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志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志

格式:PDF
费用:1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各少数民族发展的历史以及当地民族工作的发展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0

出版时间: 1993年12月

目录

封面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志
领导题词
图片
-- 州府所在地——六库
-- 六库大桥
-- 片马人民抗英纪念碑
-- 片马纪念馆
-- 怒江风光
-- 千里怒江第一湾
-- 石月亮
-- 怒江兰
-- 蝴蝶兰
-- 大树杜鹃
-- 兜兰
-- 树蕨(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 溜索
-- 吊桥
-- 峡谷公路
-- 藤篾桥
-- 僳僳族
---- 同心酒
---- 僳僳族服饰
----
---- 刀杆节
-- 怒族
---- 男青年
----
---- 怒族少女
---- 背水
----
-- 独龙族
---- 独龙江
---- 男青年猎装
---- 纹面
---- 独龙妇女
---- 独龙族民居
-- 普米族妇女服饰
-- 白族(勒墨)妇女服饰
-- 彝族妇女服饰
-- 景颇族
-- 怒族服饰
-- 国家民委副主任伍精华与州民族歌舞团傈僳族演员合影
-- 自治州领导与州《民族志》编撰人员合影
-- 裴阿欠,怒江州第一任州长
-- 怒江州第二任、第三任州长
-- 1962年福贡先进生产者、工作者大会
-- 1954年,自治州代表大会就职宣譬
-- 怒江傈傈族自治州民族分布图
序一
序二
目录
凡例
概述
第一章 傈僳族
-- 第一节 源 流
-- 第二节 社会形态
---- 一、阶级分化不明显地区的社会形态
---- 二、封建领主经济和地主经济地区的社会形态
-- 第三节 经济结构
---- 一、生产工具
---- 二、耕作技术
---- 三、采集、狩猎、捕鱼
---- 四、家庭手工业与原始交换
-- 第四节 生活方式
---- 一、服 饰
---- 二、饮 食
---- 三、住 房
---- 四、交 通
-- 第五节 礼仪习俗
---- 一、婚 姻
---- 二、家 庭
---- 三、命 名
---- 四、节 日
---- 五、道 德
---- 六、丧 葬
---- 七、习惯法
---- 八、禁 忌
-- 第六节 文 化
---- 一、语言文字
---- 二、教 育
---- 三、医 药
---- 四、体 育
---- 五、民间文艺
---- 六、工艺美术
---- 七、自然历法
-- 第七节 宗 教
---- 一、自然崇拜
---- 二、图腾崇拜的残余
---- 三、祖先崇拜
---- 四、基督教
第二章 怒 族
-- 第一节 源 流
-- 第二节 社会形态
---- 一、土地所有制
---- 二、原始协作和剥削萌芽
---- 三、社会组织
-- 第三节 经济结构
---- 一、生产工具
---- 二、耕作技术
---- 三、社会分工与交换
-- 第四节 生活方式
---- 一、服 饰
---- 二、饮 食
---- 三、居 住
---- 四、交 通
-- 第五节 礼仪习俗
---- 一、婚 姻
---- 二、家 庭
---- 三、亲属称谓
---- 四、命 名
---- 五、节 日
---- 六、道 德
---- 七、丧 葬
---- 八、禁 忌
---- 九、习惯法
-- 第六节 文 化
---- 一、教 育
---- 二、语言文字
---- 三、历 法
---- 四、文 物
---- 五、民间文学
---- 六、舞 蹈
---- 七、器 乐
---- 八、工 艺
---- 九、体 育
---- 十、医 药
-- 第七节 宗 教
---- 一、原始宗教
---- 二、基督教
---- 三、天主教
---- 四、藏传佛教
第三章 独龙族
-- 第一节 源 流
-- 第二节 社会形态
---- 一、土地所有制
---- 二、初期私有制与剥削萌芽
---- 三、社会组织
-- 第三节 经济结构
---- 一、生产工具
---- 二、刀耕火种的农业
---- 三、耕作技术
---- 四、狩猎、采集和捕鱼
---- 五、手工业萌芽和商品交换
---- 六、40年的主要变化
-- 第四节 生活方式
---- 一、服 饰
---- 二、饮 食
---- 三、住 房
---- 四、交 通
-- 第五节 礼仪习俗
---- 一、婚 姻
---- 二、家 庭
---- 三、命 名
---- 四、亲属称谓
---- 五、节 日
---- 六、道 德
---- 七、原始纹面
---- 八、原始习惯法
---- 九、丧 葬
-- 第六节 文 化
---- 一、语言文字
---- 二、原始记事
---- 三、原始历法
---- 四、民间故事和民歌
---- 五、音 乐
---- 六、舞 蹈
---- 七、工 艺
---- 八、体 育
-- 第七节 宗 教
---- 一、原始宗教
---- 二、基督教
第四章 普米族
-- 第一节 源 流
-- 第二节 社会形态
-- 第三节 经济结构
-- 第四节 生活方式
---- 一、服 饰
---- 二、饮 食
---- 三、住 房
---- 四、交 通
-- 第五节 礼仪习俗
---- 一、婚 姻
---- 二、家 庭
---- 三、命 名
---- 四、道 德
---- 五、丧 葬
---- 六、禁 忌
---- 七、习惯法
---- 八、节 日
-- 第六节 文 化
---- 一、语言文字
---- 二、教 育
---- 三、历 法
---- 四、文 物
---- 五、民间故事与诗歌
---- 六、舞 蹈
---- 七、工 艺
---- 八、体 育
---- 九、医 药
