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县志

双流县志

格式:PDF
费用:28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凡 例 一、《双流县志(1911~1985)》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准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系统地记载本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力求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相统一。 二、本志上限除概述、政区、自然地理、社会风俗等篇外,一般起自1911年,下限一般断至1985年。为保持其所记述史事的延续性和记事的相对完整性,对其所采集的资料、图照和记事年份

内容时限: 1911-1985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
出版说明
图片
双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名单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政区
-- 第一章 建置
---- 第一节 历史沿革
---- 第二节 县名
---- 第三节 治所
-- 第二章 位置境域
---- 第一节 位置
---- 第二节 境域
-- 第三章 区划
---- 第一节 区划演变
---- 第二节 镇
---- 第一节 乡
第二篇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地质
---- 第一节 地层
---- 第二节 地质构造
---- 第二节 矿产资源
-- 第二章 地貌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地貌分区
---- 第三节 山脉
-- 第三章 气候
---- 第一节 四季特征
---- 第二节 主要气候要素
-- 第四章 水系
---- 第一节 河流
---- 第二节 水资源
-- 第五章 野生动植物资源
---- 第一节 野生动物
---- 第二节 野生植物
-- 第六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干旱
---- 第二节 洪水
---- 第三节 冰雹
---- 第四节 低温绵雨
---- 第五节 地震
第三篇 人口
-- 第一章 人口规模
---- 第一节 人口数量
---- 第二节 人口密度
---- 第三节 城乡分布
-- 第二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性别
---- 第二节 年龄
---- 第三节 职业
---- 第四节 民族构成
---- 第五节 文化程度
-- 第三章 婚姻家庭
---- 第一节 婚姻
---- 第二节 家庭
-- 第四章 人口普查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户口清查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三次人口普查
-- 第五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工作
---- 第三节 成效
第四篇 经济综述
-- 第一章 经济发展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经济概貌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状况
-- 第二章 经济结构
----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 第二节 产业结构
---- 第三节 国民生产总值结构
-- 第三章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企业结构
---- 第三节 经营特点
-- 第四章 国民收入
----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增长与结构
----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 第五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收入水平
---- 第二节 消费
-- 第六章 经济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管理
---- 第二节 劳动力管理
---- 第三节 物价管理
---- 第四节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五节 标准计量管理
---- 第六节 统计监督
第五篇 农业
-- 第一章 所有制经营体制
----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 农民土地所有制
---- 第三节 集体所有制
---- 第四节 全民所有制
---- 第五节 经营管理
-- 第二章 农业生产
---- 第一节 生产条件
---- 第二节 耕作制度
---- 第三节 作物结构
---- 第四节 农业机具
---- 第五节 农业技术
---- 第六节 农业机构
