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气象志

深圳市气象志

格式:PDF
费用:9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深圳市气象志》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全面真实地反映深圳市气象事业的历史与现状。 二、本志记事上起于1952年5月筹建宝安县气象站,建置沿革和某些源远流长之大事适当上溯至事物的发端;下限断至2006年12月。

出版时间: 2009年05月

目录

封面
深圳市气象志
图片
-- 1991年2月,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右二)视察深圳市气象台。
-- 1991年8月,广东省气象局局长李明经(中)陪同加拿大气象代表团参观深圳市气象台(右一为兰·古德博士,加拿大政府环境部副部长)。
-- 1992年12月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叶笃正先生(右二)到深圳市气象台参观指导。
-- 1999年10月6日,广东省气象局局长余勇(左二)陪同香港天文台台长林鸿鋆(左三)到深圳市气象局参观指导。
-- 2004年10月,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左二)在深圳市气象局视察工作。
-- 2005年3月,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右二)视察深圳气象灾害预警雷达建设。
-- 2005年12月,广东省气象局局长余勇(左二)陪同中国气象局王守荣副局长(前排居中)视察深圳市气象台。
-- 2006年5月,中国气象局张文建副局长(二排居中)来深圳市气象局指导并参加雷达验收。
-- 1991年6月,深圳市市长郑良玉(右一)到深圳市气象台视察。
-- 1992年7月,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温克刚(右三)、深圳市副市长李广镇(右二)视察深圳市气象台。
-- 1999年12月,深圳市副市长卓钦锐(前一)视察深圳市气象台。
-- 2002年3月,深圳市副市长梁道行(左二)在深圳市气象台指导工作。
-- 2003年9月,“杜鹃”台风登陆深圳,深圳市常务副市长李德成(右二)、常务副市长许宗衡(左一)、副市长梁道行(左三)到深圳市气象台指导抗击台风工作。
-- 2004年8月,深圳市委副秘书长李一康(左一)到深圳市气象局指导工作。
-- 2005年1O月,深圳市副市长吕锐锋(前排居中)带领市政府十五个部门到气象灾害预警雷达建设工地协调解决建设有关问题。
-- 2005年12月,世界气象组织热带气象研究工作组会议在深圳举行。
-- 2004年5月,深圳市气象局召开首届特聘专家会议。图为处以上领导、技术骨干与特聘专家合影。
-- 2005年7月,深圳市气象局与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合作,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
-- 2006年5月,深圳市气象局与深圳市应急指挥中心联合召开《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2006年修订版)宣贯会。
-- 2006年11月,深圳市政协举行“关注海洋”专题议政会。图为深圳市气象局副局长王延青(左一)在会上作报告。此次会议深圳市气象局还与深圳市海事局建立了信息互换机制。
-- 2006年11月30日,深圳市气象减灾学会举办了首届年会——“市防灾应急气象保障技术研讨会”。
-- 2004年6月,在深圳市气象局召开深圳市气象志愿者成立大会。
-- 2005年1月,深圳市防雷协会成立。图为市防雷协会会员单位在深圳迎宾馆的合影。
-- 2004年7月22日,深圳市气象减灾学会成立。图为市减灾学会会员合影。
-- 2006年9月,深圳市气象局局长黄兢基一行到俄罗斯、匈牙利气象水文局和香港天文台进行工作交流。
-- 2006年8月,第十八届“非洲之角”气候展望论坛中国代表合影。
-- 第十八届“非洲之角”气候展望论坛中王延青副局长与大会主席互赠礼物。
-- 2006年8月,深圳市气象局科技业务人员在NOAA中心和VAISALA公司学习培训。
-- 竹子林雷达塔
-- 2005年12月31日20时,地面观测业务正式切换到竹子林园博园内的新址。
-- 石岩观测基地
-- 深圳市海上田园区域气象站
-- 流花油田石油平台自动气象站
