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志
格式:PDF
费用:16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一、《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志》是以实事求是的原则编纂的一部反映本校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
二、本志分为图片、凡例、总述、大事记、正文、附录和编后记。总述总揽全书;正文为十三篇;图表随文编列。
三、本志时限。上限为1952年10月,下限原则上为1990年底。总述、大事记及人物则延至1996年。
出版时间:
1997年09月
目录
封面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志
图片
--
1、1984年中共上海市委书记芮杏文、市长江泽民来校视察。
--
2、1989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接见与本校合作筹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美国民间健康基金会主席华而许博士。
--
3、1989年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副市长谢丽娟听取本校校长王一飞、副校长薛纯良汇报学校工作。
--
4、1992年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在本校40周年校庆大会上致词。
--
1、1952年10月24日上海第二医学院成立大会。倪葆春副院长主持会议,主席台上就座的有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盂宪承、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副部长兼上海第二医学院院长宫乃泉。
--
2、1953年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孙仲德在全院教职工大会上作形势报告。
--
3、1958年8月中共上海第二医学院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图为院党委书记关子展作工作报告。
--
4、1978年院党委书记左英在办公室。
--
1、1981年院党委书记李向群在校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讲话。
--
2、1985年学校举行执教50年以上老教授祝贺大会。图为校长王振义、党委书记潘家琛向前院长兰锡纯教授祝贺。
--
3、1992年校党政领导讨论工作。
--
1、中国工程院院士、消化内科专家江绍基教授(1994年)
--
2、中国工程院院士、血液学专家王振义教授(1994年)
--
3、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获得者陈竺研究员(1995年)
--
4、中国工程院院士,显微、整复外科专家张涤生教授(1996年)
--
1、教育家胡文耀教授
--
2、医学教育家倪葆春教授
--
3、儿科医学专家高镜朗教授
--
4、心血管外科专家兰锡纯教授
--
5、内分泌学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邝安堃教授(左四)
--
1、骨科专家叶衍庆教授
--
2、心内科专家黄铭新教授
--
3、微生物与免疫学专家余尌盇堃教授
--
4、中医伤科专家魏指薪教授
--
5、外科专家傅培彬教授、董方中教授
--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张锡泽教授
--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柴本甫教授
--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陈家伦教授
--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邱蔚六教授
--
5、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过邦辅教授
--
6、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金正均教授
--
1、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获得者、博士生导师杨之骏教授(右二)(1984)
--
2、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获得者、博士生导师汤雪明教授(右一)(1986)
--
3、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博士生导师、王一飞教授(1988)
--
4、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获得者、博士生导师许以平教授(中)(1988)
--
5、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获得者、博士生导师戴克戎教授(左一)(1990)
--
6、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获得者、博士生导师周光炎教授(右-)(1992)
--
1、升旗。
--
2、军训。
--
3、基础医学院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人体解剖。
--
4、基础医学院教师给学生上课。
--
5、仁济临床医学院教师指导学生临床实习。
--
6、瑞金临床医学院中外学生一起听课。
--
1、儿科医学院教师向学生作临床示教。
--
2、口腔医学院学生在进行修复实习。
--
3、检验医学专业实验教学。
--
4、护理专业教师向学生作临床示教。
--
5、研究生会学雷锋服务队在街头医疗咨询。
--
1、儿科专家、博士生导师郭迪教授
--
2、胸心外科王一山教授(中)指导博士生研究生物心瓣膜
--
3、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心血管专业龚兰生教授
--
4、眼科专家、博士生导师陆道炎教授
--
5、博士生毕业留念
--
1、科研与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会议
--
2、卫生部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
--
3、卫生部内分泌代谢病重点实验室
--
4、卫生部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
--
1、1号、2号教学楼
--
2、图书馆
--
3、动物实验楼
--
4、研究生宿舍楼
--
5、附属卫生学校
--
1、附属宝钢医院急诊室
--
