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十年志
格式:PDF
费用:1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卷首语
对香港来说,2003年是个多事之秋:一场“非典”,全城陷人恐慌,经济更是雪上
加霜;“七一”大游行以及围绕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2007年特区行政长官选举、
2008年立法会选举出现的政治争拗,政治生态波诡云谲……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区政府沉着应对:迎战非典,振兴经济,改善施政,
回应民意。至下半年,香港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见上调,市民信心恢复。用行政长官
董建华的话来说是:“我们已经看到了隧道尽头的曙光。”
“非典”,差不多可以成为2003年香港的关键词了。
“非典”灾难甫降香江,中央政府迅即伸出援助之手。4月12日,正在全国抗击非
典斗争第一线考察工作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深圳会见了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
华。胡锦涛表示: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广大香港同胞的福祉和健康,十分关心香港非典
防治工作,全力支持和帮助香港夺取同疫病斗争的胜利。遵照胡锦涛主席的指示,内
地和香港有关部门在疫情通报、疫病防治经验交流等方面迅速建立了有效的合作机
制。4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曼谷出席中国一东盟领导人特别会议时表示,中
央政府高度关注香港特区的非典疫情,为体现中央政府对香港同胞的关心和对董建
华先生所领导的抗击非典工作的支持,中央政府决定应董先生的要求,向特区无偿
提供一大批口罩、眼罩、防护服等医护用品。董建华在代表香港特区接收这批援港物
资时说,在祖国内地同样处在抗击非典的艰难时刻,中央政府送给香港的珍贵物资,
不仅解决了香港的实际需要,更会产生出精神力量,鼓励香港市民更加顽强地与疫
病战斗。
出版时间:
2007年01月
目录
封面
《香港回归十年志》
版权
图片
卷首语
目录
一月
--
香港签发新版特区护照
--
董建华视察上环大笪地和假日行人坊
--
董建华发表第二届香港特区政府首份施政报告
--
首家大陆香港合资医院奠基
--
香港2003年法律年度开启典礼举行
--
“第25届十大中文金曲颁奖音乐会”举行
--
东深供水工程提前向香港供水
--
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开馆
--
国际反贪专家小组第12次会议在香港召开
--
香港大学首届中医全科生毕业
--
司法部向香港律师颁发委托公证人证书
--
“大珠三角经济组合”成立
--
港深24小时通关
二月
--
香港特区政府举行新春酒会
--
中银香港荣获多个年度大奖
--
“中国外运”在港上市
--
香港高校瞄准内地优秀生
--
香港特区政府推行“的士”租用计划
--
曾荫权发表《人口政策专责小组报告书》
--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会见古宣辉一行
--
恒指服务公司对部分成分股进行更换
--
香港科研人员荣获国家科技奖3个二等奖项
三月
--
香港选出当地十大健康资讯网站
--
董建华在北京为香港特区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举行酒会
--
香港特区政府公布财政预算案
--
胡锦涛看望港澳地区全国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
--
威尔斯亲王医院医护人员感染非典型肺炎
--
香港放宽投资移民入境条件
--
胡锦涛、温家宝分别会见董建华
--
香港大学培养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的病原体
--
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就欧洲议会香港报告发表谈话
--
“2002年香港最佳新闻奖”颁奖典礼举行
--
香港特区政府下令整体隔离淘大花园E座居民楼,防止“非典”蔓延
四月
--
香港交易所决定取消最低佣金制
--
张国荣自杀事件
--
非典型肺炎可以预防——卫生部部长张文康记者问
--
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举行
--
胡锦涛在深圳接见董建华,表示全力支持和帮助香港抗击“非典”
--
杨永强公布有关香港淘大花园爆发
--
非典型肺炎的调查结果
--
第27届香港国际电影节颁奖
--
香港各界携手抗“非典”
--
香港举行“心连心全城抗炎大行动”
--
香港特大钻石抢劫案一审宣判
--
香港推出8项救市措施
五月
--
“同心为香港”自发救市行动
--