-- 第三章 林业生产
---- 第一节 林业资源
---- 第二节 营林生产
---- 第三节 林业技术
---- 第四节 林业机构
-- 第四章 畜牧生产
---- 第一节 养殖种类
---- 第二节 饲料
---- 第三节 疫病
---- 第四节 畜种杂交改良
-- 第五章 渔业生产
---- 第一节 资源
---- 第二节 养殖
---- 第三节 江河渔业
---- 第四节 渔政管理
第六篇 水利
-- 第一章 灌溉设施
---- 第一节 引水工程
---- 第二节 蓄水工程
---- 第三节 提水工程
---- 第四节 机电井及喷灌
-- 第二章 防洪治河
---- 第一节 修筑堤防
---- 第二节 改造河道
-- 第三章 农田建设
---- 第一节 水土保持
---- 第二节 改田改土
-- 第四章 管理
---- 第一节 都江堰渠系管理
---- 第二节 塘库堰管理
---- 第三节 提灌站管理
第七篇 工业
-- 第一章 工业发展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经济效益
-- 第二章 所有制结构
---- 第一节 国营工业
---- 第二节 城镇集体工业
---- 第三节 乡镇集体工业
---- 第四节 个体工业
-- 第三章 工业门类
---- 第一节 食品工业
---- 第二节 冶金工业
---- 第三节 机械工业
---- 第四节 建材工业
---- 第五节 化学工业
---- 第六节 纺织缝纫
---- 第七节 羽绒皮革
---- 第八节 造纸印刷
---- 第九节 木器编织
---- 第十节 电力电仪
---- 第十一节 其他轻工业
-- 第四章 厂房设备与职工队伍
---- 第一节 厂房设备
---- 第二节 职工队伍
-- 第五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企业管理
-- 第六章 驻县工业企业
---- 第一节 中央属工业
---- 第二节 市属工业
---- 第三节 其他州县工业
第八篇 商业
-- 第一章 所有制
---- 第一节 私营商业
---- 第二节 集体商业
---- 第三节 国营商业
-- 第二章 市场
---- 第一节 集市
---- 第二节 市场管理
-- 第三章 商品购销
---- 第一节 粮油
---- 第二节 土特产品
---- 第三节 生活资料
---- 第四节 农业生产资料
---- 第五节 工业生产资料
-- 第四章 对外贸易
---- 第一节 土产类
---- 第二节 畜产类
---- 第三节 外汇
-- 第五章 饮食服务
---- 第一节 行业
---- 第二节 名小吃
-- 第六章 商品储运与财务管理
---- 第一节 商品储运
---- 第二节 财务管理
第九篇 交通
-- 第一章 公路
---- 第一节 公路建设
---- 第二节 桥涵
---- 第三节 公路养护
---- 第四节 公路植树
---- 第五节 筑路经费与劳动力
-- 第二章 运输
---- 第一节 公路运输
---- 第二节 水上运输
---- 第三节 铁路运输
---- 第四节 民用航空
---- 第五节 管道运输
---- 第六节 民间传统运输
---- 第七节 公路交通运输企业
-- 第三章 管理
---- 第一节 交通管理
---- 第二节 路政管理
---- 第三节 水运管理
第十篇 邮电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站铺
---- 第二节 民信局
---- 第三节 邮局
---- 第四节 电话管理所
---- 第五节 邮电局
-- 第二章 邮政
---- 第一节 业务
---- 第二节 邮路
---- 第三节 投递
---- 第四节 邮政资费
---- 第五节 邮政设备
-- 第三章 电信
---- 第一节 电话
---- 第二节 电报
---- 第三节 电信资费
-- 第四章 企业管理
---- 第一节 经营管理
---- 第二节 财务管理
---- 第三节 业务管理
第十一篇 能源
-- 第一章 电力
---- 第一节 电力设施
---- 第二节 电力供求
---- 第三节 电力管理
-- 第二章 煤炭石油天然气
---- 第一节 煤炭
---- 第二节 石油
---- 第三节 天然气
---- 第四节 节煤节油
-- 第三章 沼气柴草
---- 第一节 沼气
---- 第二节 柴草
第十二篇 城建环保
-- 第一章 县城建设
---- 第一节 城池
---- 第二节 街道
---- 第二节 街房
---- 第四节 公用事业建设
-- 第二章 集镇建设
---- 第一节 华阳镇
---- 第二节 其他集镇
-- 第三章 农村建设
---- 第一节 农房
---- 第二节 饮用水
---- 第三节 照明
---- 第四节 交通
--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
---- 第一节 房产管理
---- 第二节 建房管理
-- 第五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工业污染源现状
---- 第二节 污染治理
---- 第三节 环保机构
第十三篇 财政税务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体制
---- 第二节 预算管理
---- 第三节 收支
---- 第四节 财政监督
---- 第五节 审计监督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税收制度
---- 第二节 税种
---- 第三节 税收工作
第十四篇 金融
-- 第一章 货币
---- 第一节 金属币
---- 第二节 纸币
-- 第二章 金融机构
