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水利志(上册)
格式:PDF
费用:35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荆州水利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地记述
荆州地区(市)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突出荆州地域特色,力求做到
科学性、综合性、资料性的统一。
二、本志时限:上限尽量追溯到事件的发端,下限至2012年;个别重大
事项内容根据历史资料和记述完整性的需要适当延长。取事重点为1949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水利工作情况。由于荆州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多次
变更,原荆州地区管辖县(市)(荆门、天门、潜江、仙桃、京山、钟祥)水
利防汛工作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记述(漳河、汉江、东荆河修防处)下限
至划出之日止。1976年5月电力、1978年11月水产从荆州地区水电局分出,
划出前的电力、水产业务不予记载。各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和地名,均沿用
当时的名称,按当时行政区划管辖范围记述。统计数字,1994年年底荆沙合
并前以荆州地区为准;其后以荆州市为准。沙市区从荆沙合并后录入。原江
陵县史料纳入荆州区,今江陵县从建立江陵区时录入。
三、本志纪年:1911年前,以朝代、年号纪年,括注公元纪年;1911年
后,一律用公元纪年。
四、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予以记述,全志结构
设篇、章、节、目,志为主体。大事记以编年体纵列大事概要,概述总揽全
志,各篇分类记事,做到详近略远;附录收集有关文献;正文辅以图表,图
表以篇编列序号。全书一律用第三人称。
五、本志第一次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及机构名称时用全称,括号注
明简称,之后用简称。
六、本志计量单位、名称、术语、标点符号,按国家统一规定表述,计
量单位在正文中一律采用单位名称表述(长度:米、千米;面积:平方米、
平方千米;质量:克、千克;体积:立方米;水位:米;功率:千瓦;流量:
立方米每秒;雨量:毫米;耕地面积:亩、万亩;温度:摄氏度),表格中使
用单位符号表示;考虑国家习惯,部分历史资料按原资料引用。数字以阿拉
伯数字为主,少数采用汉字数字。高程系统除注明外,均采用冻结吴淞高程。
七、记述人物,坚持“生不立传”原则,去世水利人物,立传简记;在
世重要水利人物,以事记人,其他则以录、表记之。
八、本志资料,主要来源于省、市各级档案馆、图书馆、统计年鉴和
《长江志》《湖北水利志》《荆州府志》《荆州地区志》《荆州抗洪志》《荆江堤
防志》等新、旧县志,各工程专业志,其他地市和各县(市、区)水利志以
及荆州地(市)水利局档案室、各业务科室统计报表等;部分资料采自回忆、
口述、论文,入志资料经考证核实后录用。引用原文,在原文后用括号注明
出处。未注明出处的,敬请谅解。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页
图片
编纂委员会
前言
凡例
目录
概述
第一篇 水利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理概况
----
第一节 政区与位置
----
第二节 地形地貌
----
第三节 地质概况
--
第二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候要素
----
第二节 气候区划
----
第三节 主要灾害性天气
--
第三章 水资源
----
第一节 降水
----
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量
----
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
----
第四节 水资源总量
----
第五节 2012年水资源开发利用
----
第六节 水质
第二篇 河流与湖泊
--
第一章 长江
----
第一节 河道形成与演变
----
第二节 河道现状
----
第三节 沿江洲滩
----
第四节 水文泥沙特征
----
第五节 荆江河段床沙组成分布
--
第二章 汉江
----
第一节 河道演变
----
第二节 河道现状
----
第三节 水文特征
--
第三章 主要支流水系
----
第一节 东荆河
----
第二节 荆南四河
----
第三节 沮漳河
----
第四节 洞庭湖水系
----
第五节 内荆河水系
----
第六节 浼水水系
----
第七节 天门河水系
----
第八节 通顺河水系
--
第四章 江汉古穴口
----
第一节 长江穴口
----
第二节 汉江穴口
----
第三节 东荆河穴口
--
第五章 湖泊
----
第一节 湖泊成因与类型
----
第二节 湖泊的消减
----
第三节 主要湖泊
----
第四节 其他湖泊
第三篇 江汉洪水与水旱灾害
--
第一章 长江洪水
----
第一节 洪水发生时间
----
第二节 洪水形态
----
第三节 洪水组成
----
第四节 洪水遭遇
--
第二章 汉江洪水
----