香港抗“非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
香港援手疑似“非典”外籍货轮
--
董建华部署抵抗“非典”工作
--
卫生署及医院管理局发布公报公布“非典”患者情况
--
8.8万件防护服运抵香港
--
董建华委任财政司司长梁锦松担任振兴经济策略小组主席
--
香港为“非典”殉职医护人员刘永佳举行高规格葬礼
--
中央政府支援香港抗击“非典”医用物品交接仪式举行
--
特区政府委任首位名誉身份的资深大律师
--
“擦亮香港大行动”启动
--
世界卫生组织解除对香港和广东的“旅行警告”
--
30名制服团队领袖获奖
--
香港海关破获最大跨境走私油案
--
香港登山爱好者钟建民成功登上珠峰
六月
--
香港各大宗教团体举行联合祈福会
--
居港7年方可申领综援
--
中国银行就中银香港向“新农凯”公司贷款发表声明
--
万人齐筑“香港心”,共祝“香港再起飞”
--
港拟放宽9类物品进出口
--
“首创置业”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
--
康文署举办“励志庆回归”艺术晚会
--
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回应美国白宫的声明
--
香港被排除非典疫区名单之外
--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署
--
温家宝总理看望慰问香港同胞
七月
--
“七一”大游行
--
8000人参观飞行服务队
--
田北俊辞去行政会议成员职务
--
《国家安全(立法条文)条例草案》押后恢复二读
--
黄金宝取得奥运入场券
--
天星怀旧小轮游维港
--
香港佳士得拍卖会刷新三项世界纪录
--
广东省官员表示,CEPA有助于香港及广东服务业更上一层楼
--
香港屯门公路发生特大交通事故
--
“新形势下国际旅游合作大会”在香港开幕
--
梁锦松、叶刘淑仪辞职
--
香港特区立法会休会
--
杨文昌接任吉佩定出任外交部驻港特派员
--
胡锦涛、温家宝在京分别会见董建华
--
香港汇丰银行入选全球最大2000家企业排行榜第九位
--
香港特区政府推出庞大创造就业计划
--
香港发起淮河赈灾行动
--
中央与特区政府加快落实CEPA的三项进展宣布
--
英超劲旅利物浦队来香港踢球
八月
--
香港特区政府公布“重整香港经济”文件
--
国务院任免香港特区政府官员
--
香港机场管理局私有化展开
--
香港《镜报》庆祝创刊26周年
--
董建华会见旅游业界代表
--
罗湖桥改造工程开工
--
银监会与香港金管局签署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
--
香港特区政府发布《2003年半年经济报告》
--
中央支持兴建港珠澳大桥
九月
--
内地省市掀起赴港招商热
--
四大型彩灯会贺中秋
--
香港申办世贸部长会
--
香港加强戒备严防非典回潮
--
香港失业率下降
--
圆明园“猪首铜像”将回归故里
--
香港“数码港”工程已完成大半
--
香港举办“香港国际影视展”
--
广东积极落实CEPA
--
商界知名人士组团访京
--
虎门至香港机场航线开通
十月
--
香港各界庆国庆
--
内地5种增值电信业务对香港开放
--
香港特区非典专家委员会发表报告
--
工联会新界南8人参选新一届区议会
--
“香港国际秋季时装材料展”开展
--
香港特区政府举行授勋仪式
--
香港各界祝贺“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
--
香港加快解决财政赤字问题
--
“总部经济”给香港注入活力
--
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在北京开幕
--
香港演艺界访京
--
内地国美电器登陆香港
--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代表团”访港
十一月
--
董建华到京述职
--
香港获得2009年东亚运动会主办权
--
《大公报》、《文汇报》批陈水扁推动台湾“公投制宪”
--
“中华文化杯优秀文学奖”颁奖
--
香港城市大学举行荣誉博士学位颁授典礼
--
杭州市商务环境说明会在港举行
--
香港家具业在京举行“十强”、“精英”授牌典礼
--
国泰航空开通香港至北京航班
--
香港银行将在港办理个人人民币业务
--
“自由行”推动香港经济增长
--
香港积极落实CEPA
--
“四川一香港合作发展周”举行
--
香港特区举行第二届区议会选举
--
沪港大都市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
“浙江·香港周”在杭州举行
十二月
--
香港专才成为“新上海人”
--
香港加紧落实《香港与内地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促商机
--
上海将在7大服务业领域扩大对香港开放
--
李嘉诚在北京发表3次演说
--
刑事检控专员决定不起诉梁锦松
--
香港太空仪器登上火星
--
内地两大三角洲加强与香港合作
--
香港著名艺人梅艳芳病逝
--
2003年香港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