篇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地理位置
--
第二章 面积
--
第三章 人口
--
第四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机构及人员设置
----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
----
第三节 取得的成效
--
第五章 地貌地质
----
第一节 地貌
----
第二节 地质
----
第三节 山脉
----
第四节 河流
----
第五节 名泉古堰
--
第六章 土壤
第六篇 自然资源
--
第一章 动物
----
第一节 野兽
----
第二节 野禽
----
第三节 家畜
----
第四节 家禽
----
第五节 水生动物
----
第六节 两栖动物
----
第七节 昆虫
----
第八节 动物名录
--
第二章 植物
----
第一节 珍优树木
----
第二节 经济林木
----
第三节 药材
----
第四节 花木
----
第五节 农作物
----
第六节 蔬莱
----
第七节 植物名录
--
第三章 矿物
----
第一节 矿物简介
----
第二节 矿物名录
第七篇 灾异
--
第一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旱灾
----
第二节 水灾
----
第三节 雹灾
----
第四节 风灾
----
第五节 霜冻
----
第六节 滑坡(泥石流)
----
第七节 病疫
----
第八节 鼠害
----
第九节 农作物病虫害
----
第十节 地震
----
第十一节 其它灾异
--
第二章 人为灾害
----
第一节 兵燹
----
第二节 火灾
----
第三节 触电
----
第四节 农药污染
----
第五节 沼气窒息
----
第六节 三废污染
第八篇 水利电力
--
第一章 水文及地下水
----
第一节 水文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二章 旧时水利状况
----
第一节 水源利用
----
第二节 取水工具
----
第三节 权、法纷纠
----
第四节 抗灾办法
--
第三章 开发与利用
----
第一节 引蓄设施
----
第二节 提灌设施
--
第四章 三岔水库
----
第一节 选址报批
----
第二节 工程规模
----
第三节 移民安置
----
第四节 水利效益
----
第五节 水粮水费
----
第六节 综合经营
----
第七节 管理机构
--
第五章 电力
----
第一节 自建电力
----
第二节 用电情况
----
第三节 配电管理
第九篇 农业
--
第一章 土地制度沿革
--
第二章 生产方式
----
第一节 雇工
----
第二节 自耕
----
第三节 换工
----
第四节 大兵团作战
----
第五节 大寨式评工记分
----
第六节 生产责制任
--
第三章 生产工具
----
第—节 手工工具
----
第二节 半机械化
----
第三节 机械化
--
第四章 农作物
----
第一节 粮食
----
第二节 棉花
----
第三节 油料
----
第四节 小宗经济作物
----
第五节 绿肥
--
第五章 耕作技术
----
第一节 土地利用
----
第二节 农用种子
----
第三节 肥料
----
第四节 栽培
----
第五节 植保
--
第六章 农田建设
----
第一节 改田改土
----
第二节 沼气建设
--
第七章 收入分配
第十篇 林牧、副、渔
--
第一章 林业
----
第一节 植被种属
----
第二节 生态变化
----
第三节 造林护林
----
第四节 林木效益
----
第五节 古珍名树
--
第二章 畜牧
----
第一节 生产变化
----
第二节 管理机构
--
第三章 副业
--
第四章 渔业
第十一篇 工业
--
第一章 国营、供销企业
----
第一节 粮油加工
----
第二节 轧花脱绒
----
第三节 食品、酿造
----
第四节 农机管理
--
第二章 社队企业
----
第一节 建筑材料
----
第二节 机具制造
----
第三节 土陶染整与缝纫修制
第十二篇 商业
--
第一章 农村集市贸易
--
第二章 合营合作商业
--
第三章 社队企业商业
--
第四章 供销合作商业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合作社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作事业
--
第五章 国营商业
----
第一节 粮油管理站
----
第二节 专卖公司
----
第三节 食品站
----
第四节 种子站
----
第五节 物资站
----
第六节 煤站
第十三篇 财税·金融·工商
--
第一章 财税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历届人员更迭
----
第三节 田赋征收
----
第四节 各项税收
----
第五节 财政收支
--
第二章 金融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金融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金融
--
第三章 工商行政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场期沿革
----
第三节 市场管理
----
第四节 工商登记管理
----
第五节 个体经济管理
----
第六节 合同、商标、广告管理
