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志
格式:PDF
费用:25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红河县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5
出版时间:
1991年09月
目录
封面
红河县志
版权页
红河县志编纂委员会人员
红河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工室人员
《红河县志》编纂人员
《红河县志》顾问人员
《红河县志》部分专志初稿主要编写者及有关人员
《红河县志》审定单位和人员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地理
--
第一章 行政区域
----
第一节 位置面积
----
第二节 建置沿革
----
第三节 现行区划
----
附:镇区简介
------
1985年区、乡、村标准名称
--
第二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三节 水系
------
一、河流
------
二、泉水
----
第四节 气候
------
一、气温
------
二、雨量
------
三、季风
----
第五节 土壤植被
------
一、土壤
------
二、植被
--
第三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水和水能
------
一、地表水和地下水
------
二、水能
----
第三节 植物
------
一、森林
------
二、药用植物
------
三、珍稀植物
----
第四节 动物
----
第五节 矿藏
------
一、非金属矿
------
二、金属矿
--
第四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干旱洪涝
------
一、干旱
------
二、洪灾
----
第二节 低温霜雪
------
一、低温
------
二、霜冻
------
三、冰雹
------
四、雪灾
----
第三节 风灾雷击
------
一、风灾
------
二、雷击
----
第四节 地震
第二编 人口
--
第一章 人口变化及分布
----
第一节 人口变化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二章 人口结构
----
第一节 民族
----
第二节 性别、年龄
------
一、性别
------
二、年龄
----
第三节 文化
----
第四节 职业
----
第五节 家庭、婚姻
--
第三章 人口控制
----
第一节 宣传教育
----
第二节 奖惩措施
----
第三节 节育效果
第三编 民族
--
第一章 哈尼族
----
第一节 族源、人口分布
------
一、族源
------
二、人口分布
----
第二节 语言、文字、历法
------
一、语言
------
二、文字
------
三、历法
----
第三节 建县前社会经济形态
----
第四节 生产、生活
------
一、耕种
------
二、饲养
------
三、副业
------
四、居住
------
五、饮食
------
六、服饰
----
第五节 习俗
------
一、婚姻
------
二、家庭
------
三、丧葬
------
四、宗教祭祀
------
五、节日
------
六、礼仪
------
七、禁忌
------
八、其他
--
第二章 彝族
----
第一节 族源、人口分布
------
一、族源
------
二、人口分布
----
第二节 语言、文字、历法
------
一、语言
------
二、文字
------
三、历法
----
第三节 生活习俗
------
一、居住
------
二、服饰
------
三、家庭
------
四、婚姻
------
五、丧葬
------
六、宗教祭祀
------
七、节日
------
八、礼仪
------
九、禁忌
--
第三章 傣族
----
第一节 族源、人口分布
------
一、族源
------
二、人口分布
----
第二节 语言、历法
------
一、语言
------
二、历法
----
第三节 生活习俗
------
一、居住
------
二、饮食
------
三、生产
------
四、服饰
------
五、家庭婚姻
------
六、丧葬
------
七、宗教、祭祀
------
八、节日
------
九、禁忌
------
十、其他
--
第四章 瑶族
----
第一节 族源,人口分布
------
一、族源
------
二、人口分布
----
第二节 语言、文字
----
第三节 生活习俗
------
一、居住
------
二、服饰
------
三、饮食
------
四、婚姻
------
五、丧葬
------
六、宗教祭祀
------
七、节日
------
八、禁忌
------
九、其他
--
第五章 汉族
----
第一节 源流
----
第二节 居住
----
第三节 语言
--
第六章 民族事务
----
第一节 民族工作
----
第二节 民族关系
----
第三节 民族干部
----
第四节 民族工作机构
------
一、民族工作队
------
二、民族事务委员会
第四编 农业
--
第一章 农业经济体制变革
