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涉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0
出版时间:
1998年02月
目录
封面
涉县志
版权页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卷一建置 区划
--
第一章建置沿革
----
第一节地理位置
----
第二节境域变化
----
第三节隶属沿革
--
第二章行政区划
----
第一节政区演变
----
第二节偏城地区政区沿革
--
第三章乡镇简况
----
第一节镇
----
第二节乡
------
附:1996年所撤13乡情况简介
----
第三节行政村
卷二自然环境
--
第一章地质 地貌
----
第一节地质
----
第二节地貌
--
第二章气候
----
第一节日照 辐射
----
第二节温度
----
第三节降水
----
第四节风
----
第五节湿度 蒸发
----
第六节霜
----
第七节物候
--
第三章水文
----
第一节地表水
----
第二节地下水
--
第四章土壤
----
第一节土壤类型
----
第二节土壤分布
----
第三节土壤肥力与评级
--
第五章自然资源
----
第一节土地资源
----
第二节水资源
----
第三节植物资源
----
第四节动物资源
----
第五节矿产资源
--
第六章自然灾害
----
第一节气象灾害
----
第二节地震灾害
----
第三节生物灾害
卷三人口
--
第一章人口分布与变动
----
第一节人口数量
----
第二节人口密度
----
第三节乡镇人口
----
第四节人口变动
--
第二章人口构成
----
第一节民族构成
----
第二节性别构成
----
第三节年龄构成
----
第四节文化构成
----
第五节职业构成
--
第三章计划生育
----
第一节晚婚晚育
----
第二节节制生育
----
第三节政策措施
----
第四节管理机构
--
第四章人口管理
----
第一节户籍管理
----
第二节人口普查
--
第五章家庭
----
第一节婚姻
----
第二节构成
----
第三节管理
----
第四节称谓
--
第六章姓氏
----
第一节姓氏录
----
第二节部分姓氏源考
------
附:洪洞县老槐树下迁民考
卷四农业
--
第一章农业体制
----
第一节封建土地私有制
----
第二节土地改革
----
第三节互助合作
----
第四节人民公社
----
第五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二章农业区划与管理机构
----
第一节农业区划
----
第二节管理机构
--
第三章生产条件
----
第一节耕地
----
第二节劳力
----
第三节农机具
--
第四章农田建设
----
第一节修建梯田
----
第二节修滩造田
----
第三节整修土地
----
第四节改良土壤
--
第五章农作物
----
第一节粮食作物
----
第二节油料作物
----
第三节蔬菜作物
----
第四节其它作物
--
第六章农技农艺
----
第一节耕作制度
----
第二节作物栽培
----
第三节良种培育和推广
----
第四节病虫害防治
------
附:涉县人民战蝗记
----
第五节农技培训
--
第七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
第一节项目争取
----
第二节项目实施
----
第三节项目管理
卷五林业
--
第一章林业资源
----
第一节林地
----
第二节林木
----
第三节林产品
--
第二章权属与体制
----
第一节私有林木
----
第二节寺庙林
----
第三节乡村林
------
附:大树沟林场简介
----
第四节国有林
------
附:偏城林场简介
--
第三章植树造林
----
第一节苗圃
----
第二节荒山绿化
----
第三节田间植树
----
第四节四旁植树
--
第四章林木管护
----
第一节封山
----
第二节护林防火
----
第三节病虫害防治
----
第四节林业机构
------
附:林业功臣
--
第五章林果产品
----
第一节核桃
----
第二节柿子
----
第三节花椒
----
第四节黑枣 木了
卷六水利 电业
--
第一章蓄水工程
----
第一节小型水库
----
第二节青塔水库
----
第三节池塘
----
第四节水窖
--
第二章引水工程
----
第一节漳北渠
----
第二节漳南渠
----
第三节漳西渠
----
第四节青塔水库干渠
----
第五节跃峰渠
----
第六节其它渠道
--
第三章汲水工程
----
第一节人工井
----
第二节机井
----
第三节扬水站
----
第四节汲水工具
--
第四章山区饮水
----
第一节缺水状况
----
第二节化学工业部扶贫打井
--
第五章水力利用
----
第一节水碾水磨
----
第二节水电站
--
第六章河流治理
----
第一节常年河治理
------
附:坝情介绍二则
----
第二节季节河治理
----
第三节防洪
--
第七章边界水事
----
第一节浊漳河下游水事
----
第二节漳河上游水事
----
第三节漳北渠首水事
--
第八章机构 管理 征费
----
第一节水政机构
