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天河区志(1991-2000)

广州市天河区志(1991-2000)

格式:PDF
费用:35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编纂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记述天河区的自然和社会基本情况,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并力求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点。 二、本志是继首部《广州市天河区志》( 1840~1990年)之后的续志,记述年限1991~2000年,有些地方为保持其完整性,可适当上溯或下延。记述的地域范围为2000年12月天河区的行政区域。

内容时限: 1991-2000

出版时间: 2008年12月

目录

封面
天河区志
第四届广州市天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广州市天河区志》主审、副主审
第五届广州市天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广州市天河区志》主审、副主审
第六届广州市天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广州市天河区志》主审、副主审
《广州市天河区志》编辑部
《广州市天河区志》广州市续修区志审查验收小组成员名单
序一
序二
凡例
图片
-- 天河区在广州市位置图
-- 1991年天河区行政图
-- 2000年天河区行政图
-- 2000年天河区主要楼盘分布图
-- 1991年天河区中心地带图
-- 2000年天河区中心地带图
-- 2000年天河区学校分布图
-- 2000年天河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
-- 荣誉附图
-- 1991年11月14日,代省长朱森林(有一)到元岗村视察,与村干部群众交谈。
-- 1991年11月26日,副市长谢士华(右三)视察冼村胶管厂。
-- 1996年9月10日,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黄华华(左四)视察建设中的长湴公园。
-- 1997年10月11日,副市长陈开枝(右二)由区、镇、村领导陪同视察前进村杨桃公园。
-- 1997年10月11日,副市长戴治国在题词:“贺杨桃公园开业,大力发展村镇公园,搞好绿化建没”。
-- 1997年夏,市委宣传部部长朱小丹到天河区环卫局服务中心慰问环卫工人。
-- 1998年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李长春(右一)等省市领导到天河区垃圾压缩站视察及慰问
-- 1998年5月8日,市长林树森(左三)视察大河公园改造工作。
-- 1998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右一)在原省教育厅厅长江海燕的陪同下视察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时
-- 1999年2月15日,首长卢瑞华(右四)视察天河体育东路肉菜市场
-- 1999年2月15日,省长卢瑞华、市委书记黄华华、市长林树森在区委、区政府领导曹鉴燎、陈小钢等人的陪
-- 1999年5月20日,市委书记黄华华(左四)由区委书记曹鉴瞭(右二)、副区长张在祥(左二)的陪同,在
-- 1999年5月21日,市委副书记朱小丹(左一)与市、区领导枪查天河区城乡结合部卫生整治工作。
-- 1999年7月,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左二)视察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
-- 1999年9月10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右一)观看天河区农村妇女业余学校学员插花比赛。
-- 1999年,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前坐者)视察天河区信息化建设工作。
-- 2000年5月,市长林树森(前一)由区委书记曹鉴燎、区长陈小钢的陪同,到中山大道广州通讯设备厂路段视
-- 2000年12月8日,全国妇联国际部部长张静(右四)参观长湴幼儿园。
-- 广州最大型的图书商厦——广州购书中心1994年11月建成开业,坐落在天河路123号,楼高10层,占地
-- 华南地区软件产业最密集的区域——广州天河软件园1999年8月建立,面积12.4平方公里,由广州国际科
-- 华南最大的电脑及相关产品集散地——太平洋电脑城1994年开业,位于天河石牌岗顶,经营面积3.6万平方
-- 广州首家国际档次的购物中心——天河城广场1996年2月建成营业,位于天河路,地面7层,地下3层,建筑
-- 广东首个承办全国运动会的体育场馆——天河体育中心1986年落成,位于天河路,总建筑面积12.47万平
-- 广东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火车站——广州火车东站1996年1月重建,原名天河站,1940年建成:2000年
-- 北部低山丘陵和筲箕窝水库
-- 辖区最高处是大和嶂(近处),海拔391.1米
-- 大和嶂山顶上侵华日军碉堡残迹
-- 东北部凤凰山连绵起伏,山南麓有2000年新建成的沙东新村。
-- 东北部新塘村低山
-- 渔沙坦低矮的群山
-- 东北部丘陵上的裸石
-- 沙河采石场
-- 岑村火炉山山顶猪头石
-- 从白云山看瘦狗岭(左前)
-- 东北部新塘街的亚公髻石(近处)、亚婆髻石(远处)
-- 吉山丘陵
-- 丰水期(6月)的筲箕窝水库
-- 枯水期(2月)的筲箕窝水库
-- 华南植物园湖泊
-- 麓湖
-- 天河公园中心湖
-- 沐陂村江湾大水湖
-- 棠东陂头拦河坝
-- 新塘(大凼)水库
-- 以塘得名的新塘村,其塘于2000年被填平,图为未填平的水塘。
-- 天河北路沙河涌
-- 90年代仞改造前的沙河涌
-- 猎德涌上游(中山大道)
