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北京白云观志
格式:PDF
费用:25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的内容包括史志,殿堂志,神像志,戒律志,醮仪与庆典志,玄门人物志,诸真宗派志等章。
出版时间:
2003年01月
目录
彩图
--
棂星门七层四柱彩绘牌楼
--
唐代石刻老子像
--
白云观山门
--
白云观山门及华表
--
灵官殿
--
藏经楼
--
钟鼓楼
--
玉皇殿外景
--
解放前白云观庙会
--
罗天大醮欢迎典礼
--
白云观民俗迎春会
--
玉皇大帝像
--
药王殿
--
邱长春真人像在邱祖殿内
--
三官殿(天官、地官、水官)
--
救苦殿太乙真人
--
内经图、修真图
--
焚表
--
道众诵习功课经
--
罗天大醮开坛仪式
新编北京白云观志
序
自序
目录
第一章史志
--
上编 从唐至民国期间白云观沿革(741-1948)
----
一、道教与“天长观”
----
二、天长观故墟与“太极宫”
----
三、邱长春与“长春宫”
----
四、尹志平与“白云观”、“处顺堂”
----
五、元代佛道之争与“长春宫”
----
六、明代之扩建白云观
----
七、清初王常月之中兴全真道
----
八、清至民国期间白云观之重加葺治
----
九、清末高仁侗方丈使白云观声势高涨
----
十、民国时期白云观之每况愈下(1912-1948)
--
下编 当代白云观的坎坷历程与正常发展(1949-2000)
----
一、历史新页与白云观之变迁(1949-1965)
----
二、“文化大革命”肆虐下的白云观(1966-1977)
----
三、新历史时期白云观的复兴(1978-1985)
----
四、新历史时期机遇下白云观的新气象(1986-2000)
----
结语:白云观之现状
第二章殿堂志
--
一、白云观殿堂庭院的总体结构规模与布局
----
附表一:金代十方大天长观的建置
----
附表二:1949年前白云观建置白云观平面图
----
附表三:1985年白云观建置白云观平面图
----
附表四:北京白云观平面图及上水管线示意图(2000年绘)
--
二、英文《道教简介》及《北京白云观简介》(注)
--
三、白云观殿堂庭院兴建时间与变迁
----
中路殿堂
----
东路殿堂
----
西路殿堂
----
前、后院之配祀建筑
--
四、白云观祀神殿堂所展示之信仰特征
--
五、盛世隆修白云观竣工典礼特记
--
附录:在北京白云观修缮竣工庆典上的讲话
--
六、时代、环境与白云观风貌
第三章神像志
--
一、现白云观殿堂奉祀之神像及其建旨
--
二、现奉神像统计及其所展示的道教祀神发展趋向
第四章戒律志
--
一、白云观传戒之传统规制
--
二、白云观之玄门戒律
----
全真三坛大戒
------
《初真戒律》(昆阳子王常月著)
------
《中级三百大戒》
------
《天仙大戒》
--
三、王常月与白云观持戒心法
--
四、人戒要规与持戒威仪
----
《玄门持戒威仪》
----
昆阳律师付嘱偈
------
三衣图式
--
五、元代以来白云观历代律师
--
六、清嘉庆以来开坛传戒大师与受戒人数(1807-1989)
----
(一)统计表
----
(二)1927年(民国十六年)白云观传戒律师及诸大师之姓名籍贯
----
(三)1989年传戒律师及诸大师历略
--
七、《中国道教协会关于全真道传戒的规定》(1989年9月16日4届5次常务理事会通过)
--
八、1989年白云观传戒盛典纪实
--
九、《修戒之目的和我们受戒后的努力方向》——傅圆天大师在演戒中的讲话
--
十、《北京白云观律坛传戒功德圆满》
--
十一、北京白云观己巳坛《登真箓》
----
龙门正宗第二十二代传戒律师表
--
十二、《净戒蝶》
第五章醮仪与庆典志
--
一、最经常的道教仪式“早晚坛”
--
二、一年中之斋日仪式
----
北斗七星灯盏
----
太阳星灯盏
----
角宿灯盏
----
九月各星灯盏图
--
三、一年中之节日祭祀
----
旧时白云观所列神仙诞辰祭祀日
--
四、现仍举办之神仙节日仪典
--
五、现对观外信众开放之“道场”
----
道场时间安排表
--
六、白云观现行《经坛管理制度》
--
七、为延续道统,1989年恢复“传戒”仪典
--
八、“升座”盛典——新中国建立后白云观的三次方丈“升座”
--
九、罗天大醮(1993年举办)
--
十、1993年“罗天大醮”文告录
----
《北京白云观举行“罗天大醮”》
----
《中华道教名山宫观启建“罗天大醮”文告》(1993年9月17日,于北京白云观)
------
《“罗天大醮”总日程表》(1993年9月)
----
《“罗天大醮”欢迎典礼仪程》(1993年9月17日)
--
十一、醮仪疏表、榜文举例
第六章道范清规及执事榜文志
--
一、玄门处处、时时有清规
--
二、白云观践行的生活、修持规范
----
《规矩须知》
----
《学道须知》
----
《戒食铭》
--
三、历代揭示的《全真清规》榜文
