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县教育志

铜山县教育志

格式:PDF
费用:9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地记述铜山县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二、本志记述时间,上限为1911年,下限为1992年。为了保持事件的完整性,在大事记、概述和有关章节中上限适当上溯。根据详 今略古原则,着重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铜山县教育。

出版时间: 1995年10月

目录

封面
题词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邓永清同志题词
-- 原江苏省教育厅代厅长、省教育学会会长罗明同志题词
-- 中共铜山县委书记高之均同志题词
图片
-- 1989年11月,杨谅沂副省长在徐州市副市长王希龙、县长高之均等陪同下,视察张集职业中学,并观看师生解剖实验。
-- 1990年5月,副省长凌启鸿在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徐州市副市长汪为群、副县长姚香远陪同下,深入校内实习基地指导工作。
-- 1990年5月,国家教委职教司副司长王文湛、省教委职教处长李步斗,在张集职业中学听取学校领导回报。
-- 1993年,副省长张怀西在徐州市副市长丁养华、副秘书长薛家佩陪同下,观看张集职中展览室。
-- 1990年5月,江苏省农科教统筹工作会议在铜山县召开,图为大会主席台。
-- 1992年6月,全国农村成人学校人口教育经验交流会在铜山召开,图为大会主席台。
-- 全国农村成人学校人口教育经验交流会全体与会人员参观大泉乡人口学校,并观看农民文娱演出。
-- 1992年10月,日本国爱知县社会教育考察团朝仓喜乃、三浦美智子一行考察柳新乡唐沟幼园。
-- 左图是省重点中学——铜山县郑集中学礼堂,楼上为容纳1500人的会议厅,楼下是可供1000余人时就餐的饭厅,厅前“郑中礼堂”为当代文豪郭沫若所题
-- 右图是省重点中学——铜山县侯集中学教学大楼,该建筑物飞檐走壁,古朴凝重,气势恢宏。
-- 左图是大黄山乡胡庄初中校园一角。
-- 右图是潘塘乡中心初中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
-- 侯集实验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左图是该校学生在做广播操
-- 郑集实验小学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右图是科技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制小军舰
-- 大吴乡西大吴小学,是江苏省农村模范小学。左图是该校校园一角
-- 利国乡中心小学,是我县首批办好的十佳校园之一,这是校园一角。
-- 左图是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张集职业中学校校园
-- 右图是铜山职业中学学生在微机室内精心操作。
-- 左图是铜山县电视大学管理站主体教学楼和先进的卫星地面接收装置。
-- 右图是铜山县建筑职工中专学校毕业生刘巨良等主持施工的辽宁省抚顺市远航宾馆,获省“扬子杯”奖。
-- 左图是铜山县教师进修学校校内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纪念室,楼前为陶行知先生的半身塑像。
-- 右图是铜山县第一聋哑学校师生在课堂上教与学的情景。
-- 左图是江苏省农村重点成人教育中心学校——大泉乡成人教育中心校的校园一角。
-- 右图是江苏省农村重点幼儿园——大黄山乡中心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欢快地做各种游戏。
-- 棠张中学女子排球队是一支训练有素劲旅,曾多次在省市中学生排球赛中获得冠军。
-- 右图是潘塘乡丁庄小学游泳队在教练的指导下,正在学校游泳池内训练。
-- 左图是铜山县教学设备厂彩印车间一角。
-- 右图是居住在县教育局建造的茅村老教师宿舍楼内的离退休老同志在娱乐室内打麻将。
-- 左图儿童画《我家是花鸟天堂》
-- 上图中国画《水乡》
-- 右图《小桥那边是我家》
-- 上图是中国画《孵小鸡》
-- 1989年棠张中学女排获江苏省中学排球传统校比赛第一名。
-- 一九八三年八月,丁庄小学获江苏省小学游泳传统校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
-- 上图为现任教育局局长、副局长
-- 铜山县教育志编写领导小组和编写办公室人员合影
-- 铜山县小学分布图
-- 铜山县中等学校分布图
勘误表
铜山县教育志编写机构及编写人员

凡例
目录
大事记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领导与管理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
-- 第三节 党群组织
-- 第四节 管理体制和职能
第三章 学前教育
第四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辛亥革命前
-- 第二节 民国时期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第四节 实验小学简介
第五章 中学教育
-- 第一节 民国时期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第三节 重点中学简介
第六章 职业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农业中学
-- 第三节 张集职业中学简介
第七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
---- 1.冬学
---- 2.民校
---- 3.成人教育中心校
---- 4.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 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
-- 第三节 扫盲工作
-- 第四节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
---- 1.函授中专
---- 2.广播电视中专
---- 3.农业广播学校
---- 4.建筑职工中专
-- 第五节 成人高等教育
---- 1.铜山县“五·七”农业大学
---- 2.高师函授
---- 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 4.电视大学
第八章 师范教育
-- 第一节 民国时期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第三节 学校简介
第九章 特殊教育
-- 第一节 聋哑教育
-- 第二节 弱智教育
第十章 教学管理
-- 第一节 学制和课程设置
-- 第二节 教学与教学研究
---- 1.概况
---- 2.教研机构及学术团体
---- 3.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
-- 第三节 课外活动
-- 第四节 招生考试
-- 第五节 人才输送
第十一章 体育、文娱和卫生保健
-- 第一节 体育
---- 1.体育课
---- 2.广播操、眼保健操
---- 3.课外体育活动
---- 4.体育训练和竞赛
-- 第二节 文娱活动和艺术教育
-- 第三节 卫生保健
第十二章 教师
-- 第一节 基本情况
-- 第二节 民办教师
-- 第三节 政治地位
-- 第四节 生活待遇
-- 第五节 职称评定
-- 第六节 教师进修
第十三章 教育经费和教育设施
-- 第一节 教育经费
-- 第二节 群众办学
-- 第三节 校舍及配套建设
-- 第四节 教学设备
第十四章 勤工俭学
第十五章 人物
-- 第一节 人物简介
---- 杨世桢
---- 韩志正
---- 杨懋卿
---- 顾子扬
---- 孙耘勤
---- 左迅
---- 高兴和
---- 李香海
---- 李玉瑶
---- 丁仰芝
---- 孙敏言
---- 叶国英
---- 丁桂兰
---- 季翼
---- 董维威
---- 张英杰
---- 彭一芝
---- 万邦彦
---- 赵锡安
-- 第二节 先进人物名单
-- 第三节 省、市各学会、研究理事会会员名单
编后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