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序 《京都枣籍人物志》即将付梓,当然也需要个序言,那么就 介绍一下她的来龙去脉吧。 我自1985年来京工作不久,便发现一些老乡非常优秀,其 德、其才、其事、其绩,均能给人以教益和启迪,是家乡的骄 傲和自豪。当时就想写一本《京都故乡人》。工作之余,也还真 写了几位,诸如杨斯德、贺敬之、李景、李继耐、李宜俊、李 家祥、王连登、颜道岸等,发表之后,不少读者反映所写人物 值得尊敬、学习和宣扬,也期待我继续写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面的扩大,感到优秀的老乡愈来愈 多,其中不乏年轻有为者。在与家乡各界人士的交往中,也常 有人问及“北京有多少枣庄人?他们都在干什么?干得怎么 样?”等情况。当说到突出者、卓越者时,询问者往往在称赞的 同时,还流露出想了解更多情况的愿望。这样,就使我想到, 仅靠一支笔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展示京都老乡们的风采。而家乡 父老乡亲很希望掌握、了解京中家乡人的作为;在京的老乡也 需要彼此沟通、相互了解,以取长补短、互相激励、共同奋进。 于是,就萌动了编辑《京都枣籍人物志》的想法。即把所有在 京工作的枣庄老乡,都介绍给故乡、介绍给同乡、介绍给社会, 为家乡提供一个有力的信息源,为年轻人提供一面励志镜,为 京都乡友提供一个思想交流、互学共进的平台,以聚情集智、 共酿福祉。 在这方面,同在京都工作的滕州籍张洪德乡兄已做出了榜 样,他历经多年辛劳,编辑出版了《滕州人物志》。滕州市编辑 出版了《天南地北滕州人》。无疑,这两部书及有关人物典、 志,为我们提供了经验。 当然,文贵出新。《京都枣籍人物志》应有自己的特点,当 与所有的人物典、志不同。那么,不同在哪里呢?一是在内容 上,除常规的简历外,重点设置了何时、何因来京,什么职业, 主要成绩,来京感悟,人生信条或理念等;二是在形式上,根 据辞条要求,由自己提供;三是在范围上,不论职务高低、年 龄大小、职业官民,凡在京工作者,均可入志。这样就构成了 本书的广泛性、史料性、教科性之特点,从而增加了该书的史 料价值、教育价值及人文价值。 这一想法得到了多位德高望重的老乡贤的赞同和鼓励,他 们愿做编辑出版此书的顾问,关心、指导此项工作。还有十多 位事业心强、积极性高又文笔好的老乡,愿同心协力、认真负 责地投身这项工程。于是,便于2007年9月29日组建了编委 会,形成了工作协议,确立了“出于公心,严肃认真,集腋成 裘,共创福音”的宗旨,制订了“统一规划,分散行动,广而 严细,全而实真”的举措,提出了“同心携手,从无到有,严 细高精,共绘不朽”的要求。 应该说编委会成员当时皆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以每个人 找10个联络员、每个联络员再找若干个同行者,在16 807平方 公里的北京,形成延伸四面八方之网络,不愁实现不了“一个 也不能少”的愿望。公益激励责任,责任点燃热情。在实施过 程中,崛起了个青年联络组,积极主动、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 然而,“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只要与社会 的大海连接,就会有一波三折。在征集辞条的过程中,竟出现 了“该志不是政府行为——不愿入”“个人工作特殊——不能 入”“自己无大作为——不敢入”“入志不入志无所谓——不想 入”等现象。无须讳言,就是在编委会内部,由于多种因素, 其热情和干劲也非一成不变。这都是正常的。以正常的举措克 服正常的障碍:“开弓没有回头箭”,坚持,成功往往在坚持的 最后努力之中。在最后的攻坚阶段,刘磊披挂上阵,连续加班, 统筹全稿,终成胜局。 由于我本人的预计和努力不够,该志由原来计划于2009年 10月前出版,却一再延迟至今,但总算出版了;尽管尚未达到 “一个也不能少”的初衷,但总算一大批乡友们汇集起来了;尽 管该志不那么厚重,但顾问们和诸多乡友的一个心愿总算实 现了。 至于该志能不能起到聚情集智、共酿福祉之作用,那就让 时间和实践去证实吧!耕耘和奉献总是快乐的。 是为序。 2009年8月13日初稿 2014年4月16日二稿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