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序 十八岁从戎别离家乡,村前“银河”环绕,庄后“黄龙”拱
卫,河畔麦浪翻滚,漫坡柿树成林,像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
时常在记忆中徐徐展开。喜时画轴似传出乡亲们欢声笑语,
使快乐倍添酣畅;闷时浓浓乡土气息不约而至,送来深情抚
慰与鼓励。天地之间,万事万物莫不有本。木有根其叶始荣,
水有源其流始长,是故土阳光雨露和祖辈含辛茹苦的滋润
哺育,是乡情无时不在,无微不至的陪伴与期勉,为人生旅
途撑起远航风帆,输入不竭动力。
故乡没有江南的山清水秀,四季如春,也不及闹市楼宇
林立,繁华似锦,但我的热爱和眷恋却磐石般坚固。家乡犹
如一位饱经沧桑,宽厚慈爱的老人,倾其所有造福子孙,其
山水草木,无不饱含美德,富有人情。日复一日,古老的河滩
不惜已经干枯的身躯,无怨无悔守护着田园安宁,随时将肆
虐袭来的山洪制服。年复一年,群岭竞秀,众壑吐翠,无意争
艳天下,竭力妆扮人间。执着换得人长久,憨厚销却万古愁,
繁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比滩涂更坚韧,比山岭
更豁达,祖祖辈辈勤劳朴实,聪慧善良,自强不息。故乡更像
一杯陈年佳酿,悠久的积淀造就了甘醇无比的品质,历经岁
月品味,美不胜收,令人陶醉。我对家乡深情难以斗量,但对
家乡了解实为有限。千百年星移斗转,世事更迭变迁,家乡
总是紧随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发展变化中,有经验有教训,
有曲折也有辉煌,前车之辙当为后车之鉴,先辈范举堪作后
人榜样,而家乡诸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则长久深藏史海
之中,少有文字传诸于世。我以家乡的“居功不傲”自豪,但
也为家乡的“沉默少语”婉惜。
编史修志为家乡立言,功在当代,利泽后世。志书是家
乡的缩影,是历史的轨迹,也是千百年天时、地利、人和之精
华凝聚,必将感召、激动所有家乡人,更为自觉地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一浪胜过一浪,一代超越一代。修志者功德于志
书同在。
衷心,祝福家乡!
衷心,祝福父老乡亲!
内容时限:
-2013
目录
封面
郇王《村志》编纂委员会
图片
目录
序一
序二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建制沿革
--
第一节 村名来历(包括行政村、自然村)
--
第二节 地理位置
--
第三节 村属沿变
第二章 人口姓氏
--
第一节 人口
--
第二节 姓氏
第三章 党政民事
--
第一节 党组织
--
第二节 村民委员会
第四章 农业
--
第一节 经营体制
--
第二节 作物产量
--
第三节 农田管理
--
第四节 农具农机
第五章 林业
--
第一节 泡桐
--
第二节 果园
--
第三节 退耕还林
--
第四节 其它
第六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生猪
--
第二节 鸡
--
第三节 牛
--
第四节 其它
--
第五节 疾病预防和治疗
第七章 水利
--
第一节 水库工程
--
第二节 深井
--
第三节 防渗渠道
第八章 商业
--
第一节 经营体制
--
第二节 进入集市
--
第三节 到各地经商
--
第四节 小商贩串村
--
第五节 本村商店
--
第六节 农村经济人
第九章 企业
--
第一节 副业队
--
第二节 玻璃厂
--
第三节 皇王食品厂
第十章 农村信用社
第十一章 文化
--
第一节 群众曲艺
--
第二节 节日社火
--
第三节 美术工艺
--
第四节 文物古迹
--
第五节 艺文
第十二章 教育
--
第一节 学前教育
--
第二节 学校教育
--
第三节 学校建设
--
第四节 标准化学校建设
--
第五节 业余教育
--
第六节 教育结硕果
第十三章 卫生医疗
--
第一节 防疫
--
第二节 治疗
--
第三节 计生
第十四章 民情风俗
--
第一节 风俗
--
第二节 衣食住行
第十五章 人物
--
第一节 人物传
--
第二节 知名人士
--
第三节 政协委员
--
第四节 在本县工作的干部名录
--
第五节 本村在外工作人员名录
--
第六节 受过县政府(含县政府)以上奖励的人员名录
--
第七节 有学位及技术职称的人员名录
第十六章 革命老区村
--
第一节 革命烈士名录
--
第二节 本村革命残废军人革命老军人名录
--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本村人
--
第四节 赵希龙书记在本村
第十七章 日寇在本村的罪行
--
第一节 杀害村民
--
第二节 烧毁房产
--
第三节 拉杀牲畜
--
第四节 抓派民工
跋
后记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