----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
一、土地占有
------
二、地租
------
三、放债、雇工
----
第二节 和平协商土地改革
----
第三节 互助合作
------
一、互助组
------
二、初级社、高级社
----
第四节 人民公社
------
一、人民公社化
------
二、调整体制
------
三、恢复合作社
------
四、重办人民公社
------
五、农业学大寨
----
第五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
------
一、联产到组
------
二、联产到户
------
三、转队承包
------
四、专业户、联合体
--
第二章 农业生产力
----
第一节 土地开发和治理
------
一、耕地面积
------
二、开发治理
----
第二节 农作机具
------
一、农具
------
二、农机
----
第三节 农业劳动力
----
第四节 农业技术
------
一、耕作制度
------
二、种子
------
三、肥料
------
四、植物保护
------
五、土壤改良
----
第五节 生产效益
------
一、劳动生产率
------
二、产品成本核算
--
第三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区划和结构
------
一、区划
------
二、结构
----
第二节 粮食作物
------
一、稻谷
------
二、玉米
------
三、小麦
------
四、黄豆
------
五、红薯、马铃薯
----
第三节 经济作物
------
一、茶叶
------
二、甘蔗
------
三、花生
------
四、棉花
------
五、烤烟
------
六、大麻
------
七、咖啡、三七、胡椒
------
附:罂粟
----
第四节 蔬菜、水果
------
一、蔬菜
------
二、水果
--
第四章 养殖业
----
第一节 生产条件
------
一、草山草场
------
二、饲料
----
第二节 家畜饲养
------
一、生猪
------
二、黄牛
------
三、水牛
------
四、骡、马、驴
------
五、羊、兔
----
第三节 家禽饲养
------
一、鸡
------
二、鸭
----
第四节 养蜂
----
第五节 疫病防治
------
一、家畜防治
------
二、家禽防治
--
第五章 副业、渔业
----
第一节 副业
----
第二节 渔业
------
一、养殖
------
二、捕捞
第五编 林业
--
第一章 林木
----
第一节 面积蓄积
----
第二节 森林分布
----
第三节 主要树种
--
第二章 植树遣林
----
第一节 采种育苗
------
一、调种采种
------
二、林木育苗
----
第二节 荒山造林
----
第三节 四旁植树
----
第四节 经济林营造
------
一、棕榈林
------
二、核桃林
------
三、紫胶寄主林
--
第三章 森林保护
----
第一节 封山育林
----
第二节 护林防火
----
第三节 退耕还林
----
第四节 护林机构
------
一、机构设置
------
二、林业公安
------
三、护林队伍
------
四、联防组织
--
第四章 森林开发利用
----
第一节 采伐
----
第二节 木材经营
--
第五章 林业管理
----
第一节 林权划分
------
一、林业三定
------
二、林业两山
------
三、林权纠纷
----
第二节 木材管理
----
第三节 经费管理
------
一、上级拨款
------
二、育林基金
------
三、林木赔款
第六编 水利
--
第一章 农田水利
----
第一节 水利设施
------
一、引水工程
------
二、蓄水工程
------
三、堤防
----
第二节 水利灌溉
--
第二章 人畜饮水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饮水工程
------
一、勐龙河提水工程
------
二、虾洞提水工程
------
三、农村主要饮水工程
--
第三章 水利管理
----
第一节 工程管理
------
一、水沟管理
------
二、水库管理
------
三、人畜饮水工程管理
----
第二节 水利争端
------
一、三村区与墨江县龙坝区的水利争端
------
二、车古区与元江县那诺区的水利争端
------
附:三村打洞水沟碑文
第七编 工业
--
第一章 工业体制
----
第一节 私营企业
----
第二节 集体企业
------
一、城镇企业
------
二、区乡企业
----
第三节 国营企业
--
第二章 主要产业
----
第一节 采矿
----
第二节 能源
------
一、煤炭
------
二、电力
----
第三节 机械修造
------
一、农业机械
------
二、轻工机械
----
第四节 轻手工业
------
一、棕麻制品
------
二、纺织、缝纫
------
三、铁木器具
------
四、印染
------
五、其他
----
第五节 食品工业
------
一、粮油
------
二、制糖
------
三、制茶
------
四、酿酒
------
五、糕点、酱油
----
第六节 建材业
------
一、砖瓦
------