2、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门诊大楼
--
3、附属瑞金医院外科大楼
--
4、附属新华医院内科大楼
--
5、附属仁济医院综合楼
--
1、1954年附属宏仁医院兰锡纯、黄铭新教授等施行国内首例二尖瓣狭窄闭式心内分离术,图为学校授奖大会。
--
2、1958年附属广慈医院抢救成功烧伤面积达89%的工人邱财康。
--
3、1972年附属仁济医院在针刺麻醉下施行首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
4、1974年附属新华医院丁文祥教授施行首例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
1、1956年孙仲德院长等会见苏联心脏病学专家。
--
2、1981年二医主办上海国际烧伤学术讨论会。
--
3、1985年王振义校长授予美国得克萨斯州心脏研究所两位教授为“顾问教授”。
--
4、卫生部法语培训中心在本校成立。
--
1、1994年法国总理爱德华·巴拉迪尔来校访问。
--
2、1994年王振义教授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接受凯特林医学奖。
--
3、1985年法国科研和技术部部长居里安代表密特朗总统授予邝安垄教授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
4、史济湘教授获美国烧伤学会伊文思奖和意大利魏德克基金世界烧伤医学奖。
--
历届党政领导参加《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志》审稿会。
序
凡例
目录
总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党政领导
--
第一章 领导体制
--
第二章 党的领导
----
第一节 党代会和党委会
----
第二节 党委机构
----
第三节 党委的基层组织
----
第四节 纪律检查委员会
----
第五节 党务工作
--
第三章 行政领导
----
第一节 院(校)长
----
第二节 院(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
----
第三节 校级各专门委员会
----
第四节 行政机构
第二篇 民主党派与群众团体
--
第一章 民主党派
--
第二章 工会妇委会
----
第一节 工会
----
第二节 妇委会
--
第三章 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四章 学生会与研究生会
----
第一节 学生会
----
第二节 研究生会
--
第五章 校友会
第三篇 本科、专科教育
--
第一章 院、系专业设置
----
第一节 专业设置
----
第二节 专业设置简介
--
第二章 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
----
第一节 培养目标
----
第二节 教学计划
--
第三章 教学大纲与教材建设
----
第一节 教学大纲
----
第二节 教材建设
--
第四章 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
----
第一节 备课
----
第二节 课堂讲授
----
第三节 实验教学
----
第四节 临床教学
----
第五节 电化教学
----
第六节 第二课堂教学
----
第七节 成绩考核
--
第五章 教学改革与教育研究
----
第一节 教学改革
----
第二节 教育研究
--
第六章 教学管理与教学制度
----
第一节 教学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教学基层组织
----
第三节 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
第四节 教学管理工作与制度
--
第七章 德育
----
第一节 马列主义基础理论教育
----
第二节 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
第三节 形势和政策教育
----
第四节 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
第五节 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
第六节 “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
----
第七节 职业道德教育
--
第八章 体育
----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第二节 课程设置
----
第三节 课外体育活动
----
第四节 体育竞赛
----
第五节 运动代表队
----
第六节 民兵与军训
--
第九章 招生
----
第一节 招生制度
----
第二节 招生工作
----
第三节 学籍管理
--
第十章 毕业
----
第一节 毕业考核
----
第二节 学位授予
----
第三节 毕业分配
----
附:上海半农半读医学专科学校
第四篇 研究生和博士后教育
--
第一章 研究生教育沿革
--
第二章 学科专业设置
----
第一节 副博士研究生
----
第二节 博士研究生学科、专业与导师
----
第三节 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
----
第四节 学科、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
--
第三章 招生
--
第四章 培养
----
第一节 培养目标
----
第二节 培养类型
----
第三节 培养方案
----
第四节 培养方法
--
第五章 研究生教育的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管理规章制度
----
第三节 学籍管理
----
第四节 毕业分配
--
第六章 学位
----
第一节 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
第二节 学位管理
----
第三节 授予硕士、博士学位人数统计
----
第四节 学位授予质量评估
--
第七章 博士后流动站
第五篇 留学生、成人、中专教育
--
第一章 留学生教育
----
第一节 留学生教育的发展
----
第二节 管理机构
----
第三节 培养目标、学制、教学形式
----
第四节 管理制度
----
第五节 留学生人数
--
第二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夜大学
----
第二节 职后继续教育
--
第三章 中等医学教育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教育管理体制
----
第三节 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
----
第四节 师资队伍和教学组织
----
第五节 各个时期的教学特点
----
第六节 毕业生数与质量评估
第六篇 临床医疗
--
第一章 瑞金医院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特色学科、专业