-- 20世纪80年代初的宝安气象站
-- 20世纪50年代初的宝安气象站
-- 蔡屋围业务大楼
-- 蔡屋围观测场
-- 安装在石岩的闪电定位仪器
-- 新一代自动气象站
-- 风廓线仪
-- 气象应急移动车
-- 卫星地面站
-- 现有数字化制作设备
-- 预报业务大厅
-- 西丽果场生态监测站
-- 西部通道大桥建设保障服务
-- 盐田港风场研究保障服务
-- 月亮湾视频监控
-- 西乡码头视频监控
-- 气象灾害视频专业服务系统
-- 预报员在深圳都市频道“第一现场”预报天气
-- 1994年7月22日,深圳市首次发布暴雨预警信号
-- “都市新气象”栏目
-- “亚平”轮应急抢险保障服务
-- “深圳市新一代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与创新研究”课题鉴定会
-- “城市建设的气象影响评估”专家评审会
-- 人影作业飞机
-- 实施人影作业后效果
-- 2006年3月23日,结合世界气象日宣传主题,联合市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举办了“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暨3·23气象服务进社区”大型公益活动。
-- “气象百科”在地铁中播出
-- 12121启用新闻发布会
-- 公交车体宣传
-- 校园气象站
-- 气象科普咨询服务
-- 民心桥答记者问
-- “华风奖”全国气象行业首届文艺汇演比赛。深圳市气象局组织编排的集体舞蹈《雷雨情》节目于2006年6月28日参加了广东省气象系统文艺汇演比赛,获得二等奖,2006年11月13日,参加了全国气象行业文艺汇演比赛,获得优秀奖,取得全国50个参赛单位总排名第24名的好成绩。
-- 2006年6月28日,深圳市气象局举办纪念建党85周年暨表彰先进大会,办公室、预报处、服务中心等党支部受到先进表彰。
-- 市气象局组织党员参加广东省气象系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三有一好”演讲比赛并获得优秀奖。
-- 2006年10月,深圳市气象局组织代表队参加第二届气象系统“东江杯”羽毛球比赛,获得男子团体第六名和女子团体第五名。
--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自动站
-- 711雷达天线
-- 711雷达操控台
--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影视中心设备
--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卫星接收器
-- 气象无线传真接收天线
-- 雷达联防用的对讲机
-- 气象警报系统发射机
-- 气象通信接收机
-- 气象无线传真接收机
-- 综合时间剖面图记录簿
-- 时间剖面图
《深圳市气象志》编纂委员会
《深圳市气象志》编纂人员
序言
出版说明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深圳市气象机构与人员队伍
-- 第一节 深圳市气象局(台)
---- 一、机构职能
---- 二、人员队伍
-- 第二节 民航深圳航务管理站气象台
---- 一、机构职能
---- 二、人员队伍
-- 第三节 直升机场气象台
---- 一、机构职能
---- 二、人员队伍
-- 第四节 气象社团
---- 一、深圳市气象减灾学会
---- 二、深圳市防雷协会
-- 第五节 气象志愿者
第二章 深圳市气象机构内部机构设置与管理
-- 第一节 深圳市气象局(台)
---- 一、干部任免与管理
---- 二、机构设置与职能
---- 三、专业技术职务评聘
---- 四、精神文明建设
---- 五、党建、纪检与监察
-- 第二节 民航深圳航务管理站气象台
---- 一、内部机构设置
---- 二、观测场地和主要气象设备
---- 三、观测规范和观测项目
-- 第三节 直升机场气象台
---- 一、内部机构设置
---- 二、观测规范和观测项目
-- 第四节 气象社团
---- 一、气象减灾学会
---- 二、深圳市防雷协会
第三章 气象业务
-- 第一节 大气探测
---- 一、地面气象观测
---- 二、区域气象观测网
---- 三、雷达探测
---- 四、特种观测
---- 五、气象卫星监测
-- 第二节 气象通信与气象资料
---- 一、传统气象通信
---- 二、计算机网络通信
---- 三、实时通信网络系统
---- 四、气象资料的收集和管理
-- 第三节 天气预报
---- 一、预报业务
---- 二、预报技术
