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农业志
格式:PDF
费用:9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一 本志定名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农业志》,它是巍山县农业部门志。
二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如实记述全县农业工作的历史和现状。
出版时间:
2000年11月
目录
封面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农业志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农业志》 编纂领导组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农业志》编写班子
题词
--
县委书记董继理题
--
副县长沙伟风题
图片
--
水稻良种
--
2:2玉米间作大豆种植
--
蚕豆丰收样板
--
油菜丰收样板
--
小麦种植
--
茶叶中心样板
--
烤烟种植
--
京瓜良种
--
大棚蔬菜西红柿种植
--
“包衣种”包装操作
--
白瓜种植
--
高效农业示范基地
--
机械耕作
--
白芸豆种植
--
优质油生产车间一角
--
滇中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
--
县农业局办公楼一角
--
培训乡、村农科人员
--
巍宝乡农技站基础建设
--
县农广校教学一角
--
农业系统文体活动
--
农业局党总支书记、局长:杨铭
--
《农业志》编纂领导组成员及编写人员
--
县、乡农科部门领导及部分农科人员
--
荣誉附图
目录
序言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
一 西汉~清代
--
二 中华民国时期
--
三 1950~1990年
第一章 农业资源
--
第一节 农业气候资源
----
一 气候类型和特点
----
二 农业气候分布
----
三 农业气候条件
--
第二节 土地资源
----
一 成土母质
----
二 土壤类型及分布
----
三 土地利用现状
--
第三节 品种资源
----
一 粮食作物品种
----
二 经济作物品种
第二章 农业体制
--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 减租退押与土地改革
----
一 减租减息与退押
----
二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农业互助合作
--
第四节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
一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二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
三 调整体制
----
四 “文革”中体制反复
----
五 农业学大寨
----
六 联产承包到组
----
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八 专业户(重点户)经济联合体
第三章 生产资料
--
第一节 耕地
--
第二节 劳力和耕畜
----
一 劳力
----
二 耕畜
--
第三节 生产工具
第四章 粮食作物
--
第一节 稻谷
----
一 陆稻
----
二 水稻
--
第二节 包谷
--
第三节 小麦
--
第四节 蚕豆
--
第五节 大豆
--
第六节 杂粮
----
一 小春杂粮
----
二 大春杂粮
--
第七节 薯类
----
一 马铃薯
----
二 甘薯
----
三 其它薯类
第五章 经济作物
--
第一节 油料作物
----
一 油菜
----
二 其它油料作物
--
第二节 烟草
----
一 草烟
----
二 烤烟
--
第三节 茶叶
--
第四节 甘蔗
--
第五节 棉花
--
第六节 蚕桑
--
第七节 麻类
--
第八节 蔬菜
第六章 农业技术
--
第一节 耕作制度改革
--
第二节 品种改良
----
一 水稻
----
二 包谷
----
三 蚕豆
----
四 小麦
----
五 烤烟
----
六 油菜
--
第三节 土壤改良
--
第四节 科学施肥
--
第五节 植物保护
----
一 病虫害种类与防治
----
二 草害及防治
第七章 农业普查
--
第一节 土壤普查
----
一 第一次土壤普查
----
二 第二次土壤普查
--
第二节 农作物品种普查
----
一 简介
----
二 作物品种
第八章 农业区划
--
第一节 综合农业区划
----
一 简介
----
二 综合农业区划分区
----
三 农作物种植规划
--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综合区划
----
一 简介
----
二 农业机械化分区
--
第三节 农业气候资源区划
----
一 简介
----
二 农业气候分区
第九章农业机构与管理
--
第一节 农业机构设置
----
一 管理机构
----
二 企事业单位
--
第二节 经营管理
----
一 计划管理
----
二 劳动管理
----
三 财务管理
----
四 农产品成本核算
----
五 收益分配
----
六 粮食分配
--
第三节 农业投资和效益
----
一 农业投资
----
二 效益
--
第四节 农村生活水平
----
一 农业总产值与粮食总产量
----
二 农产品价格
----
三 农民生活
----
四 农村副业
附录
--
一 文献选录
--
二 历史资料
--
三 碑刻
--
四 农业谚语
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