-- 第七节 宗 教
---- 一、神明崇拜
---- 二、祖先崇拜
---- 三、送替神
---- 四、凶吉预兆
第五章 彝 族
-- 第一节 源 流
-- 第二节 社会形态
-- 第三节 生活方式
---- 一、服 饰
---- 二、饮 食
---- 三、居 住
---- 四、交 通
-- 第四节 礼仪习俗
---- 一、婚 姻
---- 二、家 庭
---- 三、生 辰
---- 四、节 日
---- 五、道 德
---- 六、丧 葬
---- 七、禁 忌
---- 八、习惯法
-- 第五节 文 化
---- 一、语言文字
---- 二、教 育
---- 三、历 法
---- 四、民间文学
---- 五、舞 蹈
---- 六、器 乐
---- 七、工 艺
---- 八、体 育
---- 九、医 药
-- 第六节 宗教信仰
第六章 白 族
-- 第一节 源 流
-- 第二节 社会形态
-- 第三节 经济结构
-- 第四节 生活方式
---- 一、服 饰
---- 二、饮 食
---- 三、居 住
---- 四、交 通
-- 第五节 礼仪习俗
---- 一、婚 姻
---- 二、家 庭
---- 三、生 辰
---- 四、节 日
---- 五、道 德
---- 六、丧 葬
---- 七、禁 忌
---- 八、习惯法
-- 第六节 文 化
---- 一、教 育
---- 二、语 言
---- 三、历 法
---- 四、文 物
---- 五、民间文学
---- 六、舞 蹈
---- 七、器 乐
---- 八、工 艺
---- 九、体 育
---- 十、医 药
-- 第七节 宗教信仰
---- 一、原始宗教
---- 二、佛 教
---- 三、道 教
第七章 景颇族
-- 第一节 源 流
-- 第二节 社会形态
-- 第三节 生活方式
---- 一、服 饰
---- 二、饮 食
---- 三、居 住
---- 四、交 通
-- 第四节 礼仪习俗
---- 一、婚 姻
---- 二、家 庭
---- 三、节 日
---- 四、贺新房
---- 五、道 德
---- 六、丧 葬
---- 七、禁 忌
---- 八、习惯法
-- 第五节 文 化
---- 一、语言文字
---- 二、教 育
---- 三、历 法
---- 四、文 物
---- 五、民间故事
---- 六、舞 蹈
---- 七、器 乐
---- 八、工 艺
---- 九、体 育
---- 十、医 药
-- 第六节 宗教信仰
---- 一、原始宗教
---- 二、外来宗教
第八章 藏 族
-- 第一节 源 流
-- 第二节 社会形态
---- 一、土地占有形态
---- 二、社会组织
-- 第三节 经济结构
-- 第四节 生活方式
---- 一、服 饰
---- 二、饮 食
---- 三、居 住
---- 四、交 通
-- 第五节 礼仪习俗
---- 一、婚 姻
---- 二、家 庭
---- 三、生 辰
---- 四、节 日
---- 五、道 德
---- 六、丧 葬
---- 七、禁 忌
---- 八、习惯法
-- 第六节 文 化
---- 一、语言文字
---- 二、教 育
---- 三、历 法
---- 四、文 物
---- 五、民间文学
---- 六、舞 蹈
---- 七、器 乐
---- 八、工 艺
---- 九、体 育
---- 十、医 药
-- 第七节 宗教信仰
第九章 汉 族
-- 第一节 源 流
-- 第二节 社会形态
-- 第三节 生活方式
-- 第四节 礼仪习俗
---- 其他民族
第十章 民族工作
-- 第一节 解放初期的民族工作
---- 一、开展对敌斗争
---- 二、疏通民族关系
---- 三、做好各族群众工作
-- 第二节 区域自治
---- 一、区域自治筹备
---- 二、自治州人民政府的成立
-- 第三节 社会改革
---- 一、“边四县”的直接过渡
---- 二、“边四县”重点试办社成功
---- 三、兰坪县的“缓冲土地改革”
---- 四、兰坪县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造
-- 第四节 曲折前进的二十年
---- 一、“文革”前的十年
---- 二、“文革”的十年
-- 第五节 民族工作全面恢复发展的十年
---- 一、进行民族政策再教育
---- 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 三、减免税收,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
---- 四、区域自治新发展
---- 五、大力培养民族干部
---- 六、扶持民族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十一章 重要事件
第十二章 著名人物
-- 裴阿欠
-- 杨六三
-- 此付页
-- 李子清
-- 李四益
-- 批体
-- 此阿吾
-- 邓付迪
-- 李政才
-- 和世生
-- 茶政
-- 杨玉科
-- 张占彪
-- 张文寿
-- 施贵生
-- 段浩
-- 段承钧
附录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各县人口增长择年统计表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各民族人口发展择年统计表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各民族人口分布表
--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自治条例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各县民委成立时间及历任领导
后记
编修人员名单
参加评审人员名单
主要参考资料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