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方志 通安镇志
格式:PDF
费用:16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通安镇志》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
记载通安镇的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
一、记述的时限:上限尽量向上追溯,下限截止2000年。彩照、概述、大事
记延至2005年,乡镇领导干部任职时间延至2006年。
三、事物记述“立足当代,统合占今”,明古详今。
四、采取横排纵述、纵横结合的编纂方法,采用章、节、目编写,辅以图表、照
片等。
五、记述范围以当今通安镇行政辖区为主,对其历史变化,超越辖区的亦作
必要的记述;历史地名、机构名称及计量单位均按当时称谓。
六、所记述事物及统计数据,因通安境域区划有过多次变更,故以当时的区
域范围为准,如实记载。
七、纪年方法:新中国成立前,用朝代年号或民国纪年,其后括号内注明公
元年份;新中国成立后,用公元纪年。某某年代,均指20世纪某某年代。
八、记述名称,首次出现一律使用全称,其后使用简称。
九、志书中的数字、符号使用参考《江苏省地方志行文规范》。
十、所记人物以“生不立传”为原则,酌情收录通安镇籍及在通安有一定影
响的知名人物。
十一、志书在归类上有两可性时,采用以一类为主,其他类稍提及,并在文
中注明详见其他类别。
十二、志书引用资料,录自文献、档案和有关书籍、口碑等,注明出处,或在
括号内注明。
内容时限:
-2000
出版时间:
2007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
图片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第一章 建置区划
--
第一节 建置沿革
--
第二节 境域区划
--
第三节 市镇、行政村
第二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质地貌
--
第二节 气候
--
第三节 水文
--
第四节 土壤
--
第五节 资源物候
--
第六节 自然灾害
第三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总数
--
第二节 人口构成
--
第三节 人口控制
第四章 经济综情
--
第一节 经济结构
--
第二节 经济管理
--
第三节 财税金融保险
--
第四节 经济生活
第五章 农业
--
第一节 生产关系变革
--
第二节 粮油业
--
第三节 蚕桑业
--
第四节 农副物产
--
第五节 农机具
第六章 工业
--
第一节 工业体制
--
第二节 工业门类
--
第三节 企业选介
--
第四节 工业管理
第七章 商业
--
第一节 商业体制
--
第二节 商品购销
--
第三节 集市贸易
--
第四节 饮食服务
第八章 镇村建设
--
第一节 市镇建设
--
第二节 农村建设
--
第三节 绿化
--
第四节 建筑公司
--
第五节 交通
--
第六节 邮政电信
第九章 党政群团
--
第一节 政党
--
第二节 政务
--
第三节 社团组织
第十章 民政司法治安
--
第一节 民政
--
第二节 司法
--
第三节 治安
第十一章 军事
--
第一节 兵防
--
第二节 兵事
--
第三节 兵役
--
第四节 民兵
第十二章 文化教育
--
第一节 古遗址文物
--
第二节 宗教文化
--
第三节 大石文化
--
第四节 文化机构
--
第五节 初等教育
--
第六节 中等教育
--
第七节 成人教育
第十三章 科技卫生
--
第一节 机构队伍
--
第二节 科技推广
--
第三节 科技成果
--
第四节 卫生
--
第五节 血防专记
第十四章 山水胜迹
--
第一节 阳山
--
第二节 寺庙堂墅(祠)
--
第三节 西太湖
--
第四节 诗赞
第十五章 民间风俗
--
第一节 节 令
--
第二节 生活习俗
--
第三节 庙会
--
章余
第十六章 方言
--
第一节 词语
--
第二节 俚语
--
第三节 俗语
--
第四节 歇后语
--
第五节 谚语
--
第六节 民谣山歌
第十七章 人物
--
第一节 人物传略
--
第二节 阳山隐士名录
--
第三节 革命烈士名录
--
第四节 当代名人录
--
第五节 先进人物简介
第十八章 志余
--
第一节 杂记
--
第二节 辑录
大事记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资料提供者
《通安镇志》编纂机构、人员及审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