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通史第四卷
格式:PDF
费用:16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中国彝族通史》按历史事实逻辑顺序,由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北京彝族研究专家编写,内容包括“远古至战国时期的彝族先民”、“西南夷与南中夷帅和爨氏统治时期的彝族”、“南邵国与大理国时期的彝族”、“土司制时期的彝族”、“改土归流至辛亥革命时期的彝族”、“民国时期的彝族”六编和经济史专题、文化史专题两个专题,共8章39节368万字。
出版时间:
2012年01月
目录
封面
扉页
编纂委员会名单
图片
目录
第六编民国时期
--
第一章 彝族人民与辛亥革命、护国战争
----
第一节 革命党人在西南地区领导的辛亥起义
----
一、革命党人在西南地区的活动
----
二、辛亥年前革命党人在云南发动的起义
----
三、腾越起义
----
四、昆明重九起义
----
五、援蜀、援玲与援藏
----
第二节 护国讨袁
----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
----
二、云南护国起义的爆发
----
三、护国战争与袁世凯的灭亡
----
四、西南各族人民对护国战争的贡献
----
第三节 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对彝族的影响
----
一、彝族人民在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下的斗争
----
二、辛亥革命、护国战争中涌现的彝族人物
--
第二章 龙云对云南的治理
----
第一节 彝族上层统治集团的崛起
----
一、龙云、卢汉的家世
----
二、军旅生涯涯
----
三、夺取政权与巩固统治
----
四、彝族上层统治集团的形成及其维系网络
----
第二节 治滇思想
----
一、“三民主义革命建设的新云南”
----
二、民族思想
----
第三节 治滇实绩
----
一、稳定大西南
----
二、建设“新云南”
----
三、大后方的“抗日民主堡垒”
----
四、开发边疆
----
五、“罔崇仁政”与“不培天良”
----
第四节 滇川黔交界地区彝族社会的变迁
----
一、龙云统治集团在滇川黔交界地区的事迹
----
二、滇川黔交界地区彝族社会的发展变化
----
三、滇川黔交界地区彝族社会未能发生深刻变革的原因
--
第三章 红军长征过彝区
----
第一节 红军在西南地区的进军路线
----
一、中央红军的进军路线
----
二、红二、六军团的进军路线
----
第二节 中共中央在西南地区召开的重要会议
----
一、遵义会议
----
二、“鸡鸣三省”会议
----
三、大河滩会议
----
四、扎西会议
----
五、苟坝会议
----
六、会理会议
----
第三节 红军在彝区的民族政策和彝海结盟
----
一、红军在彝区的民族政策
----
二、弈海结盟
----
第四节 彝族人民参军参战与红军留下的革命火种
----
一、彝族人民参军参战
----
二、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的建立及其斗争
----
三、红军长征影响下的彝族人民革命斗争
--
第四章 彝族人民与抗日战争
----
第一节 抗日前线的彝族儿女
----
一、第六十军血战台儿庄
----
二、参加武汉会战
----
三、滇南抗战
----
四、滇西抗战
----
五、滇军参加的其他抗曰战役
----
第二节 抗日后方的彝族人民
----
一、全面抗战爆发前的抗日救亡运动
----
二、踊跃参军,报效祖国
----
三、节 衣缩食,支援前线
----
四、修建公路、铁路和机场
----
五、“抗日民主堡垒”的形成
----
第三节 接受日军投降
----
一、越南受降
----
二、江西受降
--
第五章 彝族人民与解放战争
----
第一节 卢汉主滇
----
一、“十三事变”
----
二、卢汉就任云南省政府主席
----
三、治滇政举
----
第二节 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
----
一、“一二·一运动”
----
二、“李闻惨案”和声讨国民党特务罪行的斗争
----
三、爱国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
----
第三节 彝族人民的武装斗争
----
一、中国共产党在彝区开展武装斗争的长期准备
----
二、滇桂黔边彝族人民的武装斗争
----
三、云南人民武装斗争的深入开展
----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溴桂黔边纵队的建立
----
五、四川凉山弈区人民的武装斗争
----
第四节 云南和平起义
----
一、滇军在东北的起义与云南革命形势的发展
----
二、卢汉政治态度的转变
----
三、云南和平起义与昆明保卫战
----
第五节 彝族人民的新生
----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南
----
二、西昌战役和凉山彝区的解放
--
第六章 经济
----
第一节 农业
----
一、农业政策
----
二、土地关系
----
三、粮食产量
----
四、经济作物的种植
----
五、租佃制度
----
第二节 畜牧业
----
一、畜牧业在彝族经济中的地位
----
二、畜牧业的新变化
----
第三节 手工业
----
一、纺染、针织和服装鞋帽业
----
二、五金修造、珠宝玉石金银首饰和陶瓷业
----
三、制糖、酿酒、榨油、制荼和食品加工业
----
四、皮革皮件、烟丝加工和造纸业
----
五、日用杂品业
----
第四节 商业
----
一、商业政策
----
二、商业贸易
----
第五节 矿冶业
----
一、锡矿生产
----
二、铜矿生产
----
三、铅锌矿及银矿生产
----
四、铁矿生产
----
五、钨锑矿生产
----
六、盐矿生产
----
第六节 交通运输
----
一、肩挑、背负
----
二、马帮运输
----
三、铁路运输
----
四、公路运输
----
第七节 金融业
----
一、金融举措
----
二、金融机构
----
三、货币
----
四、金融市场
--
第七章 文化
----
第一节 教育
----
一、教育经费
----
二、学前教育
----
三、初等教育
----
四、中等教育
----
五、高等教育
----
六、彝族子弟外出求学
----
第二节 宗教
----
一、原始宗教遗存
----
二、基督教
----
三、天主教
----
第三节 文学艺术
----
一、民间文学
----
二、作家文学
----
三、民间说唱
----
第四节 医药
----
一、医疗卫生概况
----
二、彝族药物
----
三、彝族名医
----
第五节 社会风俗
----
一、服饰
----
二、婚俗
----
三、家庭
----
四、居住
----
五、生育
----
六、丧葬
----
七、节日、娱乐
--
结语:彝族历史的新纪元
--
附录
----
《中国彝族通史》第六编大事记
----
《中国彝族通史》第六编参考文献
--
后记
版权页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