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地区民族志
格式:PDF
费用:1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丽江地区内10余个世居民族的社会历史和现状。包括纳西族、彝族、傈僳族、白族、普米族等。
内容时限:
0000-1999
出版时间:
2001年01月
目录
封面
丽江地区民族志
编辑人员
凡例
序一
序二
序三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汉族
--
第一节 源流
----
一、族源
----
二、人口与分布
--
第二节 社会形态和经济状况
--
第三节 风俗
----
一、饮食
----
二、服饰
----
三、住宅
----
四、婚姻
----
五、家庭
----
六、丧葬
----
七、礼仪
----
八、生育习俗
----
九、称谓
----
十、节日
----
十一、禁忌
--
第四节 宗教信仰
----
一、汉传佛教
----
二、道教
----
三、天主教
--
第五节 文化艺术
----
一、民间文艺
----
二、民间音乐
----
三、民间舞蹈
----
四、文学创作
----
五、音乐创作
----
六、美术
----
七、书法
--
第六节 汉语
----
一、丽江方言
----
二、永胜方言
----
三、华坪方言
第二章 纳西族
--
第一节 源流
----
一、族称
----
二、族源
----
三、迁徙
----
四、人口与分布
--
第二节 社会形态和经济状况
----
一、奴隶制时代
----
二、奴隶制向封建领主制的过渡
----
三、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的过渡
--
第三节 风俗
----
一、饮食、服饰、住宅
----
二、家庭、家族和婚姻
----
三、丧葬
----
四、节日
----
五、生育习俗
----
六、时令与生产习俗
----
七、娱乐习俗
----
八、祭祀
----
九、禁忌
----
十、民族体育
--
第四节 宗教信仰
----
一、东巴教
----
二、藏传佛教
----
三、汉传佛教和道教
--
第五节 文化艺术
----
一、民间文学
----
二、文学创作
----
三、音乐
----
四、舞蹈
----
五、绘画
----
六、书法
----
七、摄影艺术
----
八、雕塑
--
第六节 语言
----
一、声母
----
二、韵母
----
三、声调
--
第七节 文字
----
一、东巴文
----
二、哥巴文
----
三、拼音文字
--
第八节 天文历法
----
一、宇宙观念
----
二、星座知识
----
三、历法
第三章 彝族
--
第一节 源流
----
一、族称和族源
----
二、迁徙与发展
----
三、人口与分布
--
第二节 社会形态和经济状况
----
一、社会形态
----
二、经济状况
--
第三节 风俗
----
一、家庭和婚姻
----
二、服饰
----
三、生育习俗
----
四、住宅
----
五、饮食
----
六、节日
----
七、丧葬
----
八、禁忌
----
九、称渭
----
十、礼仪
----
十一、传统体育
--
第四节 宗教信仰
----
一、自然崇拜
----
二、图腾崇拜
----
三、灵物崇拜
----
四、鬼魂崇拜
----
五、祖先崇拜
----
六、毕摩和苏妮
----
七、各种祭祀
--
第五节 文化艺术
----
一、民间文学
----
二、作家作品
----
三、音乐、舞蹈和美术
----
四、文物古迹
--
第六节 天文历法
----
一、天文观测
----
二、历法
----
三、星占
----
四、八卦
--
第七节 语言文字
----
一、语言
----
二、文字
第四章 傈僳族
--
第一节 源流
----
一、族称
----
二、族源
----
三、迁徙
----
四、人口与分布
--
第二节 社会形态和经济状况
--
第三节 风俗
----
一、服饰、饮食、住宅
----
二、家庭、家族、婚姻
----
三、丧葬
----
四、礼仪
----
五、生育习俗
----
六、节令与生产习俗
----
七、称谓
----
八、节日
----
九、各种祭祀
----
十、禁忌
--
第四节 宗教信仰
--
第五节 文化艺术
----
一、民间文学
----
二、音乐
----
三、器乐
----
四、舞蹈
--
第六节 语言文字
----
一、语言
----
二、文字
第五章 白族
--
第一节 源流
----
一、族称
----
二、族源
----
三、人口与分布
--
第二节 社会形态和经济状况
--
第三节 风俗
----
一、家庭
----
二、婚姻
----
三、生育习俗
----
四、服饰
----
五、饮食
----
六、住宅
----
七、丧葬
----
八、节日
----
九、称谓
----
十、禁忌
--
第四节 宗教
----
一、宗教信仰
----
二、各种祭祀
--
第五节 文化艺术
----
一、民间文艺
----
二、文学创作
--
第六节 语言
----
一、金山白语音系统
----
二、金山白语音特点
第六章 普米族
--
第一节 源流
----
一、族称
----
二、族源及迁徙
----
三、人口与分布
--
第二节 社会形态和经济状况
----
一、社会形态
----
二、土地关系
----
三、经济状况
--
第三节 风俗
----
一、饮食
----
二、服饰
----
三、住宅
----
四、婚姻家庭
----
五、丧葬
----
六、礼仪
----
七、生育习俗
----
八、称谓
----
九、节日
----
十、禁忌
----
十一、民族体育
--
第四节 宗教信仰
----
一、原始宗教
----
二、藏传佛教
--
第五节 文化艺术
