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昌县志

屯昌县志

格式:PDF
费用:25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内容 系统记载屯昌县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编首设概述、大事记;志分26编:建置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农业、农垦、林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商业、旅游、财政税务、金融、经济管理、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民政、人事劳动、政法、武装、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社会、人物;设附录,内收重要文告、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和提供县志资料人员名单。

出版时间: 2007年04月

目录

封面
屯昌县志
序一
序二
图片
-- 屯昌县城规划图
-- 屯昌县城平面图
-- 新民县和定西特别区位置简图
-- 屯昌县行政区划图
-- 屯昌县地势地貌图
-- 海南岛全图
-- 中共海南省委书记、省长院阮崇武(右二)在县委书记符乃雄(左一)陪同下,视察三发经济开发区
-- 中共海南省委副书记王广宪(左二)在县委书记潘孝平(右二)、县长郭泽云陪同下,视察屯昌高效农业生产基地
-- 国家卫生部长崔月犁(左二)在县长林之华(右二)和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惠珍(右一)陪同下,视察乌坡卫生院
-- 1973年,中共屯昌县委领导成员制订治山治水规划
-- 1975年3月6日,刚果总理亨利·洛佩斯(右一)在县委书记李清文(中)陪同下,视察雷公滩水利工地
-- 2005年10月15日,在县政府第一会议室召开《屯昌县志》审稿会议
-- 屯昌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1996年落成)
-- 八十年代县委、县政府办公楼
-- 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大门
-- 远眺屯昌县城
-- 九十年代屯城昌盛路
-- 新中国成立前屯城街道一角(今昌盛路址)
-- 八十年代屯城中线路(今昌盛路址)
-- 中心市场一角
-- 屯昌县城中心市场
-- 1995年3月屯昌县第一届全民运动会开幕式
-- 南坤镇长排坡文明生态村
-- 文明村村民正在进行体育活动
-- 农民正在耕地插秧
-- 农村姑娘出嫁
-- 苗村生活
-- 屯昌烈士陵园
-- 原新民县(1948)领导成员
-- 原新民县委旧址
-- 王家齐旧居
-- 王家齐之墓
-- 明故湿朴处士王三公之墓
-- 海氏渡琼始祖海答儿之墓
-- 仁教大坡王氏宗祠建于清代,位于仁教小学后边
-- 王氏石墓建于明朝乾隆庆元年,位于西昌乡仁教村委会大坡村西面坡上。
-- 大同四海革命烈士纪念碑建于1995年5月,位于大同乡海军村
-- 福庆寺建于清乾隆期间,距今三百年,位于新兴镇下园村委会大塘村右侧,福庆寺原名“福禄庵”,咸丰四年改名为“新庆庵”,民国十九年改为福庆寺
-- 八卦井建于清代,道光巳酉年(29年)重修,位于屯昌镇新西路。该井以条石为八卦图案砌成,条石为梯形,立有碑,顶有石匾,碑两侧有对联,造形奇特,是屯昌县一口古井
-- 东岭武库建于一九三七年,位于南吕镇东岭村东南面约1公里。
-- 中建苗族少年英雄李月兰、黎永梅塑像建于1986年,位于国营中建农场工会前面
-- 西昌银矿遗址位于西昌墟南面4公里处的银岭上,有大小岭5座,据西昌区志记载,宋朝吴总爷带领一班人马驻扎于此地找金挖银,至今在五座岭上尚存他们挖矿遗洞数个
-- 尖石岭红军洞位于大同乡尖石岭的半山腰上,距广青场十二队2公里
-- 青梯新石器遗址位于乌坡镇青梯仔村六队,距乌坡镇政府约2公里。遗址范围约78—80平方米。
-- 屯昌农村古屋
-- 老式碾米工具
-- 古屋内结构
-- 屯昌农村民国时使用的碾米工具
-- 古屋内厅正堂
-- 屯昌农村雨具(竹笠蓑衣)
-- 羊角岭山顶天池
-- 木色风景区——银山瀑布
-- 羊角岭水晶花
-- 木色风景区——观鹿园
-- 木色风景区、回头鹿景区
-- 洪斗坡白鹭鸟乐园
-- 屯昌中学
-- 屯昌向阳小学
-- 屯昌红旗中学
-- 学生正在上素描课
-- 研璞轩美术专科学校校址
-- 人民医院门诊大楼
-- 屯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县人民医院送医下乡
-- 作者:许声波
-- 作者:符洪
-- 作者:王名召
-- 作者:王坚
-- 作者:黎源
-- ①槟榔园(水彩画)
-- ②黎村(水彩画)
-- ③《水路弯弯到我家》
-- ③《人与自然》
-- 晨星农场花园式校园一角
-- 黄岭农场重视和加强文明生态建设图为场部一角
-- 农场职工对橡胶产品进行包装
-- 中建农场注意改善职工居住条件,图为农场职工宿舍
-- 南吕农场引种超级水稻新品种,喜获丰收
-- 橡胶林
-- 中坤农场在稳定生产时.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图为农场职工种植的优良品种大丁香荔枝
-- ①屯昌糖厂
-- ②木材加工厂
-- ③屯昌水泥厂
-- ④屯昌木材切片厂
-- ⑤大同彩釉瓦厂
-- ⑥南坤淀粉厂
-- ⑦屯昌城南槟榔加工厂
-- ⑧扩建中的鸿泰木业深加工厂
-- 屯昌枫木苦瓜