-- 猎德涌下游(猎德村)
-- 黄埔大道北棠下涌
-- 经过三次改造后的棠下涌
-- 中山大道南车陂涌
-- 黄埔大道南车陂涌
-- 珠村上社深涌左支涌
-- 中山大道北珠村深涌中支涌
-- 中山大道南珠村深涌右支涌
-- 广州大桥横跨二沙岛。左方是海心沙岛,下方是珠江北岸猎德一带冲积平原
-- 猎德海心沙岛
-- 11公里长的天河区珠江江岸线
-- 员村临江大道珠江沿岸风光
-- 1987年天河体育中心
-- 1989年天河体育中心一带还很荒凉
-- 1991年天河体育中心
-- 1993年天河体育中心一带
-- 1993年9月,天河体育中心南门对面马路边还有当年天河机场飞机库遗址。圆拱形的飞机库已改作仓库,上面
-- 1995年天河体育中心一带
-- 1997年大河体育中心
-- 2000年大河体育中心
-- 2000年天河体育中心
-- 2000年天河体育中心
-- 2000年天河体育中心南门
-- 1996年天河北路写字楼仍很稀疏
-- 2000年天河北路写字楼已经比较密集
-- 珠江新城将在此兴建
-- 建设中的珠江新城
-- 初具规模的珠江新城
-- 2000年珠江新城
-- 珠江新城
-- 左方菜地即将兴建广州火车东站,前方是林和村。
-- 1991年广州火车东站
-- 1998年广州火车东站
-- 2000年广州火车东站
-- 火车东站广场水景瀑布
-- 火车东站夜色
-- 民国22年(1933年)中山公园(今天河公园)只是建了一个门楼和湖心亭
-- 2000年天河公园
-- 1991年东郊公园(天河公园)南门
-- 2000年天河公园南门
-- 2000年天河公园北门
-- 1991年东郊公园西门
-- 2000年天河公园西门
-- 2000年天河公园中心湖
-- 建国前的蚝壳墙屋(位于棠F街棠下村达善扶轮里6号)
-- 建国前的泥砖屋
-- 建国前青砖石脚屋
-- 建国前的莲溪民居
-- 建国前的龙埗村民居
-- 五六十年代新塘村砖木瓦房民居
-- 新塘村七八十年代民居
-- 90年代初新塘村开始出现楼房民居
-- 1994年前进村纷纷拆掉旧屋建楼房,那时建房不能超过3层。
-- 2000年珠村村民丽都公寓
-- 2000年莲溪村民豪宅
-- 2000年石溪村民居
-- 前进村耕地被平整,准备建羊城花园住宅
-- 田野没有了,矗立起住宅羊城花园
-- 1997年,东环高速公路修建,要征用大量农田(斜向的路为宦溪西路)
-- 2000年,东环高速公路建成,宦溪西路也大变样了(同一地点角度)
-- 1994年,石牌仍有大片菜田,至2000年已经全部被征用
-- 1994年,石牌口涌仍在,至1996年被填平,桥梁也拆了。
-- 1991年冼村鱼塘养鱼,堤岸种蕉、养猪,至1996年土地被征用。
-- 90年代中期起,前进村大量农田被征用开发。
-- 90年代初石溪东村道路狭窄,屋前屋后野草丛生。
-- 2000年,石溪东村高楼林立(与上图同一地点)。
-- 1991年国防大厦独立在石牌田野中(图中左右横贯的是黄埔大道)
-- 东圃广场商住偻止在中山大道东圃路口以北的田野上兴建
-- 2001年12月,区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林赛龙(左一)到区志办检查修志工作。
-- 2006年12月,区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副区长黄彪(前左一)到区志办检查修志工作。
-- 2000年4月26日,天河区志续修业务培训班召开。
-- 2002年1月30日,区志办召开专家会议,听取意见。
-- 2004年8月,广州市志办初审《广州市天河区志》(1991—2000)。
-- 2006年11月10日,广州市志办召开审稿会议,原则上通过《广州市天河区志》(1991~2000)。
-- 《广州市天河区志》( 1991~2000)编辑部人员。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 1991年
-- 1992年
-- 1993年
-- 1994年
-- 1995年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第一篇 基本概况
-- 第一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理位置
---- 第二节 地质地貌
---- 第三节 气候
---- 第四节 自然资源
-- 第二章 建置
-- 第三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数量
---- 第二节 人口结构
第二篇 街
-- 第一章 沙河街
---- 第一节 区域与建置
---- 第二节 人口
---- 第三节 经济
---- 第四节 街道管理和服务
-- 第二章 五山街
---- 第一节 区域与建置
---- 第二节 人口
---- 第三节 经济
---- 第四节 街道管理和服务
-- 第三章 员村街
---- 第一节 区域与建置
---- 第二节 人口
---- 第三节 经济
---- 第四节 街道管理和服务
---- 第五节 石东村
-- 第四章 车陂街
---- 第一节 区域与建置
---- 第二节 人口
---- 第三节 经济
---- 第四节 街道管理和服务
---- 第五节 车陂村
-- 第五章 石牌街
---- 第一节 区域与建置
---- 第二节 人口
---- 第三节 经济
---- 第四节 街道管理和服务
---- 第五节 石牌村
-- 第六章 登峰街
---- 第一节 区域与建置
---- 第二节 人口
---- 第三节 经济
---- 第四节 街道管理和服务
---- 第五节 登峰村、西坑村
-- 第七章 天河南街
---- 第一节 区域与建置
---- 第二节 人口
---- 第三节 经济
---- 第四节 街道管理和服务
---- 第五节 杨箕村
-- 第八章 林和街
---- 第一节 区域与建置
---- 第二节 人口
---- 第三节 经济
---- 第四节 街道管理和服务
---- 第五节 林和村
-- 第九章 沙东街
---- 第一节 区域与建置
---- 第二节 人口
---- 第三节 经济
---- 第四节 街道管理和服务
---- 第五节 沙东村
-- 第十章 兴华街
---- 第一节 区域与建置
---- 第二节 人口
---- 第三节 经济
---- 第四节 街道管理和服务
---- 第五节 银河村
-- 第十一章 棠下街
