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媒人物志

中国新闻传媒人物志

格式:PDF
费用:1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序 经过两年多的爬梳洗剔,凝聚着众人心血与智慧的《中国新 闻传媒人物志》丛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此书由中国新闻史学会 与北京上德经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擘画,包括北京大学、清 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河北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等在内的18所高校及单位的近 70位研究人员参与编写,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方汉奇教授担 任顾问。 在中国新闻史的研究中,有关新闻人物的研究始终处于薄弱 状态,改革开放以后这方面的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一度出现繁荣 局面,但比之新闻史研究的其他领域,人物研究始终是个短板, 缺乏整体布局与系统性。 有关新闻人物的研究最初出现于《中国新闻年鉴》以及方汉 奇教授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等书中。由于此类撰述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新闻人物只是其中的 一部分,内容含量自然十分有限。之后有尹韵公研究员主编的 《中国新闻界人物》出版,该书是对《中国新闻年鉴》所列新闻 人物的拓展,每个人物均配有千字左右的小传。其间亦有一些著 名报人的传记出版,如《王韬评传》、《报人张季鸾先生传》、 《范长江传》等;也有依托纪念活动编撰的专集、回忆录出版, 如《黄远生学术讨论会专集》、《人民新闻家邓拓》、《难忘穆 青》等;还有为部分声名卓著的新闻人物作传的书籍出版,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大学乔云霞教授主编的《中国名记者传略 与名篇赏析》,该书选取了45位名记者,兼有传略及作品赏析。 2011年则有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任主编、李东东任副主编、 中国新闻史学会部分研究人员参与编写的《中国红色记者》出 版,该书是国内首部对以中共著名记者为主的进步记者进行系统 梳理与介绍的书籍,收入了陈独秀、李大钊、邹韬奋、范长江、 邓拓等54位著名的“红色记者”,每个人物均有小传及代表作评 介。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有关新闻史人物的研究虽 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也有不少研究成果出现,但是由于各种原 因,它们大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一或是散见于各类文献、资料 中,或是以“非完全本”的形式出现,尚不足以反映中国历史长 河中新闻人物群像的整体面貌与特征。 《中国新闻传媒人物志》丛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 陷。该书突破了观念与框架上的局限,立足于清末民初以来中国 新闻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按照时间顺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新 闻人物近百位;体例与编写方式亦有所不同,每位人物均配有一 幅照片、一则评传、代表作若干,篇幅约25000字左右,总字数计 有250万字,分十辑出版,大大拓展了内容空间。 编写思路的变化以及内容空间的拓展,不但使近百位新闻人 物的面目更为清晰,形象更加丰满,也使其职业操守和精神品格 有如一条红线贯彻始终,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不同阶段和时间节 点上。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自19世纪70年代国人自办真正意义 上的报刊以来,从“锼园老民”到“饮冰室主人”,从邹韬奋的 《萍踪寄语》到范长江的《塞上行》,历史上杰出的新闻人无不 怀揣“开启民智、救亡强国”的理想,立言议政,著文报国。为 了顺应时代潮流,追求人类进步,他们“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 章”;为了坚持真理、伸张正义,他们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了尽可能接近事实真相,他们排除各 种主客观因素的干扰,不以世俗短见遮蔽是非功过,不做阿谀奉 迎的文章,勇敢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总之,他们以自己的努 力与坚守实现了社会大众对于职业记者的期许,同时也成为了一 个大写的人。 当今时代的社会环境虽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新闻记 者的职业精神与操守却不应当有所改变。尤其是在中国社会进一 步加快转型和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更需要新闻记者以清醒的头 脑和高度的职业敏感观察、分析问题,做负责任的报道者。正如 范长江先生所言: “这个社会需要无数有操守的记者代表人民的 利益而奋斗”。《中国新闻传媒人物志》丛书所奉献的正是这样 的范例和样本。中国新闻史学会愿以此与广大的媒体人和新闻学 子共勉。 程曼丽写于北大燕园 2014年5月1日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