二、大理石
--
第三章 工业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生产管理
------
一、计划
------
二、技术
------
三、安全
----
第三节 经营管理
------
一、财务管理
------
二、体制改革
------
三、技术改造
第八编 交通、邮电
--
第一章 交通
----
第一节 驿道
----
第二节 公路
------
一、公路测量
------
二、公路建设
----
第三节 水路
----
第四节 桥梁、渡口
------
一、桥梁
------
二、渡口
--
第二章 运输
----
第一节 人畜运输
----
第二节 机动车辆运输
------
一、汽车货运
------
二、汽车客运
------
三、拖拉机运输
----
第三节 水路运输
--
第三章 交通管理
----
第一节 公路养护
----
第二节 安全监理
----
第三节 重大事故
--
第四章 邮政
----
第一节 邮路
------
一、长途邮路
------
二、农村邮路
----
第二节 邮政业务
------
一、邮件交换
------
二、报刊发行
------
三、机要通信
------
四,汇兑业务
------
五、国际邮件、汇款
--
第五章 电信
----
第一节 电话
------
一、长话
------
二、农话
------
三、市话
------
四、国际电话
----
第二节 电报
--
第六章 邮电管理
----
第一节 行政与监督
----
第二节 业务
----
第三节 财务
第九编 商业
--
第一章 商业成分
----
第一节 私营
----
第二节 集体
----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
----
第四节 国营
--
第二章 商业网点
----
第一节 集市
----
第二节 零售点
--
第三章 商品购销
----
第一节 采购
------
一、工业品
------
二、农副产品
------
三、建材物资
------
四、出口商品
----
第二节 销售
------
一、生产资料
------
二、生活资料
--
第四章 民族贸易
----
第一节 民贸政策
------
一、“三项照顾”
------
二、其他优惠
----
第二节 民族商品经营
----
第三节 扶持商品生产
------
一、扶持民族特需商品生产
------
二、扶持农村商品生产
--
第五章 商品储运
----
第一节 仓储
----
第二节 运输
--
第六章 饮食服务
----
第一节 饮食业
----
第二节 服务业
------
一、旅社
------
二、理发
------
三、照相
------
四、沐浴
--
第七章 商业管理
----
第一节 体制变化
----
第二节 经营管理
------
一、计划
------
二、财务
----
第三节 管理机构
第十编 粮油
--
第一章 征购
----
第一节 粮食征收
----
第二节 粮食收购
----
第三节 油料收购
--
第二章 销售
----
第一节 居民定量供应
----
第二节 农民缺粮返销
----
第三节 商业用粮
----
第四节 其他用粮
------
一、奖售
------
二、饲料
------
三、子种
------
四、外贸
------
五、补助
----
第五节 油脂销售
--
第三章 储运、加工
----
第一节 仓储
----
第二节 调运
----
第三节 加工
--
第四章 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经营
------
一、计划
------
二、财务
第十一编 财政税务
--
第一章 财税体制
----
第一节 财政体制
----
第二节 税务体制
--
第二章 财政收支
----
第一节 建县前财政收支情况
----
第二节 建县后财政收入
------
一、预算内收入
------
二、预算外收入
----
第三节 建县后财政支出
------
一、预算内支出
------
二、预算外支出
----
第四节 收支平衡情况
----
第五节 管理
------
一、预决算管理
------
二、行政财务管理
------
三、企业财务管理
------
四、审计监督
--
第三章 税务
----
第一节 税收
------
一、税种
------
二、税源
------
三、税率
------
四、减免
----
第二节 征管
第十二编 金融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银行、保险
------
一、中国人民银行红河县支行
------
二、中国工商银行红河县支行
------
三、中国农业银行红河县支行
------
四、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红河县支行
------
五、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红河县支公司
----
第二节 信用社
--
第二章 货币
----
第一节 货币演变
------
附:收兑银币
----
第二节 货币流通
--
第三章 存款
----
第一节 工商企业存款
----
第二节 农业存款
----
第三节 基本建设存款
----
第四节 财政性存款
----
第五节 信用社转存
----
第六节 城乡储蓄
------
一、定期储蓄
------