第十四篇 交通·邮电
--
第一章 交通
----
第一节 古道古桥
----
第二节 公路桥梁
----
第三节 运输工具
----
第四节 岁修群养
----
第五节 交通管理
----
第六节 机构设置
--
第二章 邮电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邮电事业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国的区乡邮电建设
第十五篇 政治·军事
--
第一章 政治
----
第一节 地方权力机构
----
第二节 地方政权机构
----
第三节 民政
--
第二章 党派群团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
----
第二节 民社党
----
第三节 青年党
----
第四节 三青团
----
第五节 中国共产党
----
第六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七节 工会
----
第八节 妇女联合会
----
第九节 工商联合会
----
第十节 中苏友好协会
----
第十一节 农民协会
--
第三章 军事
----
第一节 民国地方武装及兵役制度
----
第二节 人民军事
--
第四章 政法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政法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制建设
第十六篇 教育
--
第一章 学校
----
第一节 私塾
----
第二节 小学
----
第三节 中学
----
第四节 幼儿教育
----
第五节 成人教育
--
第二章 教师
----
第一节 教师的社会地位
----
第二节 师资进修与培训
----
第三节 教师工资福利
--
第三章 教材教法
----
第一节 教材
----
第二节 教法
----
第三节 劳动实践
----
第四节 社会活动
----
第五节 团队活动
--
第四章 经费
第十七篇 文化体育
--
第一章 文学艺术
----
第一节 文学
----
第二节 戏剧
----
第三节 歌曲
----
第四节 书画艺术
--
第二章 广播
--
第三章 电视
--
笫四章 电影
--
第五章 文化站
--
第六章 体育
----
第一节 球类
----
第二节 游泳
----
第三节 田径
----
第四节 体操
----
第五节 武术
第十八篇 医药卫生
--
第一章 医生
----
第一节 中医
----
第二节 西医
--
第二章 流行疾病
----
第一节 天花
----
第二节 痢疾
----
第三节 麻疹
----
第四节 疟疾
----
第五节 霍乱
----
第六节 钩虫病与结核病
--
第三章 医疗机构
----
第一节 私营药店及行医方式
----
第二节 卫生协会
----
第三节 联合诊所
----
第四节 卫生院
----
第五节 医疗站及赤脚医生
--
第四章 疾病防治
----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二节 防疫工作
----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
第四节 大骨节病防治
--
第五章 妇幼保健
----
第一节 新法接生
----
第二节 妇女保健
----
第三节 幼儿保健
----
第四节 节育措施
第十九篇 文物·古迹
--
第一章 古城遗址
--
第二章 古寨
----
第一节 关爷山寨
----
第二节 安靖寨
----
第三节 福寿山寨
--
第三章 古建筑
----
第一节 古桥
----
第二节 平泉井
----
第三节 古寺
----
第四节 古塔
--
第四章 摩岩石刻
----
第一节 白马院石刻
----
第二节 文家沟石刻
----
第三节 古河埝石刻巨狮
----
第四节 千佛岩石刻
--
第五章 古墓葬
----
第一节 太子墓
----
第二节 易官坟
----
第三节 庙儿山明墓
----
第四节 刘声扬墓
--
第六章 金石书画
----
第一节 金石
----
第二节 书画
--
第七章 出土器物
--
第八章 地方风物
第二十篇 社会风土
--
第一章 宗教
----
第一节 儒教
----
第二节 释教
----
第三节 道教
----
第四节 天主教
--
第二章 社会组织
----
第一节 一贯道
----
第二节 哥老会
----
第三节 叙永乐
----
第四节 信诚联谊会
----
第五节 游击队
----
第六节 协进会
----
第七节 青年学会
----
第八节 三六弟兄团
----
第九节 大同青年社
----
第十节 正义联谊社
----
第十一节 益友学会
----
第十二节 青年联谊会
----
第十三节 青年自治会
----
第十四节 忠勇会
----
第十五节 大成会
--
第三章 姓氏祠会
----
第一节 姓氏
----
第二节 会馆
----
第三节 宗祠
----
第四节 家族组织
----
第五节 族规族法
--
第四章 各种行会
--
第五章 风俗习惯
----
第一节 嫁娶
----
第二节 丧葬
----
第三节 祝寿
----
第四节 拜年
--
第六章 庙会节日
----
第一节 庙会
----
第二节 节日
--
第七章 劣风陋习
----
第一节 劣风
----
第二节 陋习
--
第八章 封建迷信
----
第一节 旧习
----
第二节 禁忌
----
第三节 迷信
--
第九章 民谚方言
----
第一节 民谚
----
第二节 方言
----
第三节 容笈语
----
