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通志(第三分册)

中国海关通志(第三分册)

格式:PDF
费用:2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地记述中国海关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二、本志按海关业务门类设置篇目。以海关事业发展为主线,对与主线 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了适当记述。 三、本志贯通古今,详今明古,记事时限上自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年),下迄2008年年底。为保持事项的完整性,适当上溯(如古代关津 的设立)或下延(如各地海关卷中关长名录延至2010年年底,人物篇中海 关总署历任领导班子成员延至2011年2月)。 四、本志记事空间为中国大陆地区,对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未作 专门记述。 五、本志采用卷、篇、章、节、目结构形式。全书共分四卷,古代卷 (1840年以前),设4篇;近代卷(1840年-1949年),设12篇;当代卷 (1949年-2008年),设15篇;各地海关卷(46个海关直属单位),设7篇; 前设总述、大事记,后设人物、专记、附录等。 六、本志体裁为述、记、志、传、图、表、录,以志为主。 七、本志横分门类,纵述史实,卷、篇前设综述、概述,章下设无题概 述,以对内容作必要的概括和提示。 八、本志人物坚持“生不立传”的原则。人物传以曾任一定职务和对 中国海关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或有重大影响的已故人物为记述对象,按生年排 序。在世人物作简介或列入名录。 九、本志各种统计表和与统计数据相关示意图等随文编入各篇章之中;各 种图片、照片、书影等均穿插于文中,并附加文字说明;附录辑存一些重要文 献、文件或资料。 十、本志专有名词在书后附录中集中作名词解释。 十一、本志年代表述:古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采用历史纪年,并括 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或当地解放后使用公元纪年。人物篇中当 代人物章使用公元纪年。表题用历史纪年括注公元纪年,表中及表下纪年不再 括注,用“年、月、日”表述。 十二、本志使用的各种称谓,包括国名、人名、地名、职务、党派、社会 团体、机构、企业、产品、牌号等均引自资料原文。在容易引起歧义之处加注 说明,首次出现时使用全称,其后用简称。 十三、本志中货币按当时币值记述,人民币旧币币值换算括注新币币值。 十四、本志使用的计量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沿用当时用法;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国家规定的法定计量单位。 十五、本志使用规范的现代语体文,在古代卷、近代卷中,为准确记述当 时的真实情况,采用了少数文言文词句,行文使用简化字,古籍引文及古代人 物姓名如简化后易造成误解的,仍使用繁体字,个别冷僻字加注音。 十六、本志使用的资料主要源自历史档案,部分采自书、报、期刊和口碑 资料。 十七、本志使用的统计数字以海关总署统计部门公布的为准,表中缺失的 数字以空格表示,无此数字以“一”表示。

内容时限: -2008

出版时间: 2012年01月

目录

封面
第三分册目录
当代卷
-- 第四篇 物品监管
---- 概述
---- 第一章 旅客行李物品监管
---- 第二章 邮递及快递物品监管
---- 第三章 其他物品监管
-- 第五篇 税费征管
---- 概述
---- 第一章 税则
---- 第二章 税费种类
---- 第三章 计征
---- 第四章 缴纳退补
---- 第五章 减免税
---- 第六章 区域关税合作
-- 第六篇 保税监管
---- 概述
---- 第一章 保税加工监管沿革
---- 第二章 保税加工的监管方式
---- 第三章 保税监管场所监管
---- 第四章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监管
---- 第五章 保税监控核查
-- 第七篇 查缉走私
---- 概述
---- 第一章 缉私体制
---- 第二章 查缉行邮渠道走私
---- 第三章 查缉货运渠道走私
---- 第四章 查缉非设关地走私
---- 第五章 案件处理
---- 第六章 反走私相关工作
---- 第七章 重大走私案例
-- 第八篇 海关统计
---- 概述
---- 第一章 贸易统计
---- 第二章 业务统计
---- 第三章 统计数据管理
---- 第四章 统计数据分析应用
-- 第九篇 海关稽查
---- 概述
---- 第一章 企业管理
---- 第二章 稽查业务
---- 第三章 风险管理
-- 第十篇 科技应用
---- 概述
---- 第一章 检查监控技术应用
---- 第二章 通信技术应用
---- 第三章 计算机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