---- 第一节 区域与建置
---- 第二节 人口
---- 第三节 经济
---- 第四节 街道管理与服务
---- 第五节 棠下村
-- 第十二章 猎德街
---- 第一节 区域与建置
---- 第二节 人口
---- 第三节 经济
---- 第四节 街道管理和服务
---- 第五节 猎德村
-- 第十三章 冼村街
---- 第一节 区域与建置
---- 第二节 人口
---- 第三节 经济
---- 第四节 街道管理和服务
---- 第五节 冼村、新庆村、潭村、甲子村
-- 第十四章 天园街
---- 第一节 区域与建置
---- 第二节 人口
---- 第三节 经济
---- 第四节 街道管理和服务
第三篇 镇
-- 第一章 沙河镇
---- 第一节 区域与建置
---- 第二节 经济
---- 第三节 环境建设
---- 第四节 住房建设
---- 第五节 生活水平
---- 第六节 计划生育
---- 第七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第八节 教育文化
---- 第九节 社会福利
-- 第二章 东圃镇
---- 第一节 区域与建置
---- 第二节 经济
---- 第三节 环境建设
---- 第四节 住房建设
---- 第五节 生活水平
---- 第六节 计划生育
---- 第七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第八节 教育文化
---- 第九节 社会福利
第四篇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城乡规划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村镇规划
---- 第三节 城区规划
---- 第四节 整治违法建筑
-- 第二章 市政建设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城区市政建设
---- 第三节 村镇建设
-- 第三章 园林建设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绿化工作
---- 第三节 公园
---- 第四节 古树名木
-- 第四章 建筑业
---- 第一节 建筑业管理
---- 第二节 工程质量监督
---- 第三节 建筑设计
-- 第五章 交通运输
---- 第一节 铁路运输
---- 第二节 公路交通运输
---- 第三节 公共交通运输
---- 第四节 水路交通运输
-- 第六章 公用事业
---- 第一节 供水
---- 第二节 供电
---- 第三节 供气
---- 第四节 邮政
---- 第五节 电信
---- 第六节 有线电视
-- 第七章 房地产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楼盘
---- 第三节 土地管理
---- 第四节 产权地籍和房产管理
-- 第八章 珠江新城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建设
---- 第三节 管理
第五篇 城乡管理
-- 第一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环境状况
---- 第三节 环境监督管理
---- 第四节 污染控制
---- 第五节 环保规划及建设项目管理
---- 第六节 环保宣传教育
-- 第二章 环境卫生
---- 第一节 市容卫生
---- 第二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三章 计划生育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管理措施
---- 第三节 工作成效
-- 第四章 地名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命名、更名和销名
-- 第五章 城市综合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管理措施
---- 第三节 管理成效
第六篇 经济管理
-- 第一章 综合经济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八五”、“九五”计划期间的经济发展
---- 第三节 “十五”计划编制情况
---- 第四节 统计工作
---- 第五节 物价管理
---- 第六节 经济结构
-- 第二章 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区属国有、集体企业改革
---- 第三节 街道企业经济体制改革
---- 第四节 镇属集体企业改革
---- 第五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第六节 挂靠企业脱钩
-- 第三章 审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审计实绩
---- 第三节 天河审计师事务所
-- 第四章 国有资产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企业国有资产概况
---- 第三节 管理措施
---- 第四节 天河投资管理公司
-- 第五章 经济技术协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对外经济协作
---- 第三节 对口扶贫
---- 第四节 对外地驻穗机构的服务与管理
-- 第六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集贸市场管理
---- 第三节 工商登记注册管理
----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
---- 第六节 工商经济检查管理
---- 第七节 维护消费者权益
---- 第八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 第七章 财税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财政
---- 第三节 税务
第七篇 农业