二、活期储蓄
--
第四章 贷款
----
第一节 工商贷款
----
第二节 农业贷款
------
一、个体贷款
------
二、集体贷款
------
三、豁免
----
第三节 基建贷款
----
第四节 乡镇企业贷款
----
第五节 信用社贷款
----
第六节 民间借贷
--
第五章 管理
----
第一节 现金管理
----
第二节 结算核算
------
一、转帐结算
------
二、会计核算
------
附:侨汇简况
--
第六章 保险
----
第一节 保险事业
----
第二节 经济补偿
--
第七章 债券
----
第一节 公债
----
第二节 国库券
----
附:期票
第十三编 工商管理、物价、计量
--
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市场管理
------
一、集市
------
二、查处经济违法活动
----
第二节 工商企业管理
------
一、登记
------
二、管理
----
第三节 个体工商户管理
----
第四节 合同、商标、广告管理
------
一、经济合同
------
二、商标管理
------
三、广告管理
--
第二章 物价
----
第一节 价格管理
------
一、定价
------
二、价格区划
------
三、价差
------
四、审价
------
五、物价检查
----
第二节 物价演变
------
一、农副产品
------
二、工业品
------
三、集市贸易
------
四、交通运输
----
第三节 交换比价
--
第三章 计量
----
第一节 度量衡演变
----
第二节 计量管理
第十四编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县城建设
----
第一节 房屋
------
一、公房
------
二、民房
----
第二节 街道
------
一、拓建旧街
------
二、新建街道
----
第三节 公共设施
------
一、供水
------
二、照明
------
三、文娱场所
--
第二章 乡村建设
----
第一节 房屋建筑
------
一、集镇
------
二、乡村
----
第二节 街道建设
----
第三节 公共设施
------
一、供水
------
二、照明
------
三、文娱场所
--
第三章 建筑施工
----
第一节 队伍
------
一、县建筑安装公司
------
二、区、乡建筑队
----
第二节 技术
------
一、设计
------
二、工艺
----
第三节 设备
--
第四章 建设管理
----
第一节 土地管理
----
第二节 施工管理
----
第三节 房产管理
--
第五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污染治理
----
第二节 环卫设施
------
一、厕所
------
二、其他
----
第三节 绿化美化
第十五编 政党、团体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红河县委员会
------
一、县委沿革
------
二、基层组织
------
三、党员
----
第二节 党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宣传教育
------
一、党员教育
------
二、社会教育
----
第四节 统一战线
----
第五节 纪律检查
------
一、机构
------
二、纪检概况
--
第二章 县委重大活动和“文化大革命”
----
一、建政、征粮
----
二、剿匪、镇压反革命
----
三、抗美援朝
----
四、减租减息
----
五、肃反、审干
----
六、和平协商土地改革
----
七、农业互助合作
----
八、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九、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
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
十一、反“五风”
----
十二、调整农村体制
----
十三、干部甄别
----
十四、“文化大革命”
----
十五、阶级复查
----
十六、揭批“四人帮”
----
十七、拨乱反正与落实政策
----
十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附:中国国民党组织
--
第三章 人民团体
----
第一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
一、团组织
------
二、团代会
------
三、活动概况
----
第二节 妇女联合会
------
一、妇女组织
------
二、妇女代表会
------
三、活动概况
----
第三节 工会
------
一、工会组织
------
二、工会会员代表会
------
三、主要活动
----
第四节 各类协会
------
一、贫下中农协会
------
二、科学技术协会
------
三、老年人体育协会
------
四、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
第十六编 政权、政协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政权机构
