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家庄志
格式:PDF
费用:2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本志编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注重社会效果,力
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相统一。
二、本志记述时限起自建村,迄于2010年,个别情节适当上溯下延。
大事记止于2012年3月31日。按“详今略古,古为今用”的原则,遴选发
生在亢家庄或有关联的大事、要事予以记述,以展示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
三、本志记述空间以亢家庄为主体,原张家疃自建村至变更为亢家庄以
来直到1984年大部年份隶属浮山所,涉及事物亦列入记述范围。
四、本志的编排依照事以类从,类为一篇,篇下设章、节,辅之以条目
四个层次,横排纵述,纵横结合的原则,个别层次服从内容的实际需要。
五、本志采用语体文、记述体,体裁有述、记、志、传、录、图、表,
志为主体。图表随文穿插,力求图文并茂。
内容时限:
-2010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
《亢家庄志》编纂委员
图片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建置
--
第一章 地域位置
--
第二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建置始初
----
第二节 建村过程
--
第三章 隶属关系
----
第一节 明清时期
----
第二节 德、日侵占时期
----
第三节 北洋政府时期
----
第四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二篇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地质地貌
----
第一节 地质构造
----
第二节 地貌
--
第二章 气候条件
----
第一节 特征
----
第二节 气象
--
第三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壤
----
第二节 可耕土地
----
第三节 水源
----
第四节 植被
----
第五节 动物
--
第四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旱灾
----
第二节 水灾
----
第三节 风灾
----
第四节 雾灾
----
第五节 震灾
第三篇 村庄
--
第一章 昔日村庄
----
第一节 相邻村庄
----
第二节 村庄聚落
----
第三节 风光景色
----
第四节 道路
----
第五节 桥涵
----
第六节 山河泉湾
----
第七节 碾、磨、水井
----
第八节 宗祠庙宇
--
第二章 旧地新貌
----
第一节 东片
----
第二节 南片
----
第三节 西片
----
第四节 北片
----
第五节 中片
----
第六节 澳柯玛立交桥
第四篇 人口与姓氏
--
第一章 人口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人口普查
----
第三节 人口规模
----
第四节 人口构成
----
第五节 人口变动
----
第六节 婚姻、家庭、生育、故世、寿命
----
第七节 计划生育
--
第二章 姓氏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诸姓来源、迁徙活动、族人繁衍
第五篇 政治、武装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
----
第一节 中共浮亢乡支部委员会
--
第二节 中共浮山人民公社亢家庄大队支部委员会
----
第三节 中共青岛大信农工商公司支部委员会
----
第四节 中共青岛大信农工商公司总支部委员会
----
第五节 亢家庄社区党组织
----
第六节 思想建设
--
第二章 政权
----
第一节 旧政权
----
第二节 人民政权
----
第三节 街道居民委员会
--
第三章 行政管理
----
第一节 治安隶属
----
第二节 政权、治安保卫
----
第三节 法制宣传
----
第四节 民事调解
--
第四章 团体
----
第一节 农民团体
----
第二节 青年团体
----
第三节 妇女团体
----
第四节 工人团体
----
第五节 儿童团体
--
第五章 武装
----
第一节 明朝时期
----
第二节 清朝时期
----
第三节 德日侵占时期
----
第四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第六节 兵役
----
第七节 民兵
第六篇 经济
--
第一章 农业
----
第一节 生产关系
----
第二节 农田水利
----
第三节 农具农机
----
第四节 农、蔬种植
--
第二章 粮油统购统销
----
第一节 粮油购销
----
第二节 粮油统购
----
第三节 粮油统销
----
第四节 粮油销售
----
第五节 粮油加工
--
第三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畜禽种类
----
第二节 畜禽饲养
--
第四章 工业
----
第一节 队办副业
----
第二节 队办工业
----
第三节 集体企业
----
第四节 联营企业
----
第五节 合资企业
--
第五章 商业
----
第一节 集市贸易及私营商业
----
第二节 集体商业
----
第三节 招商引资
--
第六章 财务管理
--
第七章 财税、金融
----
第一节 赋税
----
第二节 金融
第七篇 教育、文化、体育、卫生
--
第一章 教育
----
第一节 私塾教育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第四节 成人教育
----
第五节 学位、职称
--
第二章 文化
----
第一节 地方戏曲
----
第二节 传统艺术
--
第三章 体育
----
第一节 体育项目
----
第二节 场地设施
----
第三节 社会体育
--
第四章 卫生
----
第一节 卫生机构
----
第二节 防疫
----
第三节 爱国卫生
----
第四节 医疗制度
----
第五节 妇幼保健
第八篇 社会
--
第一章 地域及演变
----
第一节 地域创立
----
第二节 房屋及设施征用
----
第三节 路桥占地
----
第四节 土地购人
----
第五节 地域的军事作用、经济价值
--
第二章 村含
----
第一节 房舍
----
第二节 村庄建设
----
第三节 旧村改造
----
第四节 集体设施建设
----
第五节 建筑质量管理
----
第六节 物业管理
--
第三章 村民牛活
----
第一节 穿戴
----
第二节 饮食
----
第三节 交通
----
第四节 信息
----
第五节 通讯
----
第六节 文艺器具
--
第四章 村民收入及福利
----
第一节 旧时村民经济状况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村民收入
----
第三节 村民福利
----
第四节 退休养老、社会保障
----
第五节 退休村干部(以生年为序)
--
第五章 救助
--
第六章 民俗及节 日
----
第一节 礼仪民俗
----
第二节 传统节 日(农历)
----
第三节 新节 日
----
第四节 迷信、陋习
--
第七章 方言·民俗谚语·民俗歇后语·节 气诗歌·民谣·民俗谜语
----
第一节 方言
----
第二节 民俗谚语
----
第三节 民俗歇后语
----
第四节 节 气诗歌
----
第五节 民谣
----
第六节 民俗谜语
第九篇 人物、荣誉
--
第一章 人物传略
----
第一节 已故村干部
----
第二节 已故知名人士(以年代为序)
--
第二章 荣誉
----
第一节 集体荣誉
----
第二节 个人荣誉
附录
跋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