-- 第一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一节 股份合作制
---- 第二节 撤村改制
---- 第三节 产业结构调整
---- 第四节 集体资产管理
---- 第五节 第二轮土地承包
-- 第二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蔬菜
---- 第二节 水果
---- 第三节 水稻
---- 第四节 易地农业
-- 第三章 林业
---- 第一节 林业资源
---- 第二节 林分改造
---- 第三节 林政管理
---- 第四节 森林防火
-- 第四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规模
---- 第二节 饲料
---- 第三节 种苗繁殖
---- 第四节 防疫检疫
---- 第五节 主要牧场
---- 第六节 畜牧科研
---- 第七节 畜牧基地
-- 第五章 水产业
---- 第一节 生产规模
---- 第二节 渔业灾害
---- 第三节 水产科研
-- 第六章 水利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灌溉与排涝工程
---- 第三节 防汛、防旱、防风
---- 第四节 河涌整治与管理
-- 第七章 农业科技服务
---- 第一节 服务机构
---- 第二节 服务项目
---- 第三节 农业机械
第八篇 工业
-- 第一章 区属工业企业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区属各类工业
-- 第二章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业务概况
---- 第三节 企业结构
---- 第四节 经济效益
---- 第五节 主要工业产品
-- 第三章 驻区工业
第九篇 商贸、服务业
-- 第一章 商业
---- 第一节 区属商业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区属商业发展概况
---- 第三节 区属商业商品购销
---- 第四节 区属商业企业
---- 第五节 区属合作商店
---- 第六节 区属商办工业企业
---- 第七节 区属商业改革
---- 第八节 社会商业
-- 第二章 旅游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旅游景点
---- 第三节 星级宾馆、酒店
---- 第四节 旅游节庆活动
-- 第三章 粮油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粮油经营管理
---- 第三节 粮油企业状况
-- 第四章 供销合作社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业务状况
-- 第五章 金融
---- 第一节 银行
---- 第二节 证券、保险
第十篇 对外经济贸易
-- 第一章 区属外经贸
---- 第一节 管理
---- 第二节 利用外资
---- 第三节 进出口贸易
---- 第四节 出口生产基地
-- 第二章 贸促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三章 海关业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场地设施
---- 第三节 管理措施
---- 第四节 业务指标
第十一篇 科学技术
-- 第一章 科技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科技经费
---- 第三节 科技立项与成果
---- 第四节 民营科技企业
---- 第五节 科技交流
---- 第六节 防震抗震工作
-- 第二章 科技队伍及科研机构
---- 第一节 科技队伍
---- 第二节 驻区科研机构
-- 第三章 高新科技园、软件园
---- 第一节 建置
---- 第二节 科技开发
---- 第三节 科技贸易与技术交流
---- 第四节 园区发展
-- 第四章 科学城
---- 第一节 地理位置
---- 第二节 建设与发展
第十二篇 中共天河区地方组织
-- 第一章 中共天河区委员会
---- 第一节 党员代表大会
---- 第二节 区委全体会议
---- 第三节 区委办公室
-- 第二章 组织工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组织建设
-- 第三章 宣传教育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宣传、思想工作
---- 第三节 党校教育
-- 第四章 统战工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
---- 第三节 海外统战工作
---- 第四节 民族与宗教事务管理
---- 第五节 对台工作
-- 第五章 政策研究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调研工作
---- 第三节 书刊出版
-- 第六章 纪检监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纪律检查
---- 第三节 行政监察
---- 第四节 党风廉政建设
-- 第七章 机构编制
---- 第一节 区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
---- 第二节 机构变动
-- 第八章 保密工作
---- 第一节 机构队伍
---- 第二节 保密宣传和教育
---- 第三节 保密管理
-- 第九章 离退休干部工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落实离退休干部待遇
---- 第三节 老干部活动
---- 第四节 关心下一代工作
-- 第十章 直属机关党委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主要工作
第十三篇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章 区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节 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章 区人大常委会