----
第二节管理
----
第三节征费
--
第九章电业
----
第一节电力生产
----
第二节电网建设
------
附:张家庄公社办电纪实
----
第三节电力供应
----
第四节供电管理
卷七养殖业
--
第一章畜牧
----
第一节大牲畜
----
第二节小家畜
----
第三节家禽
--
第二章水产
----
第一节水产资源
----
第二节淡水养鱼
--
第三章机构与防疫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防疫
卷八工业
--
第一章工业体制
----
第一节私营与个体企业
----
第二节乡镇企业
----
第三节县办集体企业
----
第四节国营企业
--
第二章冶金工业
----
第一节采矿
----
第二节选矿
----
第三节冶炼
----
第四节轧钢
----
第五节炼钢
--
第三章建材工业
----
第一节砖瓦灰石
----
第二节水泥及其制品
----
第三节其它建筑材料
--
第四章化学机械工业
----
第一节化学工业
----
第二节机械工业
--
第五章烟草 食品 纺织 造纸
----
第一节烟草、食品工业
----
第二节纺织
----
第三节造纸及纸质品
--
第六章其它工业 手工业
----
第一节木器、服装、鞋帽制造
----
第二节印刷 修理
----
第三节饲料、医药、皮毛棉麻加工
----
第四节其它
--
第七章驻涉厂矿
----
第一节直辖市属工厂
----
第二节省属工厂
----
第三节市属厂矿
----
第四节军办工厂
卷九交通 邮电
--
第一章铁路
----
第一节铁路建设
----
第二节铁路运输
----
第三节铁路专用线
----
第四节火车站
--
第二章公路
----
第一节古道
----
第二节公路建设
----
第三节公路客运
----
第四节公路货运
--
第三章交通运输工具
----
第一节人畜力运输工具
----
第二节机械运输工具
--
第四章桥梁 隧道 渡口
----
第一节古桥
----
第二节公路桥 隧道
----
第三节铁路桥梁 隧道 涵渠
----
第四节渡口
--
第五章公路交通运输管理
----
第一节路政管理
----
第二节运输管理
----
第三节安全管理
--
第六章邮电
----
第一节邮政
----
第二节电信
卷十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
第一章县城建设
----
第一节城垣
----
第二节街道
----
第三节公用建筑
----
第四节供水 排水
----
第五节清洁 美化
--
第二章镇村建设
----
第一节集镇建设
----
第二节村庄建设
--
第三章房地产
----
第一节房产
----
第二节地产
--
第四章建筑业
----
第一节建筑队伍
----
第二节设计施工
----
第三节建筑技术
----
第四节建筑材料
--
第五章环境保护
----
第一节水土流失与保持
----
第二节环境污染与防治
卷十一商业
--
第一章商业结构
----
第一节私营商业
----
第二节合作商业
----
第三节国营商业
------
附:驻涉厂办商业
----
第四节商品销售构成
--
第二章商品经营
----
第一节生活资料购销
----
第二节生产资料购销
----
第三节土特产品及废品收购
----
第四节烟酒、食品、副食品购销
--
第三章饮食服务业
----
第一节饮食业
----
第二节服务业
------
附:涉县宾馆简介
--
第四章贸易
----
第一节集市贸易
------
附:太行市场简介
----
第二节对外贸易
卷十二粮油
--
第一章购销
----
第一节征购
------
附:书涉邑芒粮事
----
第二节销售
----
第三节议购议销
--
第二章仓 储调 运加工
----
第一节仓储
----
第二节调运
----
第三节加工
--
第三章机构
----
第一节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粮油总局
----
第二节县粮油机构
卷十三财政 税务
--
第一章财政
----
第一节财政体制
----
第二节财政收入
----
第三节财政支出
----
第四节财政管理
----
第五节公债 国库券
--
第二章税务
----
第一节税务体制
----
第二节税种税收
----
第三节税收管理
卷十四金融
--
第一章金融机构
----
第一节钱庄 当铺
----
第二节冀南银行
----
第三节银行 保险
----
第四节信用社
--
第二章货币
----
第一节货币种类
----
第二节货币流通
----
第三节现金管理
--
第三章城乡储蓄
----
第一节储蓄网点
----
第二节储蓄种类
----
第三节储蓄数额
--
第四章信贷与结算
----
第一节农业信贷
----
第二节工业信贷
----
第三节商业信贷
----
第四节基建投资与信贷
----
第五节信贷结算
卷十五经济综合管理
--
第一章计划经济管理
----
第一节计划管理机构
----
第二节计划编制
----
第三节计划管理实施
--
第二章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企业登记
----
第三节市场管理
----
第四节个体工商业管理
----
第五节经济合同管理
----
