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巷镇志
格式:PDF
暂停接单,等处理完堆积订单后再开放。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本志书编纂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坚持存
实求真,全面、系统、严谨、真实地反映周巷镇的历史和现状。
二、本志书为周巷地方通志,记述时限纵贯古今,上溯历史源头,下至
2008年,大事记延至2011年。
三、全书首置目录、概述、大事记,中列专志20编,后殿丛录,分别记
述境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突出时代特征和
地域特色,明古详今,力求以简练通达的文字,实现存史、资政、育人的目的。
四、周巷镇境域各历史时期政区变动和名称更迭繁多,为记述方便,各
历史时期政区称谓用原称,地名一般用现行标准地名。
五、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此前纪年一般用年
号纪年。局部行文中多处年号相同,一般只在首次年号中加注公元纪年。为
避免重复,文中再次出现某个相同名称(概念)时,一般用简称或简述。如
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简述“撤扩并”;2001年10月18日杭州湾镇并入周巷镇,
简述“并镇”。
六、本志书中人物编,境域有重大影响的已故人物,分列在人物传略和
革命烈士名录中;当代人物中,著名人士列入人物简介一章,其他人物在表
中以名录形式列出。县(市)级以上劳模和先进人物,县有一定职级的干部
及知识分子,凡能搜集到的均列入名录中。人物排列原则上按出生年月(时间)
为序。
七、本志书数据以周巷镇统计年报和慈溪市统计局公布的为准。1949年
以前数据以各历史时期境域为统计范围,以后数据以境域为统计范围。
八、本志书全文横排纵述,以文字为主,图表为辅。图表的序号,以“编”
为单元排列。
九、计量单位力求规范统一,适当保留习惯名称,以显示时代特征和地
域特征。例:旧时重量单位多用“市斤”表示,里程单位多用“华里”(里)
表示,1949年后通用“公斤”“公里”。土地面积单位习惯“亩”“分”“厘”
与“平方米”“公顷”并用,择不同语言环境而异。
十、本志书资料来自各种档案、旧志、正史、报刊、专著、手稿、家谱,
或由文物部门以及相关单位提供,采用时作过一定考证。凡直接引用史籍资
料的,皆注明出处。
内容时限:
0000-2008年
出版时间:
2013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页
图片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建置
--
第一章 境域沿革
----
第一节 境域变迁
----
第二节 建置沿革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历代行政区划
----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行政区划
--
第三章 社区 行政村
----
第一节 社区
----
第二节 行政村
第二编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质地理
----
第一节 地质地貌
----
第二节 海塘
----
第三节 河流 水闸 水库
--
第二章 气候
----
第一节 常年气候
----
第二节 自然灾害
第三编 人口 姓氏 计划生育
--
第一章 人口变迁
----
第一节 解放前人口
----
第二节 解放后人口
--
第二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民族
----
第二节 性别
----
第三节 年龄
----
第四节 家庭
----
第五节 文化程度
----
第六节 职业
----
第七节 姓氏
--
第三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计划生育政策措施
----
第二节 晚婚晚育
----
第三节 优生优育
----
第四节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
第五节 计划生育协会
第四编 居民生活
--
第一章 居民收入
----
第一节 农村居民收入
----
第二节 城镇居民收入
----
第三节 居民储蓄
--
第二章 居民消费
----
第一节 居民消费水平
----
第二节 衣食住行
----
第三节 教育 旅游
----
第四节 婚丧 节庆 医疗保健
----
第五节 生活用具 家用电器 通信工具
第五编 农业
--
第一章 农业经济体制
----
第一节 封建土地制度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互助合作
----
第四节 人民公社
----
第五节 农业体制改革
--
第二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棉花
----
第二节 粮油作物
----
第三节 果蔬
--
第三章 养殖业
----
第一节 畜牧业
----
第二节 蜂业
----
第三节 渔业
--
第四章 盐业
----
第一节 盐场变迁
----
第二节 制盐
----
第三节 盐政机构及盐业生产
--
第五章 农机 农科 农场
----
第一节 农业机械
----
第二节 农业科技
----
第三节 慈溪市农垦场
第六编 工业
--
第一章 手工业 工业
----
第一节 清和民国时期工场 作坊 厂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场 作坊 厂
--
第二章 工业体制及其变迁
----
第一节 国营和大集体企业
----
第二节 村乡镇企业
----
第三节 民营企业
----
第四节 外资企业
----
第五节 工业门类
--
第三章 企业经营管理
----
第一节 经营方式
----
第二节 企业管理
----
第三节 技改投入和科技含量提升
----
第四节 授权专利
----
第五节 商标与产品创牌
--
第四章 工业园区建设及重点企业简介
----
第一节 工业园区建设
----
第二节 重点工业企业简介
第七编 商业
--
第一章 商业发展
----
第一节 历代商业
----
第二节 现代商业
--
第二章 体制 经营
----
第一节 国有商业
----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
----
第三节 集体商业
----
第四节 个体商业
--
第三章 集市建设
----
第一节 周巷副食品市场
----
第二节 农贸市场
----
第三节 其他市场
第八编 村镇建设
--
第一章 城镇建设
----
第一节 城镇规划与机构
----
第二节 市政建设
----
第三节 公共设施
----
第四节 住宅小区
----
第五节 公共建筑
--
第二章 村庄建设
----
第一节 村庄规划
----
第二节 村庄建设
----
第三节 特色村庄建设
--
第三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前期环境整治
----
第二节 环境污染与整治
----
第三节 生态环境建设
----
第四节 环保组织机构
第九编 电力 交通 邮电
--
第一章 电力
----
第一节 发电
----
第二节 供电
----
第三节 用电
----
第四节 用电管理
--
第二章 水陆交通
----
第一节 陆路交通
----
第二节 水路交通
----
第三节 桥梁
----
第四节 交通管理
--
第三章 邮政 电信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邮政
