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水文志
格式:PDF
费用:12 元
加入购物车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青海省水文志>是青海省水文事业专志。本志编写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地反映历史事实,力求达到思想性、科学性相统一。 二、本志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和中国江河水利志研究会《江河水利志编写工作试行规定》的要求,坚持“统合古今”、“详今略古”、“存真求实”的原则,突出青海水文工作特点,如实记述事物的客观实际,充分反映青海水文事业的艰苦奋斗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三、本志以志为主体,辅以述
内容时限:
-1985
目录
封面
图片
序
《青海省水文志》编委会
编辑说明
凡例
目录
概述
第一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貌
----
一、阿尔金山——祁连山山地
----
二、柴达木盆地
----
三、青南高原
--
第二节 气候
----
一、太阳辐射和日照
----
二、气温
----
三、气压和风
----
四、干湿状况
--
第三节 土壤与植被
----
一、土壤
----
二、植被
第二章 河流湖泊
--
第一节 黄河
----
一、干流水系
----
二、湟水水系
----
三、洮河水系
----
四、大夏河水系
--
第二节 长江
----
一、江源水系
----
二、雅砻江水系
----
三、大渡河水系
--
第三节 澜沧江
----
一、干流扎曲
----
二、主要支流
--
第四节 内陆河
----
一、柴达木水系
----
二、青海湖水系
----
三、哈拉湖水系
----
四、茶卡一一沙珠玉水系
----
五、祁连山地水系
----
六、可可西里水系
--
第五节 湖泊
----
一、青海湖
----
二、扎陵湖、鄂陵湖
第三章 水资源
--
第一节 降水
----
一、水汽来源
----
二、地区分布
----
三、年内分配
----
四、年际变化
--
第二节 冰川
--
第三节 地表水
----
一、水资源量
----
二、时空分布
----
三、水质
--
第四节 地下水
----
一、水资源量
----
二、赋存形态
----
三、水质
--
第五节 水资源总量
--
第六节 水能资源
第四章 水文机构与水文管理
--
第一节 水文机构
--
第二节 水文管理
----
一、管理体制
----
二、管理方式
----
三、全省水文工作会议
--
第三节 职工队伍与职工教育
----
一、职工队伍
----
二、职工教育
--
第四节 水文人物
----
一、水文管理机构历任领导干部
----
二、水文科技研究中有突出贡献人员
----
三、省部级先进模范人物
----
四、在水文作业中牺牲人员
----
五、1985年前评聘的工程师
第五章 站网规划与站网建设
--
第一节 站网规划
----
一、第一次站网规划
----
二、第二次站网规划
----
三、第三次站网规划
----
四、第四次站网规划
----
五、地下水井网规划
--
第二节 站网建设
----
一、基本水文站建设
----
二、基本雨量站建设
----
三、基本蒸发站建设
----
四、实验站建设
----
五、地下水观测站建设
--
第三节 测站环境
----
一、地理位置
----
二、气候条件
----
三、交通状况
----
四、工作生活条件
----
五、测站职工工作状态
第六章 水文测验
--
第一节 河流特性
----
一、洪水暴涨暴落
----
二、河床冲淤频繁
----
三、冰期漫长冰情复杂
--
第二节 高程与平面控制
----
一、高程控制
----
二、平面控制
--
第三节 测流测沙设备
----
一、测船
----
二、水文缆车
----
三、水文缆道
----
四、浮标投放设施
----
五、其它设施
--
第四节 水位观测
----
一、基本水尺水位观测
----
二、比降水位观测
----
三、地下水位观测
--
第五节 水温冰凌观测
----
一、水温观测
----
二、冰凌观测
--
第六节 流量测验
----
一、浮标法测流
----
二、流速仪法测流
--
第七节 悬移质泥沙测验
----
一、悬移质泥沙采样仪器
----
二、建站初期含沙量测验
----
三、单位水样含沙量测验
----
四、输沙率测验
----
五、水样处理
----
六、悬移质泥沙颗粒分析
--
第八节 降水量、水面蒸发量观测
----
一、降水量观测
----
二、水面蒸发量观测
--
第九节 气象与青海湖风浪观测
----
一、气象观测
----
二、青海湖风浪观测
--
第十节 技术规范
第七章 水文资料整编
--
第一节 依据文件与依据舆图
----
一、水文资料整编技术文件
----
二、流域特征值量算及依据舆图
--
第二节 流量资料特点与定线推流方法
--
第三节 资料整编工作内容和程序
----
一、历年资料整编
----
二、逐年资料整编
--
第四节 刊印与卷册
----
一、汇编、刊印
----
二、资料刊印卷册
--
第五节 电算整编
----
一、程序引进、开发与应用
----
二、工作步骤及成果
--
第六节 水文特征值统计
----
一、第一次水文统计
----
二、第二次水文统计
----
三、第三次水文统计
第八章 水环境监测与评价
--
第一节 水化学站网规划建设
----
一、水化学站网规划
----
二、水污染站网规划
----
三、1985年水质站网规划
----
四、水化学水质站建设
--
第二节 水质监测与设备
----
一、水质监测技术规范
----
二、监测项目和方法
----
三、仪器设备
----
四、水质资料整编
--
第三节 水质与水污染调查
----
一、水质调查
----
二、水污染调查
--
第四节 水环境监测评价
第九章 水文情报预报
--
第一节 水情站网
--
第二节 水文情报
----
一、报汛设备
----
二、拍报办法
----
三、拍报时段
--
第三节 水文预报
----
一、短期预报
----
二、中长期预报
--
第四节 新方法新技术运用
----
一、新方法应用
----
二、电子计算机应用
--
第五节 水文情报预报服务效益
第十章 水文分析计算与水资源评价
--
第一节 青海省水文实用手册
--
第二节 简易算水账手册
--
第三节 青海省水文手册
--
第四节 青海省可能最大暴雨图集
--
第五节 青海省东部地区暴雨洪水图集
--
第六节 水资源调查评价
----
一、地表水
----
二、地下水
--
第七节 其它成果
----
一、青海湖北岸河流水文分析计算
----
二、柴达木部分河流水文分析计算
----
三、乐都县湟水支流水文分析计算
----
四、大石门水库溃坝洪水计算
----
五、南门峡水库水文设计
----
六、黑泉水库水文设计
----
七、东大滩水库校核洪水计算
第十一章 水文调查
--
第一节 黄河源调查
----
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的河源考察
----
二、新中国成立前外国人的河源考察
----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河源调查
--
第二节 长江源调查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江源考察
----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江源调查
--
第三节 黄河上游区调查
----
一、干流历史洪水调查
----
二、黄河上游地区水文普查
----
三、其它调查
--
第四节 湟水流域和柴达木盆地调查
----
一、1958年湟水流域调查
----
二、1968~1972年湟水流域和柴达木水系调查
----
三、历史暴雨洪水普查
----
四、暴雨调查
--
第五节 水文站以上用水调查
--
第六节 青海湖调查
第十二章 水文科学技术研究
--
第一节 测验技术试验研究
--
第二节 地表径流研究
----
一、暴雨研究
----
二、产汇流研究
----
三、径流补给研究
--
第三节 湟水水沙规律研究
----
一、西宁站以上水沙关系研究
----
二、民和站以上水沙关系研究
--
第四节 青海湖水文规律研究
----
一、水位下降研究
----
二、风浪研究
----
三、冰情预报研究
--
第五节 其它研究
----
一、水资源和水质评价研究
----
二、计算机技术研究
----
三、水文科技发展方向
青海水文大事记
--
一、古代
--
二、民国时期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附录一 引用资料主要来源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三 有关组织机构的简称与全称对照表