-- 反季节瓜菜—尖椒
-- 屯昌花岗岩石料
-- 风味独特的丁香荔枝
-- 龙眼
-- 黑果蔗
-- 屯昌猪
-- 屯昌坡心香草兰种植基地
-- 屯昌阉鸡
-- 海南药材场益智产品
-- 枫木鹿场鹿制品
-- 在制香的白木香树
-- 橡胶园
-- 加勒比松
-- 槟榔园
-- 马占相思林
-- 乡镇公路
-- 农民正在维修农村公路
-- 珍贵树种之二—花梨
-- 珍贵树种之一—母生
-- 云豹
-- 巨蜥
-- 穿山甲
-- 蟒蛇
-- 海南山鹧鸪
-- 孔雀雉
-- 珍贵树种之三—坡垒
-- 菠萝蜜
-- 珍贵树种之二—子京
《屯昌县志》编辑人员
屯昌县人民政府《屯昌县志》审稿委员会
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屯昌县志》审定验收小组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建置与政区
-- 第一章 建置
---- 第一节 县境
---- 第二节 建置沿革
---- 第三节 行政区划
-- 第二章 县城与乡镇
---- 第一节 县城
---- 第二节 乡镇
第二编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质
---- 第一节 构造
---- 第二节 地层
---- 第三节 岩石
---- 第四节 矿产
-- 第二章 地貌
---- 第一节 地势地形
---- 第二节 地貌类型
---- 第三节 低山丘陵
-- 第三章 土壤植被
---- 第一节 土壤种类
---- 第二节 土壤普查
---- 第三节 植被类型
-- 第四章 水文
---- 第一节 地表水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三节 水能资源
-- 第五章 气候
---- 第一节 日照与辐射
---- 第二节 气温与地温
---- 第三节 相对湿度与蒸发
---- 第四节 降雨
---- 第五节 季风
-- 第六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风灾与雷暴
---- 第二节 旱灾与火灾
---- 第三节 水灾
---- 第四节 烂冬与霜冻
---- 第五节 冰雹
---- 第六节 虫灾
第三编 人口
-- 第一章 人口发展与分布
---- 第一节 人口发展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二章 人口结构
---- 第一节 民族结构
---- 第二节 年龄结构
---- 第三节 性别结构
---- 第四节 行业与职业结构
---- 第五节 文化结构
---- 第六节 家庭婚姻
-- 第三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政策措施
-- 第四章 姓氏
---- 第一节 姓氏概况
---- 第二节 姓氏变化
---- 第三节 部分姓氏来历
第四编 农业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基层单位
--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一节 封建地租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互助组
---- 第四节 农业生产合作社
---- 第五节 人民公社
---- 第六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三章 综合开发
---- 第一节 产业结构
---- 第二节 农业区划
---- 第三节 扶贫开发
-- 第四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劳力与耕地
---- 第二节 低产田改造
---- 第三节 粮食作物
---- 第四节 主要经济作物
-- 第五章 养殖业
---- 第一节 资源
---- 第二节 家畜与家禽饲养
---- 第三节 淡水养殖
---- 第四节 其他养殖
---- 第五节 畜种改良
---- 第六节 畜病防治
-- 第六章 农具与农机
---- 第一节 传统农具
---- 第二节 农具改良
---- 第三节 农机推广
---- 第四节 农机管理
第五编 农垦
-- 第一章 管理机构
---- 第一节 县级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国营农场管理机构
-- 第二章 规划与管理
---- 第一节 规划与垦殖
---- 第二节 体制改革
---- 第三节 经营管理
-- 第三章 主要生产基地
---- 第一节 国营中坤农场
---- 第二节 国营中建农场
---- 第三节 国营晨星农场
---- 第四节 国营黄岭农场
---- 第五节 国营南吕农场
---- 第六节 国营广青农场
第六编 林业
-- 第一章 林业资源
---- 第一节 面积与蓄积
---- 第二节 分布与种类
---- 第三节 林区副产品
---- 第四节 林间野生动物
-- 第二章 造林绿化
---- 第一节 苗木生产
---- 第二节 植树造林
-- 第三章 木材经营
---- 第一节 木材采伐
---- 第二节 木材经销
---- 第三节 木材加工
-- 第四章 林业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林权“三定”
---- 第三节 山林保护
---- 第四节 封山育林
第七编 水利电力
-- 第一章 水利
---- 第一节 水利建设
---- 第二节 蓄水工程
---- 第三节 引水工程
---- 第四节 水利工程管理
-- 第二章 电力
---- 第一节 水力发电