--
第二章 仁济医院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特色学科、专业
--
第三章 新华医院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特色学科、专业
--
第四章 第九人民医院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特色学科、专业
--
第五章 宝钢医院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业务建设
------
附一:上海第二医学院后方瑞金医院
------
附二:上海第二医学院后方古田医院
第七篇 科学研究
--
第一章 研究机构
----
第一节 研究所
----
第二节 研究中心
----
第三节 重点实验室
----
第四节 直属研究室
--
第二章 重点学科建设
----
第一节 高教局第一批重点学科
----
第二节 国家教委重点学科
----
第三节 高教局第二批重点学科
--
第三章 研究成果
----
第一节 全国科学大会及上海市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
第二节 国家级科技成果奖
----
第三节 部委级科技成果奖
----
第四节 上海市市级科技成果奖
----
第五节 上海市局级科技成果
----
第六节 专利
--
第四章 论文、著作及学术刊物
----
第一节 论文与著作
----
第二节 学报
----
第三节 杂志与丛书
----
第四节 内部刊物
----
第五节 教师学术刊物任职
--
第五章 学术活动及学术团体
----
第一节 学术活动
----
第二节 学术团体
--
第六章 科研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与机构
----
第二节 科研计划
----
第三节 科研经费
----
第四节 成果鉴定与推广
----
第五节 专利管理
----
第六节 科研管理规章制度
第八篇 教职工
--
第一章 教职工人数变化概况
--
第二章 教师
----
第一节 教师队伍的组成
----
第二节 教师的管理
------
附:1952年10月—1993年3月教授名单
--
第三章 师资培养
----
第一节 建校14年的师资培养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师资培养
----
第三节 学术梯队建设
--
第四章 职工
----
第一节 职工概况
----
第二节 职工教育
--
第五章 专业技术职务
----
第一节 教师职务
----
第二节 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称
--
第六章 工资
----
第一节 工资概况
----
第二节 津贴与福利
--
第七章 教职工管理
----
第一节 机构与人员编制的管理
----
第二节 人员任用
----
第三节 人员调配
第九篇 国际交流
--
第一章 来访
----
第一节 参观访问
----
第二节 讲学交流
----
第三节 授予来访学者荣誉称号
--
第二章 出国
----
第一节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
第二节 出国访问、讲学、合作科研
----
第三节 援外医疗队
--
第三章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
第四章 对外联系与合作
----
第一节 校际联系
----
第二节 下属单位与国外合作交流
----
第三节 合作项目及研究课题
----
第四节 与美国民间健康基金会的合作
----
第五节 与法国医学界的合作交流
----
第六节 教师获得国外荣誉奖章
----
第七节 教师获得国外荣誉称号
第十篇 医学图书情报中心
--
第一章 馆舍与设备
----
第一节 馆舍建设
----
第二节 设备
--
第二章 经费与馆藏
----
第一节 图书经费
----
第二节 文献采集
----
第三节 馆藏特色
----
第四节 图书分类与编目
--
第三章 文献利用与交流
----
第一节 书刊阅览与流通
----
第二节 声像资料的利用
----
第三节 善本书整理
----
第四节 书库调整与资料交换
--
第四章 文献检索与情报服务
----
第一节 文献检索
----
第二节 情报和技术服务
----
第三节 编印出版物
--
第五章 图书馆管理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人员培养
----
第三节 规章制度
第十一篇 教育设施
--
第一章 校园与校舍
----
第一节 校园
----
第二节 校舍
--
第二章 教室与实验室
----
第一节 教室
----
第二节 实验室
----
第三节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设施
--
第三章 体育场馆
--
第四章 电化教育设施
--
第五章 校办工厂与校办产业
----
第一节 科技服务部
----
第二节 医用激光技术中心
----
第三节 医药材料厂
----
第四节 印刷厂
----
第五节 维修中心
第十二篇 后勤
--
第一章 经费
----
第一节 教育事业费
----
第二节 科研经费
----
第三节 卫生事业经费
----
第四节 基本建设经费
----
第五节 其他经费
----
第六节 预算外资金
--
第二章 总务工作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工作范围
第十三篇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记
----
胡文耀
----
高镜朗
----
范承杰
----
魏指薪
----
王以敬
----
谢大任
----
孙仲德
----
邝安垄
----
杨士达
----
余(贺)
----
陆南山
----
叶衍庆
----
席应忠
----
李丕光
----
兰铴纯
----
聂传贤
----
潘孺荪
----
郭泉清
----
孙桐年
----
童致棱
----
宫乃泉
----
田雪萍
----
毛承樾
----
傅培彬
----
曹裕丰
----
陶清
----
何永照
----
关子展
----
邱立崇
----
江绍基
----
佘亚雄
--
第二章 人物传略
----
邝翠娥
----
邓裕兰
----
陈文镜
----
沈锡元
----
吴云瑞
----
冯芝庭
----
唐士恒
----
沈永康
----
余新恩
----
葛怀诚
----
黄翠梅
----
朱尔梅
----
曹福康
----
冯固
----
陈邦宪
----
李暂行
----
肖文新
----
徐瑞和
----
程贤家
----
王秀峰
----
潘家骧
----
陆道炎
----
沈耕荣
附录
--
圣约翰大学医学院
--
震旦大学医学院
--
同德医学院
编后记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志》编纂委员会名单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