---- 第一节 常委会工作机构
---- 第二节 常委会会议
---- 第三节 决议与决定
---- 第四节 任免与评议
---- 第五节 执法检查
---- 第六节 调查研究
-- 第三章 人大代表的活动
---- 第一节 视察
---- 第二节 代表议案
第十四篇 人民政府
-- 第一章 区人民政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政务决策
---- 第三节 会议和公文处理
---- 第四节 信息化建设
-- 第二章 民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基层政权建设
---- 第三节 救济与福利
---- 第四节 拥军、优抚
---- 第五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第六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及无军籍职工的接收和安置
---- 第七节 社团登记
---- 第八节 婚姻登记
---- 第九节 殡葬管理
-- 第三章 劳动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劳动就业服务
---- 第三节 劳动管理
---- 第四节 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
---- 第五节 劳动保险
---- 第六节 老龄人员与退休职工管理
-- 第四章 人事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干部结构
---- 第三节 任免奖惩
---- 第四节 专业技术人员管理
---- 第五节 工资福利
---- 第六节 人才交流
-- 第五章 外事侨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外事活动
---- 第二节 侨务工作
-- 第六章 档案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档案管理
---- 第三节 档案服务
-- 第七章 法制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工作概况
-- 第八章 信访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三节 信访办理
-- 第九章 地方志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工作概况
-- 第十章 机关事务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机关事务管理
第十五篇 政协民主党派
-- 第一章 政协天河区委员会
---- 第一节 政协天河区委员
---- 第二节 工作活动
-- 第二章 民主党派天河区地方组织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广州市天河区支部
---- 第二节 中国民主同盟广州市天河区总支部
---- 第三节 中国民主建国会广州市天河区支部
---- 第四节 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天河区总支部
---- 第五节 中国农工民主党广州市天河区支部
---- 第六节 中国致公党广州市天河区支部
---- 第七节 九三学社广州市天河区支社
第十六篇 群众团体
-- 第一章 工会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主要工作
---- 第四节 下属企(事)业
-- 第二章 共青团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代表大会
---- 第三节 组织建设
---- 第四节 主要活动
-- 第三章 妇女联合会
---- 第一节 组织建设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四章 工商业联合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三节 企业会员
-- 第五章 科学技术协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六章 归国华侨联合会
---- 第一节 组织建设
---- 第二节 开展对外友好交流
---- 第三节 经济工作
---- 第四节 参政议政
---- 第五节 支持公益事业
-- 第七章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组织建设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 第八章 残疾人联合会
---- 笫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第十七篇 政法
-- 第一章 政法工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主要工作
---- 第三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第二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侦查
---- 第三节 户口管理
---- 第四节 出入境管理
---- 第五节 治安管理
---- 第六节 政治和经济保卫
---- 第七节 交通管理
---- 第八节 预审与看守
---- 第九节 消防
---- 第十节 “110”报警服务
-- 第三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反贪污贿赂
---- 第四节 法纪检察
---- 第五节 监所检察
----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 第七节 民事行政检察