---- 第二节 供电管理
第八编 工业
-- 第一章 工业概况
---- 第一节 工业发展过程
---- 第二节 主要产品产量
-- 第二章 工业体制与企业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三节 体制改革
---- 第四节 企业管理
---- 第五节 工业效益
-- 第三章 主要工业门类
---- 第一节 制糖
---- 第二节 建材
---- 第三节 陶瓷
---- 第四节 化工
---- 第五节 机械
---- 第六节 电力
---- 第七节 食品饮料
---- 第八节 粮油加工
---- 第九节 造纸印刷
---- 第十节 采矿
---- 第十一节 家具
---- 第十二节 制衣
---- 第十三节 锯木
---- 第十四节 小五金
第九编 交通邮电
-- 第一章 交通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公路桥梁
---- 第三节 公路养护
---- 第四节 汽车运输
---- 第五节 其他运输
---- 第六节 交通管理
-- 第二章 邮电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邮政
---- 第三节 电信
第十编 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县建设委员会
---- 第二节 事业企业单位
-- 第二章 城镇建设规划与实施
---- 第一节 规划
---- 第二节 实施
-- 第三章 县城建设
---- 第一节 街道建设
---- 第二节 供水供电
---- 第三节 公共设施
---- 第四节 住房建设
-- 第四章 乡镇建设
---- 第一节 集镇建设
---- 第二节 乡村建设
-- 第五章 建筑业
---- 第一节 建筑队伍
---- 第二节 建筑企业管理
---- 第三节 建筑技术
-- 第六章 房地产管理
---- 第一节 房产管理
---- 第二节 土地管理
-- 第七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污染
---- 第二节 治理
第十一编 商业
-- 第一章 商业体制变革
---- 第一节 解放前私营商业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商业改造
---- 第三节 供销合作商业
---- 第四节 国营商业
---- 第五节 集体与个体商业
---- 第六节 农副产品与废品收购
---- 第七节 饮食服务业
---- 第八节 外经外贸
-- 第二章 粮油贸易
---- 第一节 粮油征购
---- 第二节 粮油销售
---- 第三节 粮油储运
第十二编 旅游
-- 第一章 旅游资源
---- 第一节 自然景观
---- 第二节 人文景观
---- 第三节 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 第二章 旅游景点
---- 第一节 枫木鹿场
---- 第二节 洪斗坡白鹭鸟乐园
---- 第三节 金山风情村
---- 第四节 木色植物园
-- 第三章 风味美食与特产
---- 第一节 风味美食
---- 第二节 土特产
第十三编 财政税务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收入
---- 第二节 财政支出
---- 第三节 财政管理
---- 第四节 国有资产管理
---- 第五节 彩票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税收
---- 第二节 税务管理
第十四编 金融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银行
---- 第二节 农村信用合作社
-- 第二章 货币
---- 第一节 银两与银元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纸币
----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光洋和光银代用券
---- 第四节 人民币
---- 第五节 货币流通
---- 第六节 公债与国库券
-- 第三章 储蓄
---- 第一节 储蓄机构
---- 第二节 储蓄存款
-- 第四章 拨款与贷款
---- 第一节 工商贷款
---- 第二节 农业贷款
---- 第三节 基本建设拨款与贷款
---- 第四节 利率
-- 第五章 信贷管理
---- 第一节 工商信贷管理
---- 第二节 农业信贷管理
-- 第六章 保险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投保
第十五编 经济管理
-- 第一章 计划统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体制改革
---- 第三节 计划实施
---- 第四节 物资管理
---- 第五节 统计
--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市场管理
---- 第二节 企业登记管理
---- 第三节 商标、广告管理
----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三章 物价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市场物价
---- 第三节 物价改革
---- 第四节 物价补贴
---- 第五节 收费管理
---- 第六节 交换比价
---- 第七节 物价管理