第六节商标与广告管理
--
第三章物价管理
----
第一节物价机构
----
第二节物价管理
----
第三节价格调整
----
第四节物价监督
--
第四章国民经济统计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统计项目
----
第三节统计方法
------
附:涉县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第五章审计管理
----
第一节审计机构
----
第二节审计监督
--
第六章计量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计量制度
----
第三节计量器具
----
第四节计量监督
--
第七章经济协作与投资项目
----
第一节经济协作
----
第二节投资项目
卷十六革命根据地
--
第一章根据地开辟
----
第一节开辟条件
----
第二节发展中共党组织
----
第三节组织救亡团体
----
第四节建立民主政权
--
第二章根据地政党、政权
----
第一节政党机关
----
第二节政权机关
----
第三节重要活动
------
附:庆祝刘伯承50寿辰的部分贺电及文章
--
第三章根据地武装斗争
----
第一节抗日部队
------
附:一二九师暨晋冀鲁豫军区建制和主官
----
第二节军事活动
------
涉、武、磁、林反顽战役图
--
第四章抗日团体
----
一、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
----
二、抗大四团
----
三、《新华日报》(太行版)社
----
四、朝鲜独立同盟和义勇军
----
五、日本反战同盟及太行支部
------
抗日党政军机关、单位、团体在涉县分布图
--
第五章根据地建设
----
第一节减租减息 土地改革
----
第二节大生产运动
----
第三节巩固与发展
------
附:晋冀鲁豫边区概貌
--
第六章扫荡与反扫荡
----
第一节日军十一次扫荡
----
第二节日军制造的惨案
----
第三节根据地军民反扫荡
--
第七章根据地人民贡献
----
第一节参军参战
----
第二节支前运动
----
第三节保护革命队伍
----
第四节输送革命干部
卷十七政党
--
第一章中国国民党涉县党部
----
第一节组织建立
----
第二节主要活动
--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涉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组织创立
----
第二节县委机构
----
第三节基层政党
----
第四节党员队伍
----
第五节干部工作
----
第六节宣传工作
----
第七节农村工作
----
第八节纪律检查工作
----
第九节政法委工作
----
第十节统一战线工作
----
第十一节信访工作
------
附:处理信访案件二例
----
第十二节党员代表大会
卷十八政权 政协
--
第一章代表大会
----
第一节各界代表大会
----
第二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节人大常委会
----
第五节提(议)案处理
----
第六节代表联系制度
----
第七节人事任免 调查视察
--
第二章行政机构
----
第一节封建政权
----
第二节民国政府
----
第三节抗日政府
----
第四节人民政府
----
第五节基层政权
--
第三章参政机构
----
第一节参议会
----
第二节政协涉县委员会
----
第三节政协涉县委员会历次大会
卷十九党政要事
--
第一章民主革命时期(1937-1949年)
----
第一节减租减息
----
第二节土地改革
--
第二章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50-1956年)
----
第一节农业合作社
----
第二节抗美援朝
----
第三节镇反 肃反
----
第四节三反 五反
----
第五节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
第三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7-1996年)
----
第一节整风反右
----
第二节“大跃进”
----
第三节人民公社
----
第四节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第五节农业学大寨运动
----
第六节工业学大庆运动
----
第七节“文化大革命”
----
第八节平反冤假错案
----
第九节 历次鳌党
----
第十节改革开放
卷二十群众团体
--
第一章工人、农民组织
----
第一节工人组织
----
第二节农民组织
--
第二章青少年、妇女组织
----
第一节青少年组织
----
第二节妇女组织
--
第三章工商业联合会及其它组织
----
第一节工商业联合会
----
第二节其它组织
卷二十一劳动人事
--
第一章劳动
----
第一节职工队伍
----
第二节职工招收
----
第三节就业安置
----
第四节劳动力调控
----
第五节职工培训
--
第二章人事
----
第一节干部队伍