-- 第四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审判
---- 第三节 民事审判
---- 第四节 经济审判
---- 第五节 行政审判
---- 第六节 审判监督
---- 第七节 案件执行
-- 第五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人民调解
---- 第三节 法律服务
---- 第四节 法制宣传与普法教育
---- 第五节 安置帮教工作
第十八篇 军事
-- 第一章 人民武装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民兵
---- 第三节 兵役
---- 第四节 驻军(警)与地方关系
-- 第二章 人民防空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人防工作
第十九篇 教育
-- 第一章 机构与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管理体制
---- 第三节 教育经费
---- 第四节 教育科研
---- 第五节 教师
-- 第二章 幼儿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办园体制
---- 第三节 各类幼儿园
-- 第三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教育基础设施
---- 第三节 教学
-- 第四章 普通中学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管理体制
---- 第三节 教育基础设施
---- 第四节 教学
-- 第五章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 第一节 区属职业高中
---- 第二节 驻区中专、中技学校
-- 第六章 驻区高等院校
-- 第七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职业教育
---- 第三节 成人高等教育
---- 第四节 村民素质教育
-- 第八章 职业培训学校
-- 第九章 特殊教育
第二十篇 文化
-- 第一章 文化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文化市场
-- 第二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群众文化艺术
---- 第二节 驻区专业文艺团体和艺术院校
---- 第三节 文化活动设施
-- 第三章 出版物
---- 第一节 区属单位出版物
---- 第二节 天河报社
-- 第四章 文物古迹
---- 第一节 文物保护单位
---- 第二节 主要古迹
---- 第三节 新发现古迹
第二十一篇 体育卫生
-- 第一章 体育
---- 第一节 机构与人才输送
---- 第二节 场馆设施
---- 第三节 运动竞赛
---- 第四节 体育市场
-- 第二章 卫生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医疗机构
---- 第三节 卫生防疫
---- 第四节 计划免疫
---- 第五节 食品卫生
---- 第六节 卫生保健
---- 第七节 药政管理
---- 第八节 公费医疗
第二十二篇 风俗
-- 第一章 端午节划龙船
---- 第一节 起源
---- 第二节 船数
---- 第三节 仪式
---- 第四节 龙船“打跤”
---- 第五节 赛事
-- 第二章 舞狮
---- 第一节 狮技
---- 第二节 狮礼
-- 第三章 粤曲粤剧
---- 第一节 建国前
---- 第二节 建国后
-- 第四章 七夕乞巧
---- 第一节 起源
---- 第二节 过程
-- 第五章 婚俗
---- 第一节 旧婚俗
---- 第二节 婚俗新风
-- 第六章 民间俗语
---- 第一节 民谣
---- 第二节 农谚
---- 第三节 方言
---- 第四节 乡音
人物篇
-- 一、人物传
---- (一)樊伯贤
---- (二)曾志清
---- (三)涂斌强
---- (四)吴志海
---- (五)阮绍麒
-- 二、人物录
---- (一)中共广州市天河区委员会领导人名录
---- (二)天河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领导人名录
---- (三)天河区人民政府领导人名录
---- (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河区委员会领导人名录
---- (五)中共广州市天河区纪律检查委员会领导人名录
-- 三、人物表
---- (一)劳动模范表
---- (二)优秀教师表
---- (三)广州市荣誉市民表
附录
-- 一、文件选辑
---- (一)国务院关于广东省广州市设立天河、芳村两个市辖区的批复
---- (二)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设立天河、芳村两个市辖区的通知
---- (三)关于杨箕村(自然村)划归天河区管理的函
---- (四)关于评划解放战争游击区和补划抗日战争根据地的村庄的通知
---- (五)关于柯木(塑)、渔沙坦村行政管理归属问题的批复
---- (六)关于沙东村东山区辖内部分地域管理问题的批复
---- (七)关于将新塘、沐陂、玉树、凌塘和西坑五个行政村分别划归东圃镇政府和登峰街道办事处管理的决定
---- (八)关于广州市天河区党政机构改革方案的批复
-- 二、专题文章
---- (一)从石牌改革实践看城市化农村的体制改革方向
---- (二)天河区民办中小学的发展情况与对策思考
---- (三)天河区出租屋治安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 关于《天河区志》( 184-199)
---- 一、志书简述
------ (一)修志始末
------ (二)志书内容
---- 二、志书勘误
---- 三、志书补记
------ (一)大事记
------ (二)事件专记
------ (三)人物
各单位编志主笔名单
人物索引
编后记
责任编辑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