-- 第四章 审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财政财务审计
---- 第三节 经济效益审计
---- 第四节 财经法纪审计
-- 第五章 质量技术监督
---- 第一节 度量衡管理
---- 第二节 计量管理
----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
第十六编 党派群团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 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 第二节 历次党员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县委工作机构
---- 第四节 领导体制与调查考察
---- 第五节 组织工作
---- 第六节 宣传工作与党校教育
---- 第七节 纪律检查
---- 第八节 统战工作
---- 第九节 党史资料征集
--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主要党务活动
---- 第三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
-- 第三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会
---- 第二节 共青团、少先队
----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 第四节 农民协会
---- 第五节 工商联合会
-- 第四章 政治活动纪略
---- 第一节 “三反”、“五反”运动
---- 第二节 “反地方主义'运动
---- 第三节 “反右派”运动
---- 第四节 “大跃进”运动
---- 第五节 “反右倾”和“民主补课”运动
---- 第六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
---- 第七节 学习毛主席著作运动
---- 第八节 “文化大革命”运动
---- 第九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第十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第十一节 政治体制改革
第十七编 政权政协
-- 第一章 人大
---- 第一节 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第二章 人民政府
---- 第一节 工作机构
---- 第二节 基层政权
---- 第三节 信访工作
---- 第四节 主要政务活动辑要
-- 第三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 政协委员会
---- 第二节 历届政协委员会全体会议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第十八编 民政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下属机构
-- 第二章 优抚工作
---- 第一节 拥军优属
---- 第二节 优待抚恤
---- 第三节 复退军人安置
-- 第三章 救灾救济
---- 第一节 救灾
---- 第二节 救济
-- 第四章 社会福利
---- 第一节 五保户供养
---- 第二节 残疾人福利
-- 第五章 老区工作
---- 第一节 老区村庄
---- 第二节 老区建设
-- 第六章 婚姻工作
---- 第一节 宣传婚姻法
---- 第二节 婚姻登记
---- 第三节 涉外婚姻
第十九编 人事劳动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下属机构
-- 第二章 人事管理
---- 第一节 编制工作
---- 第二节 干部队伍
---- 第三节 干部管理
---- 第四节 干部培训
---- 第五节 考核工作
---- 第六节 干部监察
-- 第三章 劳动管理
---- 第一节 职工队伍
---- 第二节 职工培训
---- 第三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
---- 第四节 劳动保护与仲裁
---- 第五节 下岗再就业
-- 第四章 工资福利
---- 第一节 工资
---- 第二节 福利
-- 第五章 离休退休退职与社会保障
---- 第一节 离休
---- 第二节 退休
---- 第三节 退职
---- 第四节 社会保障
第二十编 政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与取缔反动会道门
---- 第三节 打击刑事犯罪
---- 第四节 社会治安管理
---- 第五节 交通安全管理
---- 第六节 消防管理
---- 第七节 特种行业管理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经济检察
---- 第四节 法纪检察
---- 第五节 监所检察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法院机构
---- 第二节 刑事审判
---- 第三节 经济审判
---- 第四节 民事审判
---- 第五节 申诉复查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法制宣传
---- 第三节 人民调解
---- 第四节 公证业务
---- 第五节 律师业务
第二十一编 武装
-- 第一章 地方机构