---- 第一节 银行
---- 第二节 保险公司
---- 第三节 合作金库
---- 第四节 信用合作社
---- 第五节 民间金融
-- 第三章 存款与储蓄
---- 第一节 对公存款
---- 第二节 储蓄存款
---- 第三节 利率
-- 第四章 贷款
---- 第一节 民国时期金融业贷款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金融业贷款
---- 第三节 银行统管流动资金
-- 第五章 代理及其他业务
---- 第一节 会库
---- 第二节 债券
---- 第三节 期票
---- 第四节 其他代理业务
-- 第六章 会计与结算
---- 第一节 民国时期银行会计
---- 第二节 人民银行会计
---- 第三节 结算
-- 第七章 现金出纳
---- 第一节 统一货币
---- 第二节 现金出纳
---- 第三节 金银管理及钞券反假
-- 第八章 货币流通与管理
---- 第一节 货币流通
---- 第二节 现金管理
---- 第三节 工资基金管理
---- 第四节 奖金监督支付
-- 第九章 建行业务
---- 第一节 基建存款
---- 第二节 基建拨款
-- 第十章 保险
---- 第一节 保险种类
---- 第二节 理赔
---- 第三节 防灾防损
第十五篇 政党群团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 民国时期中共地下组织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共组织
---- 第三节 县委机关工作
---- 第四节 纪律检查
--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活动
-- 第三章 民主党派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 第二节 中国民主同盟
-- 第四章 其他政党
---- 第一节 中国青年党
---- 第二节 民主社会党
-- 第五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群众组织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法团
第十六篇 议会人大
-- 第一章 议会
---- 第一节 议事会参事会
---- 第二节 临时参议会
---- 第三节 参议会
-- 第二章 人大
---- 第一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县人大常务委员会
---- 第四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章 选举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选举
---- 第二节 普选和人民代表的产生
第十七篇 政府
-- 第一章 县政府机构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机构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机构
-- 第二章 历届执政与施政方式
---- 第一节 历届执政
---- 第二节 施政方式
-- 第三章 基层机构
---- 第一节 区办事机构及乡(镇)行政机构
---- 第二节 村自治组织
第十八篇 政协
-- 第一章 组织机构
---- 第一节 各县人士学习委员会
---- 第二节 政协双流县委员会
---- 第三节 机构设置
-- 第二章 委员的产生和构成
---- 第一节 委员的产生
---- 第二节 委员的构成
-- 第三章 政协工作
---- 第一节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 第二节 学习工作
---- 第三节 协助落实政策
---- 第四节 联系委员和各界人士
---- 第五节 促进祖国统一工作
---- 第六节 文史资料工作
第十九篇 民政人事
-- 第一章 民政
---- 第一节 优抚安置
---- 第二节 赈灾救济
---- 第三节 社会福利
---- 第四节 婚丧管理
-- 第二章 人事
---- 第一节 人员配置
---- 第二节 人事管理
第二十篇 公安司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巩固人民政权
---- 第二节 整顿社会秩序
---- 第三节 治安行政管理
---- 第四节 侦查预审
---- 第五节 狱政
---- 第六节 武装警察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经济检察
---- 第四节 法纪检察
---- 第五节 控告申诉
---- 第六节 监所检察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审判机构
---- 第二节 审判制度
---- 第三节 审判工作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法制宣传教育
---- 第二节 民间调解
---- 第三节 法律临督
第二十一篇 军事
-- 第一章 地方军事机构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军事机构
---- 第二节 武装部兵役局
-- 第二章 兵役制度
---- 第一节 募兵制
---- 第二节 征兵制
---- 第三节 志愿兵役制
---- 第四节 义务兵役制