目录

封面
封底
版权页
编委会组成名单

目录
海上报业才子狄平子
-- 生于名门望族家、常怀变法图强心
-- 创办《时报》,革新报纸业务
-- 创新报刊业务,引领报业风潮
-- 创办有正书局,为保存古代文化居功甚伟
-- 多报并举,齐头并进
-- 晚年多遭变故,经营日渐惨淡
狄平子作品选
-- 庚子纪事
-- 安南风土记
-- 志不坏肉身
报界先驱林白水
-- 社会环境造就了林白水的爱国情操
-- 从教育救国到用白话报唤醒民众
-- 倾尽心血办报成为反抗专制的斗士
-- 对新闻学的主要贡献
林白水作品选
-- 论看报的好处
-- 做百姓的事业
-- 论今日舆论界之责任
-- 本报复业宣言
-- 赶猪运动
-- 洗刷得干干净净
-- 乱世的人才
-- 官僚之运气
笔端常带感情—一“言论骄子”梁启超
-- 从少年举人到变法先驱
-- 从“一人报”到“一党报”
-- 个人报刊事业的顶点
-- 从指导立宪到学术救中国
-- “去塞求通” “耳目喉舌”的报刊理论
-- “忠于事理” “适于时势”的舆论观
-- “笔锋常带感情”的梁氏笔法
-- 一代奇才的逝世
梁启超作品选
--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 少年中国说(节选)
-- 呵旁观者文(节选)
-- 拟讨专制政体檄
杰出报业家汪汉溪
-- 虽历任官场数职却依然克勤克俭
-- 《新闻报》易主后转亏为盈
-- 审时度势下机智的市场定位
-- 广告与发行的关系
-- 从“五四运动”看《新闻报》的政治言论
-- 运筹帷幄地管理人才
-- 令人钦佩的一代新闻实践者
汪汉溪作品选
-- 新闻事业困难之原因
史量才与申报
-- 少年附生愤而西学
-- 《时报》“息楼”结识报界英豪
-- 量才录用重造《申报》
-- 打造报业托拉斯,做中国的“北岩”
-- 风雨《申报》,沉浮人生
史量才作品选
-- 申报发行二万号纪念
“元老记者”于右任
-- “少小乡村学牧羊”:童年寒苦和少年求学
-- “革命才能不自囚”:萌发反清思想,为革命而办报
-- “一支笔,十万枪”:锲而不舍,手创四报
-- 舆论观的进步与缺陷:代表国民,监督政府
-- “为万世开太平”:为大局办报,务实致用
-- 延续文人论政传统,追求新闻自由
-- “山之上,国有殇”:北望大陆
于右任作品选
-- 寄《新民丛报》书
-- 《神州日报》发刊词
-- 中国万岁 民立万岁
-- 亡国三恶因
-- 误国三种人
-- 天乎…血
-- 长江上游之血水
革命报人叶楚伧
-- 主笔《中华新报》,风动岭海
-- 总编《民国日报》,再造共和
-- 书生从政,平易简朴
-- 评论雄浑,诗文富丽
叶楚伧作品选
-- 《民立报》最近宣言
-- 《民国日报》发刊辞
-- 序《民国日报》第五千号纪念刊
-- 毋为取消帝制令所播弄
-- 萧曹房杜之梁士诒
-- 谨书黄克强先生
-- 清河生(效唐人体)
报界奇才黄远生
-- 不做知县,去日本学习法律
-- “堕落新闻”时代独树一帜,开新闻通讯先河
-- 抓大事系统报道,写政治斗争实录
-- 通讯形式多样,表达方式丰富
-- 主张新闻真实客观,提倡做“四能”记者
-- 扑朔迷离的被杀案,尘埃落定
黄远生作品选
-- 少年中国之自白
-- 本报之新生命
-- 外交部之厨子
-- 忏悔录(节录)
富有传奇色彩的女观察家——美国进步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 全美闻名的“激进分子”
-- 哪里有革命,哪里就有她的身影
-- 向东方,到中国去
-- 叶落归“根”魂回中国
斯特朗作品选
-- 布尔什维克的第一个春天
-- 关于中秋月、U 2飞机、和平
-- 同八路军在一起
报界巨子 新闻导师邵飘萍
-- 以新闻为志业
-- 挥笔讨袁锋芒毕现
-- “特别通讯”风靡沪上
-- 自立门户《京报》诞生
-- 立新闻为学术
-- 以身殉报
邵飘萍作品选
-- 与驻日陆公使晤谈记
-- 我国与世界战局(一四) ——中德国交断绝/今后种种问题
-- 教育与社会及政治
-- 《京报》三年来之回顾
-- 我国新闻学进步之趋势
-- 从新闻学上批评院秘厅对新闻界之态度
-- 飘萍启事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