----
第二节干部管理
----
第三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
----
第四节编制管理
----
第五节机关岗位责任制
--
第三章工资
----
第一节工资制度
----
第二节工资调整
----
第三节奖金 津贴 补贴
--
第四章劳保福利
----
第一节劳动保护 保险
------
附:重大事故简介
----
第二节福利
----
第三节退职 退休 离休
卷二十二民政
--
第一章优抚
----
第一节拥军
------
附:太行拥军老妈妈
----
第二节优属
----
第三节抚恤
----
第四节烈士褒扬
--
第二章救济
----
第一节灾害救济
----
第二节困难救济
----
第三节扶贫
--
第三章安置
----
第一节退伍军人安置
----
第二节下放人员安排
----
第三节移民安家
----
第四节残疾人就业
--
第四章供养 收容
----
第一节供养
----
第二节收容
--
第五章婚姻登记 地名管理 殡葬改革
----
第一节婚姻登记
----
第二节地名管理
----
第三节殡葬改革
卷二十三军事
--
第一章军事机构
----
第一节驻军
----
第二节地方武装
--
第二章兵役制度
----
第一节招募制
----
第二节志愿制
----
第三节义务制
----
第四节义务役与志愿役结合制
--
第三章民兵
----
第一节民兵组织
----
第二节民兵训练
----
第三节民兵防务
----
第四节民兵参战
--
第四章军事设施
----
第一节屯兵设施
----
第二节防御设施
----
第三节教练设施
--
第五章重大战事
----
一、赵简子回兵拔邯郸
----
二、曹操焚毛城
----
三、壶关潜兵夜抵潞州解围
----
四、闯王军转战涉县
----
五、太平军克县城
----
六、天门会起义
----
七、皇后岭战斗
----
八、响堂铺伏击战
------
响堂铺伏击战形势图
----
九、解放涉县城
----
十、十字岭战斗
----
十一、大石磨垴战斗
卷二十四公安 司法
--
第一章公安
----
第一节公安机构
----
第二节反特锄奸 剿匪
----
第三节镇反 肃反
----
第四节预审 看守
----
第五节取缔反动会道门
----
第六节打击刑事犯罪
------
附:杨晓钟盗窃、抢劫枪支、轿车等案
----
第七节破除迷信 扫黄
----
第八节治安管理
----
第九节消防
--
第二章检察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刑事检察
----
第三节贪污贿赂检察
----
第四节法纪检察
----
第五节监所检察
----
第六节控告申诉检察
--
第三章审判
----
第一节审判机构
----
第二节审判制度
----
第三节案件审判
----
第四节案件复查
--
第四章司法行政
----
第一节司法行政机构
----
第二节法制宣传
----
第三节公证、律师业务
----
第四节民事调解
卷二十五教育 科技
--
第一章儒学
----
第一节私塾 社学
----
第二节学宫 书院
--
第二章初等教育
----
第一节幼儿教育
----
第二节小学堂(校)
----
第三节抗日学校
----
第四节普及小学义务教育
------
附:实验小学和聋哑学校简介
--
第三章中等教育
----
第一节普通中学
------
附:涉县中学简介
----
第二节师范教育
----
第三节职业教育
--
第四章高等教育
----
第一节抗日军政大学(分校)抗战建国学院
----
第二节涉县农业大学五·七大学
--
第五章成人教育
----
第一节干部教育
----
第二节职工教育
----
第三节农民教育
--
第六章教师与教学
----
第一节教师队伍
----
第二节教师待遇
----
第三节教师培训
----
第四节教学研究
----
第五节教学设备
--
第七章教育经费与勤工俭学
----
第一节经费来源
------
附:改善办学条件简况
----
第二节经费支出
----
第三节勤工俭学
--
第八章教育机构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教育厅
--
第九章科学技术
----
第一节科技组织
----
第二节科技普及
----
第三节气象、地震测报与能源利用
卷二十六卫生 体育
--
第一章医疗
----
第一节队伍
----
第二节机构
------
附:太行医院
----
第三节医疗制度
----
第四节设备与技术
--
第二章妇幼保健与卫生防疫
----
第一节妇幼保健
----
第二节公共卫生
----
第三节防疫
--
第三章卫生事业管理
----
第一节行政管理
----
第二节药政管理
----
第三节经费管理
--
第四章体育
----
第一节学校体育
----
第二节群众体育
卷二十七文化
--
第一章群众文化
----
第一节文化馆 文化站 俱乐部
----
第二节民间文学
----
第三节民间艺术
--
第二章文学艺术创作
----
第一节文学创作
----
第二节书法 绘画 摄影
--
第三章戏剧曲艺
----
第一节剧团
----
第二节剧种 剧目
----
第三节演出场所
----
第四节曲艺
--
第四章图书
----
第一节图书藏阅
----
第二节图书发行
--
第五章报刊 通讯