----
第一节 土司
----
第二节 区、乡公所
--
第二章 县级国家权力机关
----
第一节 各族各界代表会议
----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一、机构设置
------
二、重要会议
------
三、主要工作
----
第四节 基层选举
--
第三章 县级国家行政机关
----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
----
第二节 机构设置
----
第三节 政务要记
----
第四节 基层政权机构
--
第四章 县级国家协商机关
----
第一节 民族协商会议
----
第二节 政治协商会议
----
第三节 政协常务委员会
----
附记
------
一、民国时期的“改土归流”
------
二、民国时期准备设县的活动
第十七编 土司
--
第一章 土司制度
----
第一节 政权制度
------
一、承袭
------
二、司署
------
三、定例、法规
----
第二节 经济制度
------
一、土地制度
------
二、财政制度
----
第三节 兵役制度
--
第二章 土司分述
----
一、思陀土司
----
二、落恐土司
----
三、溪处土司
----
四、瓦渣土司
----
五、左能土司
----
六、亏容土司
----
七、曼车土舍
----
附:车古土把总
--
第三章 土司纷争
----
第一节 溪处土司的纷争
----
第二节 落恐土司的纷争
----
第三节 思陀土司的纷争
----
第四节 上、下亏容土司的纷争
--
第四章 人民反土司斗争
----
第一节 瓦渣人民反土司斗争
----
第二节 落恐人民反土司斗争
第十八编 公安司法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治安司法
----
第一节 社会治安
----
第二节 审判与调处
--
第二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基层治保组织
----
第三节 惩治罪犯
----
第四节 治安管理
------
一、禁烟、禁赌
------
二、户籍管理
------
三、监督改造
------
四、违法教育
------
五、消防
------
六、看守
--
第三章 检察
----
第一节 县人民检察院
----
第二节 检察工作
------
一、刑事检察
------
二、法纪检察
------
三、经济检察
------
四、监所检察
------
五、控告,申诉和信访检察
--
第四章 审判
----
第一节 县人民法院
----
第二节 审理
------
一、刑事审判
------
二、民事审判
------
三、经济审判
----
第三节 案件复查
--
第五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民事调处
----
第二节 律师与公证
------
一、律师
------
二、公证
----
第三节 法制教育
第十九编 人事劳动
--
第一章 人事
----
第一节 干部来源
----
第二节 干部结构
----
第三节 干部管理
------
一、考核任免及调配
------
二、管理权限
------
三、教育培训
------
四、离休、退休和退职
--
第二章 劳动
----
第一节 职工来源
------
一、招工用工
------
二、职工结构
----
第二节 安置
------
一、知识青年
------
二、待业青年
----
第三节 劳动管理
------
一、职业培训
------
二、调剂调配
------
三、奖惩
------
四、退休、退职
----
第四节 工资、福利
------
一、工资
------
二、奖金、津贴
------
三、劳保、福利
第二十编 民政
--
第一章 拥军优属
----
第一节 拥军、支前
------
一、拥军
------
二、支前
----
第二节 优待
----
第三节 抚恤
------
一、牺牲病故
------
二、伤残
----
第四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第二章 救济
----
第一节 灾害救济
----
第二节 社会救济
------
一、生活救济
------
二、冬衣救济
--
第三章 社会福利
----
第一节 孤儿教养
----
第二节 孤寡老人供养
--
第四章 婚姻、殡葬
----
第一节 婚姻登记
----
第二节 殡葬
--
第五章 地名工作
----
第一节 地名普查
----
第二节 地名管理
------
附:地名考述
第二十一编 侨务
--
第一章 侨乡
----
第一节 出国概况
------
一、出国形式
------
二、旅途生活
------
三、商路
----
第二节 归侨侨眷分布
----
第三节 侨眷聚居地
--
第二章 华侨
----
第一节 侨居演变
----
第二节 组织、职业
------
一、组织
------
二、职业
----
第三节 华侨活动
------
一、经商
------
二、办学
------
三、开发
------
四、物资文化交流
------
五、交往
------
六、捐赠
--
第三章 侨务工作
----
第一节 侨务机构
------
一、侨务办公室
------
二、归侨侨眷联合会
----
第二节 侨务活动
------
一、参政议政
------