-- 第三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地方武装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地方武装
-- 第四章 军事设施
---- 第一节 城墙
---- 第二节 碉堡
---- 第三节 哨所营房招待所
---- 第四节 飞机场
-- 第五章 防空
---- 第一节 防空机构
---- 第二节 防空业务
---- 第三节 防空工程
-- 第六章 军事纪要
---- 第一节 东路华阳同志军反清斗争
---- 第二节 南路双流同志军反清斗争
---- 第三节 驻县川军出师抗日
---- 第四节 空战空袭
---- 第五节 彭镇追击战
---- 第六节 双流县剿匪平叛
---- 第七节 华阳县剿匪平叛
第二十二篇 教育
-- 第一章 书院义学私塾
---- 第一节 书院
---- 第二节 义学
---- 第三节 私塾
-- 第二章 普通教育
---- 第一节 学前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中学教育
---- 第四节 人才输送
-- 第三章 专业教育
---- 第一节 职业中学
---- 第二节 中等专业学校
-- 第四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民众教育
---- 第三节 农民教育
---- 第四节 职工教育
---- 第五节 非县属成人教育单位
-- 第五章 学校工作
---- 第一节 领导管理
---- 第二节 教学工作
---- 第三节 思想政治工作
---- 第四节 体育卫生
-- 第六章 教师
---- 第一节 数量素质
---- 第二节 任用管理
---- 第三节 培训进修
---- 第四节 地位待遇工作量
-- 第七章 经费设备
---- 第一节 经费
---- 第二节 设备
---- 第三节 勤工俭学
第二十三篇 科学技术
-- 第一章 机构团体队伍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团体
---- 第三节 科技队伍
-- 第二章 科学技术普及
---- 第一节 科普宣传
---- 第二节 技术培训
-- 第三章 科学技术应用研究
---- 第一节 推广应用
---- 第二节 科技成果
---- 第三节 获奖项目
第二十四篇 文化
-- 第一章 文化设施
---- 第一节 群众文化设施
---- 第二节 剧场影院
---- 第三节 民间娱乐场所
---- 第四节 青少年文化活动设施
---- 第五节 公园
-- 第二章 群众文艺
---- 第一节 文学
---- 第二节 艺术
---- 第三节 文艺团体
-- 第三章 图书
---- 第一节 出版
---- 第二节 发行
---- 第三节 阅览场所
-- 第四章 报刊广播电影电视
---- 第一节 报刊
---- 第二节 广播
---- 第三节 电影
---- 第四节 电视录像
第二十五篇 体育
-- 第一章 机构与设施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体育协会
---- 第三节 公共体育设施
---- 第四节 学校与厂矿体育设施
-- 第二章 体育活动
---- 第一节 民间体育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三节 职工体育
---- 第四节 农村体育
---- 第五节 人才培训
-- 第三章 体育竞赛
第二十六篇 卫生医药
-- 第一章 卫生防疫
---- 第一节 卫生
---- 第二节 防疫
-- 第二章 妇幼保健
---- 第一节 妇女保健
---- 第二节 儿童保健
---- 第三节 保健机构
-- 第三章 医疗
---- 第一节 医疗机构
---- 第二节 人员培训
---- 第三节 治疗与护理
-- 第四章 医药
---- 第一节 中药
---- 第二节 两药
-- 第五章 管理
---- 第一节 医政
---- 第二节 药政
第二十七篇 文物
-- 第一章 管理保护
---- 第一节 管理
---- 第二节 保护
---- 第三节 收藏
-- 第二章 墓葬
---- 第一节 崖墓
---- 第二节 陵墓
---- 第三节 革命烈士陵园
-- 第三章 遗址
---- 第一节 瞿上城遗址
---- 第二节 晋广都城遗址
---- 第三节 籍县城故址
---- 第四节 东旸县城遗址
---- 第五节 广都盐井遗址
---- 第六节 蜀汉遗址
---- 第七节 张献忠大西国遗址
-- 第四章 石刻
---- 第一节 造像
---- 第二节 碑碣
-- 第五章 古建筑
---- 第一节 寺庙
---- 第二节 桥梁
---- 第三节 塔
---- 第四节 堂馆
第二十八篇 社会风俗
-- 第一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道教
---- 第三节 天主教
---- 第四节 基督教(新教)
-- 第二章 行帮
---- 第一节 行会
---- 第二节 哥老会
---- 第三节 青帮
-- 第三章 社会生活
---- 第一节 日常生活
---- 第二节 节日
---- 第三节 迷信陋习
---- 第四节 礼仪
---- 第五节 社会新风
-- 第四章 歌谣谚语方言歇后语
---- 第一节 歌谣
---- 第二节 谚语
---- 第三节 方言
---- 第四节 歇后语
人物
-- 一、传
-- 二、传略
-- 三、英名录
附录
-- 一、重要文存
-- 二、文献碑记杂记旧志序跋诗文楹联奇闻逸事
-- 三、双流县华阳县旧志简介
-- 四、本志编修始末
-- 五、双流县地方志丛书名录
表格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