----
《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
----
《全真元范清规》
----
《紫清真人清规榜》
----
《长春真人规榜》
----
《清规榜》
----
《清咸丰六年白云观<清规榜>》
--
四、历代揭示的《执事榜文》
----
《长春真人执事榜》
----
《执事榜》
----
《清咸丰六年白云观执事榜》
------
白云观原组织规制
------
白云观原执事组织规制
--
五、旧时白云观执事所司职务
--
六、新时代白云观管理规制的改革趋向
----
《道教界爱国爱教公约》
----
中国道教协会关于道教宫观管理办法
--
七、现行白云观新的管理规制及其实施状况
--
八、白云观关于新订管理制度的《说明》
--
九、白云观管理委员会之现状
第七章玄门人物志
--
一、白云观历代文丈、监院
----
(一)“方丈”的产生
----
(二)当代白云观的三位方丈
------
蒋宗翰方丈——原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白云观方丈
------
王理仙——北京白云观方丈、传戒律师
------
谢宗信方丈——原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代会长,现任中国道教协会顾问、白云观方丈
----
(三)历代监院及其历略
------
尹志平
------
李志常
------
张志敬
------
王志坦
------
祁志诚
------
张志仙
------
孙德彧
------
孙履道
------
苗道一
----
(四)祠堂院监院灵牌、墓地监院墓塔有关资料
----
(五)清末(1911)至今白云观监院历略
--
二、元代白云观著名宗师、住持行实史料摘要
--
三、曾住白云观高道历略
第八章诸真宗派志
--
一、宗派源流目录
--
二、诸真宗派系谱
--
三、主干宗派及源流
--
四、五祖、七真、十八宗师
--
五、金元时期全真教传授源流表
--
六、金元时期全真教历任掌教表
--
七、白云观《全真派单》之格式与内容
第九章珍闻与轶事志
--
上编:珍闻集锦
----
周总理心系白云观
----
陈撄宁与白云观
----
陈撄宁与李约瑟会见于白云观
----
赵朴初讲“道”白云观
----
飞越太平洋,播“道”多伦多——记闵智亭、谢宗信道长出访加拿大讲学
----
白云观古画卷在美国展示道教艺术风采
----
白云观与道教经书总集《道藏》
--
下编:轶事叙录
----
行业神崇拜与白云观
----
太监、乐舞生与白云观道教
----
清代完颜麟庆父子与白云观
----
附录:《白云仙表·序》
----
雅肃的晾经期会
----
闻重建“瓷碗山”有感述忆
----
旧时道士生活一日谈
----
“过斋堂”、“放斋堂”与“大馒头”
----
传闻之深夜审戒
----
劳动自养的田园生活
----
白云观里的香脆酱菜
----
感悟人生,皈依玄门——忆述几位老道长的往事片断
----
忆高道陈旅清
第十章与港澳台道教界的友好往来及外事志
--
一、白云观与香港道教界之间,层次较高、影响较大的互访
--
二、白云观与台湾道教界之间,层次较高、影响较大的互访
--
三、白云观与澳门道教界之间的互访与交流
--
四、白云观与国际道教信仰者及道教文化研究者的互访交流
--
五、接待世界名人来访
--
六、从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积极影响
第十一章文物、景物趣事志
--
一、文物陈列
----
(一)东陈列室
----
(二)西陈列室
--
二、景物怡情
----
影壁
----
棂星门
----
山门与精雕
----
窝风桥
----
线雕《景云百祥图》
----
铜铸牡马
----
浮雕“十二生肖图”
----
浮雕《二十四孝图》
----
小蓬莱(园林庭院)
--
三、趣事同乐
----
民俗迎春会
----
顺星
----
“燕九”与“会神仙”
----
骑毛驴逛白云观
----
摸“猴”与寻“猴”
----
窝风桥边“打金钱眼”
----
摸铜骡子
----
瓷碗山与茶棚曲艺
第十二章艺文志
--
前言
--
一、白云观道教音乐的新风采
--
二、白云观已辍唱之地方经韵拾遗
--
三、殿堂内外的匾额与楹联
--
四、前人记述白云观之文章选录
--
五、前人游赏白云观之诗词选录
--
六、历史上白云观玄门高道之著述综录
--
七、近代成就于白云观内之作品
----
(一)道教学者及其著述
----
(二)道教学研究工作者及其著述
第十三章碑铭志
--
一、新中国建立前白云观已立之碑铭
----
(一)碑目
----
(二)碑文
--
二、新中国建立后白云观新立之碑铭
----
(一)碑目
----
(二)碑文
--
三、散见于其它载体之有关白云观碑铭选辑
----
(一)碑目
----
(二)碑文
跋——编者自纪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