二、落实政策
------
三、照顾与供应
----
第三节 通讯、侨汇
------
一、通讯
------
二、侨汇
----
第四节 接待与安置
第二十二编 军事
--
第一章 军事机构、组织
----
第一节 军事机构
------
一、土司
------
二、县人民武装部
----
第二节 武装组织
------
一、土司武装大队
------
二、迤萨民众自卫队
------
三、边疆抗日游击队
------
四、云南人民反蒋自卫军元南大队
------
五、建石元12乡镇联防总队
------
六、红河护乡团
------
七、浪堤武工队
------
八、红河护乡独立大队
------
九、剿匪大队
--
第二章 驻军、防务设施
----
第一节 驻军
------
一、汛、关、哨、塘
------
二、土把总军
------
三、滇军
------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
----
第二节 防务设施
------
一、城堡、哨楼
------
二、工事构筑
------
三、战备人防
--
第三章 民兵
----
第一节 民兵组织
----
第二节 民兵训练
----
第三节 民兵任务
------
一、支前参战
------
二、维持治安
------
三、生产建设
--
第四章 兵役制度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兵役
----
第二节 建县后兵役
----
第三节 兵员征集
--
第五章 兵事纪略
----
一、孔开甲攻打迤萨
----
二、阿期瑶寨事件
----
三、国民党政府军攻打浪堤、大羊街
----
四、夜袭大羊街乡公所
----
五、“边纵”10支队进军思陀、左能、落恐
----
六、国民党政府军扫荡浪堤
----
七、迤萨、思陀虎山之战
----
八、虎街河营盘之战
----
九、迤萨保卫战
----
十、剿匪
----
十一、垤玛事件
第二十三编 教育
--
第一章 普通教育
----
第一节 私塾
------
附:义学、书院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一、发展概况
------
二、学制、课程、教材、教学
----
第四节 中学教育
------
一、发展概况
------
二、学制、课程、教材、教学
--
第二章 专业教育
----
第一节 师范教育
------
一、迤萨简师班
------
二、红河一中附设初师班
------
三、民族教师进修学校
----
第二节 农职业教育
------
一、农业中学
------
二、农业大学
----
第三节 半耕(工)半读
------
一、半耕半读学校
------
二、半工半读学校
--
第三章 业余教育
----
第一节 扫盲教育
----
第二节 职工教育
--
第四章 考试制度
----
第一节 建县前的考试制度
----
第二节 建县后的考试制度
--
第五章 勤工俭学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典型事例
--
第六章 教师
----
第一节 教师队伍
----
第二节 教师培训
----
第三节 教师待遇
--
第七章 经费、校舍、设备
----
第一节 经费
----
第二节 校舍
----
第三节 设备
第二十四编 科技
--
第一章 机构、队伍
----
第一节 机构
------
一、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
二、县科学技术协会
------
三、各科学会
----
第二节 队伍
------
一、科技人员
------
二、技术职称
--
第二章 科研、普及
----
第一节 科学试验
------
一、课题研究
------
二、科技组(户)活动
----
第二节 科普教育
------
一、科普宣传
------
二、科技培训
--
第三章 科技成果
----
第一节 研究成果
------
一、农业科技
------
二、林业科技
------
三、工业科技
------
四、其他科技
----
第二节 推广成果
------
一、农业技术推广
------
二、林业技术推广
------
三、其他技术推广
第二十五编 文化
--
第一章 文化设施
----
第一节 文化馆、站
------
一、文化馆
------
二、文化站
----
第二节 图书馆
----
第三节 电影管理站
----
第四节 新华书店
----
第五节 文工队
----
第六节 俱乐部
--
第二章 文学艺术
----
第一节 文学
------
一、文学创作
------
二、民间文学搜集整理
----
第二节 音乐舞蹈
------
一、音乐舞蹈创作
------
二、民族音乐
------
三、民族舞蹈
----
第三节 美术、摄影、书法
------
一、美术
------
二、摄影
------
三、书法
----
第四节 文艺演出
----
第五节 民族民间艺术
--
第三章 广播、电视
----
第一节 广播
----
第二节 电视
--
第四章 文物、古迹、名胜
----
第一节 文物
----
第二节 古迹
------
一、庙宇寺观
------
二、亭阁
------
三、遗址
------
四、碑刻、匾额
----
第三节 名胜
------
虾洞白龙潭
------
西山公园
------
浪堤陵园
------
甲寅后山
------
龙甲石壁
第二十六编 医药卫生
--