----
第三节 电信
第十编 财政税务 工商管理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体制
----
第二节 财政收支
----
第三节 财政管理监督
--
第二章 税收规费
----
第一节 明清以及民国时期赋税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税收
----
第三节 经征机构
----
第四节 税征管理
--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工商行政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监管
----
第三节 市场监督管理
----
第四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
----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
----
第六节 合同管理
第十一编 金融 保险
--
第一章 金融机构
----
第一节 银楼 典当 钱庄
----
第二节 银行
----
第三节 信用合作社
--
第二章 金融业务
----
第一节 银行存贷业务
----
第二节 周巷信用社(合作银行周巷支行)存贷业务
----
第三节 结算
----
第四节 货币
--
第三章 保险
----
第一节 保险机构
----
第二节 承保理赔
第十二编 党派 团体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组织活动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时期组织发展
----
第三节 党员代表大会
----
第四节 区乡(镇)党委历任主要领导名录
----
第五节 组织建设
----
第六节 纪检监察
----
第七节 宣传教育
----
第八节 统一战线工作
----
第九节 信访工作
--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和三民主义青年团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
----
第二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
----
第三节 国民党在周巷境域的情报组织
--
第三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人团体
----
第二节 青少年团体
----
第三节 妇女团体
----
第四节 农(盐)民团体
----
第五节 科学技术界团体
----
第六节 文学艺术界团体
----
第七节 侨联团体
----
第八节 工商团体
----
第九节 老年团体
第十三编 行政 人大 政协
--
第一章 行政机关
----
第一节 清和民国时期地方政府机构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地方行政机构
----
第三节 村级行政自治组织沿革
--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人大代表选举机构
----
第二节 人大代表选举
----
第三节 人大主要领导名录
----
第四节 县以上人大代表名录
--
第三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 历届周巷政协联络组织情况
----
第二节 活动情况
----
第三节 周巷镇域县以上历届政协委员名录
第十四编 军事 政法
--
第一章 军事
----
第一节 驻军 军事设施
----
第二节 地方武装
----
第三节 民兵
----
第四节 兵役
----
第五节 重大战事
----
第六节 农民 盐民起义
--
第二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惩治反革命犯罪
----
第三节 惩治刑事犯罪
----
第四节 治安管理
----
第五节 户籍管理
----
第六节 消防管理
----
第七节 交通警察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审判制度
----
第三节 案件审判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法制教育服务
----
第三节 法律事务
----
第四节 人民调解
第十五编 民政 人事 劳动保障
--
第一章 民政
----
第一节 军烈属优抚
----
第二节 社会救济
----
第三节 公益慈善事业
----
第四节 婚姻
----
第五节 殡葬
----
第六节 残疾人事业
--
第二章 人事
----
第一节 人事管理体制
----
第二节 镇人民政府机构
----
第三节 干部队伍
----
第四节 干部工资制度及福利待遇
----
第五节 专业技术职称
----
第六节 离休 退休 退职
--
第三章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
第一节 机构体制
----
第二节 劳动就业
----
第三节 职业培训
----
第四节 职工管理
----
第五节 劳动保护
----
第六节 社会保障
第十六编 教育 卫生
--
第一章 教育
----
第一节 教育发展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第四节 中学教育
----
第五节 成人教育
----
第六节 职业技术教育
----
第七节 教育管理
--
第二章 卫生
----
第一节 医疗发展
----
第二节 医疗机构
----
第三节 药政 医政
----
第四节 卫生保健与卫生防疫
第十七编 文化 体育 广电
--
第一章 文化体育
----
第一节 群众文化
----
第二节 文艺创作
----
第三节 图书 档案
----
第四节 文化市场
----
第五节 体育事业
----
第六节 文体机构与基础设施
--
第二章 广播 电视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广播
----
第三节 电视
第十八编 周巷老话 风俗 宗教
--
第一章 周巷老话
----
第一节 常用字词
----
第二节 常用语
----
第三节 熟(俗)语
----
第四节 歌谣
--
第二章 风俗
----
第一节 生活习俗
----
第二节 生产习俗
----
第三节 岁时习俗
----
第四节 礼仪习俗
----
第五节 信仰习俗
--
第三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寺庙
----
第二节 道教
----
第三节 天主教
----
第四节 基督教
第十九编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略
--
第二章 人物简介
----
第一节 党政军界
----
第二节 教育科技界
----
第三节 华侨华人
----
第四节 民间文化人士
附表
--
革命烈士名录
--
全国先进人物表
--
省级先进人物表
--
劳动模范人物表
--
副处以上国家干部名录
--
知识分子名录(一)
--
知识分子名录(二)——海外博士名录
第二十编 文物 古迹 收藏
--
第一章 文物与古迹
----
第一节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点)
----
第二节 古迹
----
第三节 出土文物
--
第二章 民间收藏
----
第一节 家谱
----
第二节 古玩
丛录
--
一、著作要目
--
二、诗文选辑
--
三、传说故事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