---- 三、灾害天气预警信号发布
---- 四、部门联动与社会响应
-- 第四节 防雷减灾
---- 一、雷暴、雷灾
---- 二、雷电防护
-- 第五节 人工影响天气
第四章 气象服务
-- 第一节 决策气象服务
---- 一、重大灾害天气服务
---- 二、重大活动、节假日服务
---- 三、应急气象保障服务
---- 四、决策气象服务网站
-- 第二节 公众气象服务
---- 一、气象影视
---- 二、报纸
---- 三、12121电话
---- 四、手机短信
---- 五、公众网站
-- 第三节 专业专项服务
---- 一、航空气象服务
---- 二、城市和森林火险服务
---- 三、交通预报服务
---- 四、农业气象服务
---- 五、专题气候分析
---- 六、专业有偿服务
第五章 气象行业管理
-- 第一节 防雷管理
-- 第二节 气球管理
-- 第三节 行政审批
-- 第四节 非行政许可
-- 第五节 气象灾害防御管理
第六章 气象科研、人员培训和对外交流
-- 第一节 气象科研
---- 一、概况
---- 二、主要科研成果
---- 三、自动气象站
-- 第二节 人员培训
-- 第三节 对外交流
-- 第四节 气象减灾学会
---- 一、交流与培训
---- 二、科普与宣传
-- 第五节 深圳市防雷协会
---- 一、交流与培训
---- 二、科普与宣传
第七章 气候资源和气候特征
-- 第一节 气候资源
---- 一、太阳能资源
---- 二、热量资源
---- 三、水资源
---- 四、风能资源
-- 第二节 四季划分及各季气候特征
---- 一、春季(2月6日—4月23日)
---- 二、夏季(4月24日—10月25日)
---- 三、秋冬(10月26日—翌年1月11日)
---- 四、冬季(1月12日—2月5日)
-- 第三节 农业气候区划
---- 一、农业气候区划原则与指标
---- 二、农业气候区划
-- 第四节 气候资料汇编
---- 一、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资料
---- 二、深圳市直升机场气象资料
---- 三、宝安机场气象资料
第八章 主要灾害性天气
-- 第一节 热带气旋
---- 一、强度划分
---- 二、对深圳有影响的热带气旋的年、月分布
---- 三、对深圳有严重影响的热带气旋
-- 第二节 暴雨
---- 一、暴雨的平均状况
---- 二、暴雨日数的时间分布
---- 三、暴雨的初终日期
---- 四、暴雨的地区分布
---- 五、暴雨强度
-- 第三节 强对流天气
---- 一、雷暴
---- 二、短时雷雨大风、冰雹、龙卷
-- 第四节 高温
---- 一、高温天气的年分布
---- 二、高温天气的月分布
---- 三、连续高温过程
-- 第五节 寒潮低温
---- 一、寒潮和强冷空气
---- 二、低温
-- 第六节 低温阴雨
---- 一、出现时间和次数
---- 二、强度和类型
---- 三、“倒春寒”天气
-- 第七节 大雾
---- 一、大雾的年、月分布
---- 二、连续性大雾
-- 第八节 灰霾
---- 一、灰霾的年分布
---- 二、灰霾的月、季分布
-- 第九节 干旱
---- 一、干旱概况
---- 二、干旱的平均状况
---- 三、春旱
---- 四、秋旱
---- 五、连旱
-- 第十节 城市建设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 一、城市的热岛效应影响四季划分
---- 二、持续高温加剧,平均气温升高
---- 三、相对湿度下降
---- 四、日照减少
---- 五、水平能见度下降
---- 六、灰霾现象日趋严重
---- 七、极端降水加剧
---- 八、城市建设对风的影响
第九章 气候变化
-- 第一节 清代的气候状况
---- 一、清康熙时期对气候的描述
---- 二、清嘉庆时期对气候的描述
-- 第二节 建站前的气候状况
-- 第三节 建站后的气候变化
-- 第四节 建特区后的气候变化
第十章 重要气候事件
-- 第一节 1952年以前的自然灾害
-- 第二节 1952—2006年重要气候事件
附录一 规章及重要文件
附录二 预警信号的沿革
-- 深圳经济特区防洪、防风规定(1994年)
-- 深圳经济特区防洪、防风规定(1996年)
-- 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103号)
-- 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151号)
主编简介
-- 钟保粦
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