第一章 卫生机构、队伍
----
第一节 县城医疗卫生单位
------
一、人民医院
------
二、中医院
------
三、卫生防疫站
------
四、妇幼保健站
----
第二节 区、乡医疗卫生单位
------
一、区(公社)卫生院(所)
------
二、乡卫生室
----
第三节 专设卫生室与诊所
------
一、学校厂矿卫生室
------
二、联合诊所
----
第四节 卫生队伍
------
一、人员
------
二、培训
------
三、职称评定
--
第二章 防疫
----
第一节 公共卫生
------
一、除害灭病
------
二、饮水卫生
------
三、食品卫生
----
第二节 传染病
------
一、疫情报告
------
二、预防接种
------
三、烈性传染病
------
四、常见流行病
------
五、肠道寄生虫病
----
第三节 地方病
------
一、疟疾
------
二、麻风
------
三、性病
------
四、地甲病
------
五、水肿病、瘦病
------
六、其他
----
第四节 职业病
------
附:三年死因回顾调查
--
第三章 医疗
----
第一节 中医
----
第二节 西医
----
第三节 民族民间医
------
一、民间医术
------
二、民医简介
------
三、药方简介
----
第四节 医疗制度
------
一、公费医疗
------
二、合作医疗
------
三、免费医疗
--
第四章 妇幼保健
----
第一节 新法接生
----
第二节 妇女保健
----
第三节 儿童保健
--
第五章 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
第一节 节育措施
----
第二节 技术指导
--
第六章 药政
----
第一节 药政管理
------
一、麻醉药品管理
------
二、游医药贩监督管理
------
三、医药卫生单位监督
----
第二节 药材及药物生产
第二十七编 体育
--
第一章 体育设施
----
第一节 运动场
------
一、篮球场
------
二、其他场地
----
第二节 器械
------
一、球类器械
------
二、其他器械
--
第二章 体育活动
----
第一节 项目
------
一、秋类
------
二、球类
------
三、田径类
------
四、拳操类
------
五、游泳
------
六、棋类
------
七、赛马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一、体操
------
二、达标
----
第三节 社会体育
------
一、职工体育
------
二、老年人体育
------
三、民族民间体育
------
四、儿童体育
----
第四节“三员”人才
------
一、运动员
------
二、裁判员
------
三、教练员
--
第三章 体育竞赛
----
第一节 县内竞赛
------
一、学生运动会
------
二、职工运动会
------
三、农民运动会
------
四、老年人运动会
------
五、其他
----
第二节 县外竞赛
------
一、县级运动会
------
二、州级运动会
------
三、省级运动会
------
四、国家级运动会
第二十八编 社会
--
第一章 农民生活
----
第一节 收入
------
一、粮食
------
二、现金
----
第二节 消费
------
一、肉、油、菜
------
二、衣物
------
三、用具
----
第三节 住房
--
第二章 方言
----
第一节 语音、词汇
------
一、语音
------
二、词汇
----
第二节 谚语、歇后语
------
一、谚语
------
二、歇后语
--
第三章 姓氏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各民族姓氏
------
一、哈尼族姓氏
------
二、彝族姓氏
------
三、汉族姓氏
------
四、傣族姓氏
------
五、瑶族姓氏
------
六、其他民族姓氏
----
第三节 姓氏源流
------
一、哈尼族姓氏源流
------
二、彝族姓氏源流
------
三、汉族姓氏源流
------
四、傣族姓氏源流
------
五、瑶族姓氏源流
--
第四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道教
--
第五章 陋习
----
第一节 吸毒、赌博
------
一、吸毒
------
二、赌博
----
第二节 纳妾、缠足
------
一、纳妾
------
二、缠足
人 物
--
一、人物传
----
李文学
----
冉师孔
----
何国泰
----
附:李学昌
----
何望霖
----
杨润德
----
钱奇光
----
胡周贵
----
赵国梁
----
王俊凯
----
高朝良
----
李洛斗
----
马希融
----
储绍刚
----
郭海臣
----
王星南
----
李胜平
----
王荣廷
----
姚肇廷
----
徐维明
----
李呈祥
----
李倮则
----
邵金科
----
张镇祺
----
史书香
附录
--
一、地方文献
----
(一)文告
----
(二)重要文件辑存
----
(三)其他
--
二、碑文
--
三、诗文选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