----
一、民间文艺
----
二、文学创作
----
三、文艺表演
--
第六节 天文历法
--
第七节 语言
----
一、声母
----
二、韵母
----
三、声调
----
四、音节结构
--
第八节 刻划符号和记数符号
----
一、刻划符号
----
二、记数符号
----
三、刻划符号的分类
----
四、刻划符号的使用范围和特点
第七章 傣族
--
第一节 源流
----
一、族称
----
二、族源
----
三、人口与分布
--
第二节 社会形态和经济状况
--
第三节 风俗
----
一、饮食
----
二、服饰
----
三、住宅
----
四、家庭和家族
----
五、婚姻
----
六、丧葬
----
七、节庆
--
第四节 宗教信仰
--
第五节 文化艺术
--
第六节 语言
----
一、声母
----
二、韵母
----
三、声调
----
四、音节结构
第八章 苗族
--
第一节 源流
----
一、族称
----
二、族源
----
三、人口与分布
--
第二节 社会形态和经济状况
--
第三节 风俗
----
一、家庭、家族
----
二、婚姻
----
三、饮食
----
四、服饰
----
五、住宅
----
六、丧葬
----
七、礼仪
----
八、称谓
----
九、节日
----
十、禁忌
----
十一、民族体育
--
第四节 宗教信仰
--
第五节 文化艺术
----
一、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
二、歌谣
----
三、音乐
----
四、舞蹈
----
五、工艺美术
第九章 回族
--
第一节 源流
----
一、族源
----
二、人口与分布
--
第二节 社会形态和经济状况
--
第三节 风俗
----
一、婚姻家庭
----
二、生育习俗
----
三、丧葬
----
四、节日
----
五、服饰、饮食、住宅
----
六、民族体育
----
七、道德和禁忌
--
第四节 宗教信仰
--
第五节 文化艺术
--
第六节 语言文字
第十章 藏族
--
第一节 源流
----
一、族称
----
二、族源
----
三、人口与分布
--
第二节 社会形态和经济状况
--
第三节 风俗
----
一、饮食
----
二、服饰
----
三、住宅
----
四、婚姻、家庭
----
五、生育
----
六、丧葬
----
七、礼仪
----
八、称谓
----
九、节日
----
十、禁忌
----
十一、民族体育
----
十二、习惯法
--
第四节 宗教信仰
--
第五节 文化艺术
--
第六节 语言文字
第十一章 壮族
--
第一节 源流
----
一、族源
----
二、人口与分布
--
第二节 社会形态和经济状况
--
第三节 风俗
----
一、饮食
----
二、服饰
----
三、住宅
----
四、婚姻
----
五、家庭
----
六、丧葬
----
七、礼仪
----
八、生育习俗
----
九、称谓
----
十、节日
----
十一、禁忌
--
第四节 宗教信仰
--
第五节 文化艺术
--
第六节 语言文字
第十二章 摩梭人
--
第一节 源流
----
一、族称
----
二、族源及迁徙
----
三、人口与分布
--
第二节 社会形态
----
一、政治组织及统治方式
----
二、等级制度
----
三、土地占有制
----
四、土地的抵押和租佃制度
----
五、社会生产力状况
--
第三节 风俗
----
一、饮食
----
二、服饰
----
三、住宅
----
四、婚姻、家庭
----
五、丧葬
----
六、礼仪
----
七、生育习俗
----
八、称谓
----
九、节日
----
十、禁忌
----
十一、民族体育
--
第四节 宗教信仰
----
一、打巴教
----
二、佛教
--
第五节 文化艺术
----
一、民间文艺
----
二、文学创作
--
第六节 语言
第十三章 民族工作和民族关系
--
第一节 民族工作
----
一、机构
----
二、民族政策
----
三、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
第二节 民族关系
----
一、民族团结
----
二、民族平等
第十四章 人物
--
阿达拉
--
阿琮阿良
--
木得
--
高斌祥
--
卜都各吉
--
各吉八合
--
谭昇
--
木公
--
木增
--
刘思善
--
刘彬
--
木知立
--
杨(香必)
--
管学宣
--
万咸燕
--
刘慥
--
唐贵
--
马子云
--
黄耀枢
--
和耀曾
--
张润
--
阿鲁基足
--
谷老四
--
杨玉昭
--
童成兴
--
和清
--
东宝活佛
--
和虎臣
--
和继圣
--
单镜
--
正修
--
圣露
--
阿云山
--
周冠南
--
陈代英
--
黎元和
--
李汝哲
--
王洁修
--
和志坚
--
贺九氏
--
习自强
--
李达三
--
念祖阿牛
--
习自诚
--
李汝炯
--
李介民
--
周霖
--
胡万清
--
方国瑜
--
周汝诚
--
严英武
--
赵银棠
--
和锡典
--
王德元
--
高玉柱
--
阿鸿钧
--
李烈三
--
阿少云
--
余国栋
--
范义田
--
丁志平
--
陈永贵
--
李寒谷
--
白菊英
--
杨尚志
--
戴汝吉
--
和万宝
--
刘云龙
--
和克勤
--
蔡学明
--
胡丹、余海清
--
和志武
--
和自兴
--
李光文
--
和贵华
附 录
--
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
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
丽江地区民族乡简介
后记
审稿人员名单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