第一节 洪水组成
----
第二节 洪水特征
----
第三节 东荆河洪水
--
第三章 洪水灾害
----
第一节 汉、唐时期洪水灾害
----
第二节 宋、元时期洪水灾害
----
第三节 明、清时期洪水灾害
----
第四节 民国时期洪水灾害
----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后洪水灾害
--
第四章 渍涝灾害
----
第一节 渍灾的分布与危害
----
第二节 涝灾的形成与危害
--
第五章 旱灾
----
第一节 旱灾频次
----
第二节 旱灾季节
----
第三节 旱区分布
----
第四节 水旱交替
第四篇 防汛抗旱
--
第一章 防汛法规和方针任务
----
第一节 防汛法规
----
第二节 防汛方针
----
第三节 防汛任务
----
第四节 防汛水位标准
--
第二章 汛前准备和汛期防守
----
第一节 汛前准备
----
第二节 汛期防守
----
第三节 水雨情测报与防汛通信
--
第三章 防汛抗旱预案
----
第一节 荆州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
第二节 荆州市长江防洪预案
----
第三节 分蓄洪区运用预案
----
第四节 荆州市城市防洪预案
----
第五节 县市城区防洪抗灾应急预案
--
第四章 防汛调度
----
第一节 江河洪水调度
----
第二节 涵闸运用调度
----
第三节 分蓄洪区调度
----
第四节 水库防汛调度
----
第五节 湖泊防汛调度
--
第五章 险情抢护与堤坝溃决
----
第一节 典型险情抢护
----
第二节 堤坝溃决
--
第六章 1954年抗洪纪实
----
第一节 雨情
----
第二节 长江防汛
----
第三节 汉江防汛
----
第四节 东荆河防汛
----
第五节 灾情
--
第七章 1998年抗洪纪实
----
第一节 汛前准备
----
第二节 雨情及汛情
----
第三节 决策指挥
----
第四节 中央领导视察
----
第五节 抗洪指挥机构
----
第六节 险情抢护
----
第七节 军队抗洪
----
第八节 分洪与转移
----
第九节 抗灾救灾
----
第十节 防汛斗争的主要经验教训
--
第八章 典型干旱年与抗旱
----
第一节 1928年干旱
----
第二节 1959-1961年三年干旱与抗旱
----
第三节 1972年大旱与抗旱
----
第四节 1978年大旱与抗旱
----
第五节 1988年大旱与抗旱
----
第六节 2011年大旱与抗旱
第五篇 防洪工程(上)
--
第一章 江湖关系
----
第一节 江湖关系演变的历史过程
----
第二节 三峡工程建成后江湖关系的变化
--
第二章 治江方略
----
第一节 分疏论
----
第二节 废田还湖论
----
第三节 塞口还江论
----
第四节 控制荆江四口论
----
第五节 蓄洪垦殖论
----
第六节 疏堵并用论
----
第七节 改道分流论
----
第八节 河道综合整治论
----
第九节 先疏江、次塞口、终浚湖与先浚湖、次塞口、终疏江论
----
第十节 四口建闸论
--
第三章 堤防工程概况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堤防概况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堤防状况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防洪规划
--
第四章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与荆江防洪
----
第一节 三峡水库的防洪作用
----
第二节 荆江河段水位、流量变化
----
第三节 荆州河段分流、分沙变化
--
第五章 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与汉江中下游防洪
----
第一节 丹江口水库的防洪作用
----
第二节 建库前后水位变化
----
第三节 河床冲淤变化
--
第六章 荆江大堤
----
第一节 堤防沿革
----
第二节 堤防培修
----
第三节 险情整治
----
第四节 重点险段整治
----
第五节 其他整治工程
----
第六节 综合整治工程
--
第七章 长江干流堤防
----
第一节 荆北长江干堤
----
第二节 荆南长江于堤
----
第三节 松滋江堤
--
第八章 荆南四河堤防
----
第一节 堤防沿革
----
第二节 堤防工程岁修
----
第三节 堤防加固
--
第九章 汉江堤防
----
第一节 汉江干堤
----
第二节 汉江遥堤
----
第三节 大柴湖围堤
----
第四节 东荆河堤
--
第十章 其他重要堤防
----
第一节 汉北河堤防
----
第二节 沮漳河堤防
----
第三节 洲滩围垸
第六篇 防洪工程(下)
--
第一章 河道整治
----
第一节 护岸工程
----
第二节 下荆江系统裁弯工程
----
第三节 河势控制工程
----
第四节 其他重要河道整治工程
--
第二章 分蓄洪工程
----
第一节 荆江分蓄洪区工程
----
第二节 洪湖分蓄洪区工程
----
第三节 杜家台分蓄洪工程
----
第四节 邓家湖、小江湖分蓄洪区
--
第三章 城市防洪工程
----
第一节 荆州市城区防洪工程
----
第二节 县(市)城区防洪工程
--
第四章 平垸行洪
----
第一节 双退刨堤工程
----
第二节 单退民垸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