第四节 歇后语
----
第五节 行话
----
第六节 民歌
----
第七节 民谣
----
第八节 儿歌
----
第九节 谜语
----
第十节 民间文艺
--
第十章 民间传说
--
第十一章 新风尚
----
第一节 新节日
----
第二节 信科学
----
第三节 婚姻自主
----
第四节 殡葬改革
----
第五节 五讲四美
--
第十二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物质生活
----
第二节 文化生活
第二十一篇 人物
--
第一章 古代人物
----
李淳风
----
刘诲
----
刘松老
----
刘光祖
----
刘伯熊
----
辛大成
----
刘树桢
----
李煌
----
李琏奇
----
汪潮元
----
刘肇康
--
第二章 近、现代人物
----
第一节 军政人物
------
刘存厚
------
刘焕门
------
刘肇乾
------
陈书农
------
汪匣锋
------
廖震
------
李伯玉
------
方超
------
李霜如
------
黄筠
------
刘存民
------
汪烈
------
徐鹤轩
------
毛克生
----
第二节 文教人物
------
李德恒
------
陶显明
------
方德风
------
徐光烈
------
胡鹤龄
------
曾泽溥
------
毛鸿沛
------
汪希圣
------
汪雨池
------
苏高武
------
陈价人
------
胡等明
------
胡皋如
------
李道生
------
陈定远
------
吴平安
------
汪晓梅
----
第三节 社会闻人
------
叶先林
------
肖坤鉴
------
毛辉光
------
鄢文富
------
鄢邦藩
------
汪敬之
------
毛纯串
------
徐长富
------
黄锡
------
汪荣禄
------
张明玲
------
李枝茂
------
朱廷和
------
徐陈氏
------
李永芳
------
汪全贵
------
戢荣启
------
汪文斗
------
黄太铨
----
第四节 医卫人物
------
肖乾醇
------
徐世模
------
阎文金
------
毛在成
------
胡义勋
------
汪炳能
------
朱容焜
------
陶丕
------
汪之武
------
肖铸廷
------
方子静
------
余伯华
------
陈吉堂
------
柴龙山
------
张赞云
------
方体诚
------
罗炳耀
------
汪翼
------
廖自修
------
毛秋圃
------
释明朗
----
第五节 烈士英名
------
汤洪江
------
夏飞驰
------
曾在明
------
陈上卿
------
郭训良
------
曾致中
------
刘继先
------
徐睿
------
周楷
------
曾宜弟
------
蔡锡培
------
毛静秋
------
万孝周
------
魏淑清
------
钟文全
------
戢翠华
----
第六节 能工巧匠
------
彭仕忠
------
肖孟兰
------
李功廷
------
李青山
------
胡玉安
------
唐开清
------
汪华廷
------
万泽发
------
毛三师
--
第三章 今人
----
第一节 功臣模范
------
李言
------
(余)万安
------
袁茂江
------
李建文
------
蔡明芳
----
第二节 长寿老人
------
李马氏
------
汪九龄
------
傅治成
------
傅国轩
------
李郑氏
------
胡素贞
------
毛全贞
------
毛碧全
----
第三节 今人事略
第二十二篇 诗文辑存
--
第一章 唐·后蜀·宋、明
----
韦皋
----
王归璞
----
苏轼
----
周次元
----
句轸
----
邓权
----
惠德禅师普明和尚
--
第二章 清代
----
福田山人
----
官思晋
----
刘清举
----
李大美
----
毛锡圭
----
黄纪云
----
汪金锡
----
汪鼎元
----
汪治
----
汪克宾
----
汪涔恩
----
汪克光
----
汪品章
----
应克成
----
毛溥
----
戢字林
----
汪炳星
--
第三章 民国
----
汪雨池
----
汪梦龄
----
陈象离
----
鄢武成
----
胡光基
----
朱廷爵
----
陈介入
----
陈作宾
----
陈铭武
----
陈怀山
----
陈全
----
陈邦润
----
陈国典
----
曾子浚
----
陈孝山
----
陈茂林
----
刘声扬
----
戢树铭
----
余珍卿
----
方玺
----
汪文澜
----
廖国华
----
汪晓梅
----
汪赞襄
----
付沛守
----
刘存厚
----
刘有三
----
刘培之
----
张廉修
----
孙守正
----
胡等明
----
胡宰正
----
胡皋如
----
陈书农
----
陈三策
----
陈本舜
----
陈本奎
----
陈应钟
----
胡笃卿
----
朱以真
----
汪宜君
----
李道生
----
黄伟章
----
廖汝贤
----
袁志岑
----
毛秋圃
----
吴平安
----
郑文
----
毛得胜
--
第四章 今人
----
何郝炬
----
李培根
----
汪石夫
第二十三篇 附录
编后语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