----
第一节报纸
----
第二节刊物
----
第三节通讯报道
--
第六章广播 电影 电视
----
第一节广播
----
第二节电影
----
第三节电视
--
第七章地方史志
----
第一节志书编纂
----
第二节中共党史征编
卷二十八文物古迹
--
第一章古文化遗址
----
第一节仰韶文化遗址
----
第二节龙山文化遗址
----
第三节商周文化遗址
----
第四节春秋战国 汉文化遗址
--
第二章石窟 石刻
----
第一节石窟
----
第二节石刻
--
第三章古建筑
----
第一节寺院
------
附:清泉寺概况
----
第二节庙宇
------
附:娲皇宫概况
----
第三节杂建
----
第四节官墓 牌坊
--
第四章近、现代文物和纪念地
----
第一节中共中央部分机关旧址
----
第二节晋冀鲁豫边区政权机关旧址
----
第三节抗日驻军旧址
----
第四节太行区党政机构旧址
----
第五节其它纪念地
--
第五章名胜
----
第一节三槐九景
----
第二节溶洞
--
第六章文物收藏与管理
----
第一节文物收藏
----
第二节文物管理
卷二十九民俗风情
--
第一章生活
----
第一节农民生活
----
第二节干部生活
----
第三节工人生活
--
第二章风尚
----
第一节诚实待人
----
第二节急公好义
----
第三节和睦 孝顺
----
第四节尊师
----
第五节勤劳节俭
--
第三章习俗
----
第一节生活习俗
----
第二节岁时习俗
----
第三节公历节日
----
第四节礼仪习俗
----
第五节迷信 陋习
--
第四章宗教
----
第一节佛教
----
第二节道教
----
第三节天主教
----
第四节基督教
卷三十方言
--
第一章导言
----
第一节方言内部差异
----
第二节音标符号
--
第二章语音
----
第一节声母
----
第二节韵母
----
第三节儿化韵
----
第四节单字调
----
第五节连读变调
----
第六节声韵调配合关系
----
第七节异读字
------
附一:单字特殊读音举例
------
附二:一般词语特殊读音举例
----
第八节词汇表
--
第三章语法特点
----
第一节“圪”缀词
----
第二节“子”缀词
----
第三节“咾”、“啦1”、“啦2”
----
第四节时态助词“着”
----
第五节可能补语
----
第六节其它
------
附:语法例句
卷三十一人物
--
第一章古代人物
----
冯亭
----
孙逖
----
崔国华
----
陈咸
----
陈寅
----
周晟
----
周景
----
王科
----
李栋
----
杨其廉
----
任中柱
----
康杰
----
戚学标
--
第二章近、现代人物
----
赵鸿举
----
杨三珠
----
马敬之
----
冯贵德
----
李中香
----
赵勋
----
程进善
----
秦白舟
----
石步嵩
----
申清彦
----
韩永金
----
段成堂
----
王玉瑚
----
任蔚宗
----
陈通顺
----
程金顺
----
王全有
----
张中廷
----
赵辅元
----
李才清
----
孟常的
----
赵九洲
----
王文华
----
刘凤竹
----
段秋顺
--
第三章烈士名录
----
涉城镇
----
河南店镇
----
索堡镇
----
井店镇
----
更乐镇
----
西戌镇
----
固新镇
----
西达镇
----
偏城镇
----
神头乡
----
辽城乡
----
偏店乡
----
龙虎乡
----
木井乡
----
关防乡
----
合漳乡
----
鹿头乡
--
第四章涉县籍在外部分工作人员
----
第一节部分杰出游子介绍
------
李乾元
------
李喜所
------
张群力
------
杨国旺
------
杨景三
------
范福庆
------
程贵元
------
王振华
------
杨铁三
------
程华奎
------
任旭东
------
张凤翔
------
刘书文
------
李博文
------
李真顺
------
李炳祥
------
赵树民
------
王宝善
------
高瑾
------
张林生
------
赵苏太
------
王西军
------
史书庭
------
孙全贵
------
马喜廷
------
王恩良
------
冯炎
------
吕云所
------
江瑞平
------
任汉阳
------
任志超
------
刘羽纶
------
刘振祥
------
李安昌
------
李安域
------
李润田
----
第二节涉县部分在外地工作人员名录
卷三十二补编
--
一、古诗文选
--
二、勒石碑铭
--
三、旧志序录
--
四、名人轶事
--
五、文献辑存
--
六、重要领导视察
--
七、涉县之最
编后记
跋
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涉县志》审修及编纂人员
涉县地名、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
《涉县志》特邀学术顾问
《涉县志》编纂审定顾问
河北省市县志审定委员会
提供资料人员名单
祝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