---- 第一节 人民武装部
---- 第二节 人民武装委员会
---- 第三节 国防动员委员会
---- 第四节 基层武装部
-- 第二章 驻军
---- 第一节 明清军队与国民党军队
---- 第二节 人民军队
-- 第三章 民兵
---- 第一节 民兵组织
---- 第二节 政治工作
---- 第三节 军事训练
---- 第四节 武器装备管理
---- 第五节 民兵活动
-- 第四章 兵役
---- 第一节 募兵制
----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
---- 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
-- 第五章 重大兵事
---- 第一节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兵事
----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兵事
----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兵事
---- 附:侵琼日军暴行录
第二十二编 文化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文化局
---- 第二节 新华书店
-- 第二章 文学艺术
---- 第一节 文学
---- 第二节 艺术
-- 第三章 民间文艺
---- 第一节 舞虎舞龙
---- 第二节 业余剧团
-- 第四章 报刊新闻
---- 第一节 报纸刊物
---- 第二节 新闻报道
-- 第五章 广播电视
---- 第一节 广播
---- 第二节 电视
-- 第六章 文化市场管理
---- 第一节 文化市场
---- 第二节 文化稽查
-- 第七章 档案、史志
---- 第一节 档案
---- 第二节 地方志工作
-- 第八章 文物古迹
---- 第一节 遗址
---- 第二节 墓葬与烈士公墓
---- 第三节 古建筑与寺庙
---- 第四节 古坊
第二十三编 教育科技
-- 第一章 中小学教育
---- 第一节 小学教育
---- 第二节 中学教育
-- 第二章 其他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第二节 师范教育
---- 第三节 成人教育
-- 第三章 学校建设
---- 第一节 教学经费
---- 第二节 教学设施
-- 第四章 教师与教改
---- 第一节 教师队伍
---- 第二节 教改
---- 第三节 招生工作
-- 第五章 教育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管理体制
---- 第三节 学校管理
---- 第四节 勤工俭学
-- 第六章 科技工作
----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 第二节 科技管理
---- 第三节 地震群测群防
第二十四编 卫生体育
-- 第一章 医疗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队伍与设备
---- 第三节 医疗技术
---- 第四节 妇幼保健
---- 第五节 医政与药政
---- 第六节 医疗制度
-- 第二章 防疫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疾病防治
-- 第三章 卫生管理
---- 第一节 食品卫生管理
---- 第二节 公共卫生管理
---- 第三节 改水改厕
-- 第四章 体育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三节 群众体育
---- 第四节 体育设施
---- 第五节 体育竞赛
第二十五编 社会
-- 第一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农民生活
---- 第二节 职工生活
---- 第三节 墟镇居民生活
-- 第二章 乡土风俗
---- 第一节 岁时习俗
---- 第二节 生活习俗
---- 第三节 生产习俗
---- 第四节 婚丧习俗
---- 第五节 禁忌习俗
-- 第三章 方言、谚语与歇后语
---- 第一节 方言
---- 第二节 谚语
---- 第三节 歇后语
-- 第四章 宗教
---- 第一节 道教
---- 第二节 佛教
---- 第三节 基督教
第二十六编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略
---- 黄瑞三
---- 陈国盈
---- 陈贵忠
---- 刘家弟
---- 陈躬和
---- 李清文
---- 曾关东
---- 黄成跃
---- 王家齐
---- 张和章
---- 黎永梅
---- 牟海滨
---- 刘汉成
---- 林诗史
---- 林诗陶
---- 林书泽
-- 第二章 人物名录
---- 第一节 古代人物名录
---- 第二节 革命烈士名录
---- 第三节 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名录
---- 第四节 屯昌县籍副县团处级以上人员名录
---- 第五节 屯昌县籍获得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名单
附录
-- 一 政府文告选
-- 二 屯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历届人员名单
-- 三 提供县志资料人员名单
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